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桑耶镇松卡村“谐钦”歌舞音乐研究

2022-05-09 02:16张健华
艺术评鉴 2022年7期

张健华

摘要: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扎囊县桑耶镇的松卡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村落,在该村中流传着谐钦、果谐、卓等民间音乐,其中的谐钦在望果节、结婚典礼、乔迁等场合中会进行表演,其具有鲜明的音乐特色和艺术特征。本文以松卡村传统歌舞谐钦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野调查、文献资料等分析研究,对西藏谐钦的研究现状、松卡村的历史,以及松卡村代表性的两首谐钦歌舞音乐进行分析阐述。

关键词:松卡村  谐钦  歌舞音乐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2)07-0030-04

一、西藏传统歌舞“谐钦”概述

谐钦也被译为“谐青”或“协钦”,“谐”意为歌、歌舞,“钦”有大、盛大之意,谐钦即大歌舞或大型歌舞。谐钦是藏族古老的歌舞音乐之一,在西藏山南、拉萨、日喀则等地都有流传,主要在重大的民俗节日、庆典活动中进行表演,如在望果节、结婚典礼、乔迁、迎送贵宾等场合,是庄重、盛大的仪式性歌舞音乐。

谐钦的结构十分庞大,一部完整的谐钦常常由若干段相对独立的乐曲构成,是一种“套曲式”的庞大结构,整体上可以分为引子式的歌头“谐果”,正歌“谐”,吉祥的尾声“扎西”等三大部分。其中的正歌部分曲目众多、内容丰富。谐钦多以赞颂、祝福、祈祷等为歌词内容,歌曲会反复演唱,并用“缜固”①的演唱技巧进行演唱。表演时表演者穿着盛装,围成圆圈或站成一排进行表演。一首谐钦歌曲一般由速度缓慢的慢歌段和中速的歌舞段构成,谐钦没有伴奏乐器,表演者在一名“谐本”(即领舞者)的带领下自唱、自舞。

谐钦具有悠久的历史,据《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 西藏卷》中记述:“在谐类的歌舞中,谐钦的产生晚于‘鲁’,据有关藏文文献记载:在吐蕃早期德·肖勒赞普时期(约公元二世纪)盛行‘鲁’和‘卓’。在鲁体歌的基础上产生了谐玛(即女歌手),尔后有了‘谐巴’(即男歌手)。谐巴谐玛(男女歌手)俱全时,才形成了谐钦的完整形式。”②学界对谐钦的历史源流多是这样的看法,另在《谐钦》一文中可以看到更为详细的论述:“据传藏王松赞干布的升迁典礼和颁布《十善法》时人们表演了谐钦。在萨迦索南坚赞所著的《西藏王流记》(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 中对当时的盛况有这样的描述:‘盛装打扮手中持鲜花,美丽可爱的姑娘有十六人,高歌欢舞把人陶醉’。由此说明公元7世纪的时候这种艺术形式在庆典场合表演。但当时只有‘谐玛’即女歌舞者,还没有‘谐巴’即男歌舞者。到了公元8世纪藏王赤松德赞时期谐钦又有了新的发展。公元8世纪西藏第一座寺庙桑耶寺落成大典上臣民们表演了谐钦,这盛大庆典活动的盛况,都画到桑耶寺乌孜大殿的回廊墙壁上。这栩栩如生的大型壁画充分说明当时表演谐钦的场境,但壁画上的歌舞者大多数是‘谐巴’,‘谐玛’较少。由此说明公元8世纪时谐钦还没有完全形成男女混合表演的‘谐巴谐玛’。而是‘谐巴’和 ‘谐玛’各自表演。后来根据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把‘谐巴’和‘谐玛’混合一起表演,使这种艺术形式形成,为固定的大型艺术形式,因此,人们称之为‘谐钦’而逐渐流传到西藏各地,并做为专用庆典活动时表演的礼仪性歌舞艺术。”③

