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文献中的执笔法

2022-05-09 02:16李祉祎
艺术评鉴 2022年7期
关键词:唐代文献

李祉祎

摘要:执笔法一直是历代书家和书论家孜孜以求的重要问题,学习书法首先要学会如何执笔,这是书家的基本功,是一切笔法的基础,是书写活动的必备因素。执笔本无一定之规,是随着书写的器用、书字的大小、书艺的风格等因素而有所不同的。自古以来,书法文献中关于执笔法的相关表述是众说纷纭,文章从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执笔的基本概念。通过介绍执笔时的五指位置、执笔方向、深浅长短等概念,对书法执笔有基础的了解。二、唐代文献中所录执笔法。从唐代文献中的执笔法出发,展开对唐代文献中关于执笔法的相关理论研究,具体下分為初唐、中唐、晚唐三个时期,旨在为进一步研究历史上的执笔法提供借鉴。三、执笔法在文献与图像中不一致现象的反思。通过对唐代传世文献以及绘画、雕塑作品中的执笔图像进行分析、比较,研究文献和图像皆不可作为证实唐代执笔法的最终依据的多种因素。

关键词:唐代  执笔方法  文献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2)07-0045-04

一、执笔的基本概念

(一)五指位置

手要把毛笔拿住,一边要钩过来,手指弯曲就成了一个钩,另一边还要有一个推出去的力量来抵住,这么一钩一抵,就能够把毛笔拿住了。在书家实际书写的过程中,最常见的执笔法有二指执笔法、三指执笔法和四指执笔法三种。这里的二指、三指、四指,指的是贴住笔管的手指的数量。

二指执笔即用拇指、食指固定笔,而其他手指并不贴笔管。

三指执笔又分两种方式,一种是食指钩在笔管外面,中指抵在笔管里面;另一种是用食指和中指钩住笔杆,无名指和小指自然弯曲,靠在中指下面,起一个辅助作用。两种方式中,拇指的位置与二指执笔的位置相同。

四指执笔法,是晚唐以后逐渐流行的“五字执笔法”,也是我们现在常用的执笔方法。这种方法最初是由唐人韩方明、陆希声等记载的“擫、押、钩、格、抵”,这五种执笔方式指的是执笔时五个手指所对应的不同部位。详细来说,“擫”是用右手大拇指的指肚位置推压笔杆;“押”是食指的指肚与大拇指的指肚相向捏住笔杆;“钩”是中指和食指并列和大拇指共同用力钩住笔杆;“格”是无名指在笔杆的内侧挡住笔杆;“抵”是小拇指靠在无名指下面,起辅助作用,增加力量。

(二)笔杆方向

毛笔的笔杆是一个圆柱形,笔头是一个圆锥形,从笔杆的最上端至笔杆笔头相接处,从笔杆笔头相接处至毛笔尖的位置,是一个整体,所以笔杆的方向带动笔头的方向。执笔书写时,笔杆和纸面会呈现出一个角度。

唐代欧阳率更在《传授诀》中曰:“每秉笔必在圆正……当审字势,四面停匀,八边俱备。”①传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中:“妙在执笔,令其圆畅,勿使拘挛”。在这里都强调“圆”字,由于毛笔整体的形态是圆锥形,中间部分的笔毫要比两边厚,书写时笔毛在同一运动轨迹上反复运行,笔锋在笔画中间,给人圆润、饱满、浑厚的感觉,故“圆笔”是笔画有力的基础条件。

相对于纸张来说,与纸面的角度不可太过倾斜,而要比较“正”。李世民在《笔法诀》中作出了明确的规范:“大抵腕竖则锋正。锋正则四面势全。”②强调执笔时“腕竖锋正”的姿势,主要是便于笔锋在纸上的行走、提按和转承。

(三)深浅长短

唐代孙过庭在《书谱》曰:“执,谓深浅长短之类是也。”③

执笔深浅,是说笔杆与掌心之间的距离。唐虞世南在《笔髓论》中提出“指实掌虚”,李华在《二字诀》中云“盖用笔在乎虚掌而实指”。④这里,“实”与“虚”相对而言。“实”是指执笔时五指一同发力,把力量聚集在掌心,使每根手指都能作用于笔杆;“虚”是指执笔时手指不能太向掌心蜷曲,不然便会妨碍笔的灵活运转。

