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技能迭代需求的珠三角地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情况调研

2022-04-27 13:13贺颖
职业技术教育 2022年9期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

贺颖

摘 要 我国经济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劳动者的技能素质提出了迭代更新的要求。基于区域经济发展实际,深入调研适应技能迭代需求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情况,对于促进高技能人才供需协调发展具有重要價值。以珠三角地区8家企业(或工厂)及8所高职院校为样本单位开展调研,发现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各项培养情境要素的滞后是造成技能人才供需不匹配的重要原因。高职院校作为高技能人才供给方,需要高度重视目前普遍存在的高技能人才供不应求的状况对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构成的严重制约,适应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加快专业建设与调整,适度超前培养未来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适合学生多元发展需要加强课程体系改革,适当推动公办民办高职院校分类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高技能人才;技能迭代;高职院校;珠三角地区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2)09-0059-05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产业转型升级带来产业结构的巨大变化,由此而引起人才市场需求的结构性变化,数字技术与传统制造业、服务业等方面的结合,对劳动者的技能素质提出了迭代更新的要求。2021年3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区块链工程技术人员、在线学习服务师及城市管理网格员等9个新职业几乎都与新产业、新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但目前,我国就业人口总数中仅有26%为技能劳动者,技能劳动者中仅有28%为高技能人才,技能人才在总量、结构上都存在供需失衡的问题。

劳动力技能迭代更新不足加重了技能人才与产业发展要求不匹配的问题。相关研究表明,我国制造业企业对低技能一线操作工的需求急剧下降,减员比例在30%~60%,对相关管理维护人员的需求则显著提升,同时明确要求新进员工掌握智能制造技能[1]。技术进步带来的效率提升为全社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但只有那些具备更高教育水平和技术技能专长的技能人才能适应更具创造性和发展性的工作岗位,得以受益;而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群所从事的岗位,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岗位,则会受到更大冲击。

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实现深度融合被认为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最佳方式。人才供给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得到诸多学者的关注[2],人才供给与企业岗位的匹配研究也逐渐受到重视[3]。产业转型升级所需技能人才只有通过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才能实现,供给方或需求方仅能在单方面发挥作用,校企之间的协作培养关系是技能人才形成的重要载体,不仅深刻影响学生的技能习得过程与成效,也内嵌于个体的技能养成与学习过程本身[4]。因此,基于区域经济发展实际,深入调研适应技能迭代需求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情况,对于促进高技能人才供需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二、珠三角地区技能人才需求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经济发展先行一步,规模和质量都走在全国前列,区域创新综合能力多年保持全国第一,形成了强大的产业整体竞争优势。但是,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有些问题也不断显现,如产业经济发展支撑点不多、新兴产业支撑不足、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高端产品供给不够、发展载体整体水平不高、稳产业链供应链压力大等。

针对现实问题,广东省政府在2020年出台《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意见》,要求重点发展“双十”产业集群。目前,广东产业集群化发展具备一定基础,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汽车产业、先进材料、现代轻工纺织、软件与信息服务、超高清视频显示、生物医药与健康、现代农业与食品等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2019年营业收入合计达15万亿元,是广东经济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半导体与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智能机器人、区块链与量子信息、前沿新材料、新能源、激光与增材制造、数字创意、安全应急与环保、精密仪器设备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2019年营业收入合计达1.5万亿元,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增长潜力巨大,对广东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立足广东实际,谋划高起点、稳中求进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突出“稳”,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体现“进”,对推动广东省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贯通,加快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意义重大。

广东省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瞄准技术变革和产业优化升级方向,推动职业院校专业、人才、技术与重要产业全链条融合,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聚焦“双十”产业集群,建立健全职业院校专业设置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机制,优化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结构、规格和质量,强化职业教育对广东重要产业集群的支撑作用。探索建立以城市为节点、行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学校为基点的产教融合新路径新模式。健全多元办学格局,完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支持体系,出台产教融合国有资产管理办法,规范指导公办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办学,校企共建共管产业学院、企业学院、实习实训基地、培养培训基地,探索“引校进企”“引企驻校”“校企一体”。

三、高技能人才供需情况调研

(一)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

为掌握一手真实资料,本研究以珠三角企业及高职院校相关管理人员为研究对象,于2020年6月至7月选择广东省8所高职院校及广州、佛山和珠海3市的8家企业(或工厂)作为样本单位。研究人员通过向样本院校的大二、大三年级学生发放问卷进行数据收集,同时对所在学校的校企合作企业(工厂)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负责人进行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的半结构式访谈来开展调研。

