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奥运会女子20km竞走选手速度节奏的实证研究

2022-04-16 13:13马俊驰原君王逸冰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实证研究

马俊驰 原君 王逸冰

摘    要:为探究东京奥运会女子20 km竞走比赛不同竞技水平参赛选手速度节奏的差异性及竞技水平与最佳成绩重现能力的关系,采用准实验设计,根据比赛名次将参赛选手平均分成4组。结果:以组别为主体间因子,每5 km分段速度为主体内因子,进行主体内交互作用方差分析,组别的主要效应显著[F(3,49)=148.256,p<0.05,偏η2=0.901],分段速度的效应也显著[F(3,147)=4.381,p<0.05,偏η2=0.475],并且存在显著交互作用,即组别×分段速度[F(9,147)= 27.026,p<0.05,偏η2=0.623];比赛名次在1~13名的选手峰值速度明显大于其他名次选手(p<0.05),出发速度与14~26名的选手无显著差异(p>0.05),与27~53名的选手有显著差异(p<0.05);东京奥运会比赛成绩与出发速度呈显著正相关(r=0.340,p<0.05);比赛成绩与峰值速度呈显著正相关(r=0.500,p<0.05);个人最佳成绩与东京奥运会成绩存在显著正相关(r=0.461,p<0.05)。结论:不同竞技水平的女子20 km竞走选手速度节奏具有差异性,竞技水平高的选手在比赛开始阶段采用消极速度节奏,比赛过程中转变为变换速度节奏;竞技水平高的选手出发速度低于全程平均速度,峰值速度出现较晚,冲刺距离长、冲刺速度快;竞技水平较高的选手最佳成绩的重现能力强。

关键词:东京奥运会;女子20 km竞走;速度节奏;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G 821           学科代码:040303           文獻标识码:A

Abstract:In order to explore the differences in the pacing profiles of the competitors at different levels of competition in the women’s 20 km race walking competition in the Tokyo Olympic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evel of competition and the ability to reproduce the best performance, a quasi-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he competitors are divided into 4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finishing time. Results: Taking the group as the inter-subject factor, and the sub-segment speed per 5 km as the intra-subject factor, the intra-subject interaction analysis of variance was performed. The main benefit of the group was significant [F(3, 49)=148.256, p<0.05, partial η2 =0.901], the effect of segmented speed is also significant[F(3,147)=4.381, p<0.05, partial η2=0.475], there is also a significant interaction, namely group× segmented speed[F(9,147)=27.026, p<0.05 , partial η2=0.623]; the peak speed of the players ranked 1~13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other competitors (p<0.05) and the starting speed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e players ranked 14~26(p>0.05) but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e players ranked 27~53 (p<0.05).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competition results and the start speed (r=0.340, p<0.05) and also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competition results and the peak speed(r=0.500, p<0.05). There i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personal best and Tokyo Olympic results (r =0.461, p<0.05). Conclusions: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he pacing profiles of women’s 20 km race walking competitors with different competitive levels. The athletes with high competitive level adopt a negative pacing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competition, and switch to a variable pacing during the competition. The starting speed of athletes with high competitive level is lower than the average speed of the whole process, and the peak speed appears later. Long sprint distance and fast sprint speed. The athletes with higher competitive levels have better ability to reproduce their best performance.

Keywords:Tokyo Olympics; women’s 20km race walking; pacing profiles; empirical research

