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化测评的实施程序与实现策略

2022-04-16 12:19尚力沛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体育教学

摘    要: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对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化测评作相关讨论。研究认为:情境化测评作为学生体育学习评价的一种重要方法,是教育主体依据评价内容创设各种情境活动来评估、观察、监测学生体育学习表现的一种方法,目的是更为全面和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状况和效果,功能在于整体性评价学生掌握和运用运动技能的真实状况。以高中排球项目学习中的正面双手垫球为例,从“评价目标的确定-选择与设计情境-情境中收集信息-教师参与和反馈”4个基本实施程序,介绍如何运用情境化测评方法评价学生体育学习情况。提出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化测评的实现策略:体育教师的评价思想要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围绕教学与评价目标进行情境测评的整体性设计,情境化测评中以学生掌握和运用运动技能作为评价重点,多途径增强体育教师情境化测评能力。

关键词:体育学习评价;情境化测评;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 807.01          学科代码:040303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Using literature review, case analysis to analyze the situational evaluation of studentsphysical education learning. The study suggests that situational evaluation, as an important method of studentslearning evalu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is a method for educational subjects to create various situational activities to evaluate, observe and monitor studentsphysical education learning performance according to the evaluation content. The purpose is to more comprehensively and objectively evaluate studentsphysical education learning status and effect. The function is to evaluate the real state of studentsmastering and using sports skills as a whole. Taking the frontal digging in the learning of volleyball in senior high school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introduces how to use situational evaluation method to evaluate studentsPE learning from four basic implementation procedures: determination of evaluation objective, selection and design situation, collection of information in situation, teachers participation and feedback. Put forward the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of situational evaluation of studentsphysical education learning: evaluation of PE teachers in thinking from the knowledge standard to the quality standard, and carry out the overall design of situational evaluation around the teaching and evaluation objectives. In situational evaluation, studentsmastery and application of sports skills are taken as the evaluation focus, so as to improve the situational evaluation abil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multiple ways.

Keywords: physical education learning evaluation; situational evaluation; sports teaching

學生体育学习评价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重点,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环节。2020年10月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了强化体育评价的要求。《方案》提到的专项运动技能测试以及锤炼坚强意志、培养合作精神等内容[1]需要通过深化学生体育学习评价来实现。体育学习评价的目的在于评判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判断学生体育学习中的不足,以及给予学生展示自身能力的机会和增强体育学习的信心[2]。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进程中,面对学生体育学习多元化、综合化的评价要求,一些研究成果与观点已被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熟知。例如,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终结性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绝对性与相对性评价相结合,以及评价主体应以教师评价为主且有机融入学生自评、互评及团队评价等[3]。虽然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过程中对学生体育学习评价的认识不断提升、方法不断改进,但是教学实践中对于学生体育学习评价还存在着许多问题:1)体育教师仍多采用量化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往往局限于对学生单一运动技术学习程度的评判,例如,篮球投篮进球个数、排球垫球次数等。用单一的评价标准衡量学生的学习表现并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和运用程度,难以实现对学生体育学习过程中的真实表现进行全面、准确的评价。2)体育教师不易对学生体育学习中的隐性内容进行观察和评价,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对各种运动的认知及产生的各种情感体验难以量化。3)体育学习评价没有深度认识到情境之于评价的重要性。《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中提到:“评价学生运动能力时,应设置复杂的运动情境”[4],体育学习评价应加强对学生运动技能掌握和运用的真实状态的关注,并在此基础上观察学生在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方面的表现。当前,对于如何设计和运用运动情境进行学习评价缺少深入研究和规范化的操作程序,这也促使体育教育工作者不断反思学生体育学习评价的局限性,从而切实推动体育教学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72963312-92F7-4B06-8479-60E898CF53D6

