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心理学视域下《白鹿原》冷先生性格探析

2022-04-17 01:56
邯郸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关学礼教白鹿原

杨 雨

(广西民族大学 文学院,广西 南宁530006 )

《白鹿原》是陈忠实先生的一部史诗性巨作。小说以陕西关中地区的白鹿原为背景,将各类人物命运贯穿其中,再现了清末以降近半个世纪的中国社会历史变迁,堪称一幅史诗般的恢弘画卷。小说塑造出众多典型形象,特别是将中医大夫冷先生刻画得丰满立体,与众不同,凝聚着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

《白鹿原》自1993 年出版至今,相关讨论层出不穷,成果丰硕。围绕《白鹿原》的人物研究,目前以白嘉轩、朱先生、田小娥、鹿子霖、黑娃等人物形象的研究成果居多。冷先生作为“贯穿文本叙事始终的人物”[1],也得到了学界的关注。目前,有关冷先生的研究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冷先生医德及医术问题的探讨,二是关于冷先生与冷秋月的关系研究,三是关于冷先生形象所呈现出的儒家文化内涵研究,此外还包括冷先生在小说中的叙事功能研究等。这些研究都是针对冷先生性格的某一方面作理论分析,并未对其形象或性格进行整体系统的探析。

基于这种研究现状,结合陈忠实以“文化心理结构”学说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创作方法,以期“达到一种心理内质的准确把握”的认识[2]41。本文同时结合小说中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系统深入地探析冷先生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形成原因与文化内涵。

一、冷先生的性格特征

陈忠实先生曾说,人物文化心理结构学说“就是人物的本质性差异,在于文化心理结构的差别,决定着一个人的信仰、操守、追求、境界和道德。”[3]346作者在谈到《白鹿原》人物的心理结构时指出,儒学是传统文化心理的主要因素,“我意识到,中国人的心理结构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的心理结构——儒家。”[3]333具体到冷先生的形象塑造上,表现在他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为人处世秉持儒家以仁为本、注重义气等观念。

(一)冷静沉稳,精明干练

冷先生作为白鹿原上的名医,有着医者严格的行医规范和高尚的职业操守。首先,冷先生遇事沉着冷静。小说详细叙述了冷先生为秉德老汉问诊的过程,显现出冷先生面对突发状况时能够镇定自若;冷先生的“冷”还表现在说话言简意赅,喝酒如喝水,体现出冷静内敛的一面。

此外,冷先生精明干练,处事公正。如他做中介平息白嘉轩与鹿子霖的换地纠纷;同时,他“像调配药方”似的将女儿分别嫁于白家和鹿家。可见他谙熟“中和”之道,有大局观,正如冷色作为调和色,冷先生人如其名,同样在白鹿两姓之间起着调节剂的作用。

(二)外冷内热,正义善良

冷先生看似外表冷静,寡言少语,实则内心善良,医德高尚。《白鹿原》第三章,白嘉轩想换地找冷先生做中人,冷先生看到疲惫憔悴的白嘉轩后心生怜悯,他提议道:“钱不够了从我这儿拿。地是不能卖。”[4]31这“使嘉轩深受感动又心生埋怨”,评价冷大哥“深重义气”[4]32。关于白孝文与田小娥私通一事,冷先生犹豫要不要告诉白嘉轩,为此内心难过痛苦。可见他同理心强,不乏正义和善良。

同时,冷先生作为白鹿原上的名医,治病救人不图名利:“冷先生看病,不管门楼高矮更不因人废诊。”因此他的中药堂“门庭红火”[4]6。这是冷先生济世思想的体现。

(三)重视亲情,思想矛盾

冷先生集热忱与冷漠、正义与残忍、宽厚与刻薄于一身,性格具有多面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父爱与父权的冲突。作为父亲,冷先生一方面竭尽全力去维护女儿的婚姻,这是他出于父亲的本能;另一方面,他又秉持着严格的父权思想,操纵着女儿的一生。父权的强制、专断与蛮横对抗其本有的仁慈、宽厚与爱悯,冷先生的性格矛盾是他悲剧命运的原因之一。

仁义天性与封建传统的对立。冷先生对待外人行仁义之道,但对待女儿却坚守礼教传统。关于冷秋月的病症,不识医术的鹿贺氏都知道是“淫疯病”,精通医术的冷先生肯定更加心知肚明。但即便如此,他也没有坚持做主帮女儿解除婚约,而是选择开药治病,等待事情发生转机。冷先生行为的延宕是因为他固守着传统的贞节观,“我的女子从一而终这是门风。”[4]326他宁可“不动声色”将女儿毒哑,也不能让女儿被休,让自己颜面扫地。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冷先生完全沉浸在女儿婚姻幸福的理想之中,想象女儿恪守本分,家庭美满,但现实却是夫妇离绝已无法挽救。他漠视女儿是一位有血肉、有情感、有欲望的个体。正是由于冷先生缺乏对现实清醒的认识而独断专行,致使最后酿成悲剧。