女子20 km竞走是奥运会、世锦赛等国际大赛的正式比赛项目。20 km竞走比赛一般在直线距离为500 m的封闭公路赛道进行,运动员完成比赛需要绕赛道行走20圈,通过计时评定比赛成绩。竞走比赛耗时较长,属于典型的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目[1-2]。有研究发现,影响耐力性项目运动员运动表现的因素有比赛环境[3-4]、有氧代谢能力[5]、动作技术的合理性与经济性[6-8]及速度节奏[9-17]等。有学者指出,通过计时评定运动成绩的比赛项目,其实质就是竞速[18],优秀运动员在比赛中的速度节奏变化既是一种战术选择,也是重要的参赛能力[19-21]。速度策略、速度配置是国外文献中对于速度节奏[9-12]的表述,Abbiss 和黄武达等[22-23]将速度节奏划分为6种类型:消极节奏(是指在比赛中逐渐加速完成比赛);全冲型节奏(是指比赛开始以很大的输出功率运动,并尽力维持较大的能量输出功率和较快的速度完成比赛);积极加速节奏(是指以最大速度开始然后逐渐减慢速度至比赛结束);匀速节奏(是指保持相对恒定的速度完成比赛);抛物线型节奏(是指比赛开始和冲刺阶段速度较快,在比赛途中速度减慢);变换节奏(是指能量输出功率因外部条件和战术策略而发生变化)。有的学者认为在较长距离的竞速比赛(比赛时长大于2  min)中,出发的策略对于整体比赛结果的影响较小,因为加速阶段的时间在整体比賽时间中占比较少,因此匀速节奏是最佳的速度节奏[22]。也有学者认为,以慢于最好成绩的速度节奏开始,采取消极节奏在生理水平方面有益处,能够降低血乳酸水平和减少能量消耗[17]。此外,还有学者指出,优秀的竞走运动员不仅应具有较强的匀速走能力,还应具备较强的变速走能力[24]。

目前,对于竞走运动员速度节奏的研究集中在奥运会或世锦赛获得奖牌的运动员或比赛名次靠前的运动员[17,24],对未获得奖牌或名次靠后的运动员的速度节奏研究偏少。从历届奥运会竞走项目比赛结果来看,在比赛开始阶段名次靠后的选手有可能依靠出色的速度节奏掌控逆袭获得奖牌,反之,那些起初名次靠前的选手也有可能因速度节奏掌控不当而最终错失奖牌。这不仅反映出竞走项目竞争的激烈程度,也反映出速度节奏是影响比赛结果的重要因素。奥运会作为世界大赛,世界上最优秀的运动员一般都会参加。东京奥运会女子20  km竞走比赛共有58名选手参加,其中有3名中国选手(刘虹获得铜牌;切阳什姐获得第7名;杨家玉在比赛的17 km收到2张红卡,在18 km收到第3张红卡后根据比赛规则被罚停2 min,最终取得第12名的成绩)。通过对东京奥运会女子20 km竞走项目53名完成比赛的运动员速度节奏进行研究,重点分析不同比赛名次、不同竞技水平的运动员在运动速度节奏上的差异性,探索竞技水平与最佳成绩重现能力的关系,揭示女子20 km竞走选手在国际大赛中的速度节奏特征,以期为教练员和运动员在日常训练中优化速度节奏训练方案和战术策略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假设

假设1:不同竞技水平的女子20 km竞走选手比赛速度节奏有差异。

假设2:不同竞技水平的女子20 km竞走选手出发速度、峰值速度有差异。

假设3:不同竞技水平的女子20 km竞走选手个人最佳成绩重现能力有差异。

1.2  研究对象

以参加东京奥运会女子20 km竞走项目运动员的速度节奏为研究对象。根据竞走规则及东京奥运会竞赛规程[25-26],东京奥运会女子20 km竞走比赛共有8名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竞走裁判进行执裁。当一名运动员收到来自3名不同裁判的“犯规”判罚(裁判员出示红卡)后会被带到赛道罚时区内完成120 s罚时,罚时期间运动员不能上场比赛,罚时结束后可继续上场比赛,罚停时间计入比赛最后成绩。如果“犯规”(红卡)次数累计达到4次以上,则由主裁判出示红卡终止比赛。本场比赛共有58名运动员参加比赛,共计53人完成比赛,其中有3名运动员受到了罚时120 s的处罚。“罚时”是对比赛中竞走技术不规范的运动员进行的强制性处罚,是比赛公平性的体现,属于比赛的一部分。因此,为了能够真实准确地体现参赛选手的速度节奏,本研究最终保留了3名罚时运动员的数据。