执笔长短,是说捏笔杆的手指与笔毫的距离。卫夫人《笔阵图》指出:“其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执之。”⑤具体情况分为:写楷体时,去掉笔头部分后执笔约六厘米处;写行草时,去掉笔头部分后执笔约十厘米处。

相对而言,书写楷书类的小字时,由于字小,精确度高,所以执笔的时候手放低一些;书写行草书类的大字时,为了全篇的气息连贯,所以执笔的时候手放高一些,这样运笔时的灵活性更高。

二、唐代文献中所录执笔法

(一)初唐文献中的执笔法

在初唐的书坛中,年辈最长的书家是欧阳询,他在《传授诀》中云:“每秉笔必在圆正,气力纵横重轻,凝神静虑。当审字势,四面停匀,八边俱备,长短合度,粗细折中,心眼准程,疏密欹正。”⑥

欧阳询起首则云:“每秉笔必在圆正”,这里的“秉笔”就是执笔。其后,他在《用笔论》中有:“夫用笔之法,急捉短搦,迅牵疾掣,悬针垂露,蠖屈蛇伸,洒落萧条,点缀间雅,行行眩目,字字惊心,若上苑之春花,无处不发,抑亦可观。是予用笔之妙也。”⑦提出了他用笔的方法“急捉短搦”,即执笔时要紧握低捏。“紧握”是有道理的,“紧”与“松”相对而谈,不紧则松。而欧阳询所提的“低捏”就要视情况而定了。虞世南《笔髓论》中所论:“笔长不过六寸,捉笔不过三寸,真一、行二、草三,指实者掌虚。”⑧大意是讲,一支笔的长度不过六寸,用手拿住笔管不过三寸,写真书时一寸、行书时二寸、草书时三寸。执笔低可以行笔稳健,执笔高则可以运转灵活。

就书学本身而言,孙过庭的《书谱》是初唐时期最有价值的书学名作。孙过庭《书谱》有云:“今撰执、使、转、用之由,以祛未悟。执,谓深浅长短之类是也;使,谓纵横牵掣之类是也;转,谓钩环盘纡之类是也;用,谓点画向背之类是也。”⑨通过《书谱》中的这段话可以知道,“执、使、转、用”是用笔的四个层面。其中,“执”从两个方面讲了怎么执笔,执笔深浅,笔杆和指端离得近书写时灵活,笔杆和指端离得远书写时慢拙;执笔长短,即捏笔杆的手指与笔头的距离。这在第一章中已作出了详尽解释。

(二)中唐文献中的执笔法

由于盛唐是从公元712年至公元762年,只有短短50年的历史,所以有些关于执笔法的文献很难辨别是出现在盛唐时期还是中唐时期,在这里就合并为中唐去论述。

1.韩方明

到唐代中期,书论所载的执笔方法也逐渐增多,如在韩方明《授笔要说》中有详尽的记载:“夫把笔有五种,大凡笔管长不过五六寸,贵用易便也。”⑩

文中对各指头执笔的作用进行了详细解说,也是书法技法理论的细化。第一种“执管”,是用两个手指包住笔杆,也就是前面提到过的“双钩”,五指共执就要用两组手指,然后又批评“单钩”力量不足的问题,提出还是“双钩”为好;第二种“拙管”,只是打草稿用的方法,没有什么体,而且执笔的位置显然太高,是不可以轻易效仿的;第三种“撮管”,这和“拙管”差不多,执笔时抓住管末,只是在写大字时使用;第四种“握管”,由诸葛诞靠在柱子上写字而来,当雷打下来时,柱子裂了,但是他的书写并没有停止,假如胸中气势很盛可以用这方法来写字,但也并不是书法家所用的方法;第五种“搦管”,“搦”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按”,食指在唐代被称为头指,即把毛笔放在后面四个手指的第一二节的中间,姿势怪异,也不是书家可取的方法。说到底,在韩方明的论述中“执管”是最适合的执笔方法,并且他在文中提到“双指苞管”“平腕双苞”的说法,所以后世之人多会以“双苞”称之。

