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文化建设中校地合作模式探讨

2022-04-20 07:04敖杰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2年5期
关键词:合作模式高校

敖杰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的需求已经得到满足,对精神文化的渴望越来越强烈,而精神文化的发展往往需要各地方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来进行。在新农村建设初期,人们的焦点主要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比如健身器材的安装,篮球场的修建等等,这些可以归纳为粗浅的基层文化建设,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追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传统的设施建设难以满足人民的需要,需要将基层文化建设提升到另外一个较高的层次。

关键词:基层文化;高校;合作模式

基层文化也可以叫做群众文化,通俗的来讲就是人们在工作之余,需要自我满足的一种社会性文化。基层文化与其他文化不一样,它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主要内容是通过自我的娱乐,以满足自身的精神需要。目前国内基层文化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很多地方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而高校本身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能为地方基层文化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从而在基层文化建设中与地方高校的合作往往是较为有效的途径。目前基层文化建设中校地合作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国内校地合作模式

(一)基于课程建设的校地合作模式

尤志认为可以通过地方与高校在课程建设上的合作来促进地方基层文化建设的发展,他主张通过邀请地方专家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针对各地方的不同的需求开设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来满足当地文化建设的需求。他认为在文化建设方面,高校的课程建设应该与基层文化建设相契合,主张学校与地方政府进行调研,把人才培养和调动基层文化建设的目标保持一致,帮助地方政府解决文化建设中人才缺乏的问题。与此同时,高校可以有针对性的开设一些实验实训课程,学生毕业之前可以去地方相关机构进行专业实践学习,老师可以在对学生的实践指导中了解地方的需求,同时也完成了学生所学知识从学到用的转变,为当地输送适合地方特色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二)基于校企合作的校地合作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对地方的发展不仅体现在经济方面,越来越多的开始往文化方面开始渗透。但是在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文化产业的成效往往面临着见效慢、同质化比较严重等问题,企业往往不愿意参与基层文化建设或者参与过程中达不到预想中的效果,这一切归根结底还是缺乏创意,李先辽认为高校丰富的科研、人力资源能解决基层文化建设中的这一困惑。地方企业可以通过与高校合作,实行产教研一体化,通过企业进校园,实现项目管理模式中企业与高校的优劣互补,教学计划与文化建设企业需求的无缝衔接,提升本地企业的业务水平,进而影响企业的竞争水平。同时高校也为企业节约了培训时间,间接给企业带来经济效应。同时他认为要加强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鼓励更多的老师通过企业生产实践等形式,走出课堂,承接企业在地方基层文化建设中的项目,从理论层面解决企业参与基层文化建设中面临的实际问题。

(三)多课堂同步进行的合作模式

王学金认为可以通过多课堂同步发展的学习模式,他将该种学习模式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结合地方的实际情况,地方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高校结合地方的实际需求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为地方人才的有效需求打下基础;第二阶段,学校可以为地方文化建设中的相关部门或单位开设讲座,同时地方也可以委派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来学校进行讲座宣传,互通有无,起到良好的沟通协调作用;第三阶段,在学生的实习阶段,安排学生到地方进行专业实践,从基层做起,实现三个阶段的有效融合。通过三个阶段的学习,学生能较好的适应地方的需求,对地方的文化建设有比较深入的理解,实现校地两方面的无缝衔接。

(四)基于平台搭建的合作模式

在平台搭建方面,张勃建议地方政府发挥其政策引导作用,衔接地方高校,搭建合作互助平台。例如,政府可以通过科研基金项目,资助高校的科研课题,同时政府在中间起到引导作用,需要哪方面的实质性的研究,通过与高校的沟通、协调,引导相关科研方向,实现产学研一体化。这样可以实现高校与地方的优劣势互补,对地方文化建设的发展具有较大的意义;但是同时他认为,目前高校与地方之间没有建立一个良好的服务机制,建议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在地方进行摸索,搭建高校与地方之间的互信机制与互动平台,促进双方之间的良性发展。

