服务化农产品供应链增值策略研究*

2022-04-15 05:29
陕西开放大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服务化供应链农产品

陈 磊

(1.陕西开放大学 物流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2.西安理工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4)

“民以食为天”,千百年来,农产品产销一直影响着国计民生。近年来,伴随国民消费水平的普遍提高,农产品产量增长、品质得到了提升,但农产品在供需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不能满足现代服务业发展所求。如基于个性化需求定制、信息化供需协调、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化、特色化不足在部分地区表现尤为突出、致使农产品供应链各方利益受损。分析现阶段农产品供应链存在问题,进而实现价值增值,是当前面临主要问题。

国内外对于农产品供应链研究主要涉及价值链分析、第三方物流、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等方面。伴随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服务化理念越来越多与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紧密结合,形成服务化发展模式。本文将从现代服务化理念要素入手结合农产品供应链,分析二者协调融合的必要性,针对相关影响因素提出相应供应链增值策略。

王晓萍等[1]针对制造业价值链优化升级提出生产者驱动型、采购者驱动型、混合驱动型价值链优化策略;吴彦艳[2]从价值链视角分析,结合深度和广度两个层面提出农产品供应链集成优化的策略建议;杨路明等[3]从农产品物流与电商实现协同的稳定平衡条件提出了农产品电商与物流合作相关措施等;但斌等[4]通过分析社群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提出了基于社群经济的“互联网+”生鲜农产品供应链C2B商业模式;杨松等[5]通过农产品供应链中供应商和生产商不同行为策略的支付矩阵分析,得出农产品供应商和生产商的质量安全投入策略与双方质量安全投入的成本收益转化率密切相关,为政府惩罚策略的制定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徐鹏[6]通过提炼线上农产品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架构,构建了线上农产品供应链金融风险指标评价体系;MA Li等[7]通过分析我国农业劳动力变化与农业经济发展及其对农村振兴的影响,基于经济劳动弹性系数的耦合类型和空间分布特征,提出了相关产业发展和农村经济振兴的建议;XU Jing-feng等[8]在动态框架下,从经济增长的角度出发,阐述了作物保险和保费补贴的影响,并从理论上证明了作物保险的产出促进作用;GAO Shu-jin等[9]分析了3PL(The Third Part Logistics)农业供应链网络管理信息系统的必要性,表明了3PL模型可以提高农业的整体竞争优势;金海水等[10]从食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角度,经由因果路径分析,确定安全风险控制的关键点,建立了“监管方-被监管方-消费者”共同构建的农产品安全质量监督体系。

一、我国农产品供应链发展现状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产品的生产、供给、仓储、加工、分销和售后等领域存在巨大的市场潜力,如基于分销模式的不同产生电子商务、新零售、直播营销等不同方式。供应链增值服务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面对现阶段农产品供应链整体增值效率低,在农产品市场,存在信息化水平低、融资创新服务薄弱,供应链上下游资源整合能力不足等问题。主要表现以下方面:

(一)生产者涉及多元主体

我国农产品生产多以家庭经营、企业运营为单位,且家庭运营为主。家庭经营者通过中间商集聚农产品,进入批发市场,进而在供应链流通;企业运营主体多具有相应技术人员和专业化技术储备,并与分销、零售商合作,能较好的满足供需平衡。以家庭运营为主的供应链组织形式多需经过批发市场,其中资金周转、供需信息交换会受到延迟,主要包括生产、加工、批发、分销、零售环节;企业运营主体农产品供应链中农产品多不进入批发市场,企业与零售商合作,消费者可直接在零售商处获得相关产品信息。

(二)供应链集约化效应不足

农产品供应链集约化不足指在农产品生产、销售等环节,通过经营者要素质量、含量及投入集中的调整来增进工作效率和提高效益的经营方式有待加强。如针对生产环节集约化经营主要指在同一面积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进行精耕细作,从而达到单位面积产品产量、质量双提高。

(三)农产品供应链信息化建设滞后

农产品供应链信息化建设指通过现代网络技术手段,特别是移动互联技术,将农产品供需相关信息有效融合,极大提高供应链整体效率的相关经济活动、技术支持等。在供应链物流环节企业积极应用GIS、GPS、VMI、RFID等加快信息技术应用,但现阶段在运输途中的冷链技术、智能化仓储设施设备等应用尚未普及,表现在专业化企业总体规模小、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不足、应用中仍具很大发展潜力,总体影响了我国农产品供应链运作水平及运作效率。

二、服务化农产品供应链内涵及模式分析

农产品供应链内涵:涉及将农产品或服务在正确时间、正确地点提供给正确消费者的过程和上下游生产、分销、零售等组成的供需网络。它是一种特殊产品相乘的供应链体系,从田间到口腹,具有典型的上游和下游双影响的非线性供需结构,更倾向于网状结构。