2.林蕴

至元和年间,对于执笔方法有了一个新的比喻,称为“拨镫法”,这个名词第一次出现在唐代林蕴《拨镫序》,其文曰:“吾昔受教于韩吏部,其法曰‘拨镫’,今将授子,子勿忘传。擫、拖、钩、拽是也。诀尽于此,子其旨而味乎!”

谈《拨镫序》中的执笔法,总是绕不开一个问题,即“拨镫法”中的“镫”,是指油灯的“镫”还是马镫的“镫”?这个问题在书法史上各有说辞,通过各类书家对于“镫”的解释,认识到执笔时应该注意的相关问题。

认为“镫”指的是人用手挑拨油灯,例如明代的杨慎在《诗品》中曰:“拨镫如挑灯,不急不徐也。杨铁崖与顾玉川联句云:‘书出拨镫侵茧纸’,可为证也。”;清王澍《论书賸语》中云:“所谓‘镫’者, 逆笔也。笔尖向里,则全势皆逆,无浮滑之病矣。学者试以拨灯火,可悟其法。”以上诸家都把 “镫”理解为油灯,主要想说明的是古人挑拨灯芯(为拔高已烧缩的灯芯)的姿势与执笔姿势有相同之处。

认为“镫”指的是在骑马的时候人随着马的奔跑用脚拨动马上的脚镫,例如元代陈绎曾《翰林要诀·第一执笔法》中:“镫即马镫,笔管直则虎口间如马镫也。足踏马镫浅,则易转动也。”;清代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中:“林蕴传卢肇拨镫法,亦云以笔管著中指尖,令圆活易转运。其法与今同,盖足踏马镫,浅则易转运,‘拨镫’二字,诚为妙譬。”由此可以得出,认为是马镫的“镫”的书家,有两个出发点,其一是说明执笔时笔如果能够垂直于纸面,那么虎口就会圆如马镫;其二是以足踏马镫的感受为主,即取意为足踏马镫宜浅,这样有利于脚自由出入,方便转动,也借喻了执笔时的关键在于执笔浅而运笔活。

(三)晚唐文献中的执笔法

1.卢携

在晚唐乾符年间卢携著有《临池诀》,其文曰:“用笔之法:拓大指,擫中指,敛第二指,拒名指,令掌心虚如握卵,此大要也。”

卢携详细地介绍了双钩执笔法大指、第二指、中指、名指、小指各自的作用,在阐释“双苞”执笔要领时说“名指拒中指,小指拒名指”,并对韩方明的执笔论展开了进一步的拓展,即执笔要推大指,按中指,收食指,抵无名指,令笔转动自由灵活,然后无名指靠住中指,小指抵住无名指,这就是“双苞”,自然指实掌虚。

2.李煜

本文虽集中于讨论唐代文献中的执笔法,但南唐后主李煜在执、使、转、用等用笔方法上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在《书述》当中,李煜详细记录了前人所用的“拨镫法”,然后根据自己的实践和经验又增加了“据”“导”“送”三字共为八字:

擫者,擫大指骨上节,下端用力欲直,如提干钩。

压者,捺食指著中节旁。

钩者,钩中指著指尖钩笔,令向下。

揭者,揭名指著指爪肉之际揭笔,今向上。

抵者,名指揭笔,中指抵住。

拒者,中指钩笔,名指拒定。

导者,小指引名指过右。

送者,小指送名指过左。

李后主这里不但宣扬传授了“拨镫法”,更是结合实际再创并且把它发扬光大了。

另外,有一点需要说明,虽然在执笔中手指的作用处于主导地位,但是手腕也起着辅助的作用。在宋陈思《书苑菁华》载韩方明《授笔要说》与宋朱长文《墨池编》载《执笔五法》中,文字多有同处,其中就有“平腕”之说:“世俗皆以单指苞之,则力不足而无神气。……曰平腕双苞,虚掌实指,妙无 所加也。”“平腕双扼,虚掌实指,世俗多爱单扼,则力不足,书无神气。”