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需要高质量的课堂教学,而学生掌握与运用技能的程度是体育学习评价的重点,对体育品德、情感态度等较为隐性的表现的评价也可以通过观察学生掌握与运用技能过程中的显性表现来进行。针对学生体育学习评价中的现实问题,本研究提出了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化测评方法,将其作为对现有学生体育学习评价方法的补充。情境化测评是教育主体依据评价内容创设各种情境活动来评估、观察、监测学生体育学习表现的一种方法,在学生学习运动技术、掌握与运用运动技能过程中,借助教师创设的情境客观地、全面地反映学生学习的真实水平。例如:在排球比赛情境中可以看到学生的技术水平、与同伴合作及面对比赛竞争时的态度与情感,在真实的情境中全面展现学生对运动技能掌握与运用的程度。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化测评的目的是全面而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效果,综合反映学生对运动技术的真实认知水平。在评价学生体育学习的过程中采用情境化测评,有助于体育教师通过各种运动情境活动检验和观察学生对运动技能掌握和运用的情况、与同伴合作学习情况以及运动中的情感态度等行为表现。国际上对学生素养的评价特别强调运用情境维度来考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将各种情境化试题作为评估学生学科素养的重要手段 [5]。我国《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附录中的教学与评价案例也体现出,体育教师要创设多种情境指导、启发与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6]。需要说明的是,情境化测评不能解决体育学习评价中遇到的全部问题,其只是对现有体育学习评价方法进行了丰富与补充。但是在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中,情境化测评作为强化体育学习评价的一种方法值得深入研究,其使综合测评学生体育学习水平有了可能性和基础。

1   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化测评的内涵与功能

1.1  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化测评的内涵

学生的知识是如何习得的,这始终是教学理论必须解释的一个问题。对待知识学习的不同观念以及不同理论会影响教学实践和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从教学研究的趋势来看,建构主义认识论正在取代客观主义认识论,成为教学论中的基本理论[7]。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提倡的知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教学过程就是传递客观知识的过程,将知识理解为确定性、预设性、客观性的存在,且强调教学的控制和结果[8]。在此教育理念影响下的体育教学强调学生对运动技术的反复操练,枯燥、单一的集体练习和肢体动作重复,使得学生并未很好地掌握与运用运动技能以及体验体育学习的多重意义,教学中教师多从技术评定角度来判断学生运动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建构主义教学观则认为,学习不是将外部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学习主体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与外部人文或物理环境相互作用而主动建构的,学生的学习环境是开放的、充满着意义解释和建构的,情境、协作、对话和意义建构是学生学习的构成要素[9]。基于建构主义的体育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注重学生体育学习的主体性和提倡教师作为引导者与参与者出现在教学活动中,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则关注学生在情境中的体育学习表现、问题解决能力及学习中的情感态度表现。

情境化测评作为学生体育学习评价的一种方法,试图通过在一定的体育活动情境中评价、观察、监测学生的体育学习表现,目的是更为全面地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状态并综合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这种方法最为根本的学理支撑就是建构主义关于情境与学习关系的观点。情境化测评不需要独立于教学过程而进行,而是通过教学过程与运动情境的有机融合实现课堂评价。在创设的运动情境中,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和运用、学生与同伴的合作学习以及自身在运动情境中的各种决策,都能得已展现。体育教师只需要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观察与记录,学生在情境中的运动表现就是评价本身,这也是当前体育教学改革提倡结构化教学设计和创设复杂、真实的學习情境[10]的原因。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化测评为基于学生发展体育核心素养的评价奠定了基础。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不单纯是知识的掌握或能力的高低,而是知识、态度、情感、能力等要素的综合,这就需要通过情境化测评来评价学生的综合表现,最终通过评价促进学生体育学习的进步。

