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逻辑与路径

2022-04-26 13:02雷小苗魏茜杨名
高教学刊 2022年10期
关键词:思政课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

雷小苗 魏茜 杨名

摘  要:新时代,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离不开科学家精神的传承与弘扬。科学家精神蕴含着强大的思想政治育人功能。将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发挥科学精神和创新文化育人功能的重要途径。通过在理论课教学中嵌入科学家精神、在实践课教学中弘扬科学家精神、在师生互动中体悟科学家精神等途径,将科学家精神的内核“科学精神”,内涵“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精神”,以及外延“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探月”精神等融入思政课教学。塑造大学生求真、向善、谦恭、质疑、创新、协作的人格特性,锻造其质疑、思考、假设、求证、试验、执着的科学品格,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强国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关键词:科学家精神;思政课;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10-0175-06

Abstract: In the new era, to achieve high-leve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elf-reliance and build a worl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ower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inheritance and promotion of the spirit of scientists. The spirit of scientists contains a powerful fun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egrating the spirit of scientists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n important way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scientific spirit and innovative culture. By embedding the spirit of scientists in the teaching of theoretical courses, carrying forward the spirit of scientists in the teaching of practical courses, and understanding the spirit of scientists i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e core of the spirit of scientists is "scientific spirit" and connotes the spirit of patriotism, innovation, truth-seeking, dedication, coordination and education, And the extension of the spirit of "two bombs and one satellite", "manned spaceflight" and "lunar exploration" into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Shape college students'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of seeking truth, kindness, humility, questioning, innovation and cooperation, forge their scientific character of questioning, thinking, hypothesis, verification, experiment and persistence, and contribute wisdom and strength to the construction of a socialist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ower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words: scientist spiri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form in education

百年來,我国科技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从科学救国到科技强国[1],科学技术创新已成为驱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2],在这一奋进历程中,凝聚和贯穿着科学家精神,这种精神是一代代科学家在实践中铸就的独特气质,成为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在新时代,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社会主义科技强国,离不开科学家精神的传承与弘扬。中办国办于2019年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中,将科学家精神的内核提炼为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等精神实质[3]。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的重要性。2021年5月,在中科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新时代更需要继承发扬以国家民族命运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更需要继续发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高校是青年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关键课程,将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发挥科学精神和创新文化育人功能的重要途径。然而,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科学家精神融入不够,对科学家精神进课堂不到位。这与我们建设科技强国的发展战略不匹配,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科技强国的目标不相称。深度挖掘科学家的学术成长经历,以学术成长采集工程及案例库建设工程为依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融入相关事迹;思政课教师讲好科学家故事,青年学生体悟科学家精神,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有的题中之义。

一、新时代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时代价值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国际科技竞争日趋激烈。将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既是应对大国博弈严峻挑战的时代需要,又是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育人需要。

(一)科学家精神融入思政课是应对大国博弈严峻挑战的时代需要

当前全球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高科技产业的全球化竞争日趋激烈,国际国内形势错综复杂,逆全球化思潮及西方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国际贸易格局及全球产业链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发达国家纷纷将科技创新纳入国家发展的战略决策核心位置,以科技实力提升社会生产力水平,全球创新密集时代业已来临。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才能把握发展主动权。智能网联汽车、量子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崛起,集成电路、航空发动机等“卡脖子”技术亟待突破。在激烈的国际竞争背景下,保护主义和科技封锁要求我们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科技创新道路,实现更多“从0到1”的原始性创新和颠覆性创新。这些新形势对青年学子发挥创新潜力提出了新要求。

青年学子成长为青年科学家,离不开科学家精神的滋养。将科学家精神的内涵及外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助于培养青年学生的创新精神、爱国精神、奉献精神、求实精神和协作精神;有助于激励青年学生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形势下,掌握科技创新的规律,肩负起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有助于帮助青年一代从老一辈科学家的学术成长经历和科技创新实践中汲取经验和力量,传承持续创新的信念;有助于引导青年学子见贤思齐,在大国博弈的严峻形势下,坚定政治立场,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经济、社会需要,投身科技创新实践,为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贡献智慧和力量[4]。

(二)科学家精神融入思政课是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课程育人需要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的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指出:要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长期以来,外部关键核心技术的易得性,使国内的核心技术成长生态难以形成,关键核心技术应用市场被发达国家占有。在经济平衡发展期,技术引进有其优越性,能在短期内促进国内企业壮大、快速提升国内经济发展。但进入新时代以来,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尤其是外部科技封锁,突发疫情使得全球创新链、产业链受到冲击,国际市场受影响的情况下,科技自立自强与建设科技强国显得尤为重要。