1.3  准实验设计

本研究采用准实验设计方法,该方法是介于真实验设计与非实验设计之间的实验设计,并且使用准自变量[27-28]。其中:东京奥运会女子20 km竞走比赛结果、竞赛分析表以及竞走裁判判罚汇总表等数据,均下载于东京奥运会官方网站[29-31];参赛选手的个人最佳成绩数据来源于世界田联官方网站[32];比赛录像来源于东京奥运会视频直播网站[33]。依据比赛名次将参赛选手按照25%的比例进行分组[13-14,16],且每名运动员在各组中仅出现一次,A组为1~13名,B组为14~26名,C组为27~39名,D组为40~53名。

1.4  研究变量

1.4.1  速度变量

本研究中的速度数据采用均值速度,东京奥运会女子20 km竞走比赛采用1 km分段计时,主要的速度变量包括东京奥运会比赛速度、每1 km分段速度、每5 km分段速度、出发速度、峰值速度、冲刺速度、获得个人最佳成绩时的比赛速度。比赛在1 km一圈的公路赛道环绕进行,东京奥运会女子20 km竞走比赛速度选取20个分段速度的均值;每5 km分段速度分别选取1~5 km、6~10 km、11~15 km和16~20 km的平均速度;每1 km分段速度直接来源于比赛成绩册;出发速度选取前2 km的平均速度;峰值速度选取20个分段速度的最大值;冲刺速度选取第20 km的平均速度;个人最佳成绩是运动员当前获得的最好成绩。

1.4.2  速度系数变量

本研究中的速度系数(Cv)变量包括:分段速度相对于全程平均速度的速度系数、分段速度相对于出发速度的速度系数。

1.5  数理统计

使用“Microsofe Excel 2010”“SPSS 25.0”软件统计并计算速度成绩的变量、速度系数[Cv=(v1-v2)/v2×100%(v1相对于v2的速度系数)],检验数据的相关性和差异性。

1)差异性检验。使用主体内有交互作用的方差分析,检验不同组别分段速度的差異性,以及组内各分段速度的差异性。经过 “Shapiro-Wilk”检验后,数据呈正态分布(p>0.05),使用“Greenhouse-Geisser”方法调整F值;使用独立样本 t 检验对4个组每5 km分段速度、出发速度、峰值速度进行简单效应分析;使用配对样本 t 检验对参赛选手的东京奥运会比赛速度与获得个人最佳成绩时的比赛速度进行差异性分析;通过皮尔逊系数分析个人最佳成绩与奥运会成绩的相关性;通过主体间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4组参赛选手个人最好成绩与奥运会成绩的差异性,并使用事后检验进行两两比较。

2)效应值(ES)计算。使用Cohen’s d系数[34]表示效应值大小,d<0.2时,表示效应值小;接近0.5时,表示效应值为中等;当d>0.8时,表示效应值大。在进行皮尔逊相关性分析后,相关系数r是其效应值的一般估计值,相关系数 r<±0.1时,表示效应值小;当相关系数±0.1<r<±0.3时,表示效应值中等;当相关系数r>±0.5时,表示效应值大。

2   结果与分析

2.1  东京奥运会女子20 km竞走比赛速度节奏分析

2.1.1  东京奥运会女子20 km竞走比赛全程速度节奏分析

东京奥运会女子20 km竞走比赛采用1 km分段计时,通过分析参赛选手每1 km分段速度变化以及全程速度节奏变化的整体趋势,可以了解不同水平竞走选手的比赛节奏概况。图1所示为53名参赛选手比赛全程中每1 km平均速度的变化,表1所示为每1 km分段速度相对于全程平均速度的速度系数。在东京奥运会女子20 km竞走比赛中,所有参赛选手在起点处听到鸣枪后同时出发,比赛开始后所有参赛选手均处于逐渐加速状态,2 km后比赛选手逐渐开始出现分化趋势,4个组别选手出现了不同的速度节奏。

当每1 km分段速度相对于全程平均速度的速度系数大于0时,说明此时的分段速度大于全程平均速度;当每1 km分段速度相对于全程平均速度的速度系数小于0时,说明此时的分段速度小于全程平均速度;当每1 km分段速度相对于全程平均速度的速度系数等于0时,说明此时的分段速度与全程平均速度相等。