1.2  情境化测评的功能:整体性评价学生掌握和运用运动技能的真实水平

知识唯有在情境中获得才更利于运用,才能增强人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和迁移作用[11]。学生只有在情境中去获得、体验、掌握与运用运动技术,才能使学生明确知识学习的意义。学生学习知识是为了使用知识,学生学习运动技术的目的不是简单地掌握运动技能,而是在掌握运动技能的基础上运用运动技能,并在运用运动技能的过程中体悟运动对身心的塑造。学生在情境中掌握与运用运动技能时,便会深刻体会到运动技术之间关联性学习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促进运动认知和综合能力提升。因此,运用情境化测评来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能挖掘运动项目蕴含的多种价值与意义,全面评价学生掌握和运用运动技能的实际情况。例如:有的学生在无人防守或阻挡情况下可以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但是在比赛中有对方防守的情况下往往无法完成该动作,那么学生表现出的这种状态就成为情境化测评中教师的一个主要观察点。这种通过真实情境来测评学生的运动技能,可真实地观测到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与运用程度。

体育能够强身健体、健全人格、促进心智全面发展和提高道德水平[12],因此,对学生体育学习的评价绝不是为了一个分数或一个运动等级,而是为了促进学生体育知识与运动技术的学习,引导学生更好地体验运动具有的益处。学生体育学习的意义就是学生在情境中通过运动技能而开展的各种认知活动。学生在情境中的学习或对知识的运用过程是个体认知、同伴交往与情境交互的过程。学生不仅要与自己对话,也要同他人、群体展开对话。学生在运动情境中的运动技能展现,不仅要表现出个体掌握和运用运动技能的熟练程度,更要表现出合作、对抗、竞争等行为。情境化测评将学生学习运动技术的意义从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进行了整体性的综合评价。因此,利用情境化测评能整体评价学生运动技能掌握和运用程度,在运动技能展现的同时也能观察学生的合作行为、情绪管理等方面的表现,这为全面评价学生体育学习提供了基础和条件。72963312-92F7-4B06-8479-60E898CF53D6

2   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化测评的实施程序——以高中排球课中的“正面双手垫球”课中的为例

2.1  评价目标的确定

教学目标是体育教育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具有导向、激励和评价功能[13]。体育教学活动中的目标通常包括认知、技能与情感三方面,对学生体育学习的评价也要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这就需要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学习评价目标。情境化测评首先要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学生学习评价目标,才能为情境化测评学生体育学习提供依据。因为体育教学目标是教师依据教材、课程标准及学情进行的主观预设,学生是否能将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作为自己的学习目标,关键在于学生能否理解、接受和认可教学目标并将其作为自身的学习任务,也就是说学生需要知道自己在学习中要做什么、怎么做,以及将要达到什么程度。例如:教学目标中将情感目标表述为“通过学练培养学生探究、相互合作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积极进取、战胜对手的信心”[14],从教师角度来看这一目标并无问题,但是这并不是学生的情感学习目标,学生在面对教师评价时并不能准确知道自己在此方面的学习任务。因此,情境化测评起始阶段,要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和看得懂的学习与评价目标(如表1),这是测评的起点,目的是方便教师观察情境中学生的学习表现以及与评价目标之间的吻合度,学生带着明确的学习任务参与学习更能提高学习的效果。

例如,高中排球中的正面双手垫球的教学目标一般表述为:认知目标——学生能够说出正面双手垫球的技术要领。技能目标——70%以上的学生能够掌握排球垫球技术,发展学生的灵敏性和协调性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及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而运用情境化测评学生对双手垫球的掌握情况,需要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学习的评价目标。目标的转化需要可操作性和表征化。可表述为:认知目标——学生在正面双手垫球中能有意识地作出插、夹、提等动作。技能目标——当学生处于2号位时,至少运用5次正面双手垫球技术将球准确传递给4号位或6号位的同伴。情感目标——学生在排球运动中与同伴作出击掌、鼓励与互动的语言或肢体动作。这种对学生正面双手垫球的学习评价可以通过相应的情境创设来清晰地观察和判断。

