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劳动技术项目化学习的设计与实践
——以“易拉罐奇妙之旅”项目化学习为例

2022-04-16 03:04高春艳浙江师范大学附属杭州笕桥实验中学310000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易拉罐劳动探究

高春艳(浙江师范大学附属杭州笕桥实验中学 310000)

一、问题的提出

2020 年《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颁布,向劳动教育提出了新时代的新要求。但传统的劳动技术教学尚存在以下问题,与新时代下的劳动教育要求并不相符。

首先,教学内容过于单一,以课本为中心。只停留在单纯的操作技能的训练上,不能立足于学生的真实世界,很难让学生保持持久的兴趣和热情,无法满足不同性别、兴趣爱好的学生需求。

其次,教学方式过于陈旧,以教师为中心。不能引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提升,不能获取从事劳动技术活动及终身进行技术学习的能力。

最后,教育实施途径较为片面,以课堂为中心。学生不能联系真实生活情境,从而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创新得不到释放,无法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

为此,劳动教育观念的更新与教学方法的创新是适应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迫切需要。

二、策略的改进

在《7—9 年级劳动技术教育实施指南》中提道:“活动是劳动技术教育实施的主要方式,项目是组织劳动技术教育活动的重要载体。”而项目化学习是教师采用“项目”的形式进行教学,同时学生以解决真实情境下的问题为导向进行沉浸式学习。笔者认为在劳动技术教育中融入项目化学习,将改变传统的“课本”“教师”“课堂”三个中心,用项目化学习理念引领,重构教学内涵,丰富课程内容,改变教学方式,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

以浙江省编劳动与技术教材七年级“手工制作”为例,教材以花朵、熊猫、笔筒、雄狮、CD 架这五项内容的设计与制作为单元内容,将此五个单元内容分别设计相关主题项目化学习:有“校园春天花卉展”“小小布艺直播间”“塑料瓶的奇思妙想”“易拉罐奇妙之旅”“小木工大学问”五大项目化学习。把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际经验为中心。

通过项目的设计,在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让学生在综合性任务中经历完整的劳动过程,在真实情境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三、项目化学习的设计与实践

以第四单元“雄狮的设计与制作”设计“易拉罐奇妙之旅”的项目化学习为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育实施途径三方面探讨在劳动技术教育中的项目化学习的设计与实施。

1.教学内容

(1)从课本走向生活,强调真实情境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论表明: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应为生活服务。一个源于生活的学习情境的创设,能为学生提供产生真实思维,为知识的理解和能力的发展提供一个自然的学习氛围。

【例1】将课本中主题四的“雄狮”转变为更贴近生活的“易拉罐”,将易拉罐的产生到使用再到二次利用的整个过程作为实施教学的项目,并将原本的易拉罐做雄狮、雄狮创意设计、创意制作这三个教学活动融入其中,形成以“易拉罐”为中心的一个项目化学习。从“大家爱喝哪些罐装饮料”的生活话题引出本项目的主角,再展示各种精美的易拉罐制成艺术品,引出项目化学习的主题“一个易拉罐的奇妙之旅”。

在此活动中,把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既是对课本内容的有力补充,又将教学内容注入“活”的生命力,为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营造真实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情感价值观。

(2)从统一走向定制,满足个性发展

传统劳动教育在教学内容上有着鲜明的同质化特征,统一的教材、统一的备课、统一的作业等。这样的内容过于单一,无法满足不同性别、个性及兴趣爱好的学生个性的发展。在项目化学习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个人情况,设计探究类与调查类多个菜单式的学习内容供学生选择。

【例2】在“易拉罐奇妙之旅”项目化学习中,以一个易拉罐的制作到罐装材质的分析、饮料习惯的调查,到易拉罐如何再次利用,到金属片的工艺制作,把一个易拉罐完整的前世今生,设计成调查、探究两大类五个菜单式的学习内容,由5 个小组自由选择每一类的一项内容进行项目计划的制订与调查,从中引发学生对生活习惯、环保意识等追思以及对金属片加工技法的探究。

