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磨山中国磨乡

2022-04-24 11:01欧阳吟子龚思琪刘明
党员生活 2022年1期
关键词:突围山村中原

欧阳吟子 龚思琪 刘明

“磨山这边好风光,石头大观眼前亮,鲁班像、狮子头好模样,你还莫说真是像……”一曲湖北大鼓唱出了磨山的美景。

在孝昌县北部,有一个村子因石头而得名,它就是位于王店镇中南部的磨山村。在磨山村,村民们祖祖辈辈以石艺立身,并将石艺文化传承至今。

磨山村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老村落,原名摞山,因出磨而得名。这里漫山遍野都是石料,有着数千年的石艺史,村民学得精湛的石艺,擅长锤凿雕琢之功,制得马槽、石磨等各类石器,畅销全国,远近闻名。有人曾说:“村里60岁以上男子八成都是石匠。”

“磨山战役”在此打响

磨山村是一块勤劳的土地,也是一块红色的土地。近些年来,共经历过大小战斗百余次,激荡的红色历史在村民中口口相传:

1938年抗日战争时期,以许金彪湖北抗日游击大队和汪立波应安游击大队,在磨山平汉铁路一带,袭击日军。

1946年6月解放战争时期,大悟宣化店爆发了震惊中外的突围事件。面对国民党30万大军的重重包围,中原部队根据党中央、毛主席的部署,分成三路大军突围。

其中,南路突围部队在时任中原军区副司令员兼1纵队司令员王树声的率领下,于7月1日清晨进抵磨山东侧,选择从王家店突破平汉铁路封锁线,一纵三旅为主攻部队,二旅为后卫部队。

由于平汉铁路从两座山丘(磨山)之间蜿蜒穿过,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车站南北一线的国民党军早已在此构筑了数十座碉堡,施行严密封锁。

当天,各路冲锋部队在绵延10几里的岗岭山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守敌发起猛攻。所向披摩,势如破竹。下午1时许,主力部队安全越过平汉铁路,部队胜利突围。此战后来被称为“磨山战役”。

中原突围战役自6月26日起至7月31日止,历时36天。中原军区部队5万人将士,粉粹了国民党军约36万余人的围追堵截。毛泽东曾评价说:“整个突围是胜利的,敌人毫无所得……我中原解放军以无比毅力克服艰难困苦,除一部已转入老解放区外,主力在陕南、鄂西两区,创造了两个游击根据地。此外,在鄂东和鄂中均有部队坚持游击战争。这些都极大地援助了和正在继续援助着解放区的作战,并将对今后长期战争起更大的作用。”

1948年1月16日,劉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在磨山与国民党军胡琏部队打了一场遭遇战,部队顺利突围。

革命精神赓续传承

“各位学员,大家穿好军服,我们跟着先辈的脚步一起重走中原突围路。”2021年10月19日,讲解员陈静正在磨山红色栈道前招呼着孝昌县委党校前来学习的党员们。

作为村里的年轻干部,陈静担任起了磨山村红色旅游的讲解工作。2021年以来,这样的红色参观讲解活动,陈静几乎每两天就有一次。

红色参观路线的起点是中原突围纪念广场。眼前的红色纪念碑,是用石头雕刻而成,上面书写着“中原突围第一枪纪念广场”几个大字,底座的石头上雕刻着这场突围的历史故事。纪念碑的左右两旁,摆放着鲜艳的党旗和入党誓词,来到这里的党员们都要先在这里重温入党誓词,缅怀先烈。

从中原突围纪念广场,至千口堰的山路上,磨山村“两委”就地取材,以磨山石为路基,建设了长达3公里的登山栈道。党员们穿着军服穿梭在山林间,重走中原突围路,寻找革命记忆,感悟革命精神。

沿着村里的石路往前走,是一条蜿蜒的石板路。沿途经过一个由于一代代采石人开采形成的长300余米、深30余米的石洞,石洞下日积月累形成了一口春水塘。常年开采的痕迹在时间的流逝下形成了一道天然的风景。

接着往下走,就来到了磨山村樊家湾,这个村湾祖祖辈辈都以打石头为生。村民憨厚老实、勤奋进取的性格,使得石艺手艺传承至今,被当地人称为老石人,也是老实人。

如今的樊家湾,坐落着6个展馆,分别是中原突围纪念馆、磨山村村史馆、农耕博物馆、石艺博物馆、磨山民俗文化馆、石艺坊。6个展馆都是由废弃的房屋改建而成,保留着原汁原味的磨山石头房特色。

其中,中原突围纪念馆,建筑面积600平方米,陈列布展面积200平方米,展厅包含生活场景、突围过程两个区域。中原突围战役分为战略坚持、战略转变、中原突围、历史意义等四个部分展示,布展采用了现代光、电技术,生动再现了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情景。