由图1和表1可知,A组13名选手利用比赛前2 km完成了第一次加速过程,在1~11 km时的速度系数由负值逐渐增加到正值,速度系数值在不断增大,表明运动员的比赛速度正在缓慢增加。第11 km和第12 km的速度系数分别为-0.005和0.004,由负值转变成正值,第12 km开始运动员的比赛速度大于全程平均速度。到第14 km时比赛速度与全程平均速度相等,A组选手的峰值速度出现在第17 km,从第18 km开始比赛速度有所下降。在15~20 km的最后5 km阶段,A组选手有明显的加速-减速-加速过程,最后2 km有明显的加速过程。B组13名选手在比赛开始的第1 km速度系数为-0.036,第2 km开始速度系数变为正值,比赛速度开始大于全程平均速度,在2~11 km的速度系数为正值,说明在此阶段B组选手的每1 km分段速度高于全程平均速度。在12~19 km的速度系数是负值,此阶段的分段速度低于全程平均速度,峰值速度出现在第4 km时,最后1 km有明显的加速过程。C组13名选手在比赛前2 km完成了加速过程,峰值速度出现在第2 km,峰值速度出现较早,在2 ~10 km 的每1 km分段速度高于全程平均速度,在11~20 km的每1 km分段速度低于全程平均速度,最后1 km有明显的加速过程。D组14名选手在比赛前2 km完成了加速过程,峰值速度出现在第2 km,之后有非常明显的减速过程,在1~7 km的每1 km分段速度高于全程平均速度,在11~20 km以慢于全程平均速度的比赛速度完成比赛,最后3 km有加速过程。

表1中的每1 km分段速度相对于全程平均速度的速度系数清晰地显示了4组选手的比赛整体趋势,A组、B组和C组选手在第1 km的速度都小于各组平均速度,D组选手在第1 km的速度大于其平均速度。A组选手以低于平均速度的比赛速度开始比赛并逐渐加速,在比赛前半程采用消极节奏,在15~20 km有明显的变速,以变换速度节奏完成比赛。B组、C组和D组选手的全程速度节奏整体是逐渐减速的。A组和B组选手在最后1 km的冲刺速度大于平均速度,C组和D组在最后1 km的冲刺速度小于平均速度。4组选手在比赛的最后阶段都有明显的速度变化,D组选手在最后3 km开始加速,A组选手在最后2 km有明显的加速过程,B组和C组选手在最后1 km进行了加速。A组选手的冲刺速度为(3.898±0.142)m/s,B组、C组和D组选手的冲刺速度分别为(3.709±0.121)m/s、(3.635±0.04 )m/s和(3.671±0.215) m/s,A组选手的冲刺速度大于其他3组。

不同竞技水平的参赛选手在东京奥运会女子20 km竞走比赛中的速度节奏有明显的差异性。A组选手主要采用了消极和变换的速度节奏,整场比赛的速度趋势是逐渐加速到峰值速度并维持速度进行比赛,在此过程中通过战术性变速形成领先优势,最后2 km有明显的加速冲刺过程。B组、C组和D组选手采用积极节奏,在比赛的开始阶段就全力加速达到个人峰值速度,峰值速度出现较早,峰值速度出现之后呈逐渐减速状态。

2.1.2  东京奥运会女子20 km竞走比赛分段速度差异性分析

以组别(A组、B组、C组、D组)为主体间因子,每5 km分段速度(第1个5 km,第2个5 km,第3个5 km,第4个5 km)为主体内因子,进行4×4的主体内交互作用方差分析。检验结果表明:组别的主效应显著[F(3,49)=148.256,p<0.05,偏η2=0.901],分段速度的主效应也显著[F(3,147)=4.381,p<0.05,偏η2=0.475],还存在显著交互作用,即组别×分段速度[F(9,147)= 27.026,p<0.05,偏η2=0.623]。此外,對每5 km分段速度各因子水平情况下的组别进行了简单效应分析(见表2)。

