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时代云锦织造工艺数字化保护研究

2022-04-29 08:39申思颖魏玲媛
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 2022年4期
关键词:云锦大众工艺

申思颖 郑 好 魏玲媛 吕 艳

(淮阴工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江苏 淮阴 223003)

1 云锦的内涵与织造工艺

中国丝织技艺拥有近七千年的历史,经过不断地改良与进步,逐渐形成了色泽光丽、状如云彩的锦缎——云锦。在中国古代,只有皇宫的权贵才能享用云锦。清政府于南京设立了“江宁织造府”,专门生产制作御用云锦。据记载,南京地区云锦织造鼎盛时期拥有机器高达上万台,云锦织造业行业之盛、规模之大可见一斑。

云锦浓缩了中国织锦工艺的历史、文化和技艺,是中国织锦工艺唯一的“活文物”[1]。南京云锦在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云锦科研人员经过努力,搜集并整理了近900件云锦的实物设计画稿和成品纹样,并纳入多个弟子进行云锦技艺的传授,将濒临消亡的云锦再次带回到大众的视野,使得南京云锦重新焕发生机。

云锦织造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名为“大花楼织布机”的提花机,虽然经过千百年的改良,但其结构依然复杂。织机分为上、下两层,由两人共同操作,上面的拽花工负责发送指令,依据结绳记录的位置和颜色,提拉经线;下面的织手收到指令后,在对应位置和颜色穿梭引线。拽花工相当于敲击键盘,织手面前的织造面相当于呈现图案的电脑屏幕。一件云锦制品的结绳通常高达上百万条,需要百万次循环往复的织造才能完成,即使是配合默契的工人,一天也仅能织造5~6 cm的锦缎,足以看出云锦的珍贵。纷繁的云锦非遗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璀璨结晶。

2 信息化时代数字化保护的概念

信息化时代把信息技术作为第一生产要素,代表着先进信息技术是当今时代快速发展的趋势。信息技术革命正以其独有的方式在世界掀起浪潮。从宏观角度来看,信息化在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改变着当今世界的社会面貌和网络格局,其结果必定导致信息化社会全球化实现。当今时代背景下的信息交流遍及各地,不仅能够在现实社会和网络群体之间进行,技术与技术之间的信息交换也在不断普及完善,从而实现全球化信息化交流[2]。

数字化技术是促进中国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新驱动力量,是数字经济发展中高阶的产物。而数字化保护主要是用信息化时代下常见的信息技术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就是利用三维空间技术和虚拟信息等技术,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虚拟展示、数字化建模、模拟修复等,改变了传统的文化遗产保护方式。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合理应用,既能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零损耗复制和传播,又能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非遗作为一种时代的产物,并不是静止不变的,也需要对其进行传承和发展,而对非遗进行数字化保护,是符合信息化时代背景的。非遗数字化的过程,本身也是非遗再创作的过程,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三维动画、虚拟现实、现实增强等技术为非遗的保护、传播和传承提供了更多新的方式。非遗本身相对于物质文化而言,是一种通过世代传承在时间维度上纵向延伸的文化形式。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一方面应该完整保留文化的历史信息,另一方面需要传承的是一种“活”的文化。这表明非遗在当代的表现形式应该具有这个时代的文化气质和精神风貌。因此,采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对非遗进行保护和传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3]。要利用当今先进的技术手段,让大众了解并接受这种历史文化遗存,让这种文化形态融入当代社会的文化生态之中,使其健康地生存并发展出与时代相适应的新的文化形态。

3 云锦织造工艺数字化保护现状

随着人们现代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社会大众对精神文明有了更高的追求,而非遗文化如今也被社会普遍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在信息化时代的大潮下迎接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最初对云锦的保护,侧重于对这项非遗文化基本的传承,进一步丰富云锦的现存资料,为后续云锦的数字化保护研究提供前期成果。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科研人员对云锦的数字化保护前期更加重视云锦本身的音频宣传、工艺传授等方面,现今各大网络平台关于云锦的影像资料已经高达100 h。然而,不同于其他非遗的是云锦繁复冗杂的制造技艺:意匠设计、挑花结本、盘织打纬等流程。尽管纪录片中绝美的视觉体验能让大众短暂地感受到云锦的华美绚丽,但云锦的制造技艺、复杂连续的工艺流程,往往容易消耗大众对云锦本身的热情。

