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双语播音主持教学模式探讨

2022-04-26 05:28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4期
关键词:双语专业信息

李 波

(作者单位: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总台))

在新媒体时代,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全球经济发生了新变化,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国际交流变得更加频繁,各国之间也在不断加强文化的交流。高校双语播音主持专业是培养跨文化专业人才的重要渠道,通过双语播音主持人才进行语言交流,可以加强国际之间的文化交流,更好地传播我国的传统文化,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而在高校双语播音主持教学中,如何应对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要求,也是各高校双语播音主持专业必须思考的问题。

1 高校双语播音主持概述

在信息全球化趋势下,各国家的文化在互联网中进行着跨地域、跨国界的交流。在信息传播和交流的过程中,我国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也在不断传播,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影响,很多国家和地区出现了汉语热,把汉语当作语言学习的必修课。最新资料显示,包括华人华侨在内,海外学习和使用汉语的人数已过1.2亿,且以50%的幅度在增长[1]。语言承载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通过加强语言交流,可以更好地促进文化交流。在新媒体背景下,要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除了通过华侨在海外生活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传播之外,还可以从国家战略层面发声,这就需要更多的双语播音主持人才。

双语播音主持人才指的是能够运用英语和汉语进行语言沟通,且可以进行跨文化交流的传媒工作者,与常见的翻译工作者不同。在新媒体背景下,信息传播方式更多、速度更快,双语播音主持人的主要工作职责是积极传播我国的传统文化,让更多的国家了解我国优秀的文化,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双语播音主持人承担着对外输出中国文化的职责,需要吸引更多的国际友人学习汉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节日,加强国家之间的交流[2]。

目前,我国已有600所院校设立了播音主持专业,截止到2015年12月24日,47 054名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生的平均薪资如表1所示。

表1 毕业生毕业年限及评价薪资

通过分析不同工作年限的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薪资可以了解到,工作时间越长,积累的经验越多,才能收获更多的回报。双语播音主持的教学不仅仅是会简单的翻译,更强调在接触更多不同文化、不同的意识形态时,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确保双语播音主持人无论是在新闻报道当中,还是演播厅的直播,都能有效处理一些突发情况,避免由于信息资源不足导致尴尬的情况出现。另外,在政治、军事等各方面都能熟练地运用双语进行交谈,可以提升我国在外国媒体中新闻报道的核心竞争力,展示我国真实的立场和形象,在高校教育中发展双语播音主持教学,能为国家输送更多优秀的人才,促进我国国际传媒行业的发展。

2 新媒体背景下信息传播的特征

2.1 时效性

随着5G时代的到来,新媒体信息传播的速度更快,互动性更强。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要有传输的设备和信号,信息就可随时传输或者发布,时效性大大增强。以往的信息传播是单向传播,现如今可以双向传播,并且事件一发生就可以展开传播活动。例如,人们可以通过现场直播的方式第一时间获取东京奥运会第一枚金牌产生的消息,同时还能参与到全民讨论中。

2.2 共享性

新媒体背景下,信息的共享性更强,随着信息传播的渠道越来越多,各种信息能够通过新媒体进行共享,而且信息传播的知识面也越来越广泛,即使是同一个信息,不同的媒体所用的角度不同,人们获取到的信息也会有所差异。但传媒工作者必须保证自己所报道的信息是真实有效的,这就要求双语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要掌握更多的信息资源,能够充分地了解实际情况,并进行及时的播报。同时,传媒工作者在实际的工作中,要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对信息的内容进行公平公正的传播,确保信息共享的准确性[3]。

2.3 通俗性

新媒体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内容的通俗性是其突出的一个特点,很多权威的新闻媒体会直接采用更加通俗的方式进行新闻播报。究其原因,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观看新闻的群体越来越多,而且新闻的传播渠道也不同,信息内容通俗能够保障信息得到有效传播。

3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双语播音主持教学的需求和现状

3.1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双语播音主持教学的需求

在高新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较多媒体从传播单一的语言变成传播多种语言,世界各地的语言和文化都能通过媒介呈现出来,而如何将各地优质的内容展现给观众成为媒介工作者面临的一大难题。需要肯定的是,在新媒体背景下,社会对媒介工作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高校双语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非常重要,其能满足新时代社会的人才要求,为社会培养出具有双语播音能力的专业主持人才,使其能够随时随地进行双语播音工作。现阶段,双语节目不断普及发展,很多节目都需要双语播音人才,这就给高校双语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与此同时,教育逐渐与国际接轨,双语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最好纽带,较多学校开设的双语专业受到学生的青睐,双语播音主持成为很多学生优先选择的专业。

3.2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双语播音主持教学的现状

3.2.1 高校双语播音主持教学体系与新媒体发展不匹配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双语类节目越来越多,这类节目的受众主要是英语基础较好的中国人,以及在学习汉语,对中国文化具有浓厚兴趣的外国人。双语类节目主要是以语言交流为基础,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但目前有些高校的双语播音主持教学体系与新时代的媒体节目发展不匹配,高校的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仍局限在传统的理论知识教学范围内。