2.2  评价内容选择与学习情境创设

学生学习运动技术时不是孤立地自我练习,需要将运动技术与情境相关联,只有知识与具体情境产生了关联,才更易被理解[15]。在确定学习评价目标后,就要选择与创设情境。选择情境的前提是要明确对学生体育学习的哪些方面进行评价。体能、知识与技能、态度与参与、情意表现和合作精神是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的内容[16]。而选择哪种情境对学生体育学习进行评价,主要依据评价的内容决定情境测评类型。体能、知识与技能是较为外显且利于观察的,态度与参与、情意表现和合作精神是通过学生的体能练习和运动技能的掌握和运用而表现出来的。无论选择哪方面表现进行评价,最为主要的载体还是知识与运动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因此,依据评价内容创设情境化测评的情境主要有3种:1)创设运动技术实战运用的评价情境,用实战化的比赛思维、运动技术结构化思维进行情境设计,目的是考查学生对运动技术的组合运用;2)创设健康知识操作的评价情境,例如,运动损伤、心肺复苏等操作性的健康知识,通过相关事件情境设计对学生的操作能力进行评价;3)创设以游戏和比赛为主的体能评价情境。

例如,评价学生正面双手垫球所选择的评价情境是运动技术实战运用的情境(见表2)。一种是简单的学生正面双手垫球技术评价情境。例如:1对1隔网垫球,A学生与B学生隔网运用正面双手互垫,或A学生隔网发球,B学生正面双手垫球。也可以稍微增加难度,A学生在网对面发球,B学生使用双手垫球技术将球垫给C学生,C学生再垫球给B学生,B学生再扣球。这种评价正面双手垫球的情境设计,主要考查学生对排球技术的组合运用能力。另一种是复杂的正面双手垫球技术评价情境。体育教师可以设计“4对4”或“6对6”的25分制或15分制的排球比赛情境,从多维度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在开放性的环境中,观察学生垫球时的身体动作、方向、跑位以及与队友的配合情况,每输一球或每赢一球后学生的情绪变化,学生与同伴进行的口頭鼓励、肢体语言等属于情感和认知评价目标的考查范畴。同时,依据技能评价目标观察学生处于2号位时,是否至少运用了5次正面双手垫球技术将球准确传给4号位或6号位的同伴。在情境中评价学生学习情况是复杂的,需要教师评价时结合“评价目标”重点评价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情况。

2.3  学习情境中的信息收集

由于学生在学习情境中的运动技能展示、运动决策、运动情绪的管理是复杂的,因此,在情境中收集学生体育学习表现的信息需要分类进行,并建立信息收集的基本框架。本研究从学生运动技能在情境中的真实展现、学生在运动情境中的自我感受描述、学生在情境中表现出的非运动技能行为3个方面收集信息。学生运动技能展现的真实程度是教师对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和运用运动技能的情况进行等级评定,目的在于观察在简单情境中学生对运动技能掌握的程度和在复杂情境中运动技能运用的情况,前者观察的侧重点是运动技能的掌握,后者观察的侧重点是学生面对复杂环境时的运动技能灵活运用程度;学生参与运动情境的自我感受是当运动结束后,教师简单询问学生运动感受、自我表现的优缺点以及将要改进的地方;学生在情境中表现出的非运动技能行为是指学生在简单或复杂的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肢体和语言行为,通过同伴评价,反映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情感表现。信息收集使用的方法是多样的,包括课堂观察法、技术评定、小组捆绑式评价方法,以及学生自评、小组或同伴互评等[17](见表3)。

以针对学生在简单情境中正面双手垫球技术评价为例。例如:通过“1对1”或“2对1”隔网的情境设计评价学生垫球技术,要收集的信息主要是学生对运动技能掌握程度,使用的方法主要是课堂观察法,测试的评价标准是体育教师从运动技术要领的掌握情况,以及垫球成功次数对学生进行等级评定。针对学生在复杂情境中正面双手垫球技术评估,以25分制的排球比赛情境为例,信息收集的方法是多维的,以教师观察法为主,可以采用视频拍摄辅助教师观察,涉及到认知、运动技能与情感评价目标。对于运动技能与认知评价目标,个体的运动技能运用与掌握情况可以单独评价,观察学生在比赛中处于2号位接球时,能够几次运用正面双手垫球技术(垫球的质量)将球准确传给4号位或6号位的同伴,信息采集运用“成功次数+技评”的方法收集学生运用运动技能的水平。对于情感评价目标,通过与队友间的击掌、语言鼓励与交流、队友间拥抱等行为的观察,采集学生在合作精神方面的表现信息。同时,也可借助学生自评、小组内互评及课后反思,由学生表达自身在比赛情境中的体验与感受,体育教师作课堂记录。72963312-92F7-4B06-8479-60E898CF53D6

