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滨海新区藏君名师工作室:把握规律,践行面向未来社会的教育

2022-04-25 16:09刘乙鑫
课堂内外·好老师 2022年3期
关键词:张军教育教师

刘乙鑫

“藏君”,意为具有教育理想和美好情怀的有识之士、青年才俊隐于茫茫杏坛喧嚣人海,而教育者也不外乎如此,卓越而谦卑,就像张军的名字一般——“张”弛有度、默默耕耘,终会厚积薄发、异“军”突起,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促进学生全面有个性发展、为区域教育发展进步做出重要贡献。

2018年9月,张军以“藏君”为名,创建了自己的名师工作室。他将工作室的研修目标确定为“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制度的研究与实践”,并不断吸纳志同道合的伙伴加入进来。目前,藏君工作室已有19名一线教师,其中有17人从事学生集体管理教育工作,涵盖各个学科。工作室不仅有年轻的后辈,也有教学经验丰富的前辈教师,因此团队更像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为了共同的目标结伴远行。

让相同目标的人聚在一起

在生活中,张军是一个球迷、音乐迷,有着自己喜欢的球队、乐队,他说:“这些团队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有明确的团队分工、理念、目标,正确的人聚在一起,才会产生化学反应。”因此,他的爱好,让他本能地憧憬拥有属于自己的团队的感觉。

在进入教师行业后,他发现行业类普遍存在一种现象——一般老师工作3~6年就会完成职业准备期、适应期,从而进入“舒适期”,很多老师会在这里退化、倦怠,他们或被事务性的工作捆绑,或被学生、班级问题折磨焦虑,他们对职业价值的定位甚至会下滑到仅仅是“养家糊口的工作”,仅仅是“对得起自己良心的活儿”,又有多少人愿意跳脱框架,主动去探求学生的需要?

“学生要的不仅仅是知识,我们缺的也不仅仅是一堂课。学生缺少的是化解知识压力冲击的心智、吸收知识营养的方式、引导知识运用的理想,我们缺的是教给学生怎样生活在当下,怎样放眼未来,怎样变成学生喜欢的自己。”张军说道。为了拓宽自己的教育视野,张军会抓住假期难得的闲暇,自费去山东、北京、上海等地参加学术活动,认识更多的老师、学者,也会一头扎进图书馆鲜有人问津的五楼教育书籍专柜,一待就是一整天。作为老师,张军会和学生一起把头发剪成毛寸,一起跟校规看齐,会和学生一起踢球,支持他们组织足球赛,会邀请学生在家聚餐、看电影,带他们去图书馆自习、写作业……他坚持着自己的教学主张,但是独自走在教育大环境下,他也愈发觉得孤独。

“抱团取暖”是张军在采访中提到的一个词,带着早年的憧憬,他毅然决定组建团队,将志同道合的人聚集起来,相互支持、相互温暖,让同行者不再孤单。于是,从想法萌生,到筹备线上平台,再到组建线下团队,张军用了两年的时间,而随着对外学术活动的开展,张军对工作室进行改组,执行“走出去”思路,成员也不再局限于本区域的教师,例如来自江苏无锡,如今已成长为工作室核心成员的周枫老师,便是工作室“走出去”的成功范例。

“‘独行快,众行远。’一来,有了团队的互帮互助,老师们便有了前进的勇气和动力,二来,一切真正的智慧都来自集体,而非一人之见解、一人之视角,因为这始终是有局限性的,而只有真正经得起考验的智慧,才能带我们走得更远,这也是团队的价值所在。”在团队里,成员间相互影响,任何人都不希望自己掉队、懈怠,张军常常带着大家一起读书,不读商业畅销读经典、不读虚构故事读科普、不读风花雪月读专业,不但读书,更要常写反思总结、应用实践、交流心得,集众人之所思来升华自我,潜移默化地让工作室的科研氛围与成员的专业意识生长起来,去探寻更多教育的可能性。

