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选·共读·共享:基于核心素养的阅读共同体模式探究

2022-05-05 02:02王文洁
课程教育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共享核心素养

王文洁

【摘要】共读是以学生为主体,多个个体共同阅读一本书的形式,有师生共读、亲子共读、生生共读等。本文结合实践,意在探索这样一种新阅读模式:塑造班级、家庭读书文化环境为指向,将多种形式的共读加以整合,旨在打造一个“师生、生生、亲子”多维交互的阅读共同体,通过共选、共读、共享的循环交互模式,让学生在这样一个共同体环境中,发展阅读思维,传承阅读文化,提升阅读审美,培养核心素养。

【关键词】共选  共读  共享  阅读共同体  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2)03-0022-03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也明确指出小学生在小学阶段的阅读总量必须达到145万字。就阅读量而言,课外阅读是课内学习的几十倍之多。

课程标准中对阅读的规定已经不言而喻,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石,是顶梁柱。而阅读与核心素养的培养创造也是密不可分。语文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因此,在小学阶段,如何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整本书阅读,培养阅读兴趣与习惯是需要我们持续研究与思考的重任。

笔者经过思考与实践,意在探索一种阅读共同体模式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从共读对象的维度来说,共读形式主要有师生共读、生生共读、亲子共读等多种共读形式。师生共读的形式已多有实践,旨在发挥教师的榜样和引领作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在此基础上,笔者对于师生共读有新的思考: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困惑、难处和思维,才能更好地引导他们。那么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需要制造情境、契机,与学生站在同一起点、同一平台上,与学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这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倡导的共情,也是孔子提出的教学相长的另一番理解。而学生在学校接触时间最长的,除了老师,就是同学,同伴影响的力量不可谓之不大。学生与学生之间,不仅有相互之间的榜样作用,还有同级之间的思维碰撞,交流合作。亲子共读在作用、地位上并不亚于师生共读,也许亲子共读并不一定能像师生共读一样提供较为正确的阅读方法,但亲子共读所产生的榜样和环境作用在长度、宽度、广度、深度上也许更为深远,俗话说,一个有好的阅读习惯的家庭已是孩子最好的阅读老师。

从共读空间的维度来说,共读形式大方向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进行,比如在学校开展师生共同阅读课,可以共同阅读一些片段,也可以开展整本书阅读,分为一个系列来进行,范围可定为一个学期共读一本书;另一种是同一时间范围但在不同空间进行,甚至可以实现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共读。后一种共读的形式更为自由,弹性更大,也没有将阅读仅束缚于学校与课堂,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融阅读于生活的习惯。我们借助“共读小组日记”实现在读中实时共享。共读结束后,借助朗读亭这个平台,将共读的成果“共读分享单”以朗读音频的形式永远留存,拓展延伸,让更多的人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继续共读,让“师生、生生、亲子”共同参与。

那么,笔者试图将师生共读、生生共读、亲子共读加以整合,就能以共读一本书为载体,将阅读渗透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现不同时间、不同空间,同一话题不同对象的思维碰撞。不仅是班级的书香文化,也不仅是家庭的书香文化,而是将其结合、连接,打造一个“全民乐读”的读书文化环境,让学生沉浸在这样一个读书“无处不在、无人不在、无时不在”的阅读共同体中,学会阅读、爱上阅读,让阅读成为习惯,成为生活。而后,这便成了一种特色的阅读文化。学生是閱读的主体,在选择阅读书目阶段,便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功能,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称之为共选。共读阶段,通过共读小组日记,实时共享阅读成果,助力思维碰撞边共读边共享,共享促共读,共读思共选。在共享阶段,学生通过共读分享会、共读留声墙,进行新一轮的共选。如此循环交互,便是阅读共同体的实践模式。