2.4  体育教师的参与和反馈

学生体育学习评价过程中,体育教师不仅要以情境外的观察者和评价者审视学生的学习情况,也要成为重要的参与者,参与到测评学生体育学习的情境中。当体育教师参与到对学生的学习测评中才能真实了解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态度、真实感受和身心投入程度,才能了解学生在比赛情境中在团队中的各种互动行为。对学生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合作精神的评价如果不置于比赛情境中进行,这种评价就是没有意义的[18]。因此,体育教师要作为参与者介入到情境中有目的地观察,与学生形成互动和交流。例如,在比赛情境中设计战术安排问题引导学生决策,对学生运动技能表现进行简要点评等,都是一种很好的评价方式。再例如体育教师在情境化测评中给予学生反馈,其目的是将收集到的体育表现信息传递给学生,促进学生认真思考并意识到自己在运动技能、情感等方面的真实状态。反馈可以是教师参与学习情境时的各种引导与点评,也可以是情境测评结束后对学生作出的总体性判断(见表4)。

体育教师的参与和反馈可以在两种情境中体现。当创设简单型学习情境时,例如通过“1对1”或“2对1”隔网情境考查学生正面双手垫球,教师的参与可以是在场上向学生发任意球,检验学生在跑位移动中的正面双手垫球技术,也可以与学生隔网对垫,判断学生运动技能掌握程度,教师还可以通过与被考查学生进行传垫球配合来检验其垫球和控球的能力。教师参与学习情境中的反馈要便于教师及时、准确地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哪儿做得好、哪儿做得不好,以及哪儿需要调整等。当在复杂型的排球比赛情境中,教师可以作为团队中的一员参与学生比赛,在比赛中观察每位学生的垫球技术,并观察学生的情感变化、与同伴的合作、肢体语言行为等,也可以引导学生与他人配合,纠正学生的错误垫球技术,这都是学习评价的重要内容。同时,教师与学生在情境中共同参与排球比赛时,学生与同伴击掌的行为和鼓励话语,教师都可以及时与学生共情,也可以在学习情境测评结束后,对学生的表现作出总结性反馈并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反思,以促进学生对排球项目学习的感受和体验进行思考。诚然,并非测评都需要体育教师直接参与,但是对学生学习中的真实状态要有意识地进行引导并及时与学生展开互动,改善学生体育学习效果。

3   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化测评的实现策略

3.1  转变评价思想: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

学生体育学习评价不只是对学生运动技能掌握程度的简单定级,也不是对学生体育学习过程中情意表现作简单的主观评判,而是要对学生体育学习进行综合而全面的真实评价。这就要转变传统的评价思想,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掌握和运用运动技能的情况,而且应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结构化的运动技能在复杂运动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同伴合作的能力及面对各种情况作出运动决策的能力,并重视动机、情绪、意志品质、社交技能、价值观念、道德伦理等非认知因素的考查[19]。体育教师是学生体育学习评价的主导者,教师的评价思维以及对学生学习运动技术和运动技能教學的认识影响着评价的结果,情境化测评要求体育教师对学生学习运动技术的评价转变观念。一方面是转变运动技术学习理念。运动技术学习并不是教师对学生固化式的“你教我练”的简单传授,而是掌握和运用运动技术,使学生作为参与者能积极参与到各种比赛活动中,在体育比赛中享受运动乐趣和促进身心发展,这是对学生实施情境化测评的前提。另一方面是体育教师加强对学生学习运动技术的动态评价。学生学习运动技术的过程是动态的,要用“学为用”的评价思想来考查学生对运动技术的学习,要用“真实掌握和运用运动技能”的思维,设计简单或复杂的学习情境片段,测试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和运用程度,这是实施情境化测评的条件。

