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阅读圈模式中“提问者”角色训练实践探究

2022-04-20 09:55陈懿
英语教师 2022年2期
关键词:提问者文本思维

陈懿

目前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仍然以“教师解读文本、提出问题,学生回答”的模式为主,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都体现在教师的提问和引导中。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没能作为真正独立的读者进行阅读,与文本进行沟通和交流,思维能力和阅读素养的发展受限。在阅读圈模式中,学生掌握阅读的主动权,在自主阅读、合作阅读的过程中与文本、同伴进行交流;教师扮演活动安排者和课堂协助者的角色。阅读圈模式中主要有六个角色,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任务并在阅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提问者”这个角色负责根据阅读文本提出问题,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文本。“提问者”角色在阅读圈模式中的作用至关重要。然而,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习惯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在自主提问方面存在困难。为了高效实行阅读圈模式,让“提问者”角色发挥应有的作用,角色训练尤为重要。

一、理论基础

(一)阅读圈

阅读圈(Reading Circle)又被称为“文学圈”(Literature Circle)。福尔(Furr 2004)将“文学圈”模式运用于课堂小组阅读教学模式中,提出“阅读圈”的概念。该模式由4—6名学生组成“阅读圈”,先通过自主学习完成角色阅读任务,再通过合作学习讨论、评价、分享多维度解读文本所带来的阅读体验和乐趣;通常有六个角色:讨论组长(Discussion Leader)、绘图者(Illustrator)、篇章解读者(Passage Person)、句法专家(Sentence Master)、词汇大师(Word Master)、联系者(Connector),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阅读任务。其中负责提问的是讨论组长这个角色,有的设计者直接将这个角色命名为Questioner。

福尔、谢尔顿和斯科特(Shelton&Scott)等都做了将阅读圈模式运用于英语教学的研究。研究证明,“阅读圈”模式能有效促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语言体验。在阅读圈模式中,小组成员集体协商阅读材料的意义。意义来源于读者与阅读材料之间的对话、组员之间的对话。这种模式打破了意义的客观单一性和读者的被动性。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建构意义,重组、修正观点,通过有组织的讨论、延伸写作等方式,加深对所阅读文学作品的理解。

阅读圈模式能使学生获得良好的阅读体验,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总结、归纳、解释、推理、判断、评价等思维能力,有助于其自主学习和同伴互助,从而在最大限度上促进其发展。

(二)阅读素养

阅读是一种综合了语言与思维的活动,它是读者凭借已有背景知识、语言技能和思维能力,以文字性语篇为媒介进行积极互动交流,根据文章的主题展开有意义且富有创造性的建构过程。作者通过文字传递所要表达的信息,读者借助文字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深层次加工。在此过程中,读者的阅读行为并不是被动的机械行为,而是积极、主动的。王蔷(2016)给出了阅读素养的概念(见下页图1),即阅读素养由阅读能力和阅读品格两部分组成,其中阅读品格包括阅读习惯和阅读体验。在我国,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教师开始关注英语阅读品格的培养,他们认为良好的阅读品格能够促进阅读能力的提升,阅读能力的提升会促进更高阅读品格的养成(王蔷、陈则航 2016)。

“阅读圈”模式能有效帮助学生培养阅读品格,提升阅读素养。

(三)提问能力

正如美国学者布鲁巴克(Brubacher)所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自觉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提问能力不仅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语用能力,还有利于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学生在阅读中看似提出了几个问题,事实上这反映的是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和评价,是其作为读者的逻辑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体现。

综上所述,“阅读圈”教学模式让学生与阅读材料进行直接对话,通过不同的角色实现不同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其中的“提问者”角色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阅读素养起重要作用。

二、初中英语阅读圈模式中“提问者”角色训练实践案例

下面以《21世纪学生英文报·八年级》2021年第29期的Trying to help teens为例,探讨如何进行“提问者”角色训练。训练对象为45名八年级学生。为了降低阅读任务的难度,减少学生阅读的焦虑感,以及培养他们合作学习的能力,将其分为8个小组。具体训练操作如下:

(一)学会提问

第一步,教师让学生独立阅读文本,在已有认知的帮助下,尝试提出“5W1H”问题。要求每个学生至少提出3个问题并记录在个人提问单(见表1)中;组长收集问题并组织小组讨论,确定本组问题,完成小组提问单(见表2)。

表1:个人提问单

表2:小组提问单

第二步,教师收集小组提问单,整理问题中语言表达方面的错误并进行集体纠错。通过纠错,引导学生写出正确的问题。收集到的问题如下:

What’s the name of the pop band?

What did their fans do when they took the stage?

What did Xiao Min do to go to the show?

Why are fans screaming?

Who is Qiu Xiling?

How old is Qiu Xiling?