高校青年学子未来将成长为科技工作者、科学家和企业家,这支创新型人才队伍是科技强国的重要支撑力量。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挺得起腰的科学家精神,很难有站得住脚的科学成果”[5]。新时代,科技强国建设需要有科学家精神的守护和巩固[6],在全社会营造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尊重人才和宽容失败的氛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科学家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7],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助于为新时代世界科技强国建设奠定人才基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青年学生进入高等教育阶段最先接触到的课程,是各专业学生培养思辨能力、质疑能力、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的关键重要依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并自觉弘扬科学家精神,以科学养人,以创新育人,对于培养学生未来成长为拔尖型创新人才,在国家重大科技攻关中发挥担当精神至关重要。

二、新时代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内在逻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立德树人功能具有逻辑上的契合性。一方面,科学家精神的内核、内涵及外延中蕴含着强大的思想政治育人功能;另一方面,“科学家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契合性强,均重视对大学生科学素养、质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及家国情怀的培养。

(一)科學家精神蕴含着强大的思想政治育人功能

科学家精神的内涵丰富,且基于此内涵延伸出的外延广阔。首先,从内核角度看,科学家精神的内核是科学精神。“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科学精神是一种跨越了国界,在科学研究中普遍需要秉持的精神力量。包括了好奇心、试错精神、质疑精神、冒险精神、合作精神、创新精神、求真求实[8]等内容。其中,科学精神的最初驱动力是好奇心,牛顿由苹果落地引发对万有引力的探索;门捷列夫在睡梦中思考元素周期表[9]。好奇心使科学家在坐“冷板凳”的过程中保持热血沸腾。青少年时期是好奇心最强的阶段,科学家精神的内核科学精神的塑造,并非是强加给青少年的,而是在引导中让其自我生发的。其次,从内涵角度看,科学家精神是在科学精神的内核基础上,附加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深厚的家国情怀。“科学家有国界”正是因为科学家需要根据时代需要,在国家需求的导引下开展科学研究,将科学的自由探索与国家需要相结合,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去进行科学实践。因此,科学家精神的丰富内涵包括“弘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①。“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是科学家精神的精准诠释。最后,从外延角度看,在革命、改革、建设的不同历史进程中,不同时代、不同领域的科学家秉持着对科学的敬畏,对知识的探索,对规律的遵循,应时代之需,解国家之难,在一次又一次的科学实践中塑造出了载人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探月精神等。科学家是科学家精神的重要载体,对钱学森、邓稼先、陈景润、南仁东、屠呦呦、袁隆平和杨振宁等科学家事迹的挖掘与宣传就是对科学家精神的弘扬。

对科学家精神的内核、内涵与外延等不同层面的诠释过程,同时也是发挥思想政治育人功能的过程。一是科学素养培育功能。笔者认为不具有科学素养的科学家不能称之为合格的科学家,不具有科学素养的青年人也不可能成长为优秀的科学家,科学家精神也就无从谈起。因此,青年人科学家精神培养首要任务是培育科学素养。这是发挥思想政治育人功能的重要方面。二是信念价值引领功能。在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培育的基础上,塑造高校学子作为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胸怀祖国、科技报国[10]的家国情怀。这种情怀的塑造对于引导高校学生未来成长为科技骨干和科技领军人才后,积极投身我国重大科技创新实践,担负起社会责任感至关重要。历史经验也表明,当科学家意识到自己所从事的科学研究工作对国家、社会能产生重要价值时,其创新动力更足,责任心更强。

上世纪50年代初期,一大批归国科学家投身社会科技发展事业,将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联系在一起,完成了“两弹一星”等科研攻艰任务,对国防安全和经济发展贡献巨大。老一辈科学家在年少时期的学术经历和心路历程最能引起大学生群体的共鸣,从而增强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树立科技创新志向,把个人的学术追求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光辉事业中[11],将个体的小我融入为人民服务的大我之中,助力大学生成长为未来的科技骨干力量。

(二)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与科学家精神具有内在逻辑的契合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所以应该成为弘扬“科学家精神”的重要平台,是因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与科学家精神具有逻辑上的契合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重要一环,其理论性强,覆盖面广,兼具信念引领和价值导向功能。厘清科学家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才能真正将科学家精神嵌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使大学生在未来的科学研究实践活动中真正发扬科学家精神。

科学家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契合性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科学素养的培养是一致的。科学家精神的内核是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高校思政课也强调培养大学生求真务实、既要脚踏实地又要仰望星空。二是对质疑精神和批判精神的培养是一致的。具有科学家精神的科技工作者一定是敢于挑战已有理论、敢为人先、勇攀新峰者;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更要注重培养大学生勇于创新的能力,尤其是在关键核心技术被“卡脖子”的形势下,实现“从0到1”的原始性和颠覆性创新,要求一批又一批的青年科技人员要跳出西方国家的固有思维,探索新的技术范式。三是对家国情怀的培养是一致的。科学家精神的内涵之一是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尤其是在大国科技博弈的国际形势下,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开展科学实践活动,将个人的学术之路融入国家复兴大道之中,是对大学生的新要求。四是对协作精神的培养是一致的。现当代的科技创新依赖个人是无法完成的,复杂技术的攻克一定是需要集体合作的,科学家精神的内涵之一也是集智攻关、团结协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容之一是培养大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等多个角度引导学生明白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国经济的腾飞都是在集体力量通力协作的结果。