一、审美初探:共选一小组,共选一本书

共选其实有两层含义:一是共读小组的自主选择;二是共读书目的自主选择。基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其主动参与阅读,成为阅读真正的主人,笔者从共选开始,做了大胆的尝试:以阅读兴趣和需要分组。从语文课本出发,以此为支点发散开去,有“快乐读书吧”推荐书目、以单元主题为核心的拓展书目、经典课文的整本书阅读……学生也可补充选择书目的多种途径。有相同阅读兴趣的学生形成一个共读小组,确定一本共读书目。学生是共读小组的主体,家长和教师都是共读小组的成员,参与其中。核心素养是可培养可创造的,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审美将在一次次的共选中逐步提升。

二、思维碰撞:共读思共选,共享促共读

(一)组内实时共享,助力思维碰撞——“共读小组日记”

一部作品,不仅有文学、历史、哲学三个维度的价值,还有思想、文化、人性的层次,因此笔者认为共读的最终目的还是启发学生的思维,阅读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共享的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学生在最初的阅读中都只关注情节,这是文本的表象,如何从表象到内核、意境、思想,这就是需要教师助力的。教师要做的就是在思维运转的过程中,使之更有深度、层次,更开阔,教师应成为学生思维的点拨者,点亮一盏盏明灯。基于助力学生思维成长,关于共读小组的分工,并不在最初就指派相应的组员完成其中某一项阅读任务,这样会导致思维的单一和僵化,也会导致其他学生在了解这本书的时候,只了解到片面的、不对称的信息。因此,我们采用了共读实时分享的模式。首先,在阅读的过程中做批注,把书读厚,留下阅读的痕迹、思考的痕迹。最浅显的,觉得欣赏的词句可以划下来,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打个问号,有感触的地方可以随即写下文字,有想研讨的问题就记录下来,把这一切都留在阅读的书上。其次,我们设计了一本“共读小组日记”,每日由一位小组成员率先开头,分享阅读成果,再由组内其他成员评论、分享,这些都以文字的形式留在共读小组日记本中。就像在共读小组日记本中发起一个帖子,组内其他成员可以共享、讨论,教师和家长都可参与其中,任何一个人都担当着他人思维启发者的重要角色。在共读过程中,实行组内实时分享,有利于思维的碰撞和启发;在共读结束时,再进行分工合作,指派相应的组员根据共读过程中的分享,整理总结出共读分享单的各项内容。

以下是第1小组阅读《呼兰河传》第五章时的共读日记片段:

第五章    小团圆媳妇

生1:今天看了第五章《小团圆媳妇》,我的心里好难过。她才12岁,跟我一样的年纪,就被跳大神的给害死了。

生2:我也是,可我觉得是她的婆婆把她害死的。当她用皮带抽她,用烧红的铁烙她,用滚烫的水浇她的时候,我非常气愤,恨不得冲进去救她。

生3:我觉得围观的人也有错,为什么他们不去救她,还要看热闹呢?

师:你们感到难过、气愤,说明你们是善良的孩子。小团圆媳妇真的是跳大神、婆婆、围观的人害死的吗?救了一个小团圆媳妇,还会不会有第二个受害的人?如果小团圆媳妇的婆婆再买一个媳妇回来,她还会这样对她吗?

家长1:老师,我觉得给孩子看这个有点残忍的东西,会不会对他们心理产生不好的影响?

家长2:我倒觉得是积极的作用。现在的孩子不会体会那个时候的孩子的苦难,这也算是一种苦难教育,能让他们忆苦思甜。

(二)共读分享单,人人来参与

每个共读小组在共读结束时,将完成一份共读分享单,组员可以个性化设计本组的共读分享单,图、文、表格、思维导图……共读分享单上的内容可以有基本信息介绍,包括作者简介、书名解读、封面设计,甚至还可以介绍出版社;人物特写,可以一一介绍主要人物,也可深入解读某一人物,视文本体裁,学生自主决定;精彩瞬间,主要是介绍情节,介绍的弹性空间大,参照人物特写;思维碰撞,在阅读时最宝贵的就是读时有思,读后有思。也可质疑问难,也可抒发情绪;家长寄语,这一环节就是亲子共读的展示平台,家长也参与共读小组,同读一本书,最后在共读分享单上留下自己的阅读感悟;最后的一栏是教师品荐,既有教师自己对这本书的感悟,也有对本共读小组的阅读评价,以一句话文字微评价和星级推荐指数相结合。