人才培养情况调研共计发放问卷405份,剔除答案完全一致、答题时间过短以及不符合调研对象范围的问卷42份,得到有效问卷363份。有效样本中:男生159人(43.8%),女生204人(56.2%);大二189人(52.1%),大三174人(47.9%);专业方面,理工类学生134人(36.9%),人文经管类学生229人(63.1%);公办院校学生227人(62.5%),民办院校学生136人(37.5%)。

2.研究工具

本研究中人才培养情况调研方面所采用的测量工具“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调查问卷”参考自北京大学的“学生发展监测”问卷和吴红斌的“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与就业调查”问卷,并依据研究需要对各测量题项进行适当修改,包括学生参与、人才培养和能力素质三个潜在变量,以及性别、年级、专业、院校属性等背景变量。学生参与包括课程参与、规则参与、活动参与和主动学习四个维度,题项示例如“利用校内资源自主学习”等旨在了解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的实际学习行为。人才培养包括课程设置、教学行为、实践教学、综合实习四个维度,重点考量样本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现状。题项示例如“应用性课程能及时反映相关行业的技术前沿和技术需求”等旨在考察学生对所在专业的课程实际情况的评价,“注重启发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旨在考察学生对所在专业任课教师实际教学行为的评价,“实训/应用实践课程内容与行业技术需求紧密相连”等旨在考察学生对所在专业实训/应用实践类实际教学情况的评价,“实习工作与专业的关联度很紧密”等旨在了解学生对所经历的专业综合实习实际情况的整体评价。能力素质变量包括专业技术能力、专业素养态度、批判创新能力、职业认知规划、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六个维度,“我的专业技术应用与实操能力能够满足企业的需要”“我能够有效搜索相关信息,寻求新的知识或解决方案”等旨在了解学生对自我实际能力与素质的评价。

本研究中人才供给质量调研方面所采用的访谈问卷主要参考黎兴成的《用人单位对西部地区应用型人才质量满意度调查问卷》[5],并根据研究需要设计访谈提纲,访谈内容主要为企业对高职毕业生技能质量的满意度,从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态度三个方面进行访谈。

量表初步建构后,研究团队邀请3名高职院校正高级职称教师、3名企业管理负责人、3名博士研究生对量表题项进行适切性评估,删除表述不清题项后形成量表初稿;随后进行小范围预试确保题项表达无歧义后编制正式问卷。正式问卷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以1、2、3、4、5依次代表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

3.数据处理与资料分析

本研究所建构的高职院校学生能力素质提升影响机制模型的问卷数据采用SPSS24、Amos24等统计软件进行资料分析。数据分析首先利用平均数与标准差、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子变异数、皮尔逊积差相关等统计技术分析解释数据结果;然后以SEM结构方程模型检验高职学生参与、院校人才培养和学生能力素质三者之间的路径关系。

(二)数据分析

本研究建构了高职学生参与、院校人才培养和学生能力素质的结构方程模型。根据数据结果分析显示,本研究各测量题项的因子载荷介于0.785~0.93之间,均高于0.7,项目信度理想。其中,学生参与的因子载荷在0.785~0.921之间,组合信度(CR)、平均抽取变异量(AVE)分别为0.931、0.741;院校人才培养的因子载荷在0.841~0.91之间,组合信度(CR)、平均抽取变异量(AVE)分别为0.939、0.765;学生能力素质的因子载荷在0.801~0.93之间,组合信度(CR)、平均抽取变异量(AVE)分别为0.935、0.756。均优于CR值0.7、AVE值0.5的标准要求,显示本研究所建构的结构方程模型具有良好的聚合效度。

三个潜在变量直接影响关系如表1所示,高职院校学生参与度对院校人才培养(H1)具有正向的直接影响,路径值为0.163(p<0.001),可知学生参与对学生能力素质提升具有一定的预测效果,表示高职院校学生参与情况越好,越有利于学生的能力素质提升,研究假设H1成立。院校人才培养(中介变量)对学生的能力素质(H2)也具有正向影响,路径值为0.786,显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实施越好,越有利于学生的能力素质提升。同时,学生参与度对学校的人才培养情况(H3)也具有直接的正向影响,路径值为0.861,表明高职院校学生参与情况越好,越有利于学校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研究假设H3成立。