第1个5 km的分段速度比较(见表3)结果显示,A组与B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d=0.958),但是A组明显大于C组(p<0.05,d=1.513)和D组(p<0.01,d=2.243)。B组与C组有显著差异(p<0.05,d=1.716),B组明显大于D组(p<0.01,d=1.930)。C组与D组无显著差异(p>0.05,d=3.393)。

第2个5 km的分段速度比较(见表4)结果显示, A组与B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d=2.007)。A组明显大于C组(p<0.01,d=4.194)和D组(p<0.01,d=5.357)。B组明显大于C组(p<0.05,d=2.142)和D组(p<0.01,d=3.834)。C组明显大于与D组( p<0.05,d=2.179)。

第3个5 km的分段速度比较(见表5)结果显示,A组明显大于B组(p<0.01,d=3.358)、C组(p<0.01,d=12.025)和D组(p<0.01,d=9.675)。B组明显大于C组(p<0.01,d=3.811)和D组(p<0.01,d=5.633)。C组明显大于D组(p<0.01,d=3.333)。

第4个5 km的分段速度比较(见表6)结果显示, A组明显大于B组(p<0.01,d=4.2751)、C组(p<0.01,d=6.461)和D组(p>0.01,d=8.689)。B组明显大于C组(p<0.01,d=3.049)和D组(p<0.01,d=6.030)。C组明显大于D组(p<0.01,d=3.393)。

2.1.3  东京奥运会女子20 km竞走比赛出发速度差异性分析

图2显示了4组选手在20 km比赛全程中的每公里分段速度相对于出发速度的速度系数曲线。结合比赛录像可知,在比赛开始的1 km内所有参赛选手均处于第1集团且处于不断的加速过程,在2 km处出现了明显的拐点,表明在比赛的前2 km参赛选手都处于逐渐加速的过程,加速到2 km处4组参赛选手的速度出现了明显的分化,之后各组选手的分段速度逐渐趋于平稳。因此,本研究选取所有参赛选手在比赛的前2 km的平均速度作为本研究中的出发速度。图2显示了分段速度相对于出发速度的速度系数,速度系数大于0时,说明分段速度大于出发速度;速度系数小于0时,说明分段速度小于出发速度。A组选手速度系数均为正值,B组选手在第14 km处出现速度系数负值,C组选手在第8 km处出现速度系数负值, D组选手在第5 km处出现速度系数负值,此结果与图1中不同组别的分段速度的变化相一致,在第2 km后A组选手的比赛速度快于出发速度,B组、C组和D组的选手比赛名次越差,分段速度慢于出发速度的出现时间越早。

对4个组别的出发速度两两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见表7),结果表明:A组(M= 3.529,SD= 0.012 )与B组(M= 3.522,SD=0.014)无显著性差异(p>0.05,d=0.775),A组与C组(M=3.497,SD=0.042)有显著性差异(p<0.05,d=1.625),A组和D组(M=3.053,SD=0.029)有显著性差异(p<0.01,d=1.953)。B组与D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d=1.417),B组与C组无显著差异(p>0.05,d=1.275)。C组与D组无显著差异(p>0.05,d=0.240)。

本研究表明,在东京奥运会女子20 km的比赛中,在比赛开始的前2 km内竞技水平相近的参赛选手出发速度无显著差异(p>0.05),竞技水平相差较大的选手出发速度有较大差异(p<0.05)。

2.1.4  东京奥运会女子20 km竞走比赛峰值速度差异性分析

对4个组的峰值速度进行两两独立样本t检验(见表8),结果表明:A组(M=3.898,SD=0.142)峰值速度大于B组(M=3.709,SD=0.121)、C组(M=3.635,SD= 0.404)和D组(M=3.671,SD=0.215),且与3组均存在显著性差异。B组与C组(p<0.05,d=1.312)有显著性差异,与D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d=0.348)。C组与D组无显著差异(p>0.05,d=-0.369)。图1显示了4个组别峰值速度出现的距离,A组峰值速度出现在第17 km处,其他3个组别峰值速度出现得较早,B组峰值速度出现在第4 km处,C组和D组的峰值速度出现在第2 km处。由此可知,在比赛过程中竞技水平越高的选手峰值速度出现得越晚,竞技水平相似的选手峰值速度出现的时间相近。

