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优秀传统孝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

2022-04-17 01:56
邯郸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传统大学生文化

徐 露

(大连财经学院 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中华传统孝文化则是将人本位贯彻到教育论的早期实践。中国自古是一个以宗法制为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氏族体制为背景的国度,孕育出了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古中国文明。中国优秀传统孝文化是中国人修身的第一课,也是个人在社会的立足之本。当代社会快速发展,孝文化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不断加剧。例如,啃老族、空巢老人等问题。将中国优秀传统孝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的修养至关重要,可以使学生“修身”“齐家”的人文素养得到较好发展,利于构建自由平等的社会体系,对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也具有重要作用。

一、中国优秀传统孝文化的理论概述

传统孝道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华民族文明的传承和发展方面也发挥了较大的作用。[1]“百善孝为先”这句话就是对中国传统孝文化重要性的直接印证。古中国封建时代有“举孝廉、丁忧”等制度,体现了社会对于孝文化的重视程度。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1.传统孝道是以血脉为纽带的亲情观

华夏文明是以“炎黄血脉”为纽带、以流域为背景的文明,传统社会是以母系氏族为依托而发展壮大起来的。孩子是从母亲的身体中出生的,因此母亲和子女有着深刻的血脉联系,从而形成了传统孝道以血脉为纽带的亲情观。《说文解字》中对于“安”的表述为“屋下有女则安”、中国社会也有“妈在家在”的俗语。因此,对于母亲及母族的孝是最基本的善,反映出人类对于自我寻求保护安慰的灵魂寄托。

2.中华孝道是以传承为目的的亲族观

将孝道由自我寻求安慰寄托的层面上升到生命的突破与成长就是父权社会的驱动力。子女因父亲的关系成为了亲族中的一员,此时的孝道已经具有了所谓“光宗耀祖”概念的雏形,具有了家规、家训、家风等宗族典制,这是确定子孙宗族身份的文化印记。为了使家族文化传承,中国古人产生了“多子多福”的文化信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孝道观则是对生命成长和延续的亲族共识,这种观念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因此,对于父亲及父族的孝是最崇高的善,体现出人类对于自我突破成长与社会地位的价值观需求。

3.华夏历史是以祖先为单位的宗法观

随着自我成长与完善,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开始引起华夏子孙的思考,使人们阐发出兼济天下的宏伟愿景,在此基础之上产生出了“大孝”与“小孝”的区分。当亲族观念上升到宗法观念之后,华夏子孙已经由在亲族观影响下的只为一家或一族尽孝上升到为整个民族尽孝的境界。因此,为国为民尽大孝成为人生的崇高境界。例如,毛主席在《七绝·改诗赠父亲》中写到:“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就是舍弃了亲族观的小孝,而去为整个民族尽大孝,这种精神的升华使中华优秀传统孝文化的哲学境界得到了空前提高。

二、中国优秀传统孝文化的内涵及价值

1.中国优秀传统孝文化的内涵

(1)朴素唯物观是中国传统孝文化的起点。儒学思想从先天的本心论阐发出了中国传统孝文化的理论根源,认为孝是建立在人性最基本的情感需求基础之上而阐发出来的普世价值。中国传统孝文化基本体现在儒学思想中,认为孝顺父母在于报父母之恩,这体现出人不同于其他生命活动现象的“天道权威”与“良心权威”。在自然禀赋的意义上,孝文化的具体内涵因个体差异性而改变。如:孔子对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孝道观。对于孟武伯,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意思是“父母唯一担忧的是儿子的疾病”,做儿女的要做到不让父母担心就是孝。对于子游,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意思是做儿女的需要孝敬父母、赡养父母就是孝。对于子夏,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意思是做儿女的对父母要有好态度,不单是赡养父母。实质上孔子从为父母着想、内心恭敬父母和对父母要有良好态度三个方面阐述了孝文化的内涵,体现出孝文化在先天自然的朴素唯物观的引导下发挥出的实践意义。

(2)对于生命传承的社会需求是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内驱动力。有学者认为,“孝”最初古义是与“家”有一定的连带意义的,构成家庭的要素就是夫妻与子女。夫妻是通过交媾关系结成的,子女则是夫妻交媾后的“产品”[2]70-76。因此,就中国文化体系而言,孝文化的传承与延续是必然社会现象,反映出华夏子孙对于生命本源的追溯意识和探索精神,凝聚着中华文明的基因链条和原始祖先的群体共识。中国自古有“不养儿不知父母恩”“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这也反映了生命的传承对于中国传统孝文化体系的重要作用。

