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融合”课程建设的学校实践

2022-05-05 07:39马传丽
教育·读写生活 2022年3期
关键词:葫芦融合课程

马传丽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全面深化课程改革“五个统筹”的工作任务,明确指出统筹各学科,开展跨学科主题教育教学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立德树人”“核心素养”“跨界”“融合”等核心词成为学校课程建设的主旋律时,我们不禁再次追问: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我们要为社会发展培养什么样的人?基于以上追问和思考,我们立足学校实际,提炼“五育融合”理念下的课程融合实施模式,软化各学科边界,围绕一个育人主题,充分挖掘各学科蕴含的育人价值,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达到一箭双雕、一举多得的目的,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党建统领,德育融合

首先构建并实施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优秀传统文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四位一体的德育工作课程体系,依托课程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并形成行之有效的学校德育教育一体化设计。学校党建课程化的深入实施,即充分发挥学校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将立德树人目标融入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同时以德育主题课程为载体,按照每月一主题、月月有落实的原则,将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创新教育等内容纳入其中。学校分年级整合形成德育主题课程,全面贯彻党的会议精神,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培养儿童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为根本,促进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为重点,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形成了诸如榜样学习、启发思辨、劝勉激励、环境塑行、体验反思、正向期许等学校的品德教育优秀案例。

二、春风化雨,启智达贤

以数学为例,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组教师基于课标,依托课本,以趣激智,让智慧在乐趣中迸发,把教材中的资源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结合,并进行了实践性开发和拓展。例如,五年级数学实践活动“我能长多高”,就充分引发学生自身探究影响身高的原因,探索预测自己身高的方法,在实践探究中培养学生好的习惯,学会探究式学习。六年级“确定起跑线”,就是把儿童在课堂中学到的圆的知识拓展到校园,在亲自参与校园活动设计的过程中,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也体现出德育及其他学科的全面融合。设计和学习内容相关的主题实践活动,贴近学生生活,锻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密切数学学科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在“智”和“趣”的教育中,让学习从此成为一件浪漫的事。

三、创意风韵,强身健体

体育教师也很有想法,深入研究体育课程融合,用丰富多彩的课程吸引学生,给他们多一个喜欢上学的理由,助力他们的成长,将新课程观落在实处,换来学生的成长和笑脸。设计的古风武韵大课间,在节奏密集的鼓点中,全校师生组成千人方阵,边打快板边吟诵《弟子规》,气势恢宏、震撼人心,将传统文化、体育和音乐实现了有机融合。快板过后,武术操《精忠报国》与《少年中国说》完美结合,配合学生嘹亮的口号声,英姿飒爽、自信满满,构成了学校的古风武韵大课间特色。大课间的“千人快板”和中华武术操气势恢宏、别具一格,浸润了心灵,提升了艺术素养,既在学生心中根植了传统文化的种子,又达到了课间体育锻炼的效果。在此基础上,体育教师设计的“长征”一课也是融合课的代表,实现了体育与历史、音乐、地理的完美融合。创意情境体育课,发展了学生的多种运动能力,如上肢力量、腰腹力量、下肢力量、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敏性、奔跑能力、跳跃能力、攀爬能力和翻滚能力,将各项任务通过定向运动有效串联起来,可以说是展示学生体育素养的课程,又是很好的爱国教育课程。