在小组任务的分解上,教师为同组的七位同学安排不同组内角色:A 角色负责同学实施计划的制订及组员间的联系、B 角色负责探究结果总结及汇报、C 角色负责图文及视频资料的查阅收集、D 角色进行资料整理分析、E 角色进行表格图稿等绘制、F 角色进行探究成果的制作、G 角色制作汇报的课件。在七个角色任务的设计上,教师根据每个小组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而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内也可根据自我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任务,真正做到了定制式的学习内容。

小组内角色的任务只是侧重不同,大多数情况下小组成员共同参与框架设计、共同完成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汇报,小组内既有分工也有彼此间的合作。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得到了自我价值的体现,进一步培养个体的团结合作意识。

2.教学方式

(1)从“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

在“易拉罐奇妙之旅”项目中,教师事先进行学情分析,了解学生的特长及兴趣所在,结合教材特点设计多层次的项目内容,根据项目化学习内容设计相应的项目单,每一个项目单都有“观察、探究、思考、拓展、评价”五部分,让学生能以项目单为导向进行自主学习。

同时,教师还积极创设条件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让学生能在项目化学习中主动去探索和尝试。从计划制订、资料收集、实施探究、整理分析到成果反馈,一切以“学”为中心,教师参与到学生项目化学习的全过程,引导学生在亲身实践探究过程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经验、形成能力。

(2)“独—助—群—研”四学模式,转向以获得实际经验为中心

传统劳动技术教学在任务驱动下进行的“教师讲授—学生操作—交流反馈—总结提炼”模式是让学生进行被动学习。在项目化学习中,借助“独—助—群—研”四学模式,学生通过项目单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活动,自主寻求同伴帮扶,获取主动从事劳动技术活动及终身进行技术学习的能力。教师的教学从学生的已知出发探索未知,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落到实处。

①独学:多维导学,自主学习

课前,学生根据项目单,进行基础知识与技能部分的自主学习,完成相应的观察、探究部分。课后,完成思考、拓展、评价部分。

②助学:小组展示,答疑分工

学生依托自主学习的内容,在学习小组内进行探究,相互交流,在某些问题上达成共识,解决问题。

③群学:班级展示,引导点拨

教师根据助学巡查的结果,把本节课学习要点分配到每个小组。小组代表对相应项目单中需要探究的技法与解决的问题进行深入挖掘,大方展示探究成果与解决思路。

教师根据展示情况,进行即时性点评,对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及时给予引导。

④研学:内化积累,实践操作

学生独立思考、整理归纳课堂知识要点,内化制作技法和设计思路,在实践操作中积累实际经验。教师做好适时巡视与适度点拨。

【例3】项目化学习其中一课《雄狮的设计与制作》的45 分钟课堂实践为例,在课前学生完成“独学”环节,利用项目单进行自主探究,把未能解决的问题做好记录。在课堂上的前8 分钟“助学”环节,进行小组内的“一帮一”或“一帮二”的互教。对不能解决的问题,小组长做好记录工作,以便在接下来的群学环节中进行提问。在小组助学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进行适当的启发与示范,分配各个小组的群学展示任务。在接下来10 分钟的群学环节中,小组根据教师分配好的任务,选定代表上台进行全班展示。每个小组展示完毕后,会有一个同组补充、他组交流的环节。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和他组交流情况进行及时点评。课堂最后环节是25 分钟的“研学”,学生将前三个环节所学转化为内在的知识经验,进行亲身实践,得到技能的提升,教师在旁做好适时巡视与适度点拨。下课前的2 分钟进行工具摆放与座位整理。

教师在项目化学习的“四学”模式课堂上不急于灌输,而是愿意等待学生反馈,让学生有充分发挥个性和能力的空间,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中来。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上的权威,而是学生的共同探索者,协助学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3.教育途径

(1)借助多样化的教育途径,从学堂走向学场

劳动技术教育的实施途径应不再是以课堂为中心,而应该把劳动课堂、校园活动、家庭教育、社区服务、校外活动等教育途径有机整合,从以课堂为中心的学堂教育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学场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问题,勤于实践、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乐于沟通、交流共享的协助能力,这才是符合新时代下劳动教育的新要求。