服务化水平:服务化是指随着社会生产力提高,国民收入增加,特别是可支配收入增加,广义服务业份额在国民生产总值和社会就业中比例会越来越大,服务业会占据总重较大比例。通常影响服务化水平的包括投入服务化水平和产出服务化水平,相关影响因素包括企业规模大小、市场需求分析能力、新技术应用及创新性服务能力等。

服务化农产品供应链:服务化农产品供应链是指随着农产品供应链构建,特别是农产品供应链上游生产者收入增加及下游消费者个性化消费的满足、专业化设施设备应用、“互联网+”和社群模式等销售模式的实现,服务化意识和专业化程度越来越得到重视,且相应产值相对于传统分销商模式占比更大,特别是客户沟通及专业化定制的重要性得到突显。相关模式分析(见图1):

上游产品开发、生产阶段:市场调研;差异化产品预测;个性化产品设计;专业咨询规划中游产品加工、再制造阶段:初始化产品采购;生产产品品控管理;分销模式创新下游产品终端配送、售后阶段:营销模式;终端配送模式;差异化品牌维护;售后服务(客户满意度)

三、服务化农产品供应链增值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服务化的农产品供应链竞争力已有产品供需演变为供应链效率,特别是新渠道拓展下服务化能力的提升。新渠道拓展了农产品供应链销售,优化和重组了生产、分销、配送、售后等环节,重构了区域销售渠道。但现阶段农产品供应链仍存在长期滞销、增产不增收等问题,故基于服务化理念,完善农产品供应链,丰富其模式,提高其效率,打破层级效应和降低损耗等瓶颈问题,最终提高产品附加值及客户体验。

(一)缺少专业化企业进行市场调研及分析产品品类

初始农产品种类较多,附加值较低,基于上游种植户而言,基于服务化理念进行系统科学的产品市场分析,通过农产品行业市场调研和供求预测,根据相关行业的环境分析、市场需求变化分析、终端购买行为与心理满意程度分析、服务化农产品价格变化分析、市场空间和未来潜力分析等,避免产品滞销、质量不足等致使竞争力缺失、消费者满意度低,造成产品滞销、同质化竞争、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

(二)企业规模化效应不足,产品加工能力有待深入

农产品企业规模化效应是指企业自身通过横向一体化与同质企业或纵向一体化延长供应链链长实现企业规模效益。现阶段农产品规模企业仍以中小规模为主,削弱了企业的竞争能力以及承担亏损和抗风险的能力,同时增加了采购成本和销售费用,总体仍不能摆脱区域分布特征,造成产品产销不平衡,如虽然现阶段疫情原因,农产品需求很旺盛,但很多地方产品滞销。同时体现在现阶段农产品加工水平较低,产品线过于单一,加工能力不足。

(三)产品品牌化弱,客户认可度不足

农产品品牌化战略是现代化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现阶段,农产品仍以区域品牌战略为主,如白水苹果、梅县猕猴桃等,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管理难度增大,未达标准的非优质产品进入市场,致使其不符合现代化品牌管理方式。品牌化管理不当致使农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影响客户满意度,终将使产品难以更好的服务化消费者偏好,久而久之,将会使产品失去消费市场。

现阶段,品牌建设中除传统营销策略外,通过整合产品供应链,推动品牌建设,实施粉丝营销策略,打造知名品牌成为共识。很多单独重视老客户群体,在消费结构发生变化后,难免失去市场份额,满足个性化消费需求,迎合时代变化成服务化农产品供应链建设的重点,如现阶段三只松鼠、百草味等通过渠道建设构建了各自供应链体系,这对传统线下散装零食销售产生了非常大影响,挤占了原市场份额。

(四)信息不畅致客户下游动态需求信息滞后

农产品电商如单纯依靠单一传统销售渠道,让生产者和消费者难以精准对接,消费者在时间与空间上与生产者形成“信息孤岛”,基于服务化理念无法贯彻到供应环节,难以了解真正的市场供需关系,使消费者动态需求无法满足。

(五)传统分销模式过于单一,网络销售模式创新驱动不足

国内市场多属于小农经营,区块分割严重,造成农产品多为散户种植。即农民根据本地区农产品情况,主要是区域和周边地区价格,自行决定销售,故传统分销模式过于单一。此种模式由于中间商、分销商、零售商等参与,损害种植户利益,主要体现在个体单元作业,生产成本较高,随行就市,话语权有限,甚至出现为不滞销,赔本销售情况。

伴随电子商务的认可、广泛接受,基于电子商务的销售模式成为新兴模式,带动产品销售效果显著,在京东、天猫、拼多多等各大网络平台,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网络销售使产品触手可及,互联网销售模式已渐进改变销售格局,但传统互联网模式销售由于创新不足,销量增长乏力,急需依托线上线下结合双渠道下的新零售、结合网络直播、产品深加工等,进而打造创新驱动的销售生态圈。