三、新时代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现路径

将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就是要把科学家精神的内核“科学精神”、科学家精神的内涵“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精神”、科学家精神的外延“两弹一星精神”“探月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融入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等环节,从而发挥科学家精神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引领作用,努力造就一批具有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未来科技领军人才。

(一)在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中嵌入科学家精神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与科学家精神具有内在逻辑的契合性,这种契合性决定了将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具有天然的优势。充分分析各门思政课的学理属性、教育功能、知识特征、授课目的和章节结构等,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融入科学家精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最大的特点在于其严密的逻辑性和理论的系统性,这门课在教学中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的系统讲述,使学生对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剩余价值理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等内容有所掌握。“生产力”的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贯穿始终的核心概念之一,而科学家精神的功能之一正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在教学中可以侧重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阐述,这些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的精辟成果,具有时代性与创新性,这些理论的形成与实践的运用正是科学家精神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紧扣十九大以来的新形势、新理论、新战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习近平多次论述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中融入科学家精神可有助于加强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入理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课程,对于青年学生未来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影响重大。将科学家精神与道德和法律相结合,可以引导大学生思考理想信念和中国精神。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则可将历史与当今国情做纵向对比,引导大学生认识科学家精神在提升国家实力和竞争力方面的重要作用。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及科技观的集中体现,随着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自然辩证法的理论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在理工科专业院校。自然辩证法课程正是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升科技人才的理论水平。由此可见,自然辩证法课程与科学家精神具有天然的贴合性,将两者相融合具有天然的教学优势。

在将科学家精神嵌入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时,遵循的原则包括:一是保持教学逻辑统一。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目前均有一套逻辑完整的教学体系,科学家精神在嵌入的过程中应和已有的体系保持统一,有针对性地融入不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对应章节中,融入的同时,不破坏课程已有体系,保持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逻辑体系的有机统一[12],使之丰富和完善。二是内容契合性原则[13]。融入不同章节的教学素材需要与各章节的教学内容相契合。三是融入方式多元性原则。可通过散点式、辐射式、体验式等将影音素材、历史经验素材、时事素材等教学素材融入教学。四是回应时代关切原则。以现实问题为导向,尤其强调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历史机遇期,在美国加紧对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封锁的情況下,如何更好地结合时代背景,将科学家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从而引导学生去认识和反思自身在推进科技现代化历程中的角色定位和功能发挥,助推中国科技超越和自主创新。

(二)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弘扬科学家精神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部分,是思政课从课堂走向实践的重要环节。相比于理论教学,实践性知识情境相关性强[14]。实践教学呈现出丰富的形式,如红色基地参观、学习日主题研讨、党史主题学习、虚拟实践[15]和人物访谈及名师面对面等。这也决定了在实践教学中弘扬科学家精神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形式上的多样性服务于目标上的一致性,通过实践教学弘扬科学家精神,最终目的就是要走出理论课教学对概念的抽象演绎,通过主动创设具体的环境和采集生动的案例,在身临其境的生活情境下,将科学家精神的弘扬变成一种真正被感知、被认同的情感经历和心灵体验[16]。

以榜样的力量彰显科学家精神的内涵。为高校大学生选树科学家偶像,用榜样的事迹为学生进行直抵心灵的教育是弘扬科学家精神,引导学生认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科学家精神内涵最直观的方式。第一,可以通过开展科学家采集工程,将科学家青少年时期的学术与成长经历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和备份,比如科学家的书信往来、手稿、老照片、影音资料等,在校史馆开设展览专区,为大学生构建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17]。第二,向身边的榜样学习。大学生身边的科学家对学生的心灵冲击是最强的,因为生活和学习在同一所校园的相似成长情境更容易引起学生共鸣。组织学生对本校科学家的家庭环境、求学经历、师承关系、学术历程、社会交往、学术思想形成和主要贡献等进行搜集和整理,还原一个由稚嫩到伟大科学家的原貌,建立起科学家案例库。身边的科学家在校园中经历的困惑、学过的课程、感恩的老师、选择的道路、积累的经验等,都对现今青年人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和引导功能,潜移默化地激励着当代大学生在科学的道路上永往直前。第三,邀请国内或本校知名的科技工作者、院士、优秀工程师等进校园与学生进行深度交流和互动,分享其治学、科研、生活等方面的经历及感悟,传递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坚定的理想信念。