3.2  围绕教学与评价目标:强调情境测评设计的整体性

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化测评需要围绕教学与评价目标,关注情境化测评设计的整体性。一方面,情境化测评设计要关注学生运动项目学习的整体性。运动项目学习一般由技战术对抗、角色扮演、比赛规则、集体等要素构成。在一场整体比赛中可以通过整体性的情境从多方面考查学生的学习表现。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对学生体育学习提出的要求,不仅要考虑到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情况,也要结合健康教育相关内容和有利于学生体育品德形成的内容进行设计,运用运动项目学习的整体性测评评价学生多方面表现,在关注学生运动技能展现的同时,评估学生在团队对抗、合作学习、情绪管理等方面的表现,综合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情况。另一方面,情境化测评对整体性的强调,还需要以动作组合和技术关联的思路设计评价情境。学生不能只掌握单一的运动技术,而是要学习结构化和组合式的运动技术,这是学生掌握和运用运动技能的前提。考查学生运动技术学习和运动技能掌握及运用的真实情况,需要以“实景中的组合运动技能运用”[20]来设计评价情境。例如,在实景中进行的排球运动中,学生不可能一直原地不动地正面双手垫球,一定是在各种跑位、配合、移动等情况下抛球球;在足球比赛中学生也不可能“泰然自若”地进行传接球,一定是在对手逼抢和身体对抗下进行传接球。因此,设计检验学生运动技术的学习情境,需要以组合式的运动技术运用场景来进行测评。例如,将排球垫球与上手传球、扣球技术串联起来进行运动技能考核,而不是考评单个技术动作;足球中的两人传接球中加入第三人的逼抢,测评学生运球、传球等运动技术学习情况。

3.3  把握情境测评的主次:以学生掌握和运用运动技能为评价重点

对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化测评的目标要求越高,评价过程就会越复杂。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和运用,以及在掌握运动技能基础上的运动决策、运动情意表现等都会在运动情境中得已体现。在运动情境中,各种学习内容具有交互性,因此,在情境测评时一定要把握学生体育学习评价的主要目标,避免评价目标的泛化和模糊化。学生体育学习评价的重点应是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与运用。因为运动技能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主要途径,心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等目标是通过身体练习并在掌握运动技能的过程中实现的[21],学生也只有在掌握和运用运动技能的过程中才能体验到运动负荷对身体机能的影响、才能感受到体育运动的乐趣。诚然,学生体育学习评价内容不仅有知识和运动技能,也包括体能、情意表现和合作精神等,但是情境化测评中要突出学生掌握和运用运动技能的评价比重和份量。体育教师对学生运动技能表现的评价主要通过观察和客观评估进行,对其余学习内容可以采用相关的量表或问卷进行评价,以及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小组捆绑式评价等方法来实现评价。虽然体育教师可以设计多种评价情境,但是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和运用始终是体育学习评价的核心。72963312-92F7-4B06-8479-60E898CF53D6