教育要面向未来社会,回归育人原点

张军讲道:“学校是教育发生的主要场所,它是人进入社会的重要关口,回避社会责任的教育是功利的教育,脱离社会折射的闭门造车和孤立的教育是错误的教育,它注定教育本身的失败并导致未来社会的失败。”工作室始终主张:对学生的教育应该面向未来社会,即教育实现人之社会化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社会角色感知、社会公民意识、社会普适道德规范、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教育实现人之个性化的过程中要接受社会反馈,参考社会折射,满足社会进步需要;教育要反求诸己,旗帜鲜明地反对短视的分数论,旗帜鲜明地反对为剧场效应推波助澜。

张军认为,指导(涵盖示范、点拨、启发、因势利导)是人类最为朴素、自然、古老的教育方式,是迄今为止最宝贵最伟大的教育遗产。对当代学生发展指导,是在智能时代、信息社会,我们应对诸多教育难题的需要,是当今教育回归教育本质和育人原点的具体体现。

工作室在张军育人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尊重科学、依靠专业、把握整体规律、识别个体需求”的培养方式。先后展开了中学生发展状况的调查工作、学生发展指导的研究实践工作,完成了理论体系构建,包括研究意义、价值、方向、内容、目标、方法、假设等,形成了一套自主研发的指导制度体系指导机制,包括组织架构、指导模式、指导范围、课程类型、课程形式、课程特点、课程目标、课程对象、课堂模式等。开发了“学长制”制度体系及“导师制”制度体系并开展了实践;启动了学法、生涯、升学指导讲座若干场;完成信息交流、共享、合作平台建设并筹备举行论坛,力求培训出合格的导师队伍,提高学校中学生发展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专业性。

学长制以学生代表大会制度作为载体,主要针对高一、高二年级开设。学生代表大会上层设置主席团、常委会,下设宣传团队和执行团队。主席团由各班班主席组成,主要执行大会主持、议案处理、决议草拟、问题决策等职权;常委会由各班代表团民主推荐成员组成,主要负责管理细则、学习方案、章程制度的制定和解释以及监督执行,执行对下设团队的监督、对各班班委的任免、重要问题的决策等职权;宣传团队在2020年初的疫情防控期间建立发展起来,在疫情防控、居家学习、情绪疏导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他们先后完成五期年级组报及对年级组各项活动进行宣传报道;执行团队在2021年正式培训上岗,主要负责一日常规的督导,每天检查并完成指导单的填写、反馈等。

学生导师制是对教师全员导师制在学生层面的先期尝试,主要针对高三年级开设。在学生中筛选学科小导师,小导师和学生们双向选择成立导学班互助学习,营造备考氛围的同时为导师制积累经验。具体实施分為四个步骤:首先根据个人意愿及单科学业表现筛选成立小导师团,每学科设2位导师成立一个导学班;然后全体学生依据自己的学业目标通过网络平台报名加入相应学科的小导学班;接着小导师根据自己学科研修目标进行在报名学员当中确定5~8位成为最终学员,双向选择完成组班;最后每个学科设一位教师作为指导老师,举行小导学班集体开班仪式,双方签订合同(上课时长、周期、内容安排、课堂形式、管理规则等),填写指导单(选择原因、目前学业水平、未来提高目标等)并随后公示。

“学长制”和“导师制”制度实行下,学生的集体学习氛围明显提升,互助学习的风气形成,很多同学的学业状况有所改善,信心增强。工作室成员也对活动开展进行了采访调查,师生普遍对活动表示支持,并对活动取得的效果感到满意。

自育育人,向上而行

在工作室的核心理念方面,张军也特别强调了工作室的发展理念——豁达进取,自育育人。他说:“工作室的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人的发展。”因此,他鼓励工作室成员读书、写作、实践、交流,他认为,不读书的人也绝不可能教好书。另外,他常常推荐学有所成、知行合一的成员到教育平台进行交流,鼓励成员将自己的成果学理化、体系化、理念化,并向相关媒体投稿。过去的一年,工作室中两名成员完成全国性讲座,五人完成“藏君讲堂”讲座,两人完成异地指导课,五人論文参评获奖,工作室成员用自己的向上而行践行着“自育育人”。

对于年轻教师的培养,张军注重在教育管理行为上矫正、在教育观念与理念上更正、在未来成长方向上做好指导。摈弃年轻教师“只要学生学习,什么都不重要”的错误认识,矫正不加反思、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帮助年轻教师尽快找到自己的职业锚。他表示:“因为自己曾经也在教育中徘徊过,所以更知道前辈的指引对年轻教师的重要性,我们要在‘术’和‘道’上改变年轻老师‘习得性无助’和‘路径依赖’的问题,要让他们跳出既有的框架,跳到圈外重新思考。”