对谐钦这一艺术形式的研究成果有很多。著作主要有《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 西藏卷》《西藏音乐史》《西藏民间歌舞概说》《走向雪域高原—青藏高原音乐考察研究》《环喜马拉雅山音乐文化研究》《藏舞与民俗》等等,在上述著作中对谐钦的含义进行了解释,对谐钦的历史源流、流传发展、表演程式、音乐特点等进行了论述。如《西藏音乐史》一书中对谐钦的历史源流、段落结构和各段落的音乐表现进行了探讨。《走向雪域高原—青藏高原音乐考察研究》一书中对卫藏方言区的諧钦、康方言区的“卓钦”分别进行了论述,是跨区域性的谐钦歌舞音乐研究。《中国古代唐朝与吐蕃音乐文化交流研究》一文从音乐史学角度对吐蕃时期唐番之间的音乐文化交流进行论证,认为大曲在唐朝时传入吐蕃,对谐钦产生一定的影响,谐钦在保留具有藏地歌词和民族风格的基础上,吸收了大曲的特点而形成大型歌舞套曲。《后藏查玛尔谐钦探究》一文以西藏日喀则地区萨迦县境的查玛尔村谐钦为研究对象,对其历史发展、艺术特征、价值和传承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此外还有很多期刊类文章对谐钦进行研究,如格曲《西藏民间音乐——谐青》,秋璋望救《初探西藏民族音乐艺术的魁星——谐青》,阿旺松热《昌龙“萨央谐钦”》《谐钦舞蹈艺术综述》《略谈流布康玛县境内的三种传统谐钦》,王希华《雅砻谐钦的搜集及有关创作断想》,林裕春《从谐钦(大歌)与大曲的比较看藏汉音乐文化融合》等等。上述文章都是对谐钦的研究成果,从音乐、舞蹈、文化交流等不同视角进行研究。除此外的研究成果不一一例举。

综上所述,对谐钦的研究中已经有了较为丰富的成果,对谐钦有了较为清晰的学术论述,但就不同地域中的谐钦之历史源流、表演细节、音乐舞蹈特点等方面的研究还有待深入,对发掘不同地域的谐钦歌舞音乐资料还需进行。

二、松卡村简介

松卡村隶属于我国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扎囊县桑耶镇,位于雅鲁藏布江北岸桑耶寺以西约七八公里处的松卡沟内,松卡沟是扎囊县几大沟谷之一(扎囊县有扎囊沟、扎其沟、朗赛岭沟、桑耶沟、阿扎沟等几大沟谷),具有悠久的历史。

松卡拆开来看,“‘松’藏语中有‘一对、一双或合为一体之意’,‘卡’指‘房子或楼宇’,‘松卡’则有‘与桑耶合为一体之楼宇’的意思。”④在《扎囊诗话》一书中还证实了《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和《五部遗教》中记载赤松德赞时期,松卡曾是赞普的一处重要居所,并且在此建有一座名为“松卡玛芒夏扎宫”的宫殿。此外在其他文献中可以看到“赤松德赞在晚年曾让位于王子牟尼赞普,退居于松卡宁马卡宫”⑤“晚年的赤松德赞一心想修行佛法,于公元797年在今扎囊县桑耶镇松卡尼玛蔡地方薨殁”⑥等相关记述中多次出现“松卡”这一地名,但关于“松卡”具体因何得名却未见记载。吐蕃赞普赤松德赞出生于桑耶,在桑耶修建了集佛、法、僧于一体的桑耶寺,大力弘扬佛法,为吐蕃的发展做出了许多杰出贡献,文献中多次提及“松卡”一名极可能指现今松卡村一带,松卡意为“与桑耶合为一体之楼宇”的说法确有一定的说服力。笔者在采访松卡村村民时了解到这样的说法:“松卡的命名是因为一位喇嘛。传说很久以前一位云游四方的喇嘛途径松卡时不小心坠入河中,河水将其冲流至一山脚下被树枝卡住,当地的人们发现并救了他,于是该村就得名‘松卡’,意思是卡住、挡住的意思。”