3.2.2 新媒体双语节目的市场定位不明确

由于双语节目的受众比较局限,该类节目的普及率不高,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双语节目更要明确自身的市场定位。当前的双语类节目以访谈形式为主,但部分节目内容缺少深度,无法给观众提供更好的观感。因此,双语节目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明确市场定位,发挥双语主持人的主导优势,将中国文化融入节目,增强双语节目的生命力。

3.2.3 教师缺少双语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经验

高校双语播音主持专业起步较晚,教学过程中存在较多的不足。首先,教师缺少实际的教学经验,部分教师从播音专业转过来,部分教师从英语专业转过来,缺少相应的双语播音教学经验。其次,部分高校缺少系统的教学素材和教学设备,其开设双语播音主持专业主要是紧随时代发展,没有提前做好准备,也没有合理地规划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方案。

3.2.4 缺少对双语播音主持人才文化素养的培养

高校肩负着培养双语播音主持人才的重任,双语播音主持人才是我国对外进行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但部分高校在培养人才时只注重语言能力、播音技巧的教学,忽视了人才文化素养的培养,这不利于我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培养双语播音主持人才不仅要提高其专业水平,还要注重其文化素质的培养,使其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以此更好地传播我国的传统文化。

3.2.5 实践教学资源不足

对于高校双语播音主持专业来说,健全的实践教学资源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基本保障,播音主持是一项技术性、实践性、创造性很强的学科,学生不仅需要积累雄厚的理论基础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和实践能力。因而高校在教学过程中,需配备广播、录音、摄影等硬件设备,同时还应具有专业的录音棚等专业教室,但较多学校开设该专业的时间较短,在教学设备方面的投入不足,实践教学资源也不足,较难达到良好的实践效果。另外,部分学校不够重视学生的校外实习,校外实习能反馈学生的学习成果,对学生进行自我优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这个阶段如果没有正确的指导,学生可能会错失重要的就业机会。

4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双语播音主持教学模式的探讨

4.1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国际社会中,人们越来越关注双语播音主持人才的培养,对该类人才的专业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高校要结合市场实际情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双语播音主持教学的突破。部分高校在设置教学课程时,会把专业课程的重心放在大三,大一、大二主要是学习理论基础知识,但较多专业课程的内容是相通的,因而高校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课程设置,教师在讲解理论知识时要结合专业实践进行教学,在进行实践培训的过程中也要加入理论教学,加深学生的理解。例如,在进行双语播音主持专业的课程教学时,教师可以加入相关知识的讲解,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加深对镜头前的具体表现形式的理解,通过前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技术培训,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双语播音主持不同形式的表现,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双语播音主持能力。

4.2 加强专业基础知识的培训

语音训练是双语播音主持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由于汉语和英语的语言体系差别较大,要想提高双语播音主持在发音过程中的流畅性和融合度,就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语言训练上。基于此,高校在进行双语播音主持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的语言发音进行教学。例如,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应根据英语发音的要求进行专业的发音训练,帮助学生掌握英语发音的特点。在汉语教学中,教师可帮助学生掌握汉语的拼音基础,使其能对汉字进行正确拼读,从而通过双语语音训练,掌握清晰、流畅且正宗的发音技巧。在双语播音主持专业的课程教学中,发音训练可以让学生的发音更加准确,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使学生在面对不同群体时都能进行自信的表达。

4.3 提升双语播音主持学生的文化素养

在新媒体背景下,作为国内外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力量,双语播音主持人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除了专业技能、理论知识的教学,还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让学生能够加深对语言文化背景的了解,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水平[4]。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分为两个小组,一个小组使用汉语,另一个小组使用英语,之后可针对中国的中秋节及外国的感恩节,要求学生了解两个节日的来源、习俗等,并将其编写成新闻报道,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会了解两个国家的文化,逐渐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另外,教师可通过加入文化整合及跨文化交流的内容,让学生在提高双语播音主持技能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从而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4.4 塑造学生的风格和气质

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高校在开展双语播音主持教学时,会沿用统一的教学方式,但其已经不适用于新时代的双语播音主持教学。在培养双语播音主持人才的过程中,除了专业知识,学生风格的塑造及形象气质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因此,高校在新生刚入校时,可对学生的气质形象进行测试,然后开展针对性的培养[5]。例如,对于性格活泼、生性比较开朗、可以发挥自身优势的学生,可针对性地锻炼其表达能力及对突发事件的控场能力,使其能够充分使用肢体语言,形成轻快的主持风格。对于性格较为沉稳的学生,则应挖掘、培养其端庄、严肃的气质,同时可通过形体课程的教学,锻炼学生面部表情、坐姿等形态内容,让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这有利于学生在择业的过程中,根据电视节目的调性选择最适宜自己的工作。另外,在高校教学中,教师通过塑造学生的风格和气质,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5 结语

在新媒体背景下,传媒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快,高校的双语播音主持专业属于新型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难免存在不足,这就需要各高校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模式,使学生不断丰富专业知识,为我国的文化传播作出积极贡献。

猜你喜欢
双语专业信息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订阅信息
展会信息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双语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