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五年制昆曲表演专业剧目课与语文课相融合的意义

2022-04-22 01:43李玉侠
三悦文摘·教育学刊 2022年6期
关键词:融合课程

李玉侠

关键词:昆曲表演;课程;融合

昆曲,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戲曲形式,也是世界古老的三大戏剧源头之一。2001年5月18日,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21年,昆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20周年。

20年间,昆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博大精深、凝重深厚的历史、文化、艺术、美学和精神价值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与关注。但新时代学校教育模式下,昆曲艺术教育如何培养高质量昆曲专业艺术人才,是一个迫切需要提上日程认真研讨的崭新课题。

一、昆曲表演专业培养目标

新时代昆曲的发展,对昆曲艺术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质量要求。作为苏州市唯一一所培养昆曲表演人才的艺术学校,一直非常重视昆曲人才培养。学校将昆曲表演专业作为重点专业,着力培养高质量昆曲表演艺术人才。但面对新时代对昆曲人才的高要求,如何使昆曲人才培养跟上时代需求,还需要多方面探索,不断创新昆曲人才培养方式方法,以期早日实现昆曲人才高质量发展目标。作为学校一名多年从事昆曲表演专业语文教学的老师,我认为将昆曲剧目课融入语文课程教学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尝试分析探讨五年制昆曲表演专业剧目课与语文课相融合课程模式的原因和意义。

二、昆曲表演专业语文教学现状

对于学校昆曲表演专业而言,语文教学除了肩负着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职能,还应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戏剧知识,培养他们的戏曲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戏剧素养,从而为他们最终成长为优秀的昆曲艺术从业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但从学校五年制昆曲表演专业语文教学实际情况来看,情况并不乐观。许多学生对传统语文教材内容兴趣度并不高,再加上没有高考升学压力,学习动力比较小。但是,经过多年语文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对自己的专业课程都比较感兴趣,有时课上会发现他们偶尔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或者低声吟唱,或者偷偷地在看唱念剧本,还在默默练习,这都是高年级语文课堂上会发生的现象。

其实,语文课堂上出现这样的现象,我心里挺为他们感到高兴的。因为这说明,孩子们已经深深喜欢上了自己所从事的昆曲专业,但如何提升昆曲表演专业语文教学效果,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经过多次探索尝试,我认为将戏剧内容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中,使语文教学与戏剧欣赏、昆曲表演剧目课等有机结合起来,可以使学生对戏剧的内在领会与外在表现能够相得益彰。

三、昆曲表演专业所需文化积淀

古老的昆曲,六百年的历史积淀,从2001年昆曲被列为首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20年间,国家和省市已经出台了诸多政策和法规来保护昆曲的传承与发展。但从昆曲目前的保护和传承情况来看,还有许多方面的内容需要完善解决。苏州大学周秦教授认为,昆曲的唱念做打等程式化的表演形式,以及脸谱、服装、化妆等都传承得不错,但作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昆曲,非物质文化层面的传承必须深入到昆曲艺术的灵魂。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百戏之祖昆曲更是如此。昆曲经典剧本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次文化知识,需要老师们好好研究,而不能仅仅只停留在唱腔层面的教授与学习。昆曲研究专家认为,我们新时代昆曲的传承与发展,必须保有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自信。

昆曲是一种高度文人化的艺术,明清时期许多从事剧目创作的剧作家,都取得了很高的文学成就。《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都是古代戏曲文学中的经典之作。昆曲剧本秉承了唐诗、宋词、元曲的文学传统,曲牌则有许多与宋词元曲相同。这为昆曲发展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基础,也造就了一批昆曲作家和音乐家。

正因为以上原因,我们新时代的昆曲艺术人才,需要从学生时代开始就要好好学习文化基础课程,提升文学综合素养,为将来成为高层次综合型的文化艺术人才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四、昆曲剧目课与语文课堂相融合的意义

昆曲表演专业人才的培养不同于一般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六百年的昆曲具有丰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昆曲表演专业的公共基础课需要要根据昆曲专业学生特点和所学专业内容,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语文课程教学更应如此。经过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与探索,我认为昆曲专业剧目课与语文课相融合,是比较有效地提升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途径。

(一)是融合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剧目课内容的理解。

曾经课堂上问过学生,《牡丹亭·游园》中的曲词“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曳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等相关内容如何解释时,许多同学都说不太懂。其实当时这个班级剧目课上正在学剧目《游园》片段,这个现象也说明同学们对剧目课的曲词内容并没有完全理解,毕竟剧目课老师的教学重点是剧目表演,没有那么多课时给孩子们详细讲解曲词内容。而语文课上的学习和赏析,正好可以填补剧目课上的这一空白。