松卡村的地标性文物——松卡石塔,其位于松卡村以东约一公里处,其来历与赤松德赞和莲花生大师有关,据说“松卡是吐蕃赞普赤松德赞迎接莲花生大师的地方,也是从江南到桑耶的重要渡口。”⑦“《莲花遗教》记载:‘赤松德赞与莲花生大师初次见面时,莲花生大师心想,自己非胎生常人,国王应向自己行礼,而赞普认为自己是一国之君,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大师应向自己行礼。在两人互不礼让之时,大师用五指喷火以示法力高强。赞普得知大师非凡人所能及,觉得自己理当先行礼。故,赞普向大师行礼的同时,在师君见面的松卡地方修建5座石塔以示悔过。’”⑧如上所述,诸多文献证明松卡村历史的悠久性。文献记载该村作为吐蕃时期连接南北两岸的重要渡口,于此地修建了宫殿,是赞普会见外宾等的重要活动场所。笔者采访村民时证实了松卡渡口存在的历史事实,并了解到村中依旧保存着一些牛皮船,这些船只现主要用于表演牛皮船舞“郭孜”使用,已不再作为渡水的交通工具。此外,松卡村中还流传着许多藏族传统音乐,如谐钦、果谐、百、甲江、卓等,在藏历新年、望果节等节日期间会进行表演,其中的谐钦是西藏古老的传统歌舞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

三、松卡村“谐钦”

(一)松卡村谐钦的历史源流

当问及松卡村谐钦的历史源流时,村民们会回答:“谐钦在吐蕃时期就有了,当时修建桑耶寺,修完之后召集了很多人在桑耶寺跳起了谐钦、卓等歌舞,现在桑耶寺壁画中还有相关的记录,从那时起谐钦就一直流传至今。很久以前还有专门负责跳谐钦的演员要去支舞差,后来就被取消了,现在谐钦会在望果节、婚礼、乔迁中表演。”村民的回答印证着关于谐钦历史源流的记载,即在吐蕃时期便有了谐钦这一艺术的基本形式。结合历史发展的史实看松卡村谐钦的历史源流确有迹可循,松赞干布一统雪域高原建立了吐蕃王朝后,社会得以快速发展,赤松德赞时兴建桑耶寺、大兴佛教,文化兴盛,许多歌舞艺术在此时蓬勃发展,谐钦便是其中之一。西藏后弘期逐渐形成“政教合一”的封建社会制度,居于底层社会的人们需要通过“支差”的形式向封建贵族、奴隶主们提供劳动,其中包括以歌舞表演方式作为替代的“舞差”,所以村民所述的“支舞差”也并非特例,在藏区其他地方也有这样的历史,如“西藏日喀则定结县酒尔乡的‘谐玛’,这种‘谐玛’单独表演的谐钦在全区较少有,这种谐玛后来又成了当地的一种舞差,但这种舞差不会分配到穷人家,专门分配到富裕户家庭,其原因是谐玛的服饰道具非常复杂而昂贵,一般人家配备不起。”⑨

(二)松卡村谐钦的表演要求

谐钦在表演的时间、场合、人员等方面具有一定的要求。松卡村的谐钦在望果节、乔迁、结婚典礼等重大的场合中表演,平时不会进行表演。表演时表演者穿着盛装,女性一般是黑色的氆氇,男性一般是白色的氆氇。但在望果节中表演谐钦时男性会穿着黄色袍子,头戴长须红帽“索夏”,人们称之为“哒巴”,“哒”藏语意为马,“巴”藏语意为人,“哒巴”即骑马的人,也称骑手。一般情况下参与谐钦表演的可以是男性也可以是女性,但在一些特定的场合中只能由男性进行表演,如在该村望果节中有的谐钦只能由男性“哒巴”演唱,女性不能参与。谐钦表演对表演者的身份、职业等没有特定的要求,只需要表演者具有较好的嗓音即可。

