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关键词》中本源概念汉英、汉韩翻译模式对比研究

2022-05-09 13:04戈玲玲尹馨逸杏永乐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1期

戈玲玲,尹馨逸,杏永乐

(南华大学 语言文学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01)

《中国关键词》多语种图书是由中国外文局及中国翻译研究院联合编撰而成的。到目前为止,《中国关键词》已经翻译成了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德语、葡萄牙语、日语和韩语等9个语种。《中国关键词》与我国党建、政治、经济和外交等领域的重大方针或政策编撰成册,清晰明了地阐释了中国理念、中国思想,为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关键词》中包含着大量的本源概念,这些本源概念的翻译对于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研究选取了由中国外文局及中国翻译研究院联合编撰并于2016年8月出版的《中国关键词》(第一辑)、《中国关键词》(十九大篇)、《中国关键词》(“一带一路”篇)、《中国关键词》(新时代外交篇)和《中国关键词》(治国理政篇)中本源概念及其英译韩译作为语料。

本源概念是指某一语言社团在自己的历史、文化、社会和思维方式发展过程中孕育出的特有概念,它对于另外一个语言社团是外来的(alien)。翻译过程中处理外来的本源概念是常有的事,为译者所熟知[1]。何元建认为翻译敏感类文本(sensitive texts)中本源概念的主要翻译策略是直译,而小说类文本的翻译模式则较为灵活,呈现出“意译>直译>换译>省略”这样的分布倾向,即意译多于直译,直译又多于换译,换译又多于省略。这为理解从原文到译文之间的概念意旨整合过程提供了具体的证据[1]。国内的本源概念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对其翻译策略以及本源概念的翻译模式这两个方面。翻译策略方面有袁艳玲、刘嫦从阐释学角度对老舍的作品《二马》进行了研究,袁艳玲认为译者在翻译本源概念时不能一味追求归化或者异化,而是要充分理解本源概念的文化内涵并深入领会原文作者的表达意图,恰当地选用一种或多种翻译方法来阐释和传递本源概念[2]。翻译模式方面有刘彬、戈玲玲、庄雅黎对莫言的小说作品《丰乳肥臀》的本源概念翻译模式的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莫言小说《丰乳肥臀》中本源概念的翻译模式与何元建教授提出的小说类文本翻译模式存在一定的差别,并提出译者应根据本源概念的类别采取相应的翻译模式[3]。总体而言,对本源概念的研究维度较单一,其研究成果还亟待丰富[2]。这种情况到目前仍旧没有得到很大的改观。

戈玲玲认为,本源概念的翻译策略主要有直译、意译、换译、合译和省译五种[4]。在《中国关键词》中,采用的翻译策略主要有:直译、意译、省译和合译。直译就是将载有本源概念的汉语源语形式转换成译语形式,加或不加译注,让读者自己理解;意译即翻译本源概念的象征意译(又称转指),而不是它的字面意义;省略就是让本源概念从译文中消失[1]。合译指最基本的本源概念翻译模式中两种以上的结合使用[5]。奈达认为,作为一名翻译人员,如果想要出色地完成跨文化交际工作,需要充分认识5种次文化形式:生态文化、语言文化、宗教文化、物质文化和社会文化[3]。本研究根据以上标准将《中国关键词》中的本源概念分为五类,即政治类、经济类、外交类、社会类和生态类。

经统计分析,《中国关键词》中一共有438条本源概念(有3个本源概念因没有同时具备英语和韩语两种翻译,所以排除在外),其中政治类有172条,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十三五’规划”“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等;经济类有59条,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雄安新区”等;外交类有153条,如:“正确义利观”“正确角色观”等;社会类有23条,如:“民心相通”“‘三农’问题”等;生态类有22条,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打赢蓝天保卫战”等;语言类有9条,如:“治大国若烹小鲜”“钉钉子精神”等。《中国关键词》中的本源概念涉及的范围较广,所以对于译者来说其翻译也具有一定的难度。

本文在三语平行数据库的基础上,以奈达对文化的分类标准作为参照,并结合政治文本的特点,对《中国关键词》中的本源概念进行了分类。本研究选取了《中国关键词》中最具代表性、典型性的本源概念进行分析,对不同译本中本源概念的翻译策略进行了研究,旨在探究本源概念在不同译本中翻译模式及其对传播效果的影响。

一 本源概念的翻译模式

《中国关键词》中主要采用了直译、意译、合译和省译这四种翻译策略,它们在不同文本中的分布体现的是本源概念在真实译本中的翻译模式[1]。英译本中直译占比最大,直译有328条,占74.88%;意译有88条,占20.09%;合译有20条,占4.56%;省译有2条,占0.45%。韩译本中直译占比最大,直译有422条,占96.34%;意译有10条,占2.28%;合译有6条,占1.36%。由此可以看出,英译本和韩译本中直译都占比较大,英译本的翻译模式呈现出“直译>意译>合译>省译”,韩译本的翻译模式呈现出“直译>意译>合译”。

(一)英译本翻译模式分析

在《中国关键词》英译本中,直译占比较大,其次是意译,再次是合译,最后是省译。这种翻译模式体现的是译者权衡利弊的考量,即在传播中国理念和政策和读者正确理解这两种力量之间寻求一种平衡。

例1 原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P94)

译文1:Building a Modern Socialist China in All Respects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我们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这是一个政治类本源概念。英译中采用了直译的翻译策略,准确地传达了本源概念的含义。

例2 原文: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P102)

译文1:The Original Aspiration and the Mission of the CPC

例3 原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P170)

译文1:Furthering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例4 原文:打赢蓝天保卫战(P296)