二、国内校地合作模式弊端

(一)合作模式单一,缺乏灵活性

目前高校与地方的合作更多的是签订校地合作、学生订单培养协议,老师利用假期等时间参与地方生产实践工作,合作的模式过于单一,甚至高校出于安全方面的角度考虑,不愿意让非毕业班的学生参与实践工作,地方更是较少的真正参与到高校的教学工作中去,仅仅停留在制定极少数的专业课程对学生进行培养,人才培养方案的联合制定都比较少,更多时候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校地之间缺乏实际的合作,高校不能发挥自己资源丰富的优势,地方人才紧缺的现象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二)体制机制尚不健全

校地合作需要一套完整的体制为其提供政策支撑或理论依据,高校具有科研力量雄厚,科研资源丰富,这些都可以利用起来为地方基层文化建设的生产提供决策,或者为员工的继续教育问题提供师资,同时地方又可以为高校提供诸多的实习实践岗位。但是目前的校地合作中,往往缺乏一套完整的体系,高校与地方的合作都是临时拼凑起来的合作,缺乏长远性,这种缺乏长远性的合作往往是肤浅、流于表面的,学生去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实习只是做些端茶倒水的粗浅工作,没有发挥出高校的人才资源优势,沒有为地方的文化建设提供新的思路。

(三)合作层次有待加深

相比于校企合作模式,校地合作属于一个比较新型的合作领域,在合作的过程中,双方的合作意图比较明确:地方政府需要人力资源进来充实自己的资源库,高校需要学生进入基层得到实际的锻炼。但是在学校与地方的合作中,学校仅仅是把学生输送过去进行实习,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如何,往往不去过多的关注。而地方政府在接收完学生之后,并没有把学生安置在适合的岗位上,双方之间的合作有待进一步的深化,这给合作的双方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三、关于校地合作共建基层文化的几点思考

(一)加强沟通交流,促进共同发展

校地合作不同于校企合作,具有特定的局限性。校地合作中虽然也有地方企业作为地方政府的委托方参与学校的合作,但是更多的是由政府出面参与合作,而地方政府作为一方的政策权力决策机构,在合作中往往具有较高的话语权,导致合作具有偏向性等问题,这就需要双方加强沟通交流,学校去地方进行调研,了解地方的需求,地方也应该深入高校,了解高校的教学资源以及他们的现状,在思想观与价值观上实现统一,寻找共同的契合点从而使双方之间的合作长久化。

(二)立足现实,加深合作层次

校地合作需要把握地方与高校的需求,打破之前合作仅付诸于形式的局限,双方应该不断更新观念,推进校地合作的内容逐渐丰富,合作形式不断创新。地方更多的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参与高校的课程建设;而高校应该起到给地方输送人才,提供决策参考的作用,双方加强互利共生,拓展合作领域,加深合作层次,建立常态化的合作机制。

(三)基于合作互动平台实现地方高校和政府等社会资源的优化

政府应当充分发挥职能优势,搭建好校地合作的互动平台,通过科研基金等引导地方高校进行专项研究,并将研究成果用于地方文化建设上,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同时高校基于合作互动平台,发挥其社会服务职能,完善社会服务体系,优化社会资源。

参考文献:

[1]张勃.浅议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对地方发展的意义与实施途[J].新西部,2012(17):121-122.

[2] 尤志.茶文化视域下校地合作模式与路径探究——以盐源县为例[J].福建茶叶,2021(9):166-167.

[3]朱颖芳.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对接产业群的人才培养路径探索——以广告艺术设计专业为例[J].美与时代:133-134.

[4]王学金.产教融合视角下金融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研究———以“国元模式”为例[J].天津中德应用科技大学学报,2021(44):22-24.

[5]李先辽.成都市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校地合作现状及对策[J].社會工作实践.

项目来源:四川省民办教育协会(研究中心)

项目名称:民办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以文化产业为例

项目编号:MBXH21YB383

猜你喜欢
合作模式高校
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机制创新研究
军队采购中电子商务企业应用模式探析
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试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深化与发展
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实践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