李渔《闲情偶寄》曾说:“唱曲宜有曲情。曲情者,曲中之情节也。”如果演员不能真正理解剧本中曲词的含义和情节,就无法真正读懂曲意,那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情景,给观众留下的印象可能也不会有“俨然此种神情”。

昆曲专业剧目课所学习传承的经典剧目,可以先安排语文老师在课上讲解,从创作背景、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内容主旨、写作意图等方面进行逐一分析鉴赏,相信肯定能对孩子们剧目课学习起到很大的帮助。就拿《玉簪记》来说,《玉簪记》中的陈妙常虽身处清冷孤寂的道观,心中却常“暗想分钟恩爱,月下姻缘,不知曾了相思债”。她借琴遣怀,面对潘必正的试探与挑逗,她因受道规的约束,不能也不敢表达真情实感,只能假装严词拒绝,却又抑制不住对爱情的向往,内心翻腾着强烈感情波澜。如果学生能深刻理解陈妙常的内心世界,了解其内在的人性律动,相信在表演中定能将陈妙常青春少女的情感以及对人性胜利的刻画完美地演绎出来。

(二)是融合有利于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

高职五年制昆曲专业大多数学生虽学习态度较端正,但普遍缺乏文化课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对自己的专业课程比较感兴趣。有时在上昆曲专业语文课时,偶尔会看到学生在座位下偷偷笔画专业课上的形体动作,并且嘴里还默默念着唱词。这个现象也给了我一些觸动,我在想,孩子们对自己所学的剧目如此认真、痴迷,为何不能让语文课与剧目课的学习结合起来呢?后来我做了一个创新尝试。

在学习课文《长亭送别》时,我让同学们先观摩了昆曲《西厢记》中的片段“长亭送别”,并请几位同学现场表演了一下,课堂效果很好。昆曲专业的语文课程,尝试用昆曲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换一种学习方式,可以同学们对课文内容感性认识,也更容易理解课文及剧本所表现的内涵。

(三)是融合有利于提升昆曲专业学生舞台表演能力。

昆曲是程式化的艺术,歌舞合一、唱念做打并重。明代戏曲家潘之恒认为,艺人只有更准确地把握剧本才能赋予表演程式以生命。昆剧表演理论的奠基人汤显祖,其创作的《牡丹亭》代表了十六世纪我国戏剧创作的最高水平,对当时及后世的戏曲发展都有重要影响。他指出体验角色情感对于艺人进行成功表演的决定意义。汤显祖认为艺人只有在舞台上自觉地流露出角色真实的内心感情,才有可能使观众在观赏中进入忘我的境界。

清代昆剧理论家对于艺人内在的情感体验外化的过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认为“情”的表演必须经历表演程式从技术层面向艺术层面的转化。只有昆曲表演者的内心体验与外部表演技巧高度结合,他所熟练掌握的表演程式才获得了鲜活的生命。

(四)是融合利于提升昆曲专业学生综合素养

当孩子们慢慢发现语文课可以对自己的专业课学习有帮助,相信他们会慢慢喜欢上语文课,从而更好地提升昆曲专业学生们的综合素养。相信,昆曲表演专业语文课与剧目课的融合,将会收获一个双赢的效果。

待剧目课与语文课融合教学模式逐渐成熟之后,相信孩子们会更加喜欢上语文课。最初可能是为了剧目课程内容而去努力学习,久而久之,就会慢慢爱上语文课程,从而爱上文学,爱上阅读,就这样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学生的文学素养,课程融合后思政效果也会慢慢呈现出来,因为最终孩子们都爱上了学习,从而真正将世界非遗昆曲非物质层面经典剧本背后的深层次文化知识传承弘扬下去。我想,这就是五年制昆曲表演专业剧目课与语文课相融合教学的最大意义吧。

参考文献:

[1]安裴智.固守昆曲本真之美学灵魂——乾嘉古本昆剧《红楼梦传奇》“复古美学”散论[J].红楼梦学刊,2019(3):25.

[2]蒋佩珍.浅谈昆曲武旦的表演美学[J].北方音乐,2018,38(11):2.

[3]钱海萍.挖掘苏州文化打造特色课堂 ——融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本地传统文化的几点方略[J].语文教学通讯,2020(16):3.

[4]朱艳.让昆曲走进音乐课堂[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9(19):1.

注:此论文为中国艺术职业教育学会2020-2022年度科学研究项目立项课题《艺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途径与方式》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融合课程
农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美劳与共融合绽放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构建“双有绘本共读课程”的实践探索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刚柔并济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博雅育英 缤纷课程
破次元
融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