整体模型及潜在变量之间的影响效果如表2所示,高职院校学生参与可以通过学校人才培养的中介效果间接对学生的能力素质产生影响,间接效果值为0.677,整体效果量为0.84,中介效果与整体效果之比为80.60%(.677/.84),研究假设H4成立。

综上分析,本研究建构的结构方程模型关于高职院校学生参与、人才培养与能力素质的直接与间接效果假设均成立。

(三)结论与讨论

1.人才培养情况

一是学生参与以“规则参与”、人才培养以“综合实习”、能力素质以“专业技术能力”得分最高。学生参与中以“规则参与”维度得分最高,表明高职院校在促进学生能力素质方面的规则制定相对较为完善,并获得学生高度认可;“主动学习”维度得分最低,显示院校并未充分考虑学生需求,未能充分架构起学生群体与教师和专业之间的参与沟通途径,使其缺乏主动学习性。在人才培养中,以“综合实习”得分最高,以“课程设置”得分最低,“实践教学”次低,表明高职院校在学生实习实训中管理较为有序,采取层次分明的实习管理与指导途径,学生综合实习管理方面取得较好成效;而在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方面,“应用实践性”“前沿交叉性”等观测指标得分均不理想,显示院校相关专业课程设置与现实需求失衡,相关专业并未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连接层面在对接产业行业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面架构起合理的培养路径。在能力素质中,以“批判创新能力”得分最高,以“职业认知规划”得分最低,学生批判创新能力最能体现学生能力素質效果,而职业认知规划方面最不受学生认可。

二是高职院校学生参与、人才培养以及能力素质方面有所差异。在学生参与中,“人文经管类”学生对于学生参与及其分维度评价显著优于“理工类”学生;总体上分析,理工类专业相较人文经管类专业枯燥难学,更需要教师进行良好的专业课程规划和有效课堂教学设计,使学生能主动配合,并积极参与专业知识学习。在人才培养中,公办院校学生对于人才培养的总体评价及其分维度评价明显优于民办院校学生,公办院校具备更加充分完善的教学条件和企业资源,会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为充分的教学环境条件,也能对接更为成熟的企业以支持学生的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而民办院校可能在这方面落实不到位。在能力素质中,专业和院校属性也是影响学生对于能力素质评价的背景因素。

三是高職学生参与、人才培养对学生的能力素质具有正向影响作用。研究建构的中介模型拟合度良好,中介路径达统计显著水准,处于95%的置信区间,表明高职院校学生参与同能力素质之间存在中介机制,说明学生参与可通过人才培养情况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学生参与各维度评价以“课程参与”维度影响效果最高,人才培养各维度评价则以“课程设置”维度影响效果量高。

2.人才供给质量

根据访谈情况可知,企业最认可高职学生的态度方面,包括“服从企业安排,尽职尽责”“自觉履行工作职责,积极主动完成工作任务”及“工作热情”等;其次是知识层面的认可,高职学生的知识覆盖面更为广泛,但专业性、创新性知识略显不足;对学生不满意的方面主要集中在能力方面,尤其是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74%的企业(工厂)管理人员认为“学生在校所学知识实用性不强,用人企业需进行再次培训”,“学生技能较为单一”,“学生综合素质不高”,“就业学生与企业现有的熟练操作工区分不大”等。可见,目前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学生技能满足现有企业生产与运转尚可,但很难满足企业转型升级之后的需求。

根据本研究对企业一线管理人员的访谈,发现新形势下的企业用人不再拘泥于学历,更多是看实力,更看重新员工的“适合”而不是“优秀”。企业期待员工都能在最短时间内创造最大的价值,所以高职毕业生相比本科生更受到企业的青睐。同时对于企业而言,“没有足够的人具备完成需要完成的工作所需的技能”的现象较为普遍。因此,他们更希望高职毕业生可以具有更多更扎实的适合岗位的专业技能。

3.技能人才供给与人才需求之间的愿景与困境

综合研究数据并结合实际情况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各项培养情境要素的滞后是造成技能人才供需不匹配的重要原因。

一方面,学生知识获取的主要来源仍是学校学科体系教学,但是知识结构的片段化阻碍了知识的整体性与系统性获取;另一方面,知识与实践呈现机械的对应关系,学生技能应用的活动范围拓展大部分需要依赖实践经验的被动积累,难以进行“情景观察—问题判断—技能应用”的自主思考和学习,获得真实工作情境技能的周期长、见效慢。