2.2  东京奥运会女子20 km竞走选手最佳成绩重现能力分析

2.2.1  速度节奏与东京奥运会比赛成绩的相关性分析

将东京奥运会女子20 km竞走选手比赛成绩的平均速度(M=3.467,SD=0.167)与出发速度(M=3.516,SD=0.295)和峰值速度(M=3.727,SD=0.174)进行相关性分析(如图3和图4所示),结果表明,东京奥运会女子20 km竞走选手的比赛平均速度与峰值速度和出发速度具有线性关系。东京奥运会女子20 km竞走选手的比赛成绩与出发速度呈显著正相关(r=0.340,p<0.05),且与峰值速度也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r=0.500,p<0.05)。通过比较相关系数发现,峰值速度(r=0.500)与比赛成绩的相关性大于出发速度(r=0.340)。

2.2.2  东京奥运会女子20 km竞走选手比赛成绩与其个人最佳成绩差异性分析

由比赛成绩可知,东京奥运会女子20 km竞走比赛的53名完成比赛的选手都没有创造出个人最佳成绩。将参赛选手当前所获得的最好成绩与东京奥运会成绩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检验结果发现:个人最佳成绩明显好于东京奥运会成绩(p<0.05,d=1.776)。将参赛选手的个人最佳成绩与东京奥运会成绩进行皮尔逊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个人最佳成绩与东京奥运会成绩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0.461,p<0.05),如图5所示。在东京奥运会开赛之前,有学者已经开始针对东京奥运会的比赛气候进行适应策略研究[35],认为在比赛过程中会有中暑的风险[36]。据比赛成绩显示,东京奥运会女子20 km竞走比赛开始时的气温为31 ℃,湿度为64%,比赛结束时气温为30 ℃,湿度为69%,东京奥运会比赛时的气温和湿度都较大,不利于选手达到最好成绩。因此,东京奥运会参赛选手的成绩都低于个人最佳成绩,表明比赛时的天气状况对竞走选手的运动表现也有重要影响[35-36]。

2.2.3  个人最佳成绩重现能力对比分析

个人最佳成绩是运动员当前所获得的最好成绩,能体现运动员最高竞技水平,样本运动员在东京奥运会女子20 km竞走比赛中取得的成绩越接近甚至超越个人最佳成绩,表明该运动员个人最佳成绩重现能力越强。

比较4组参赛选手的东京奥运会比赛成绩组间变异性与个人最佳成绩组间变异性,可以体现不同竞技水平的竞走选手的个人最佳成绩重现能力。如图6所示,4组选手的个人最佳成绩平均速度分别为3.813 m/s、3.739 m/s、3.671 m/s、3.704 m/s,组间差异解释量中等[F(3,49)=7.932,p<0.01,η2=0.327]。由表9可知,A组明显快于C组和D组(p<0.05),A组与B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B组与C组和D组无顯著性差异(p>0.05)。C组与D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如图6所示,4组选手的东京奥运会成绩平均速度分别为3.670 m/s、3.546 m/s、3.416 m/s、3.253 m/s,组间差异解释量大[F(3,49)=141.027,p<0.01,η2=2.923]。由表9可知,A组明显快于B组、C组和D组(p<0.05),B组明显快于C组和D组(p<0.05),C组明显快于D组(p<0.05)。由于4组选手东京奥运会成绩组间差异解释量大于个人最佳成绩,说明东京奥运会各组选手的比赛成绩下降幅度更大,下降趋势更加显著,在比赛中名次靠前的参赛选手的成绩比名次靠后的参赛选手更接近个人最佳成绩,个人最佳成绩的重现能力强。