近些年,南京云锦研究所也定期进行展览联名等活动。如2021年南京云锦研究所与“闪耀暖暖”联名创作的服饰,其版型和形制均来源于研究所为十三陵复制的万历年间孝端皇后的绿色女夹衣。这种将非遗与当下游戏相结合的宣传手段,吸引了大量年轻群体前往研究所参观学习。可见,云锦相关研究人员正在逐渐通过现阶段的数字化技术力量,从新生代的视角,发掘出云锦更多的可能性。

4 云锦织造工艺保护与传承存在的问题

4.1 缺乏文化认同,传承体制单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非遗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财富,却在快速发展的时代下走向没落,究其根本,是传播对象本身对非遗文化缺乏认同感、使命感、自豪感。据调查(如图1),15~18岁和18~25岁的年轻群体中,仅分别有11%和13%对云锦有所了解,大多数甚至对于非遗云锦闻所未闻。作为非遗传承的主体,应当自觉了解中国文化,建立起与非遗云锦沟通的桥梁。云锦数字化保护的意义也体现在唤醒大众对云锦自觉了解、守护并加以探索的热情,使其建立传承并弘扬中华非遗文化的使命感。

图1 大众对于非遗云锦了解程度调查表

此外,新时代背景下云锦传承沿袭的师徒传授体制显得过于单一。对于云锦织造如此烦琐的手工制造技艺,需要织造工人经过长年累月的不断学习,年轻织造工人又容易心浮气躁,难以静心系统学习,且云锦耗时长、量难积、材料贵、利润低等特殊条件,都加大了云锦传承的难度。

4.2 信息渠道单一,大众无从了解

为了推进非遗文化渗透大众生活,保证非遗传播的可持续性,有效的传播手段也至关重要。据不完全统计,博物馆等的展览会仍是目前最为广泛的宣传手段。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提升,网络媒体等渠道逐渐普及至非遗项目,但如何将非遗内涵巧妙地与媒体技术相结合,仍是当下实现云锦工艺数字化保护的重难点[4]。

目前,大众仍需要通过借阅书籍、报纸、杂志获取云锦相关资料,而互联网上关于云锦的资料也没有完整的、系统化的整理。这种过于分散零碎的信息,使得大众难以获得规范的资料,并且需要具备一定的判知能力。单一的获取渠道,也使得大众对云锦的求知欲大大降低。云锦文化无法顺利传播到群众中,缺少传播对象的云锦文化,最终也无法实现将非遗与大众生活密切连接的初始目标。

4.3 缺少创新思维,难与时代接轨

非遗传承在国家政策的不断推进下,正逐步尝试将文化的活态保护与现今快速发展的数字化手段实现有机结合。现今,各类非遗纪录片层出不穷,云锦作为中国丝织史上的里程碑,繁复的工艺记录往往消耗大众的热情,且容易导致非专业人员无法理解云锦的奥妙。此外,过于单一的保护途径,往往容易造成大众审美疲劳,无法刺激大众对文化本身进行深层次的研究。

非遗传承创新途径应突破惯性思维,利用现代化、时尚化、生活化的手段将非遗文化、非遗传承人和大众紧密联系,突破本土意识形态。云锦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工艺,蕴含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在如今数字化时代,加强对云锦工艺的研究和开发,开拓更为高效创新的保护途径,将有助于非遗云锦文化更为长远的传承和发展。

5 云锦织造工艺数字化保护的必要性

云锦以往的保护方式过于注重书面形式的表达,大多只停留在简单的图文记录上。这种方式对于云锦的保护与传承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整体形式过于单一,忽略了云锦深厚的文化发展空间。目前云锦的保护渠道中,真正做到与现代网络媒体技术相结合的少之又少,更多则仍停留在传统的师徒传授阶段,并没有使得云锦文化面向大众,限制了对云锦的有效保护与传播效果。运用数字化技术能更好地对云锦进行收集、整理、传播与交流,进一步使得云锦这一曾经专供皇家的御用品面向大众,真正成为大众的文化遗产,从而提高大众的文化自信。除此,数字化的灵活运用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对云锦保护的单一性,更加活态完整地保存和再现了珍贵的云锦文化[5]。