二、冷先生的性格成因

陈忠实先生认为,心理结构形态“是这个人物性格的内核,是这个人物区别于另一种人物的最本质的东西。”[3]301-302作者通过人物心理结构形态学来完成对冷先生的性格塑造。关于冷先生心理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本文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析。

(一)关学礼教传统的深层影响

《白鹿原》中人物的文化心理主要以儒家教义为中心,“具体到我们西安这个地方,把儒家文化发展成一个关中学派,并衍生出诸如《乡约》条文教化民众。”[3]333由此可见,关学对民众的影响源远流长,根深蒂固。

“关学”是由北宋时期张载开创的理学学派,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关学盛于北宋,历宋元明清直传民初①张载逝世之后,关学内部发生分化。有学者认为张载之后再无关学,如龚杰《张载评传》第206 页:“所谓关学,就是指由北宋张载所创建的一个理学派别,它上无师承,下无继传,南宋初年即告终结。”又如侯外庐《宋明理学史》(上)第84 页:“到了南宋,关学作为一个学派,已不复存在。”但仍有学者认为关学即关中理学,指身处于关中地区的理学家其学说内容有借鉴张载之处,也可称为“关学”,此乃广泛化的关学定义。,对陕西关中地区产生深远影响。冷先生从父辈开始就在原上行医谋生,因此冷先生的形象、性格、价值观念与关学思想密不可分。同时,张载的“理欲论”也与《白鹿原》的礼教传统有不可分割的内在关联。作为《白鹿原》上的文化人,冷先生的悲剧与统治者对关学中“去人欲”思想的歪曲利用有直接关系。

(二)《吕氏乡约》与宗法制度的束缚

《乡约》由北宋关学大家吕大钧所作,意在从儒家角度规范人们的礼俗准则、思想行为和仪表仪态。乡约制度维持到清末民初,《白鹿原》中朱先生拟订的《乡约》便是取自此处。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一书指出:“中国古代思想传统最值得注意的重要社会根基,我以为,是氏族宗法血亲传统的强固力量和长期延续。”[5]254因此,理解宗法文化对解读作品人物形象至关重要。

关中的宗法制度以礼教为准绳,形成严密的体系。如黑娃逃离白鹿村后,田小娥在村里的艰难处境足以说明村民对祠堂拜祖的认可。冷秋月嫁到白鹿村就要恪守族规,宗法制度像一张暗网牢牢地操控着她。她和兆鹏大婚时接受了族长白嘉轩主持的祠堂拜祭仪式;婚后兆鹏常年不归,她既妒羡田小娥拥有黑娃,又为自己的灰暗心理懊悔不已。她被常年的失望与恐惧折磨得失眠、梦魇,被鹿子霖羞辱是“吃草的畜生”后,最终走向疯癫。

(三)清代重礼教的社会环境

冷先生宁愿冷秋月被欲望逼疯也不同意她改嫁,这种观念深受由来已久的社会传统影响,是一种“集体无意识”。

清代奉理学为官学,宣扬妇女守节思想。冷先生对女儿“从一而终”的要求,与清代社会对妇女贞洁的重视密切相关。清末民初,儒家传统的礼教思想受到冲击。这时的社会由于新说盛行、经济落后等原因,人们开始对寡妇改嫁持宽容态度。如在田秀才家做工的孙相劝说黑娃:“人家宁可订娶一个名正言顺的寡妇,也不要一个不守贞节的财东女子。”[4]145-146可见,这时的贞节观虽已发生转变,但失节仍是不可原谅的大罪。妇女守节观念经几千年的道德驯化已根深蒂固,底层民众是出于窘困和无奈才会迎娶寡妇。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冷先生目睹失去贞节的女性处境凄凉,从而导致对女儿婚姻举止失措,内心矛盾疑虑重重。

三、冷先生形象的文化意义

作者受“文化心理结构”学说的启发,认真分析冷先生作为旧时代的中医大夫所具有的特性与品格,成功地将冷先生塑造成《白鹿原》中最出众的人物形象之一。解读冷先生人物形象的文化意义,可以更加深刻地把握冷先生的形象高度和文化厚度,以及作者在这一人物形象上所倾注的对于文化传统的思考。