三、文化流传:共读分享会,“朗读亭”流传

(一)共读分享会:组间互换共读

一本書共读结束时,班里会组织一场共读分享会。每个共读小组轮流上台,跟大家分享本组共读的书目,展示“共读分享单”。汇报展示完毕,学生将根据同学们分享的内容,选择新一轮的共读书目,实现组间互换。有了前人的阅读经验,学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把楼越造越高,把书越读越厚。

前期实践分享互换,后期引导学生思考阅读书目的种类和顺序。例如开学初书目的选择,应该考虑这个时候学生的学习、思维各方面的状态不适合阅读语言和主题思想上有难度的书目,而且第一本书承担了引起学生阅读兴趣的重任,因此有丰富情节的童话、小说类较为适合。第二本书的选择,就需要增加一点思维难度,有一定的思辨性。但学生在共读中才刚渐入佳境,阅读兴趣需要保护、保温、提升,因此情节的有趣性仍需保证。例如像《呼兰河传》这样的书,虽然这本书想表达的有更深层次的内容,但毕竟是她回忆童年所写,也是希望学生与作家的童年有所对话。再从不同类型的书目考虑,科普类、数学思维类也是学生需要的养分,思维需要多元发展,切不可偏食。最后,结合情境综合考虑,期末阶段,阅读仍不可废,尽管时间紧张,但阅读是精神之源。这个时候适合看励志类的书籍,例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希望学生可以从中找到力量,读懂生命,体会坚韧。随着阅读的不断深入,学生可以进入共选的更高层次,不同类型不同文体不同主题,小说、文学、科幻、哲学……随着学生学段和阅读积累、能力的提升,在未来的共读实践中将更拓宽阅读类型,提升阅读层次,以期给学生不同的滋养。

(二)共读“留声墙”:文化永流传

一场共读分享会,不足以把学生的阅读成果留下来,也不足以让其他学生充分了解一本书。因此,我们设置了两个展示平台:一是把纸质的共读分享单展示在班级的“共读墙”,供每位师生、家长观看;二是每个共读小组在一本书共读完成时,借助朗读亭这个平台,将共读分享单的内容用朗读的形式录制成一个音频作品,展现在朗读亭留声墙。在校,可以通过学校广播在午间休息时间播放;在家,仍可以在线上朗读亭继续倾听,也实现了师生、生生、亲子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共读。如此,不仅打造了班级、家庭书香文化,更是成就了一种新的阅读文化:阅读共同体文化。我们不仅以共读的方式学习文化,传承文化,也是将属于我们自己的阅读文化流传下去。

四、结语

笔者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解决“看书难”的阅读现状,实践探索这样一种阅读新模式:从共读对象而言,是师生、生生、亲子;从共读模式而言,是共选、共读、共享,多维交互,环环相扣,形成了一个阅读共同体。这个阅读共同体,既是阅读主体,是人;也是阅读环境,是文化。打造阅读环境,提升阅读审美,成就思维发展,传承阅读文化。

参考文献:

[1]杜卉.在师生共读中提升小学生阅读能力[J].教学研究,2019(2).

[2]陈梅珍.探析家庭亲子共读的有效策略[J].华夏教师,2020(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4]蒋军晶.和孩子聊书吧——让孩子爱上阅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

猜你喜欢
共享核心素养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谈云计算与信息资源共享管理
褪色的“共享”
挂羊头卖狗肉的“共享”营销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图书馆与出版企业数字资源共享的环境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