通过全程的讲解和参观,有学员说:“以前只是想带家里人一起爬磨山锻炼身体,看看风景,没想到磨山有这么多值得学习和考究的地方,下次还要带朋友过来瞻仰一下革命先烈,学习磨山的光荣历史和革命精神。”

向红色美丽村庄嬗变

如今的磨山村,面貌焕然一新,院落整齐划一,围墙古朴高雅,每天都有许多游客慕名而来,最高日客流量甚至能达到2000余人。

磨山村曾是湖北省列入建档立卡的重点贫困村,全村土地面积6.7平方公里,村民的经济收入以种植业收入为主。

2016年3月,在驻村干部和乡贤樊大红等人的推动下,全村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清洁卫生行动,动员全湾男女老幼3000余人次,清运垃圾300余车,彻底清除了长达40年之久的垃圾和污秽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2016年9月,磨山村引进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公共艺术工作室进驻樊家湾。工作室成员对樊家湾的区域资源与区域文化,包括历史人文、村落布局、周边地貌、景观生态、生活方式、手艺劳作、经济模式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调查,探索出了一条“以史为基、传承红色、保护生态、发展旅游”的新模式。

同时,磨山村“两委”充分发挥理事会和合作社等组织的作用,引导村民积极主动的参与美丽乡村建设。

理事会和合作社发动群众利用废弃的石头和砖瓦,就地取材,不等、不靠、不要,出钱、出力、出工,以修旧如旧、保持原生态村落的方式打造出了一批具有磨山特色的文化场馆。

村史馆记载着磨山村的发展历程、文化传说、人文风貌;石艺馆布满了各种各样的石艺作品;农耕馆陈列着最原始的农业工具和生活用具;民俗馆及中原突围磨山纪念馆,布满了过去生活的场景以及战争时期的革命历程……

在各级党组织的接力奋斗下,2016年磨山村被评为省级绿色示范村;2017年被评为全省最具影响力的美丽乡村;2019年被评为全省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示范村和湖北省美丽乡村示范点。

2021年3月,磨山村被列为省级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如今,磨山正在打造“红色磨山、中国磨乡”,走文旅结合的道路。每年来磨山参观学习的游客学员达10万余人,每年带来的收入近60万元。

与石艺文化的融合之路

石艺文化是磨山的基础。曾经,这里的村民祖祖辈辈靠石头为生,山体因采石而千疮百孔,废石料垃圾般堆在房前屋后。而今,随着生态环保理念的转变,资源保护的意识日益增强,除了被划定的极小的石材开采区,磨山早已被封山育林禁止开采石材。

如何在保护生态的同時,传承石艺文化?磨山村“两委”作了许多探索。

石头雕刻有着复杂而严谨的制作程序,完成一件作品要经过七八道工艺。从石材质量的选择、雕刻和打磨等,每一道工序,都不能马虎。

樊月东是磨山石匠中出色的一位老手艺人。他打制的石磨有大磨、中磨、小磨。其中小巧玲珑的手磨,如今已成为工艺品。2017年,他与中国人民大学艺乡建陈雄教授合作的“水”“一”“叶”均被中国人民大学美术馆多次展出并收藏。

除了石磨,樊月东还把石匠老手艺玩出花样——石磙、石槽、石碾、石钵、石盆、石盘、石锁、石鼓等器具花样繁多。樊月东还钻研打制人物类、动物类和书画类石雕。

2017年底,村里要在春水塘上建座石桥,村支书请樊月东出山。他二话没说,答应下来,带领村民建桥。两个月后,一座精美的石桥建成。

令人称奇的是,桥身用石头砌成,石头间严丝合缝,没用一点水泥。樊月东介绍,桥梁用当地绝活“干砌法”做成,仅在桥的基座用了少许水泥。桥建好后,不少游客慕名找来,请他利用废石料加工石艺品。

近年来,为了把石匠老手艺活态化,使之具有观赏性、参与性,更为了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在磨山村“两委”和各级组织的支持下,樊月东石艺工作室应运而生。

錾子、手锤,石场、石材等象征着农耕文明的过往,在新时代石匠手艺人的传承下,逐渐绽放出新的火花。2018年磨山石艺被孝感市评定为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年,磨山村被省文化厅列为非物质文化传承地。

下一步,磨山村将继续围绕“红色磨山,中国磨乡”这一目标持续打造,将产业、文化、旅游等多功能融于一体,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与石艺文化的优势,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全力做好“旅游+”文章,打造生态旅游特色村。

猜你喜欢
突围山村中原
沁园春·赞中原
山村日出
追梦新时代 中原更出彩
堵车“突围”记
山村一天一个样
My Favourite Animal
御中原 画饼充饥
“稀有气体”刘成城的少年突围
沉寂山村崛起时
上微突围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