以大学生社会实践为载体与科学家精神的内核相融合。大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开展社会实践,从问题出发,通过一系列准备、出队、实践、撰写总结报告等过程,系统性地完成一个实践课题研究的过程,是与科学家精神的内核——科学精神相融合的有益模式。在选题时,思政指导教师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目前国内面临科技创新的瓶颈问题;关注科学家的辐射作用力发挥;参与到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赴国内各省市,对当地知名科学家的相关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并基于采集的信息,与科技馆、博物馆、科普馆、大中小高校等建立联系,开展科学家精神宣讲活动。从而在社会实践中培养起求真务实、爱国奉献、团结协作的科学素养。

以关键节点的主题教育为途径拓展科学家精神的外延。以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工程、超级计算和量子信息等领域重大科技成果为依托,围绕“十四五”期间国家重要的科技成果突破的关键节点开展科学家精神教育,可以拓展科学家精神的外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教育引导大学生与时俱进,投身到应时代之需,解国家之难的科学实践中,形成发展性的科学家精神认知。

(三)在师生互动中体悟科学家精神

立德树人,思政课教师使命重大[18]。思政课教师是讲好思政课的最重要主体[19]。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必要且必需的。师生互动改变了以往由老师单方输出、学生被动接受的传授模式,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积极思考,形成一种双向互动的教学新格局。在师生互动中,学生既要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同时也需要主动提出问题。在师生互动中,引导学生体悟科学家精神至关重要。这种体悟分两个方面,一是从思政课教师身上体悟科学家精神;二是在思政课教师引导下体悟科学家精神。

首先,从思政课教师身上体悟科学家精神。很多人会有疑惑,思政课教师并非科学家或科技工作者,何来科学家精神。这种理解是片面的,科学家精神的内核是求真求实、严谨治学的科学精神;其内涵是“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精神。这些精神内核和内涵在自然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在社会科学中研究也必不可少,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就包涵科学性。因此,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作为师生互动的引导者,其身上体现出的严谨治学、求真务实、灵活有趣的态度,以及用心育人、不断创新、无私奉献的精神,可以在师生互动交流中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

其次,思政课教师在师生互动中引导学生体悟科学家精神。这种互动既可以体现在理论课教学互动中,也可以体现在实践课指导互动中。在理论课教学互动时可通过设置阶段性问题、基于科学家成长故事排练讲台剧、播放科学家精神相关影音资料、教师参与小组座谈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刻感受科学家们的学术操守、家国情怀、人格品质等,從而感染并激励青年学子探求真理的科学素养。在实践课教学互动时可组织学生参与“科学家采集工程”、科普实践、“科学家故事”主题演讲等方式感悟我国科学家群体淡泊名利、默默奉献、敢为人先、公而忘私、人民至上的科学品质。进而在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塑造其求真、向善、谦恭、质疑、创新、协作的人格特性[20],锻造其质疑、思考、假设、求证、试验、执着的科学品格,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强国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注释:

①2019年5月,党中央专门出台《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

参考文献:

[1]刘大椿.论科学精神[J].求是,2019(9):61-67.

[2]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4]骆郁廷,余晚霞.科学家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刍议[J].思想理论教育,2021(1):98-102.

[5]用科学家精神激发科技创新[N].人民日报,2019-6-13(9).

[6]丁俊萍,李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科学家精神及其价值[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3):66-72.

[7]本报评论员.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勇攀世界科技高峰[N].人民日报,2021-10-12(1).

[8]王大珩,于光遠.论科学精神[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9]汪品先.大力培育弘扬科学家精神[N].人民日报,2021-9-14(9).

[10]李晓红.为建成世界科技强国不懈奋斗[N].人民日报,2021-06-17(13).

[11]胥伟华.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N].人民日报,2021-6-16(13).

[12]张雷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J].高校理论战线,2012(4):41-44.

[13]冯霞,刘进龙.“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三维审视[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2):118-122.

[14]徐洁,郭文刚.知识视域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21,19(4):37-41+76.

[15]杨丽艳.虚拟实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研究与探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37(2):97-100.

[16]潘建红,赵萍.新时代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价值意蕴[J].思想教育研究,2020(12):109-112.

[17]翟荣惠.弘扬科学家精神助力高校思政育人[J].中国高等教育,2021(5):48-50.

[18]和思鹏.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教学改革创新研究[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20,6(4):80-89.

[19]宋道雷,谭金欣,叶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成效与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教师的视角[J].复旦教育论坛,2021,19(4):42-51.

[20]张苗.科学家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略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2):88-90.

基金项目:北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中国共产党领导科技现代化的历史经验融入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BJSZ2021ZC07)

作者简介:雷小苗(1984-),女,汉族,陕西渭南人,博士,高级经济师,讲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科技与社会、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思政课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