两篇文字都是提倡“双苞”而反对 “单苞”,并将“双苞”与“平腕”结合起来,而 “双苞”执笔时,手腕确实比起“单苞”更平一些。

三、对执笔法在文献与图像中不一致现象的反思

(一)文献和图像

在研究整理唐代文献中的执笔法过程中,发现存在古代的文献和图像记录不一致的现象。

以“二指单钩”和“三指双钩”的说法为例。在文献记录中,韩方明《授笔要说》罗列了当时存在的多种执笔法,并逐条对各指头执笔的作用进行了详细解说,其中注明了双钩法“亦当五指共执”;卢携《临池诀》详细介绍了双钩执笔法大指、二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各自的作用,并引用“永”字论中单钩法为“以大指拓头指钩中指”,明确了是三指共执的执笔法。在唐代的图像中,则主要为单钩法,是以二指单钩为主,三指单钩为辅;在《送子天王图》图中人物执笔用的是二指单钩法,以大拇指与食指捏住笔杆,手腕竖起,其余三指与食指相近;在《地藏十王图》图中人物执笔用的也是二指单钩法,中指并未贴住笔杆。

再如,庄天明先生在《唐代执笔图像》中提出唐代存有握管法的执笔方式,最明显的两处图像便是《西晋青瓷对书佣》和《密院修业僧图》图中人物五指呈拳头形状,把笔杆握在掌心,但是若现实中真的用如此笨拙的执笔方式,又怎能实现执笔时灵活运笔的结果?

文献与图像,固然是考察古代执笔姿势的重要参考资料。但是,两者皆不可作为证实唐代执笔法的最终依据。因此,在拣选这些文献和图像时应该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

(二)利用文献考论执笔法需要注意的问题

书法笔法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对于执笔法的研究,可靠的文献是执笔法研究的基础,对文献的真伪辨别也是非常重要且需要严谨对待的。在研究唐代执笔法时,传世文献不可作为证实唐代执笔法的最终依据,原因可归于以下三点:

第一,文献本身存在伪托现象。部分书论被安在了名家身上流传至今,既无法确定书论作者其人,更莫谈书论所处的朝代了。

第二,书论中的叙述存在托古现象。对某种执笔法的叙述可能会追溯到很古老的时代,但这种追溯未必是历史的实情。南唐李煜《书述》曾云:“昔有八字法,谓之拨镫,自卫夫人并钟王,传授与欧、颜、褚、陆等,流于今日。”这一拨镫法的流传谱系可能是真实的,也可能是托古罢了。

第三,书家和书论家所倡导的执笔法与其所处时代的执笔习惯并不一定相同。书法家在书法艺术的追求上更精致更讲究,对执笔法也形成了一套理论,但民间的执笔或与执笔法的理论不尽相同。

(三)利用图像考论执笔法需要注意的问题

通过对唐代的绘画以及雕塑作品中所展现的执笔图像进行认真观察、比较、分析,把成果作为考察和判断唐代执笔法的依据,是有一定难度的。所取的图像文献材料不可作为证实唐代执笔法的最终依据,原因可归于以下四点:

第一,绘图者因为观念、技巧等的限制,所绘制的图像未必能够达到很精准的纪实水平,可能导致绘图者在以图写形的时候脱离当时的实际。

第二,绘画可能延续以前时代的造型程式,而未必反映当时的情况。后朝画家临摹前朝画作,而前朝画作的作者更要往古追寻。

第三,绘图者所绘的前朝故事,需要去考究其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衣冠文物与生活习惯,但是因为有些图像在石壁上绘制,随着时间打磨,执笔的细节图像无法辨清,故旁观者难免会带有主观色彩,从而形成误判,不应一视同仁。

