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抚州市文昌里汝东园历史文化街区东乡仓片区保护研究

2022-04-27 02:30南昌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副教授
建筑与文化 2022年4期
关键词:东乡街巷历史

文/马 凯 南昌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 副教授

蔡淑琪 南昌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

徐子健 南昌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

引言

抚州市位于我国江西省东部,紧邻省会南昌市,是古代临川文化的代表城市。临川文化在中国历史文化上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中孕育的历史文化街区是今天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是城市有形的文化遗产。2016 年11 月,文昌里汝东园历史文化街区被列入江西省第二批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名单中,东乡仓片区是其核心组成部分。在国内外强调对历史性城镇保护的新形势下,保护传统文化、更新传统村落和开发利用现代城市社区成为重要议题,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探讨发展保护的方法。

文昌里位于抚州市老城区外,又名港东厢,是抚州城市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片区,也是目前抚州现状历史文化遗存最集中的地区。东乡仓位于文昌里汝东园历史文化街区中部,街区类型为商住混合型,城市类型为历史文化名城。街区中居民人口总数为7400 余人,人均居住面积约为16 平方米。抚州自东汉设豫章郡临汝县至今有1900 余年,在多次迁城过程中,文昌里始终与老城关系紧密,是城市格局演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东乡仓的历史演变经历了以下三个时期:第一阶段,隋唐时期建古寺,由渡口到寺庙形成道路;第二阶段,明代码头形成,垂直于直街的小巷初步形成梳齿状街巷格局,在清代支巷增多,建筑向纵深方向扩建,民国时期扩建横街直街,修建大公路;第三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至今整体格局没有大的改变。

1 现存发展状况

东乡仓位于通达长江的抚河东岸,拥有多个港口码头以及商贸遗址,对商贸历史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东乡仓街区是中国古代典型的依靠内河航运的滨河商贸街区,独具特色的港口码头与传统街巷空间多元共生,孕育了商帮文化,是赣闽商路重要节点。街区除了有多元的宗教遗存,如天主教堂、正觉寺等,还有许多中外结合的独特建筑风貌,展现出多元文化共同发展的状况。

1.1 建筑

街区主体建筑群的形成年代基本为明清时期及民国时期,传统风貌建筑共284 幢,历史建筑占地面积共766平方米,数量为5幢。在此区域里,受到码头和商业的发展影响,民居和店铺成为街区内的主要建筑类型。民居主要分布在街区内部和沿岸,建筑形式主要有两种:“四水归堂”和“开门厅”。店铺分布在沿岸的直街和中部的横街,主要有“前店后居”“前店后坊”的两种建筑形式。空间布局多样化,既有传统的天井式布局,又有西方的集中式布局。抬梁式木结构和穿斗式木结构为建筑结构的主要形式,依据实际使用情况,两者也有混合使用的情况。建筑立面较为简朴,在统一中又追求微小的变化,在墙面处理、檐口、入口等进行设计。

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共有12 处,包括天主堂、正觉寺、广丰米厂和9 处民居。他们主要都是清代及民国时期的建筑,一部分是唐代和民国时期的建筑,其中清代的建筑对当地清代建筑演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其石构件与木构件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天主堂是全国大型教堂之一,建筑形式为哥特式,为当地建筑历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经验(图1)。

图1 主要建筑分布和街巷关系(图片来源:蔡淑琪基于Google 绘制)

1.2 街巷

街区现存7条历史街巷,分别为郭家湾直街、李家巷、东湖庵、东乡仓、横街、三角巷、竹椅街,这些街巷的风貌保留情况较好,街巷的空间尺度、走向和铺装,还有沿街建筑均保持历史传统的形态。由于依靠着河运码头发展,东乡仓街区在历史上多年形成的街巷格局发展为梳齿状,表现出明显的与水运结合的特点。街区内南北向街巷主要有直街、东乡仓等街巷,沿街建筑东西向朝向街道设置;东西向的街道主要为横街、李家巷等街巷,沿街建筑南北向朝向街道设置。沿岸的郭家湾直街为主要传统街巷中长度最长的一条,它的宽度也是其中最宽的一条,宽达468 米;东乡仓街巷较窄,宽度为275 米。横街作为其中最主要的横向街巷,宽度次于直街,为345 米;李家巷与东乡仓宽度差不多,为269 米。

2 街区范围划定

街区的建设控制地带主要由沿岸的郭家湾直街和大公东路、中洲堤路两条城市道路共三条道路围合而成,面积共22.23 公顷。街区的核心保护范围面积为7.69 公顷,占保护范围面积约34.6%,包括自立巷、郭家湾、李家巷、东湖庵、冯家巷、横街、东乡仓、三角巷、竹椅街及街巷两侧的肌理,北至陈家巷、李家巷及过家塘南沿一线,南至灵芝山路,东至东乡仓以东,西至郭家湾直街。

3 价值保护

保护更新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要保证不破坏原有的传统格局及样貌,保护传统风貌完整、延续历史文化活态传承,坚持循序渐进、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在此基础上提高居民保护意识,提高其参与的积极性,坚持可持续保护与利用。保护的目标应当是街区的空间格局和历史文化遗存,改善建筑质量,保留及修缮历史风貌,整治街区环境,同时保护活态遗产的生活延续性和多样性。