在实践教学中的项目性技能实践难以展现完整的工作情境。如项目实训的过程都有标准化的规定,对于项目执行的每一步都进行了细致描述,由此则将带有个性化的技能学习情境简化为标准化技能学习的任务情境,学生学习的仅是工作情境中的各子任务,缺乏对于工作项目整体的了解与判断。另外,项目实训的空间结构割裂,为适应大量学生的训练,实训场所的设备通常按照不同设备功能划分空间,这种划分方式将岗位情境变得更加碎片化,学生在项目实训过程中,只能观察到其他同学在相同阶段的动作、交流情境,缺少对不同项目阶段动作、交流情境的观察。

四、提升高职学生技能迭代能力的策略

(一)适应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加快专业建设与调整

从省域高职教育治理层面,推行锚定市场人才需求的动态专业建设机制,提升人才供给对产业需求变化的灵敏性和实时性;高职院校应明确定位并调整人才供给,构建人才供需匹配的整体框架。从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层面,要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间的协调性,以改善高职院校所培养人才素质的结构,推动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和人才素质结构匹配;推进产教融合育人机制,通过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提升学生技能迭代能力,提升人才供给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实现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供给与产业发展需求相匹配。

(二)适度超前培养未来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由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具有一定周期,需要高职院校对技能人才的教育培养适度超前于产业需求。高职院校要开展技能供给现状评估,通过评估当前人才技能供给情况,判断当前学生具有的技能、现有核心能力与产业之间的适应匹配程度,预测未来技能人才的供应和需求情况。

(三)适合学生多元发展需要加强课程体系改革

高职院校要重新审视办学理念与人才培养目标。在学生培养方面应注意对接劳动力市场需求,更新教育内容、提高发展标准,同时促进专业知识点与课程体系持续迭代更新。在课程设置方面,改变传统的以任务为导向的、操作型的课程知识体系,更多开发具有情境化、隐性化、专业化和学科性融合的职业知识相关课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要适应现代高职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深入学习,尤其是加强实践课程的学生参与性,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

(四)适当推动公办民办高职院校分类高质量发展

民办院校与公办院校相比存在先天基础较弱、后天环境压力较大的内外双重困境。由此,民办院校必须考虑突破与公办院校人才培养的趋同现象,在人才培养上进行自我特色建构,以对接地方特色人才需求。同时,公办院校更应借助自身优势资源,主动服务国家战略,为重点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高技能人才保障。校企共同借助政府力量,共建各类产业创新发展所产生的新需求岗位和人才供需数据的信息共享平台,提高“教育—产业”之间的联动效率。

参 考 文 献

[1]王芳,赵中宁,张良智,等.智能制造背景下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变化的调研与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11)18-22.

[2]BENTLEY F. S, KEHOE R. R. Give them some slack-They're trying to change. The benefits of excess cash, Excess employees, and increased human capital in the strategic change context[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18:63.

[3]WELLER I, HYMER C .B, NYBERG A. J, et al. How matching creates value, cogs and wheels for human capital resources research[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annals, 2019:13.

[4]李俊.組织、协作关系与制度——从技能形成的不同维度透视职业教育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18(11):41-47.

[5]黎兴成,朱德全.应用型人才供给质量的区域性实践样态——基于西部八省的实证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0(19):116-122.

Abstract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shifted to a stage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China, which puts forward requirements for iterative updating of the skills and quality of workers. Based on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depth research on talent train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at adapt to the iterative needs of skills is of great value in promoting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both supply and demand of high-skilled talents. Taking 8 enterprises (or factories) and 8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as sample units to conduct a survey, it is found that the lag of various training context elements in the talent training proces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an important factor causing the mismatch between the supply and demand of skilled talents reason. As the supplier of high-skilled talent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need to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serious constraints that the current prevailing shortage of high-skilled talents poses to regional economic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dapt to the needs of regional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ccelerate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and adjustment to meet the needs of regional industrial development, moderately advance the cultivation of high-skilled talents needed for future development, strengthen the reform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to meet the diverse development needs of students, and properly promote the classified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public and privat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Key words  high-skilled talents; skills iterati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猜你喜欢
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
论技工院校软件高技能人才关键能力的培养
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实施弹性学制学分制的研究与实践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浅谈铁路运输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