四、传承文化,以美育美

美育是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培养学生心灵美、行为美服务的。学校在创意美术课程与语文、数学、科学等学科融合的基础上,构建了“葫芦”“中国红”青花瓷”等42个创意美术课程。其中“葫芦”课程是学校的美术特色课程,是体现学生个性的一种美术教育课程。该课程由一粒葫芦种子开始,教师在学校的试验田中带领学生从松土、撒种、浇水,到搭架、锄草,直至最后的收获、刮皮、烙画,让学生体验种葫芦、收葫芦、刮葫芦、晒葫芦、烙葫芦的全过程。学生观察种子的萌发,了解葫芦的根、茎、叶的形态和开花、结果的过程,对果实(葫芦)进行欣赏和利用。伴随对葫芦一生的研究,学生通过写观察日记、查找并学习与葫芦相关的文化,制作《大自然观察笔记》,欣赏描述葫芦的美文、画作,搜集民俗、歇后语,在欣赏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在实践性种植过程中,学生通过种葫芦、观察葫芦、写葫芦、画葫芦、赏葫芦、数葫芦、烙葫芦及欣赏展评葫芦作品等一系列的体验和学习,感悟大自然的神奇魅力,真正把美术与语文、数学、科学等有機融合,通过各种活动展示自己的体悟、创作和发现,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学生通过“葫芦烙画”的创作,将葫芦与中华非遗文化“烙画”工艺完美结合,感悟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博大精深,既传承了中华文化,又提升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我们的艺术教育不是为了培养多少艺术家,而是希望通过这样的课程塑造学生的人格,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戏剧教育就承担了这样的任务,学生喜欢可感可触的生活情境,喜欢形象的东西,喜欢故事化的东西。学生接触戏剧后,会变得生动起来,更有品位,更有情调和感染力。正是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关注他人,关注不同角色的感受,学会了换位思考,好多学生在扮演不同角色的过程中突然长大了。戏剧课培养的是他们的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妥协能力。学校通过“校园戏剧节”,组织语文教师进行探索,让戏剧融于课程、融于课堂、融于文化、融于师生,为每个学生搭建了成长和展示的舞台,催生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生态。在戏剧表演中,有的学生一人饰演多剧多角色,有的学生喜欢创作各种剧目,有的学生执着于场景设计,甚至有的学生带着道具、穿着古装来上课……他们阳光、自信、开朗,是一个个文武兼备的“小戏精”,将现实生活中的故事编创成剧本,并演绎出来。通过戏剧训练和表演,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共通能力。

五、实践活动,素养评价

学校根据综合实践的分类提炼主题,如我的祖国、舌尖上的潍坊、文明宝通、我的职业理想、认识自己。以“我和我的祖国”为例,这一主题旨在通过当前国家建设及祖国传统文化内容,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国家,了解丰富且意义深远的中华文化,了解当今社会祖国建设的宏伟蓝图。通过“遨游汉字王国”进行综合实践和语文、音乐、美术的融合。学生通过“仓颉造字”了解汉字的起源,通过绘画感受汉字的演变过程;通过小课题研究,设计相关活动,开展“啄木鸟行动”,走上街头寻找错别字;通过“生僻字歌”感受汉字的魅力,并且写出赞美汉字的诗词。在这一主题下,还有一节主题融合课“港珠澳大桥”,实现了综合实践和数学、语文、音乐的融合。通过港珠澳大桥设计、建设、施工的一些数据,全面了解这一系统工程。通过一篇港珠澳大桥建设者写的文章,感受祖国建设者的艰辛及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力量的决心。当感情积蓄到一定程度后,学生通过片段练习或诗词歌颂港珠澳大桥及其建设者。最后,在音乐声中,一起高歌《我和我的祖国》。只有切身体会,才有情感的共鸣,爱国绝不停留在口号上。通过“国旗国歌”融合课程,通过学习国旗的知识,了解国旗的长宽比例,亲自动手制作国旗。通过唱国歌、歌唱祖国,传承中华民族血脉,学生对国旗的设计、国歌的来历,都有了清晰的认识,爱国情感油然而生。同时,学校编写出《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素养评价方案》,分年级制定出综合实践学科素养评价的内容,为灵活地对学生进行学科素养评价提供了标准。

我校的“大融合”课程,有理念、有框架、有创新、有推进,正在从点到面逐渐推开,软化了各学科边界,让学生学会关联、关切、关爱,实现了各学科的大融合。随着学校课程改革的深入和自主发展课程的建设,全面育人的课程融合形式逐渐被深入认识,并深受学生的喜爱。

猜你喜欢
葫芦融合课程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刚柔并济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破次元
葫芦瓜
融椅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宝葫芦
画葫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