表演时表演者站成一排或围成一个圆圈,人们向表演者献上哈达,敬青稞酒,随后在一名“谐本”的带领下进行演唱,一曲唱毕再次敬酒和献哈达。一首谐钦由速度较为缓慢、节奏自由的慢歌段和中速、节奏规整的歌舞段构成,慢歌段当地称为“档”,意思是旋律,演唱时歌者站立成排,只歌不舞。歌舞段称为“休若”,意为舞蹈,表演时边歌边舞,慢歌段和歌舞段中间通常会有一小段舞步作为连接,歌舞段众人同时舞蹈,齐声歌唱,随着舞步左右摆动,队形变化不大。由于谐钦的曲目众多,在节日期间并不会将所有曲目进行表演,但是每每在不同的场合中都会有特定的曲目要进行演唱,如望果节中骑手必然会表演《夏嘎查莫》《基苏基给》《乃钦多吉扎》等曲目,主要用于节日庆贺和祈福。

(三)松卡村谐钦音乐分析

松卡村谐钦曲目有众多,笔者通过实地考察,记录到了其中的部分曲目,就此对其音乐特点等进行分析。松卡村谐钦之慢歌段多为自由的散板节奏,演唱时运用“缜固”的演唱技巧,以带装饰音的长音为主,只歌不舞。中速的歌舞段节奏较为规整,四二拍为主,歌舞段多为舞(只舞不歌)和歌舞(边歌边舞)的交替反复,形成“舞→歌舞→舞→歌舞→舞→歌舞→舞”的结构,歌唱部分以较为短小的乐句反复演唱为主,音乐旋律欢快明朗。

松卡村谐钦《夏嘎查莫》中的慢歌段为散板节奏,E羽五声调式,音乐以级进为主,时有四度或五度的跳进,旋律以自由延唱的长音为主干,曲中的十六分音符和装饰音等是“缜固”演唱技巧的运用,曲调缓慢悠扬、端庄,只歌不舞。该曲歌舞段为四二拍,节奏有较多的十六分音符的连续出现或前八后十六的节奏型,节奏欢快明朗,歌舞者一起边歌边舞。歌舞段以舞步开头,舞者会挥动双手的同时交替跺脚,进入歌唱时形成左右脚交替抬起、跺下的后八分落地节奏,与歌唱旋律形成“交错感”,这样的舞步在松卡谐钦的歌舞段十分具有代表性。该曲歌舞段整体上是“舞→歌舞→舞→歌舞→舞→歌舞→舞”的结构,歌唱一共三遍,都是较为短小的乐句,前两遍为重复,音乐为E羽五声调式,旋律以级进为主,少有商音向下到羽音的四度跳进,第三遍歌唱时转调为E角五声调式,属于同主音转调。整体上该曲形成“慢歌段+歌舞段”的结构,歌舞段又可分为“舞→歌舞→舞→歌舞→舞→歌舞→舞”的结构,慢歌段为缓慢自由的散板,歌舞段为中速规整的四二拍,音乐上具有鲜明的五声性。

松卡村谐钦的结构基本上如《夏嘎查莫》一样,此外我们从谐钦《基苏基给》中也可以看到一样的特点。该曲亦为“慢歌段+歌舞段(舞→歌舞→舞→歌舞→舞→歌舞→舞)”的结构,慢歌段为自由散板节奏,B宫五声调式,音乐以级进为主,时有四度音程的跳进,只歌不舞并且會反复进行演唱。歌舞段为规整的四二拍节奏,D宫五声调式,形成“舞→歌舞→舞→歌舞→舞→歌舞→舞”的结构,舞步节奏与歌唱形成“交错感”,歌唱一共三遍,前两遍的歌唱旋律为重复,音乐以宫、角、徵、羽音为主,少有商音,第三遍结合了前两遍歌唱的旋律,在最后七小节中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出现后附点八分和连续的十六分音符节奏,音乐最终结束在宫音上。