第四,图像中的执笔方式并不一定是书写方式。执笔图像中人物状态有正在书写与暂停书写两种。正在书写的执笔图像当然可以作为执笔方法的直接证据;但是暂停书写的执笔图像并不能作为执笔方法的证据。在暂停书写时,书家只是把笔放在手中休息或者把玩,并不一定和书写时的执笔方式一样。

四、结语

学习书法首先要学会如何执笔,这是书家的基本功,也是一切笔法的基础。自古以来,文献中关于执笔法的相关表述是众说纷纭,所以执笔的历史,并不那么清晰。

本文主要从唐代文献中的执笔法出发,展开对唐代文献中关于执笔法的相关理论研究,旨在为进一步研究历史上的执笔法提供借鉴。在研究整理唐代文献中的执笔法过程中,发现存在古代文献和图像记录不一致的现象,于是进行了粗浅的分析探讨。通过分析,主要形成以下认识:

首先,唐代的书论文献颇多,不管是论书体、笔法、执笔法、结字法、章法等,几乎唐代所有书论家和书家都注重师“法”。就执笔法而言,书论家和书家展开了非常详尽的论述,分析了各类执笔方式的特点及优劣,并提出明确的具体的要求。严谨的法度成为唐代书法艺术高度成熟的体现和保障。

其次,通过唐代文献中关于执笔法的论述,结合书论家和书家论述执笔法时的上下文含义,可以看出执笔的方式在书法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重视执笔,在后世也不乏其人。

最后,执笔法的发展变化并非是书家随心所欲的结果,而是受时代的物质条件和艺术趣味影响,家具变化、毛笔纸张、审美追求等对书家执笔姿势都有影响,不同的执笔方式针对的是具体的操作情境,因此对执笔法的甄别也要考虑其人所处的综合情境。

以上讨论,对于自身以后的书法学习是饶有裨益的,提出关于执笔法的文献考论,也留下了一定的拓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刘军强,田建恩.唐代书家韩方明及其《授笔要说》[J].美术观察,2019(05):63-64.

[2]范遵荣.执笔之惑[J].江苏教育,2018(45):36-40.

[3]孙超.中国书法执笔理念误区辩证[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6):102-106.

[4]庄天明.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J].中国书法,2015(13):103-111.

[5]刘兆彬.论“执笔”[J].书法,2014(05):56-61.

[6]轩敏华.小议“回腕”[J].书法,2014(04):86-89.

[7]陈胜凯.论书法的用笔及其“古法”[J].新美术,2012(05):40-43.

[8]段惠子.梁山献《评书帖》执笔论[J].东岳论丛,2011(09):187-189.

[9]游彩鸾.从执笔谈书法艺术自我表现[J].大众文艺(理论),2009(06):74.

[10]李凯.话说执笔——五指间的乾坤[J].书法教育,2018(01):107-111.

[11]尹志贤.论指实掌虚[J].法制与社会,2008(35):390.

[12]刘宝光.执笔法:有关“拨镫”与“拨灯”的解读[J].中国书法,2009(03):106-108.

①《全唐文1000卷》卷一百四十六《传授诀》,清嘉庆内府刻本,1463页。

②《书苑菁华20卷》卷八《书谱》,宋刻本,62页。

③《全唐文1000卷》卷一百四十六《传授诀》,清嘉庆内府刻本,1463页。

④《全唐文1000卷》卷四百八十二《授笔要说》,清嘉庆内府刻本,4921页。

⑤《书史会要9卷》卷九《执笔法》,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21页。

⑥《廣艺舟双楫6卷》卷五,清光绪刻本,51页。

⑦《唐文拾遗88卷》卷十一《书述》,清光绪刻本,126页。

⑧《全唐文1000卷》卷四百八十二《授笔要说》,清嘉庆内府刻本,4921页。

⑨《墨池编6卷》卷二《执笔五法》,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40页。

⑩《唐文拾遗88卷》卷十一《书述》,清光绪刻本,126页。

猜你喜欢
唐代文献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Architectural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An analysis of media coverages of Diaoyu islands dispute from American media and Korean media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唐代女性服饰考略
唐代铜镜中的设计美学初探
唐代前期的文学理论初探
唐代皖南诗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