Where is the Tongzhou Senior High School?

What did Qiu Xiling find?

What did Qiu Xiling want to do when she found these things?

How does fans get to know the information about the Teens in Times?

Why does Qiu Xiling want to do something to wake them up?

What problem do they deal with?

Where did they send the proposal?

Why did they write a proposal?

How many students did Qiu Xiling and her team survey?

What suggestions did Qiu’s team bring up?

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第三步,教师要求学生将表述正确的问题写在小组问答任务单(见表3)中,并写出答案。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检测问题的正确性和适用性,进一步理解文本,梳理思路。

表3:小组问答任务单

教师在收集、整理学生提问的过程中发现以下问题:

1.组内成员及小组之间存在差异。有的小组提问数量多且质量高,最多的一组提出了12个问题,最少的一组提出了5个问题。

2.提问多的小组反而答案正确率高;绝大多数问题都是细节性问题,有三组提出了主旨大意类问题,皆为“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3.问题的表述存在较多错误,不能正确、恰当地表达问题。

4.对文章的理解有偏差,导致所提问题有偏差。

5.学生无法提供有些问题的答案。

总的来看,学生的提问能力有待提高,所提问题的思维含量不高,很多时候是为了提问而提问。这种情况难以促进学生深度阅读和思维发展。因此,教师须引领学生认识问题,培养他们对问题的理性认识。

(二)认识问题

首先,教师选取2021年安徽省中考英语阅读理解题目,引导学生分析,直观地认识问题。2021年安徽省中考英语阅读理解共20道题,其中17道题为选择题,3道题为任务型阅读理解题。具体分布如表4所示:

表4:2021年安徽省中考英语阅读理解题的具体分布情况

教师通过分析和引导,促使学生找到提问点,拓宽他们提问的思路。由于题目形式及考试性质的限制,2021年安徽省中考英语阅读理解的事实细节题、词义推断题、推理判断题、主旨大意题的答案均具有唯一性。其中的推理判断题和主旨大意题能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由于选择题型的限制,仍属于展示性问题(Display questions)——就材料中的词句或重要细节提问,检测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程度。展示性问题是为了促进学生对文本信息的识记和理解而设计的问题,答案唯一,即教师预先知道学生作答的内容,学生作答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文本信息(梁美珍 2011)。

其次,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更高层次的问题。比如:参阅性问题(Referential questions),即围绕文本中有价值的可以生发的关键点所提的问题。这类问题一般在文本中没有现成的答案,且答案不唯一,作答时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参阅文本内容,同时结合已有认知和经历,对文本信息进行提取、分析和应用。又如:评估性问题(Evaluative questions),即对文本话题进行拓展的问题,增进学生对文本话题的熟悉程度,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态度。这类问题基本上从文本中找不到答案,通常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出发,结合逻辑和情感得出综合性的评价和结论。这类问题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态度。同时,这类问题一般可以为学生提供运用所学语言表达独立看法的机会,因此对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其深层思维能力有重要的作用(梁美珍 2011)。

最后,在学生有了直观的认识后,教师让他们对之前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选出哪些是展示性问题,哪些是参阅性问题,哪些是评估性问题。这种机械训练能起到很好的巩固和强化学生认知的作用。学生之前所提的问题基本都是展示性问题,只有最后一个问题“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可以归为参阅性问题,没有评估性问题。

(三)再次提问

在学生学会提问、了解问题后,教师让他们重读Trying to help teens,重新思考对文章的提问,完成下表(见表5),并在小组内讨论问题的恰当性和适用性。

表5:小组问题单

教师收集问题单,再次进行指导和修正。图2、图3是部分小组的最终问题单。

三、总结与反思

在实践中发现,学生的提问能力较弱,所提问题的思维含量不够;在自主阅读中获得的只是文章表层含义,对于文章的深层含义、内部逻辑关系、作者的态度和观点等均依靠教师的引导;习惯被提问、被引导,不善于主动思考,一旦脱离教师的引导就只能获取浅层信息。同时,学生不能很好地运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认知和观点。

“提问者”角色训练对“阅读圈”模式的成功实行起关键作用,对学生逻辑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和阅读素养的提升起媒介作用。在“提问者”角色训练过程中,学生须认真阅读与思考,不断调动各方面的能力,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听、说、读、看、写的能力均能得到锻炼,英语语言运用能力也能得到提高。但是,无论哪一种模式或者方法必然有其弱点。“提问者”角色训练也不例外,最大的问题是学生在后续的“阅读圈”活动中习惯模仿,创造性地提出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猜你喜欢
提问者文本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思维跳跳糖
基于文本挖掘的非传统文本批评话语研究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分答与知识共享
天才与锻炼(节选)
走进文本 走近大师 走出文本 走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