(3)人性论和宇宙论的形而上意义构成了中国传统孝文化的理论雏形。《孝经》中就提到孝是上天规定的道德观念,“父子之道,天性也”[3]23-26。这就反映了中国优秀传统孝文化的形而上意义,从父子之情的“人性”上升到宇宙自然的“天性”,形成了中国传统孝文化的理论雏形。中国传统孝文化在宇宙层面的强化是为了建立一种超越自然血亲关系上的文化模型,进而强化了社会的等级秩序和宗族礼法的森严等级,维持社会的稳定发展。在这种观念的作用下,中国传统孝文化具有上天禀赋的特殊意义,古代帝王称“天子”、大德之人“孝感动天”都体现出人性论与宇宙论的结合。

2.当代中国优秀传统“孝文化”的价值

(1)中国优秀传统“孝文化”在当代社会不可成为“全德”而可成为“首德”。[4]在中国传统社会,封建文明把“孝”的道德全面泛化,认为社会的一切道德规范在本质上都是与“孝”潜移默化相连的。这实际上是把孝的哲学概念范围进行了扩大,孝文化在当代社会不是全德,但可以成为个人提升自我修养的首要德行,这需要我们客观地把握孝文化的内涵,避免其概念范围扩大。

(2)中国优秀传统孝文化可以深化社会的仁爱观念,提升社会和谐内在驱动力。中国自古就有尊老的文化传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充斥着社会的仁爱观念。此时中国优秀传统孝文化已经脱离了血缘亲族的纽带关系,形成了一种兼济天下的雄伟气魄。随着社会老龄化问题的不断加剧,越来越需要这种博爱的胸襟去给予自己亲人之外的长辈更多的仁爱,提升社会和谐的内在动力。

(3)中国优秀传统孝文化是解决空巢、啃老等社会问题的软实力因素。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工作生活压力不断增加,也就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与孝文化息息相关的便是啃老问题。导致这种社会现象的文化原因便是中国优秀传统孝文化教育的缺失,这与广大父母对于子女的过分溺爱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孝文化重在以身作则,在要求子女的同时首先应该要求自己是否做到了孝。因此,良好的中国优秀传统孝文化教育对于解决空巢、啃老等问题有一定作用。

三、当代大学生“孝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1.大学生孝文化教育存在欠缺

首先,失孝现象普遍存在。大学生孝文化教育缺失问题表现最为普遍的就是大学生对待自己父母和长辈的失孝。[5]由于教育过分注重应试,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受到了忽视。父母与子女的沟通逐渐减少,并且当代家庭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导致父母对子女的溺爱严重,而学校教育又无法有效渗透到家庭教育之中,导致大学生对待父母长辈的失孝现象明显。其次,当代大学生缺乏爱的关怀认识与吃苦精神。[6]20-23对于孝文化在当代社会的艰难处境,当代教育必须唤醒人类集体潜意识中的“德性”认知,重视孝文化对爱的关怀认识,注重打造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当代大学对于吃苦精神品质的塑造和培养并不深刻,导致学生爱的关怀认识和感恩意识缺乏。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时代,孝德情感缺失、崇老文化消失,年轻人与父辈思想认识产生代沟,不会以合理的方式表达爱,呈现出孝文化传统意义上人文关怀的淡漠与精神领域的空虚。

2.西方价值观的冲击导致当代大学生中国传统孝道观发生变化

西方社会鼓吹的“自由、平等”的理念对于中国传统的孝道观产生了较大影响。把父母与子女人格上的平等关系扭曲为地位上的平等关系,使得中国家庭对于孝道教育手足无措。这导致父母在家庭中的领导地位无法确立,使得中国出现了一批“家中皇帝”。这是对孝文化和自由平等概念的误读,必须确立父母在子女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和家庭领导地位,才能彻底纠正失衡的家族排序。

3.当代大学生孝文化教育仅仅在理论层面进行研究,实际的收效甚微

孝文化教育是重在实践的,掌握再多的孝道理论而不付诸行动是毫无意义的。然而大学教育重在理论的掌握,学生是否真能做到孝道是无法评价和考核的。懂得再多的孝道理论不如真正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实事,让父母体会到子女的敬爱与关心,才能使孝文化教育的意义真正彰显出来。孝文化教育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实际收效甚微,这是大学思政孝文化教育的难点和关键。

四、中国优秀传统孝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分析

1.转变观念,继承创新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孝道的首因效益[7]25-30

(1)更新孝道教育观念,革除传统文化中“愚孝”的束缚。孝道作为中华民族的基本传统道德行为之一,它同另一个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忠”形成了封建社会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行为准则。在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孝”虽已以传统文化为根,但也要剔除其中的非科学成分。传统“愚孝”主张对父母要无条件服从,这是必须要革除的不利因素。例如,《弟子规》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其开宗明义的第一章“入则孝”便把孝文化放在了童蒙治学之首。由于《弟子规》的道理是以一种固定的行为模式为载体,因而利于学生日常践行。因此,一些高校已经将《弟子规》引入孝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清华大学裴浩然教授成立了《弟子规》研究中心,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孝亲文化意识。裴教授认为,《弟子规》中“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等语句已经将孝道的宏观概念固化为具体行为,便于学生领悟,这是高校思政课堂对于孝亲文化教育的良好课本,但同时应剔除不利于现代社会发展的传统行为,如晨昏定省、居丧三载等观念,应运用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否定观予以改良和发展,使《弟子规》在当代大学生孝文化教育中发挥最大作用。