3.4  保证情境测评的质量:提升体育教师评价能力

体育教师是情境测评中的重要主体,尽管评价中也注重学生、小组等评价,但是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与管理。学生在各种运动情境中的表现是动态的,体育教师很难及时、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是否能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是否能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情感,都体现出教师的专业能力。因此,要保证情境测评对学生体育学习评价的效度,就必须增强体育教师驾驭情境测评的能力。第一,体育教师可以通过学科教学反思增强自我“以评促学”的能力。学习评价不仅是评价学生学习本身,更为重要的是促进学生学习,正如斯塔佛尔比姆所言:“评价最为重要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22]。在学习情境中,学生的运动技能展示及各种行为表现,都需要教师通过学科教学反思提升自身对学生学习评价的能力,并通过对课堂中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的及时点评与课后的总结,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明确努力方向,改善学习效果。第二,发挥学校教研共同体的作用。尽管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手段与工具评价学生在学习情境中的学习表现,囿于体育教师的教研能力、教学任务以及日常工作量等因素的影响,一些评价量表、测试问卷的编制对于体育教师而言还存在一定难度。因此,面对相关学习评价问题要通过教研共同体共同解决或在体育教研员参与的情况下展开学习情境测评,使体育教师正确运用情境测评方法达到“会评”与“能评”。第三,体育教师参与相关课程培训,提升专业水平。学校、师资培训机构或相关学术组织可以设置教育测量与评价等相关课程,增强体育教师对情境化测评的实践操作能力,真正提升体育教师的教学评价水平。

4   结束语

情境化测评并不是学生体育学习评价方法的全部,而是一种在培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中必须重视和加强运用的评价方法,目的是在各种复杂运动情境中考查学生掌握和运用运动技能的程度,综合而全面地评价学生学习情况并促进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诚然,情境化测评方法的提出并不是研究者的首创,但是随着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的推进,关注情境测评在学生体育学习评价中的运用越显必要,希望本研究讨论的相关内容既能有助于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又能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体育学习。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 国务院.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G]//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北京:国务院办公厅,2020:11.

[2]  潘绍伟,于可红. 学校体育学(第二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30.

[3]  季浏. 对我国20年基础教育体育新课改若干认识问题的澄清与分析[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0,44(1):21.

[4]  季浏,钟秉枢.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188.

[5]  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中国上海项目组.质量与公平:上海2012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研究报告[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196.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97.

[7]  张华. 课程与教学论[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467.

[8]  张良. 核心素养的生成:以知识观重建为路径[J]. 教育研究,2019,40(9):65.

[9]  钟启泉. 知识建构与教学创新——社会建构主义知识论及其启示[J]. 全球教育展望,2006,35(8):12.

[10]  季浏. 对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再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9,42(6):12.

[11]  张良,靳玉乐. 核心素养的发展需要怎样的教学认识论?——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勾画[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19(5):32.

[12]  王健. 教育振兴从校园体育开始[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8:15.

[13]  毛振明. 体育教学论(第三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19.

[14]  张希武,徐惠. 高一足球“抢圈”游戏教学设计[J]. 体育教学,2020,40(7):47.

[15]  郑勇. 情境·探究·建构—课堂教学的最优化[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101.

[16]  潘绍伟,于可红. 学校体育学(第三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181.

[17]  尚力沛,程传银.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体育学习情境:创设、生成与评价[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9,38(2):78.

[18]  周兵. 现代体育课程评价论纲[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195.

[19]  张良. 走出还原论的泥坑——试论核心素养的整体性及其意义[J]. 教育发展研究,2019(06):48.

[20]  于素梅. 一體化体育课程的旨趣与建构[J].教育研究,2019,40(12):51.

[21]  李卫东. 中小学体育学习评价改革的“钟摆现象”分析[J].体育学刊,2014,21(2):99.

[22]  斯塔弗尔比姆. 方案评价的CIPP模式[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301.

收稿日期:2021-05-05

基金项目:国家教育考试科研规划重点课题(GJK2021005)。

第一作者简介:尚力沛(1992—),男,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课程与教学论,E-mail:shanglipei@163.com。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体育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江苏南京 210023。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23,China.72963312-92F7-4B06-8479-60E898CF53D6

猜你喜欢
体育教学
浅析中专体育教学的现状及改善措施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研究
浅析体育教学中的柔韧性练习
信息技术在高职护理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职高体育教学中的“教学做合一”研究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研究
游戏融入教学建构灵动式体育课堂研究
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体育教学中的竞争意识培养探究
独立学院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