比较不同名次样本女子20 km竞走选手的东京奥运会比赛成绩与个人最佳成绩的接近度可以评估运动员在将来比赛中个人最佳成绩的重现能力[14] 。4组东京奥运会参赛选手比赛成绩平均速度相对于个人最佳成绩平均速度的比值依次为96.250%、94.838%、93.053%和87.904%。如图6所示,随着比赛名次的降低,个人最佳成绩的平均速度与东京奥运会的平均速度均呈现减慢的趋势,4组选手的个人最好成绩的比赛平均速度与东京奥运会成绩的比赛平均速度的差值也呈现增大的趋势,两者差值分别为0.143、0.193、0.255和0.451,说明名次越靠前,样本运动员的东京奥运会成绩与个人最佳成绩的差值越小,在比赛中重现个人最佳成绩的能力越强。经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可知,样本运动员的东京奥运会成绩与个人最佳成绩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r=0.461,p<0.05)。假设如果东京奥运会参赛选手的比赛成绩与其个人最佳成绩的差值缩小,比赛成绩与其个人最佳成绩的比值接近于A组的96.250%,那么东京奥运会比赛成绩和比赛名次必然会有所提升。

3   结论

1)在东京奥运会中,不同竞技水平的女子20 km竞走选手比赛速度节奏有差异。比赛名次靠前的选手采用消极和变换的混合速度节奏;比赛名次靠后的选手采用积极速度节奏。

2)在东京奥运会中,不同竞技水平的女子20 km竞走选手出发速度、峰值速度有差异,且出发速度与峰值速度对比赛结果都有较大影响。比赛名次靠前的选手,在比赛开始阶段速度分配上选择低于全程平均速度以及峰值速度的出发速度,且峰值速度出现的时间较晚,在比赛的最后阶段具有较强的冲刺能力,表现在冲刺距离长、冲刺速度快;比赛名次靠后的选手峰值速度出现的时间较早,在比赛的最后阶段冲刺能力弱。

3)在东京奥运会中,不同竞技水平的女子20 km竞走选手个人最佳成绩重现能力有差异。在比赛中名次越靠前的选手的比赛成绩越接近其个人最佳成绩,并且在比赛中的个人最佳成绩重现能力越强。

参考文献:

[1]  田麦久. 运动训练学[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21-29.

[2]  李老民. 田径运动教程[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248-249.

[3]  CARR A J, SAUNDERS P U, GARVICAN-LEWIS L A, et al. Altitude and heat training in preparation for competitions in the heat: A case stud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Physiology and Performance,2020,15(9):1344.

[4]  KAKAMU T, WADA K, SMITH D R, et al. Preventing heat illness in the anticipated hot climate of the Tokyo 2020 Summer Olympic Games[J]. Environmental Health and Preventive Medicine,2017,22(1):1.

[5] GOMEZ-EZEIZA J, TORRES-UNDA J, TAN N, et al. Race walking gait and its influence on race walking economy in world-class race walkers[J].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 2018, 36(19): 2235.

[6]  FOSTER C, LUCIA A. Running economy[J]. Sports Medicine,2007, 37(4): 316.

[7]  NUMMELA A, KERANEN T, MIKKELSSON L O. Factors related to top running speed and econom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2007, 28(8): 655.

[8]  PAVEI G, CAZZOLA D, LA TORRZ A, et al. The biomechanics of race walking: literature overview and new insights[J]. European Journal of Sport Science, 2014, 14(7): 661.

[9]  HANLEY B. Pacing profiles and pack running at the IAAF world half marathon championships[J].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 2015, 33(11):1189.

[10]  TUCKER R, LAMBERT M I, NOAKES T D. An analysis of pacing strategies during men’s world-record performances in track athletic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Physiology and Performance, 2006, 1(3):233.

[11]  FOSTER C, SNYDER A C, Thompson N N, et al. Effect of pacing strategy on cycle time trial performance[J]. Med Sci Sports Exerc, 1993, 25(3): 383.

[12]  GARLAND S W. An analysis of the pacing strategy adopted by elite competitors in 2000m rowing[J]. Br J Sports Med, 2005, 39(1): 39.

[13]  楊锋,朱瑜,高岩. 不同水平女子马拉松运动员的节奏策略研究[J]. 中国体育科技,2014,50(1):10.

[14]  杨锋,付晓蒙. 男子20 km竞走项目速度节奏的实证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7,53(1):118.

[15]  郜卫峰. 计时类运动项目速度节奏的类型及应用[J]. 体育科学,2011,31(5):91.