①多学科渗透

在项目化学习过程中,学生将易拉罐工艺的制作技法与体育、音乐、美术学科相渗透,完成易拉罐作品的创新设计与制作。有音乐小学具“沙锤”、金属片的工艺简笔画、体育课小器具“简易小高跷”等等,这一个个丰富有趣的易拉罐再利用作品,既体现了学生对已有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时又提升了学生在环保、审美等方面的意识。

②校园活动

在校科技节中,学生将易拉罐进行二次改造,运用物理知识,与电子元件、四驱车材料融合创新,制作电动火车、电动火箭等有趣好玩的科技小制作。让项目成果走出劳动课堂,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③家庭教育、社区服务

在项目化学习罐装饮料购买大调查活动中,学生们自制调查问卷,对自己的家庭成员、学校师生、所在社区居民进行走访,对人群购买饮料习惯、经常饮用的饮料、了解饮料信息的途径、对饮料标签的关注情况等四个方面的调查,并结合上网收集有关资料后,发现有大部分的调查对象有购买习惯并关注生产日期,只有少部分的人关注营养成分。得出长期饮用饮料是影响健康的因素的结论,并撰写了倡议书。

④校外活动

学生们在易拉罐项目化学习中不仅掌握了工艺制作技法,更学会了创新设计。易拉罐在学生们的眼中,已经不是一件废旧品,真正成了同学们的心头宝。使用易拉罐制作了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浮雕画,并在市、区的工艺比赛、环保作品大赛中屡屡获奖(图1:区工艺比赛一等奖,图2:市环保作品大赛一等奖)。在项目化学习中,学生不仅获得了成就感,而且在不自觉中提高了劳动技术学习的自觉性,从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

图1 易拉罐浮雕画《孔雀》

图2 易拉罐浮雕画《翠竹》

(2)借助项目单与成长手册,从发生走向内生

在“项目单”中,不仅有引导学生完成知识技能学习的“观察”“探究”模块,教师还巧设了“思考”“拓展”模块。让学生能充分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认识过程,对操作过程或作品设计提出自己的理解,促进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项目单的“评价”模块中设计了“自评、组评、师评、家长评”四个评价主体,教师评价更专业,具有指导性;组内同伴间评价,促进对自身学习成果的反思;家长评价更注重孩子劳动习惯的养成、情感态度的转变、努力解决问题的精神和过程等。不同评价主体关注的侧重点不一样,起到很好的互补作用,让劳动教育的评价效果更为立体。

此外,教师根据项目化学习不同阶段的内容设计不同的项目单,做到一课一单。师生及家长共同完成项目单的填写,并装订成册。利用成长手册的形式,记载学生在每一个阶段的项目成果与成长的点滴。

在项目化学习中并不是追求学生出色精彩的项目成果,也不是关注学生解决问题唯一的正确方法,而是评价学生是否具有运用知识技能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能通过有效沟通、合作探究在项目领域中完成实践体验,是否拥有认识自我、自我成长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内在的综合实践创新能力,让劳动教育从“发生”转变为“内生”。

四、成效与反思

劳动技术项目化学习的开展有效提升了学生自主发展、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与实践创新的能力,让更多学生参与到各类科技、艺术的特长竞赛与活动,如区市级的工艺比赛、模型比赛、社区活动等,获奖人数逐年攀升。此外,不仅学生从中收获了更多肯定与激励,教师也走出原本狭小的个人教学空间,和学生一起参与到更多的活动领域中,提升自身教学能力与水平。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重新审视师生的主体与客体地位,学会角色的合理转换。教师既是项目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也是相伴在学生身边的学习者。同时需要多关注边缘学生的参与状态,从项目化学习资源的研究与相应评价体系的优化上,促进每一个学生在项目化学习中的进步与成长。

猜你喜欢
易拉罐劳动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互相吸引的易拉罐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互相吸引的易拉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