译文1:Making China’s Skies Blue Again

打赢蓝天保卫战是李克强总理2017年提出的明确要求,打赢蓝天保卫战即让我国的空气质量得到改善。在翻译这个生态类本源概念时,英译本采用了意译的翻译策略,将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内在含义即让我们的天空再次变蓝翻译了出来,英译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译文的可读性。

例5 原文:正确义利观(P360)

译文1:Upholding Justice While Pursuing Shared Interests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多次强调在外交工作中要坚持正确的义利观,这体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同时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属于外交类本源概念。“义”即中国有义务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利”即遵守互利共赢的原则。英译本中意译了这个本源概念,译为“我们要公正地去追求共同利益”。

例6 原文:正确角色观(P82)

译文1:The Correct Perspective on China’s Role

习近平主席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指出:“所谓正确的角色观,就是不仅要冷静分析各国国际现象,而且要把自己摆进去,在我国同世界的关系中看问题,弄清楚在世界格局演变中我国的地位和作用,科学地制定我国对外方针政策。”正确的角色观即中国在当前国际形势下对自己的定位,英译本在翻译时,意译了这个本源概念,译为“正确的中国角色观”。

例7 原文:“三农”问题(P252)

译文1:Issues Relating to Agriculture,Rural Areas and the Wellbeing of Farmers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即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对于这个本源概念,英译本中意译了这个社会类本源概念,译为是与农业、农村和农民相关的问题。汉语喜用缩略语[5],如若直接将“三农”直译成英文,译语读者在理解上会存在一定的难度。

例8 原文: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P90)

译文1:Greater Transparency in the Exercise of Power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即让权力受到广大老百姓的监督,让权力的运行更加公开透明。英译本并没有将“阳光”这个概念翻译出来,而是采用了意译的翻译策略,让译入语读者对这个政治类本源概念一目了然。

(二)韩译本翻译模式分析

在《中国关键词》韩译本中,直译占比最大,其次是意译,最后是合译。在翻译本源概念时,译者首先会考虑将本源概念直接翻译成韩语中相对应的汉字词,即直译,其他翻译策略使用频率非常少。韩译本中体现的同样是两种力量均衡考量的结果。

例9 原文:雄安新区(P186)

译文1:The Xiong’an New Area

例10 原文:“十三五”规划(P92)

译文1:The 13th Five-Year Plan

例11 原文: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P8)

译文1:21st 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

例12 原文:民心相通(P60)

译文1:Closer People-to-People Ties

例13 原文:“打虎”“拍蝇”“猎狐”(P210)

译文1:Take Out Tigers, “Swat Flies,” and“Hunt Down Foxes”

“老虎”喻指位居高层的腐败官员,“苍蝇”指身处基层的腐败官员,“狐狸”则指一些涉嫌犯罪的外逃国家工作人员和重要腐败案件涉案人。这属于政治类本源概念。韩译本采用了直译的翻译策略,对于外国读者来说可读性可能并不是很强,外语读者并不能清楚地理解这些动物所代表的更深层次的政治含义。

例14 原文:钉钉子精神(P196)

译文1:Promoting the Spirit of Perseverance

例15 原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P366)

译文1:“Green Mountains Are Mountains of Gold”

习总书记在2013年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提到:“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民生思想,遵循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规律性认识。在翻译这个语言类本源概念时,韩译本仍然采用了直译的翻译策略。

例16 原文:治大国若烹小鲜

译文1:Governing a large state is like cooking a small fish: it must be handled with great care.

(三)英韩翻译模式对比分析

整体来说,英韩译本之间的翻译模式差异并不大。《中国关键词》英译本中本源概念的翻译模式为“直译>意译>合译>省译”,韩译本的翻译模式为“直译>意译>合译”,这符合何元建提出的:敏感类译文(sensitive texts)主要是采用直译手法来处理本源概念[1]。

英译本的翻译模式与韩译本的翻译模式的差别具体在于:第一,英译本中运用了省译的翻译策略但是韩译本中没有运用这种翻译策略。第二,英韩译本虽然都采用了直译的翻译策略,但是在使用频率上仍然有一定差异,韩译本中直译的使用频率明显高于英译本。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中韩两国同属东亚文化圈,韩语母语者能够直观地对中国文化中的本源概念进行解读和理解,而这是英语母语者所不能实现的。

韩译本中直译的翻译策略使用频率明显高于英译本,一是韩语中存在着一定数量的汉字词,直译不失为一种简便的翻译策略。二是汉字词多使用于较为正式的场合,这与汉语政治类本源概念的风格也是相契合的。三是译者想更好地保留汉语本源概念的形式,促进汉语本源概念的对外传播,进而扩大影响力。

二 结 语

根据本研究的分析可以看出,在翻译同一个本源概念时,英译本和韩译本都倾向使用直译的翻译策略,这可能是译者出于传播中国文化所做的一种努力,但是,受制于文化和语言等多种要素,英译本中不可避免地对一定数量的本源概念采用了意译的策略。英译本中体现了各种翻译策略在传播效果上的角力,也突显了译者在翻译本源概念时的多元化考量,从而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理念和政策的海外传播,有助于英语受众的接受和理解。一方面,韩译本中采用了大量的直译的翻译策略,即将中文直译成韩语中相对应的汉字词,但是随着韩国社会的发展以及韩语文字的变革使得汉字词的本义同韩语对应词汇的本义发生了偏离,影响了受众的理解。另一方面,尽管汉字词在韩语词汇中占比较大,但是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多的韩国人更习惯于使用外来语,因而直译这种翻译策略并不能让韩语读者准确地理解汉语本源概念的含义,但是它却很好地保留了汉语本源概念的形式和意义。总的来说,韩语译本的传播效果不如英语译本,但是它仍旧“不辱使命”,对中国理念和政策的“走出去”起到了非常良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