松卡村谐钦歌词内容十分丰富,多以歌颂、赞扬、祈福等为内容。如谐钦《乃钦多吉扎》的歌词为“前往圣地多吉扎,朝拜圣地之时,朝见仁增尊者,就在金座之上,圆满八宝哈达,献给仁增尊者,回赐护身结子,积聚妙欲之功,系此护身结子,返向我那故乡。”其中包含着人们对圣地的崇尚和祈求降幅的祈愿。另还有《吉祥幸福之源》之歌词:“吉祥幸福之源,感恩太阳赐予,此地莲花绽放,吉祥幸福之源,感恩太阳赐予,果树茁壮成长,感恩硕果累累,库房堆满宝物。”体现出人们对大自然赐予的财富的感恩。总之,谐钦歌词内容丰富,人们以歌舞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祈愿、感恩等,具有丰富的内涵。

四、结语

西藏桑耶镇松卡村中流传着的谐钦,其历史源流从历史记载和村民的口述中得到一些印证,当下主要在望果节、结婚典礼、乔迁等场合中会进行表演,对表演的时间、人员等具有一定的要求。松卡村谐钦的结构上主要为“慢歌段+歌舞段”两个部分,歌舞段的基本结构为“舞→歌舞→舞→歌舞→舞→歌舞→舞”,慢歌段为缓慢自由的散板节奏,以带装饰的长音为主干,多运用“缜固”的演唱技法,音乐缓慢悠扬。歌舞段节奏规整,四二拍为主,舞步节奏与歌唱旋律结合具有“交错感”,音乐欢快明朗,具有特色。松卡村谐钦音乐的调式调性丰富,多具有较强的五声性。歌词内多以赞頌、祈福等为主,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谐钦是西藏古老、端庄的仪式性歌舞音乐之一,是民族文化中的瑰宝,传承与弘扬民族文化对于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对松卡村谐钦进行研究的案例暂时没有,仅做此拙文,以望对该村的谐钦歌舞研究有所帮助,如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拉巴次仁主编.扎囊诗话[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19.

[2]时惠荣,沈道初,沈震海编著.中国的皇帝 隋·唐·五代十国·北宋·南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达瓦.扎囊境内重要历史地名考[J].西藏艺术研究,2017(01):78-85.

[4]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编.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 西藏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2000.

[5]丹增次仁.谐钦[J].西藏艺术研究,2001(01):19-22.

[6]更堆培杰.西藏音乐史(汉文)[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11.

[7]田联韬.走向雪域高原 青藏高原音乐考察研究[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5.

[8]林裕春.中国古代唐朝与吐蕃音乐文化交流研究[D].拉萨:西藏大学,2015年.

[9]琼达.后藏查玛尔谐钦探究[D].拉萨:西藏大学,2018年.

基金项目:本文为西藏大学研究生高水平人才培养项目“西藏桑耶镇松卡村‘谐钦’歌舞音乐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9-GSP-S083.

①缜固,藏族民歌的演唱技巧,即喉音的婉转拐唱。

②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编:《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 西藏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2000年,第123页。

③丹增次仁:《谐钦》,《西藏艺术研究》,2001年,第1期,第19—22页。

④拉巴次仁主编:《扎囊诗话》,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158页。

⑤时惠荣、沈道初、沈震海编著:《中国的皇帝 隋·唐·五代十国·北宋·南宋》,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83页。

⑥拉巴次仁主编:《扎囊诗话》,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11页。

⑦达瓦:《扎囊境内重要历史地名考》,《西藏艺术研究》,2017年,第1期,第78—85页。

⑧拉巴次仁主编:《扎囊诗话》,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120—121页。

⑨丹增次仁著:《西藏民间歌舞概说》,北京:民族出版社,2014年,第9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