(一)施害者与受害者的扭结

在冷秋月的婚姻悲剧中,冷先生扮演了父女双重悲剧的施害者。冷先生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他特别注重父权。“一个人似不为其自己而存在,乃仿佛互为他人而存在者。”[6]81他待人真诚,但并不关心女儿的心理状况。冷秋月的悲剧一方面源于她在面临人生困境时无法自我救赎,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冷先生一连串错误的抉择。因此,冷先生是这场悲剧的制造者。

同时,冷先生无疑也是礼教思想的受害者。他花光了大半辈子的积蓄;“淫疯病”彻底摧毁了女儿的名节及生命;他为此痛苦并声望受损。正如他所言:“英雄败在儿女手啊!”[4]486固化的礼教思想最终伤害的不仅是女性,还有与女性受害者建立紧密联系的男性群体,冷先生的形象是施害者与受害者相扭结的结合体。

(二)文化与历史的投射

冷先生的悲剧具有丰厚的时代内涵,是文化传统历史演进的缩影。冷先生颇似《儒林外史》中的王玉辉,二者作为父亲,同样深受礼教侵害,间接断送女儿的性命;也同样兼有慈爱之心,在女儿遭遇婚姻不幸时万分痛苦;同时二人所处地域皆有深厚的礼教传统,如冷先生所在的白鹿原关学思想浓厚,王玉辉生活在朱熹故里,“徽州称为‘程朱阙里’,是程朱理学的发祥地”[7]。文学史上不乏冷先生与王玉辉这样的悲剧人物,他们承继着日趋固化的礼教,一边憧憬着实现传统的道德复古,一边又因深陷阻碍而倍感痛苦,在礼教重压下小人物只能是牺牲品。

“真正的中国人是一种驯养动物”[8]31,传统的道德约束已将民众的思想驯化,刻板的礼教思想潜移默化地作用于国人,民众深陷其中而浑然不知。“数千年以来使吾人不能从种种在上的权威解放出来而得自由;个性不得伸展,社会性亦不得发达。”[9]145民众背负着礼教的枷锁,置身自相矛盾的精神困境无法超脱,从而成为僵化的怪胎。

(三)儒家与道家思想的融合

前文对冷先生的性格分析,一直以儒学思想为基点。诚然,儒家文化对冷先生的影响更加深刻,但是中国文化心理是以“儒学”为主,兼以其他各家学说杂糅而成的。冷先生作为医者,无形中又受到道家文化的影响。道家文化在中医发展过程中有着根本性的影响,“中医学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但从根本上来讲,道家思想对中医学的影响是更具本质性的。”[10]“道家医学是中医学的根本。”[11]冷先生作为20 世纪末白鹿原上传统的中医大夫,他的身上时常闪烁着道家思想的光辉。

冷先生行医多年,道家文化的“虚静”思想与中医的职业特点对他的性格塑造至关重要。冷先生的沉着冷静源于“虚静”:“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12]2;冷先生寡言少语、言简意赅的表达方式,与“虚静”思想影响相关:“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12]4;同时,冷先生不慕钱财的性格特点,源于“虚静”思想对中医医德的要求:“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12]2-3道家以“济世度人”为宗旨,冷先生崇高的职业道德是道家齐同慈爱观的体现。

但是,道家思想对冷先生的影响并不是绝对的。他很难真正做到置身事外,恬淡无欲。如前文所言,儒家文化对冷先生的影响更为深刻。冷先生曾经数次参与调和原上的大小纷争,表现出积极入世的思想特征。因此,在冷先生身上体现着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的融合。一方面,他重义轻利,讲究义气;同时又固守礼教,捍卫封建传统。另一方面,他作为中医医者,冷静沉稳,沉默少言,淡泊名利,这正是道家思想的习染。

结 语

辜鸿铭先生认为,“在真正的中国式人格中,有一种沉静、理智、节制的柔美。”[8]32这种“中国式人格”,由多种文化思想历经沉淀糅合而成,而冷先生就是这种人格的典型体现。正如《白鹿原》“题记”引用巴尔扎克的话“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那样,陈忠实写出了一个时代的民族秘史,揭示了一个社会的深层心理,彰显了关陕区域的文化精神,而这些在冷先生身上有着集中而深情的投射。

猜你喜欢
关学礼教白鹿原
WANG Xiaoping.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in the Age of Global Capitalism:Renaissance or Rehabilitation?
“关学”的精粹及其对后世的启迪——张载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
张载关学暨关学文献整理与研究学术会议在西安举行
张载关学暨关学文献整理与研究学术会议在西安举行
《祭语风中》与《白鹿原》之比较
国内首家关学研究机构在西北大学成立
试析儒家礼教文化影响下的中国传统服饰研究
中小学生识“礼”教育浅谈
《浮生六记》中陈芸的现实处境
古希腊私法何以未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