在工作上,藏君工作室的成员充分体现着自己的主人翁意识。从工作室章程、制度的确立,到每次活动的策划,再到研究项目具体的实施,张军都会与工作室成员充分沟通研究,汲取每位成员的意见,然后才确立,每一个人都是决策者与管理者。多次的线下交流会议,工作室成员细心的准备与专业的发言都收获了不少专家的好评。疫情期间,在外地的老师无法出席工作室研讨会,但都会主动要求利用线上交流软件,远程聆听。在工作室里,张军看到的不只是成员对职称和荣誉的追求,更是对新知、对成长的渴望。

“团队要想发展,项目研究要想实现,工作室必须敞开大门,‘走出去’是工作室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张军说道,这是他始终坚持的一个方向——坚持面向全国教师敞开门亭,欢迎有职业理想、有教育情怀的好教师加入。

而随着人员的丰富,工作室运行要更规范化、组织架构要更细致、成员的课题成果要更具理论价值,这也是张军对于工作室未来路径的规划。同时他也提到,科研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敲锣打鼓,它是走心的“漫”工程,要做出成绩,但也不能急于一时,正如他所说:“我们工作室的发展不是一个课题,更不是一节课,它如同漫长的改革之路。我们会长期行走在教育改革的道路上不断尝试积累,会将工作室与教育改革一起传承下去,我们步子虽小,但不会停步。”

工作室成员展示

周枫

江苏省无锡市玉祁高级中学教师,天津滨海藏君名师工作室核心成员。曾荣获明师国际教育研究院特别专项奖,一师一优课省级优课一次、市级优课多次。

英语中有这样一句俗语“like the water under the bridge”,来表达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依旧记得几年前,一次线上的教育交流互动,本人有幸结识了张军老师这样一位有教育理想、教育情怀的同行,是他影响着我、鞭策着我努力朝着共同的教育理想奋斗,争做一名知行合一的教育者。最终,受张军老师邀请,本人成功申请加入了藏君名师工作室,正式成为工作室一员。

起初,欣喜之余,我也担心藏君名师工作室可能会跟其他我接触过的工作室一样,一年难得开会或工作室难得有一两次活动。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即便因为疫情,线下活动受到很大限制和约束,工作室依然克服诸多困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五育并举、以生为本的实践活动。

在工作室创始人张军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不仅邀请校内外名师来工作室分享教育经验、进行学生个案诊断和研究,还主动走近教育家冯恩洪老先生、广州家庭教育资深专家李进成等教师前辈学习交流。另外,工作室还物化了学习成果,制作了“班级集体学习活动指导单”“心理访谈反馈表”“健康合理使用手机指导单”等适合本校学情的德育材料,以期更好地优化学生活动,提高学生素养,提升教育品质。

何启刚

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第十三中学教师,天津滨海藏君名师工作室核心成员。曾荣获天津市滨海新区双优课二等奖,论文、教学设计多次获得市区级奖项。

回顾半生,一直困惑于如下问题:如何做好学生,接受教育?如何做好教师,给予教育?什么是优质教育?怎么教育?

大学毕业离开师大教室站上高中讲台,凭年轻冲劲,坚信能做好一名教师,但现实残酷,我所憧憬的和谐课堂被现实击得粉碎,班级管理,师生、生生矛盾,一个个问题接踵而至。回忆我的家庭教育,就一个“严”字, 父母坚信棍棒出孝子,回忆我的学校教育,不乏体罚,而如今,自己该如何处理?