3.1 建筑

对于传统建筑的保护与修缮,应根据传统建筑各个方面的原始风貌,延续传统历史风貌,并且要控制新建建筑与传统村落景观相协调。在遵守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对建筑的分类保护与整治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1)保护:按照法律规定进行评估、维修、展示利用。

(2)修缮:依照建筑原材料,使用传统的做法进行修缮加固,并且在内部进行局部更新,适当采用新材料提高建筑的防潮、保温、节能等方面性能。

(3)保留:保留建筑质量较好,建筑风貌基本协调的建筑,包括建筑形式、色彩、屋面等。

(4)整治改造:对风貌不协调及质量差的建筑进行立面、屋面、墙体等的整治改造。

3.2 街巷

首先要求保护街巷空间的走向以及名称,一方面保护和整治其中风貌较好区域,控制街巷空间尺度;另一方面重点关注沿街建筑与传统建筑的体量、材质、色彩相协调;再一方面控制两侧建筑的高度和立面连续性以及周边景观。业态植入应满足保护原则,遵守当地管控及街巷业态的特色分类引导。

3.3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东乡仓是临川文化的重要传承地之一,是具有抚州传统建筑特色的活态文化遗产保护区。街区位于赣闽商路的重要节点,是江西古代内河航运孕育的滨河商贸街区的典型代表。其中有不同类别,包括传统舞蹈、曲艺、传统戏剧、传统美术和民俗等,共6 大类19 项。其中广昌孟戏、宜黄戏和抚州采茶戏都是国家级非遗,可以结合街区中的场所“唱好一台戏”。临川老虎灯是第三批省级非遗,它是流行于临川区一带的民间灯彩,参照做爆竹引信的工艺制作,舞蹈表现匠心独具,深受群众喜爱。其他像南丰傩舞面具雕刻、乐安蛋雕、金溪藕丝糖传统手工技艺、临川篾编技艺等都可以结合各县的展示场馆,将非遗制作和商业运营相结合,丰富街区的展览展示。

4 优化手法策略

对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不应当只关注建筑本身,更重要的是联系周围环境,将环境融入建筑,同时将建筑融入环境中,互相渗透,将环境与建筑结合统一规划保护。统一街区的整体风格,调整建筑高度、色彩等等,从而达到舒适的融合效果,在整体性原则上实现个性最大化。强调“以人为本”原则和人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采用改善街区空间形态、发扬文化内涵的策略,通过不同形式的文化展示场所与历史文脉,以突出建筑特色,同时积极发展服务产业,促进街区产业升级转型,提升整体活力。

采用绿色技术进行节能设计是现代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的具体手法,也是传统建筑更新必不可少的部分,目的是降低建筑能耗,还需要遵循不破坏原有风格特征这一重要前提。绿色改造包括对建筑功能、结构等性能进行改造,对室内外的墙体、门窗、屋顶进行修复,增添一些隔声、保温、隔热措施,利用特殊的材料改造,比如屋顶采用特殊防水涂料用以防水以及泡沫砼作为保温材料等等。图2 为几个绿色改造与能源利用的装置,通过对太阳能的利用,调节室内环境舒适性。

图2 绿色技术装置(图片来源:蔡淑琪绘制)

技术层面主要有两种设计方式:主动式节能和被动式节能。主动式节能方面,对建筑内部系统包括暖通空调和给水排水进行改造,对自然通风采光、地源热泵系统、照明系统进行优化。为了保证室内热舒适性,将锅炉系统进行改造,利用分散式独立供热减少热损和电耗,同时对输送管道进行特殊处理。被动式节能主要体现在一些用于遮阳、通风的设备结构方面,如维护结构热工性能优化、合理设置窗墙面积比等等。采用特殊的节能环保材料达到建筑生态节能效果,对墙体进行保温改造,同时利用太阳能集热器收集太阳能。太阳能系统是较为常见的能源利用系统,图3 为系统利用的主要流程。结合墙体和屋顶配置太阳能电池板为社区提供一定绿色能源,设置立面垂直绿化,可以增加绿化覆盖率,创造良好的室外景观环境。

图3 太阳能系统(图片来源:蔡淑琪绘制)

结语

汝东园历史文化街区东乡仓片区作为抚州古代农耕文明的重要见证地,具有独特的价值与意义。在城市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更新与开发利用一直是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热点问题。它在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凸显城市特色的同时,也为城市的发展定基调,这不仅是传承城市历史的重要渠道,还是城市发展的重要部分。采用更广泛的视角和更全面的方法理解、分析存在的问题,从理念和方法上进行创新,做到扬弃适度,才能够更好地将文化延续。研究汝东园历史文化街区东乡仓片区保留的宝贵遗产并保护其文化价值,通过规划处理好保护更新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建立与规划实施紧密结合的管理与实施机制是十分有必要的。东乡仓历史文化街区在政府以及人民的保护下发挥独特价值,见证城市历史的演变。

猜你喜欢
东乡街巷历史
王纬华
人间烟火,最爱隐秘的街巷美食
东乡记忆
边走边唱
一个我从未抵达过的地方——东乡
快乐东乡娃
在《老东乡》里感受宜文化
雨中的街巷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