现如今,正处于大数据背景下的信息化时代,数字化技术更是展现出巨大的生命活力,因此云锦的保护与传承需要从大众性、交流性、活态性等多方面发展方式转变出新路径。如今快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使得数字化信息获取和处理技术突破传统意义上对云锦文化保护的展示效果,有利于更多的人了解、认识云锦,激发和培养大众自觉保护非遗云锦的意识。例如,利用数字化技术创建云锦文化的云空间,让大众足不出户就能走进云锦文化。

利用数字化技术推动云锦文化的传播,将云锦文化从表面化、单一化、模式化向更深层次推广,已成为信息化时代的必要选择。因此,采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对非遗进行保护与传承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当今先进的技术手段,能让大众了解并接受非遗文化,使非遗文化融入当代社会之中,以便其良好生存不断发展。

6 云锦织造工艺数字化保护新思路

在信息化浪潮下,三维扫描、虚拟仿真、动画特效等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拓宽了非遗文化的传播渠道。数字化手段作为信息化时代的新引擎,为非遗云锦的历史沿革、传承谱系、织造工艺保护等提供了新思路。本研究通过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构建数字化平台,从云锦织造技艺的动态模拟、虚拟仿真与交互体验三个方面,现代化、多样化、生活化地展示云锦织造技艺的独特精妙,以期使云锦产业发展在数字化手段的驱动下焕发新生机,加速非遗文化产业的革新。

6.1 构建云锦资料数据库

基于前期对非遗云锦大规模的实地考察,结合文献、图片、音频等相关资料,分析并整理出“设计意匠—原料准备—挑花结本—织机装造—织造”完整系统的云锦工艺流程。除此以外,针对云锦织造过程中投梭工和拽花工相互配合的织造动态进行提取:“抡”“揿”“抄”“汇”“提”“捧”“拽”“掏”“撒”。其中,以实地考察的视频为基础,提取关键帧的动作为图片,并进一步通过艺术化手段处理,摒弃图片中无关紧要的人物场景,将织工的动作定格并处理为简单易懂的图形;同理,将核心工艺挑花结本中的“挑花”“倒花”“拼花”及大花楼织布机装机过程中的“牵经”“穿综”“引线”等同样进行图形提取(如图2)。并与影视动效技术相结合,使原先静止的图形动起来,配以相关的声音、特效,如此,云锦织造工艺在完整保留的基础之上,也使非遗文化传承向着更加活态化不断延伸。

图2 云锦工艺流程手绘图解

通过对云锦资料的收集和再分类、再设计、再汇总,结合当代信息化背景下高效的数字化手段,对整理好的文字、图形进行高速扫描,形成全面系统的资料档案数据库。建设数字化网络平台,将资料数据库上传,用以展示完整的云锦制造工艺流程。从而系统真实地展现云锦工艺的原始性和整体性,同时突破以往非遗文化保存方式的局限性,实现云锦文化的永久保存、资源共享、开发利用和创新发展。

运用艺术化手段将繁复冗杂的织造技艺简化成简单易懂的线性化图形,一方面突破了云锦传统的文献资料的记载手段;另一方面,通过简化的图形进行非遗文化传播,对大众而言无疑是一种更加高效的途径,一定意义上实现了非遗传播面向大众,成为富有生活化、现代化的精神财富。此外,建立云锦资料数据库实现了资源共享,实现了对云锦资料的获取、分析、存储、传播和使用,为大众提供了系统的网络平台,能够让大众真正了解、热爱云锦文化。

6.2 实现虚拟仿真技术应用

如今,虚拟仿真技术在信息化时代下被广泛应用并趋于成熟,VR虚拟技术在吸引使用者兴趣的同时亦加强了其体验感,诸多品牌也通过VR体验游戏机进行产品宣传。然而,将虚拟仿真技术与非遗文化相结合的案例却占少数。一方面,非遗文化前些年正逐步淡出大众视野,使得非遗研究一度陷入窘境。另一方面,运用数字技术往往容易造成虚拟仿真技术与云锦本身内涵失调,从而无法展现其丰厚的文化底蕴。但对非遗云锦进行虚拟仿真模型搭建却有一个显著的突破点——大花楼织布机,其作为中国古代织造技艺中最高成就的提花机,长5.6 m,高4 m,宽1.4 m,由1 924个部件组成。织机运作时,须由上下挽花工与投梭工相互配合。因此,大花楼织布机承载的不仅是织机本身的宏伟壮观,更是古代劳动人民勤于思考的智慧结晶。