一晃7年,在老教师的点拨下我懂了些技巧,也算得心应手,褪去了稚嫩,俨然一位老教师。但随之而来的是对教育热情的退却、对未来的迷惑,一年一年,我竟一眼就能看到退休时的样子。

2019年,加入张军老师的藏君工作室,我重新拾起教育、感悟教育,工作室里我们随时随地探讨,相伴读书学习,跳脱思维陷阱,乐与优秀同行,困惑也一个个被解开。

走近魏书生,明白原来教育是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课堂虽小却有广阔钻研的天地和无限的乐趣;接触冯恩洪,明白教无定法,合适的才是最好的,教贵有新,道无穷矣。逐渐地,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看到自身的不足,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不期待成为教育大家,只愿通过学习成为合格教师,而非知识搬运工。感谢张军老师,感谢藏君。最后共勉: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找准自己的位置,你就能放下求之不得之苦,放下浮躁心理,让灵魂不再流浪,思想不再浮躁,建设起自己的灵魂乐园。

吴迪

天津滨海藏君工作室核心成员,滨海新区优秀班主任,德育研究论文在“第三届全国名师工作室创新发展成果博览会”成果评审中获得全国一等奖。

回想自己当初加入工作室的初衷只是“想干点儿事儿”,没想到,第一次参加工作室的活动竟是向冯恩洪老先生面对面的学习,而那次学习就像明灯一样,一直指引着我。

老先生讲到自己年轻从教时的一堂班会课,泪珠在眼中转动,这令我真切地感受到馮老对教育事业的挚爱、对学生的大爱。那一幕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中,激起我强烈的斗志,让我干劲儿十足。我想着把冯老先进的教育理念应用到自己的教育工作中,想着把冯老 “中国好课堂” 的授课模式实践到自己的数学课堂上,想着班级问题的解决办法,想着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教育策略,竟兴奋地连续几天都睡不着觉,很庆幸自己加入了藏君工作室,能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后来每次与工作室成员的学习我都收获满满,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这些老师在学校工作时间以外投入自己的时间、精力,为了教育,义务地、自费地做着研究与实践!我为自己能成为其中一员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慢慢地,在工作室里我也接到了属于自己的任务,比如在“藏君讲堂”为年级学生做“学科学法指导”公益讲座。虽然准备起来很辛苦,但过程中当我看到学生期待的、求知的、认可的眼神,那种作为教师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非常感谢工作室主持人张军老师和所有成员这几年的关心、指导、鼓励、帮助,工作室的经历让我在引领下升华,在实践中进步,未来加油。

于岚

天津师范大学南开附属中学高级教师,天津滨海藏君名师工作室核心成员,独立编写天津综合社会实践教材《中西餐文化对比》一课,组织完成十三五课题《提升中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班会《合作的那些事儿》获全国二等奖。

我和张军老师相识在一次郑立平老师的班主任研讨会,聊天得知我们是老乡,不过张老师是自费来学习的,这让人肃然起敬。张老师一直致力于班级建设和学生发展指导方面的研究,也希望带动可以带动的人每天做一点小事,日积月累成长为参天大树。

共同的追求让我们交流探讨得更多,张老师向我介绍了他的工作室——藏君名师工作室,致力于学生发展指导制度体系、运行机制、课程体系、组织框架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听了张老师的介绍我非常欣喜,虽然天津也有教育同仁在做学生发展指导方面的研究,但像张老师这样脚踏实地做研究的却是凤毛麟角,2020年我正式加入藏君工作室,结识了更多优秀班主任,承担起学业、生涯方面的课程的研究。炙热的教育情怀让我们共同成长,快乐的教育实践使我们乐此不疲。

两年中,根据班级特点我做了很多尝试,其中颇有特色的是集体家访活动。疫情原因,家长无法进入学校参加班级活动,我便联合家委会开展了五期集体家访活动,约上三五个家庭走进水西公园的运动场:孩子们在骄阳下绽放青春的光芒,在轻松的氛围中尽情释放天性;家长们在交谈中交换教育理念,取长补短;老师、同学、家长轮番上阵,同场竞技,既锻炼身体,又增进感情。运动后我和孩子们畅谈,分析现状,展望未来,鼓励孩子们继续自己的梦想。这也算是特殊时期的特殊生涯课程吧!

张军

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第十三中学教师,天津市滨海新区藏君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全国名师工作室联盟理事,先后获全国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天津市滨海新区教育创新之星、滨海新区优秀班主任、滨海新区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滨海新区教育系统师德先进个人、滨海新区区级骨干教师、天津教委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市级骨干教师等称号。多次主持市级课题,具有丰富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张军教育教师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世上没有卑微的工作
张军的牙
男子吃“霸王餐”逃跑摔伤索赔未果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