(2)改变孝道行为模式,改良传统文化中不适合当代社会发展的孝道理念。对于一些不适合当代社会发展的传统孝文化应该进行改良。例如:“父母在,不远游”的传统孝道文化便不适合目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于当今外出求学的游子可以通过现代社会的通讯设备给父母报平安,使父母放心,这也是一种孝亲行为。中国传统孝文化有宣扬“厚养薄葬”的传统,强调入土为安,这并不适合当代社会环境保护的需求。

(3)通过社会主义新学风建设社会主义新家风。家风是承载文化记忆的族群共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增加学生关于家风建设的课程,引起学生对自己家族的独特优秀文化风气的自豪感。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学风的同时配合家长建立社会主义新家风,给予孩子以及后代子孙独特的家族文化印记,对于增强学生的家庭、家族自豪感,完善学生的人格素养具有重要作用。而家风是一个可以传承延续的文化载体,对于学生领悟中国优秀传统孝文化的精髓内涵具有深远持久的作用。以学风带动家风,将家庭和学校的配合更进一步地结合,通过社会主义新学风建设社会主义新家风。

2.实现家校沟通的双轮驱动,丰富孝文化的涵养意蕴

高校孝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为了及时了解学生对于中国优秀传统孝文化的理解与践行力,教师与家长要配合,对孝文化的具体实践进行监督,既督促学生将孝心孝行融入到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对老师和家长是一场深刻的教育,从而促进父辈对于祖辈的孝顺情怀,而父辈的以身作则又潜移默化地影响正在接受中华优秀传统孝文化教育的子女,由此形成良性循环,使孝文化真正融入具体的社会单位中。高校可以带领学生参加关于孝亲感恩教育的社会公益活动,以便增强学生的孝文化底蕴;做问卷调查,可以了解学生对于孝文化、对于自己与父母关系的真实想法,利于学校真正将孝文化教育的实际意义充分发挥,利于及时发现与父母关系产生隔阂的学生,进而做出有针对的帮助,使学生把优秀传统孝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以唯物观下的孝文化哲学完善高校的综合评价体系

(1)确立高校孝文化的评价考核机制和奖惩制度。对于孝文化的教育,高校应建立属于本学校的评价考核机制,这也应该成为高校德育建设的重要内容。学生的父母是最主要的评分者,老师进行协助与监督,从而使高校孝文化教育真正成为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基础课程,这将有利于提升当代大学生整体的孝文化水平,对于降低未来社会啃老、空巢老人的数量具有积极作用。没有完善的奖惩制度条例,就无法勉励和鞭策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孝文化的实践与运用。对于真正做到孝文化要求的学生应该进行适当奖励,而对于不能完成相关孝文化实践任务的学生应该给予适当处罚,使学生不断的理解中华优秀传统孝文化的内涵。

(2)树立学生孝亲的模范标兵和孝文化节。高校应该树立孝亲的典范,对该类学生的事迹进行弘扬。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于孝文化的研究与实践,还能够增强学生与家庭、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凝聚力,对于新时代社会主义优秀青年大学生的塑造和培养具有较大作用。高校中华优秀传统孝文化的弘扬离不开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将大学生的孝亲文化以节日的形式确立下来便是一种富有创意的独特方式。

4.将孝亲文化升华为兼济天下的家国情怀

高校思政孝文化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通过领悟对自己父母的“小孝”上升到对于祖国母亲兼济天下的“大孝”的思想高度。我们把祖国比喻成母亲,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就如同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一样。中国传统孝文化的最高理论境界就是为国家和民族尽大孝的雄心抱负,这也就奠定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伟大历史愿景。

只有将对于自身父母、宗族的孝升华为为国家为人民的孝,中国传统孝文化教育才真正实现了其在教育领域的历史使命。

五、结语

“百善孝为先”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将优秀传统孝文化融入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德育哲学的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是对人的世界观的终极关照,对于大学生的精神困惑具有指导意义。只有将中国优秀传统孝文化的精髓深入挖掘、采取措施进行实践,才能使高校思政孝文化教育发挥出积极作用。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社会必须在加强福利体制建设的同时要提倡传统优秀孝文化教育,尤其要将其融入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促使当代大学生能很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孝文化美德,奠定中国“孝”文化模式传承的文化软实力基点。

猜你喜欢
传统大学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