本研究将大花楼织布机进行部件的分割与重建,形成了可放置于博物展示厅的三维模型。在动态模型展示中,以云锦织造流程为重点设计出标准化、全面化、系统化的织机动画,突破以往技术因素的限制,使得云锦织造工艺能够现代化、大众化、互动化地进行传播。

3D建模技术全方位展示大花楼织布机的整体造型和部件细节,让大众对大花楼织布机有全方位的认知和了解。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则能够真实还原云锦织造过程中烦琐的工艺,结合不同的音效、文字、场景,达到最终的三维动态展示效果,以观众为第一视角深入探索云锦完整的织造工艺,使其身临其境,更具震撼之感。同时,织机织造时的动态运作效果也能使大众在参观时留下关键记忆点,激发大众对云锦文化的思考与探究。

6.3 强化交互实践传播

前期构建的大花楼织布机的基础模型,初步实现了参观者对织机织造过程的交互体验。然而,仅通过博物馆等大型展厅所配备的虚拟仿真设备才能进行完整的沉浸式织造体验,如此造成了云锦传承途径中的场所、设备有所局限。因此,本研究除了构造适用于大规模展示场景下的虚拟仿真技术,也设计出了适用于大众生活中的交互游戏、掌上APP等系统。

根据上述分析,结合前期所完成的动态捕捉和沉浸拟真,通过合理设计、系统搭建、技术创新和交互技术应用,将云锦的发展历史、织造工具、织造流程等部分进行交互界面设计,最终形成“布锦织道”H5交互设计(如图3)。界面融入云锦潮水纹样,伴随悠长婉转的音乐,由“菁菁”为使用者进行界面引导(如图4),整体作品风格趋向休闲放松,通过答题、音频、动画多元素汇总增强交互趣味性。除了这种将云锦元素通过简单的游戏交互设计作用于传承主体“人”之外,2021年南京云锦研究所与“闪耀暖暖”联名创作的服饰,作为“暖暖”人物的重磅设计推出,一时吸引了外界不少对于非遗云锦的探索。可见,强化云锦交互实践传播能直接作用于大众本身,使其近距离感受非遗文化魅力,增强大众文化自信。

图3 “布锦织道”H5构建

图4 “布锦织道”界面设计展示

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有效的界面设计、系统建立与交互创新,使得大众可以利用交互界面进行云锦织造的情景模拟游戏体验,为线上云锦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了新的实验场所。相较于以往非遗传承中的师徒传授方式,交互界面充分发挥了新型技术优势,利用其交互性、真实性、多元性等特征,为大众营造出一个可互动的、沉浸体验的线上虚拟环境。

7 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数字化技术已经成为保护非遗云锦的必要手段。从最初收集汇总的图文、音频资料,经过技术的改良与创新,逐步形成了云锦织造的动态图形、织造流程虚拟仿真和掌上APP交互体验等多元化的保护渠道。云锦传统的纹样元素、古老的工艺技法,通过新生代的视角,被发掘出了更多的可能性。通过种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方式,不仅践行了云锦的技法与理念,更促使大众对云锦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探索,确保了云锦文化的生命力。

尽管现今不少研究者提出了多层面的非遗云锦数字化保护途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更为完善与高效的数字化保护手段仍会层出不穷。只有将云锦文化与现代技术紧密结合并融入大众生活,增强大众对于云锦文化的认同感,非遗才能焕发其真正的魅力。

猜你喜欢
云锦大众工艺
《金陵四景》(之一) 金文云锦作品
某压力容器模拟锻件制造工艺
异丙酚在人工流产手术麻醉中的效果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小方坯连铸无塞杆保护浇注工艺实践
天工云锦继梦涟漪佳地
大众ID.4
上汽大众
5-氯-1-茚酮合成工艺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