(六)新技术应用不及时,智能化、专业化设施设备应用不足

通过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可改善传统农产品供应链,推动销量增长模式向追求利润率,精益驱动,创新传统农产品供应链模式转变。现阶段通过互联网、物联网、5G等新技术融合至农产品供应链生态体系初具形态,但仍未形成生态化、服务化农产品供应链体系,难以克服农产品供应链的信息孤立、规模小而散、产品追溯不足等问题,构建完善基于新技术应用的农产品供应链生态体系、优化服务化农产品供应链成为趋势。

农产品自身特点,鲜活不宜贮存,再加工能力弱,适应产地、加工地等的冷链物流仓储设施设备,整合推进条码、智能标签等自动识别技术在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应用仍显不足,难以实现智能化、可追溯、高效率供应链,这些都为基于服务化能力贯通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农产品供应链难以提供支撑。

四、服务化农产品供应链发展措施分析

综上,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对于国家稳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作用,但长期以来,由于农产品价格偏低,外加多以小农经营为主,产业链短,导致农产品附加值较低,产品销售在量增质不增的情况下,农户外出务工致使土地荒芜时有发生。在移动互联网广泛深入应用的背景下,农产品供应链只有围绕社群、深加工、品牌化等战略,加强生产性服务在农产品供应链上、中、下游的深入应用,促进服务业在农业产业化中的延伸,才有可能实现农产品价值链基于服务化的价值增值。

(一)打造品牌产品、优化包装设计

为实现产业提质增效,通过品牌建设为切入点,引入专业化公司设计包装及品牌打造,达到专业、特色产品发展。农产品因自身产品特性,加强农产品包装设计,打造特色产品,提升质量同时,加强包装可提高产品认可度,长期稳定包装形象,提高消费者产品辨识度,独有的产品包装设计,为后续品牌形象的维护及基于服务化的价值增值提供有力保障。

(二)提高农产品加工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水平

农产品供应链涉及产品加工环节,通过农产品深加工,可有效增加产品单位附加值,通过吸引资本投入、扩展零售市场范围、提高新技术应用水平和政府、行业协会通过政策人工干预等措施提高农产品加工产业集中度,形成集群效应,结合规模化效应分析,培育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加强产业集群内部配套企业协同分工,规范行业自律,进而有效提升竞争力。

(三)探索新零售模式,实现社群需求推动产业发展

现阶段受疫情影响,传统农产品供应链中断,致使终端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然而终端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持续增长,满足城市社区需求的质优价廉的农产品模式得到了认可,甚至有些便利店实现送货上门,为社群消费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性,这便是基于消费端服务化农产品供应链的探索。未来基于双渠道的新零售模式必将为农产品产业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基于去中心化、网格化的社群需求也将成为服务化农产品供应链新销售模式最大推动力。

(四)细化服务,加强配套设施设备建设

客户由于平时工作生活快节奏原因,通过新零售终端订购产品后,基于区域的社区配送会遇到不能统一时间在社区,很难做到统一完成收货作业,因此在接受时间和空间上都需要基于个性化需求做服务化延伸。在时间上可参照“211限时达”等要求,最大程度满足客户时间要求;在空间上可利用自提柜设计理念,通过合作或自建打通最后一公里,既节省终端配送时间,同时满足顾客需求,服务化贯彻始终。

(五)打造服务型生态体系,构建价值增值生态圈

服务活动是农产品供应链体系中的重要构成,通过服务延伸提高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企业的创新能力,有利于降低依靠传统销售模式依靠销量增长增加利润的单一模式。农产品供应链服务化有利于企业生产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现阶段围绕服务型生态体系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在农产品供应链中的渗透融合,通过服务化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实现农产品供应链价值链的优化升级,进而构建价值增值生态圈。

(六)完善社区新零售网络平台,形成企业规模效应

区块分割、社区统配的初探成功,说明基于移动网络渠道或双渠道的新零售发展的可行性,后期发展空间较大,伴随规模的扩大及客户群体的稳定发展,打造符合企业自身发展,能满足服务化需求的社群大平台必然给与供应链更好支撑。平台将会较好的满足个性化需求,完善服务化平台的构建。

综上而言,基于服务化农产品供应链的构建能够较好的满足产品供需矛盾,初始农产品及深加工产品供需的中间环节得到高效流转,产品损耗将进一步降低,供应链下游需求信息的及时传导也将使得供应链上游种植户、生产者等实现农产品服务化种植、生产深加工,对整体供应链优化起到支撑作用。

猜你喜欢
服务化供应链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江苏省制造企业服务化对绩效的影响
制造企业服务化程度、服务化模式和服务化收益研究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解锁西贝供应链的成功密码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制造业服务化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