[16]  RENFREE A, GIBSON A S C. Influence of different performance levels on pacing strategy during the women’s world championship marathon ra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Physiology and Performance, 2013, 8(3): 279.

[17]  HANLEY B. An analysis of pacing profiles of world-class race walker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Physiology and Performance, 2013, 8(4): 435.

[18]  田麦久. 论周期性耐力项目的多种竞速能力——(联邦德国体育学院体育科学博士学位论文摘要1981)[J]. 体育科学,1984(1):22.

[19]  FOSTER C, DE KONING J J, HETTINGA F, et al. Pattern of energy expenditure during simulated competition[J]. Med Sci Sports Exerc, 2003, 35(5): 826.

[20]  王倩,马楠. 我国优秀竞走运动员比赛中的速度变化与战术运用[J]. 辽宁体育科技,2005,27(5):37.

[21]  FOSTER C, SCHRAGER M, SNYDER A C, et al. Pacing strategy and athletic performance[J]. Sports Medicine, 1994, 17(2):77.

[22]  ABBISS C R, LAURSEN P B. Describing and understanding  pacing strategies during athletic competition[J].  Sports Med-

icine, 2008, 38(3): 239.

[23]  黄达武,陈月亮,吴瑛. 体能类竞速项目速度节奏研究进展[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2,27(2):154.

[24]  张军波. 北京奥运会世界优秀竞走选手的速度变化特征[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22(5):66.

[25]  中国田径协会. 田径竞赛规则(2018—2019)[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8:266-274.

[26]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thletics Federation. IAAF competition rules 2019[EB/OL]. (2019-11-01)[2021-09-13].https://www.worldathletics.org/about-iaaf/documents/book-of-rules.

[27]  袁軍. 研究设计与方法[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241-293.

[28]  张力为. 体育科研方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52-169.

[29]  Women’s 20 km race walk results[EB/OL]. (2021-08-06)[2021-09-13]. https://olympics.com/zh/olympic-games/tok-yo-2020/results.

[30]  Women’s 20 km race walk race analysis [EB/OL].(2021-08-06)[2021-09-13]. https://olympics.com/zh/olympic-gam-es/tokyo-2020/results.

[31] Women’s 20 km race walk race analysis race walking judges summary sheet [EB/OL]. (2021-08-06)[2021-09-13]. https://olympics.com/zh/olympic-games/tokyo-2020/results.

[32]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thletics Federation. Athletes [EB/OL].(2021-09-13)[2021-09-13]. https://www.worldathletics.org/athletes-home.

[33]  田径女子20公里竞走决赛[EB/OL]. (2021-08-06)[2021-09-13]. https://w.yangshipin.cn/video?type=0&vid=c000088otpf&channel=ysyy_aoyun.

[34]  COHEN J. Statistical power analysis for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second edition[M].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988:198-204.

[35]  GERRETT N, KINGMA B R, SLUIJTER R, et al. Ambient conditions prior to Tokyo 2020 Olympic and Paralympic games: considerations for acclimation or acclimatization strategies[J]. Frontiers in Physiology, 2019(10):414.

[36]  TAKAYAMA N, HORI H, WATANABE H. Evaluation of heatstroke risk at Sapporo in the tokyo 2020 summer olympic marathon event compared with tokyo[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Meteorology, 2020, 76(4):174.

收稿日期:2021-09-23

基金项目:国家体育总局田径运动管理中心科技助力项目(2021TJ01011);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长城学者培养计划项目(CIT&TCD20190335)。

第一作者简介:马俊驰(1987—),女,博士在读,研究方向为田径理论与训练实践,E-mail:majunchi1987@126.com。

作者单位:首都体育学院,北京 100191。

Capital Univers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Beijing 100191, China.

猜你喜欢
实证研究
旅游景区营销管理一般模式及实证研究
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实证研究
地方院校在校大学生价值观发展状况实证研究
中国在新农村建设中金融支持的实证研究
简述翻译研究中实证研究法的应用
玉雕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的实证研究
温州小微企业融资环境及能力分析
认知语言视角下英语词汇多义习得的实证研究
实证分析会计信息对股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