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训练对改善非斜视性双眼视功能异常疗效观察的分析

2022-05-09 10:37邓萍萍钟晓雪黄光初张如雪苏新灵
今日健康 2022年6期
关键词:斜视调节功能

邓萍萍 钟晓雪 黄光初 张如雪 苏新灵

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广西 钦州 535000

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会逐渐的信息化,大量近距离工作使得人们对于视觉的要求逐渐增高。不仅要看的见,还要看的清楚以及舒服,即要求有良好的双眼视觉。正常的双眼视觉指的是两只眼同时注视一个物体时,两只眼睛的视线相交在注视点上,物像落在双眼的黄斑中心凹,各种信息沿着视传导系统传入到大脑中,高级视中枢将两只眼的视觉信号进行分析,之后综合成一个具有立体感、完整的知觉过程[1]。双眼视功能通常由视中枢的平衡作用来支配,当平衡功能被某种因素破坏时双眼单视便会出现障碍,即为双眼视异常,通常分为斜视性和非斜视性双眼视觉异常。其中非斜视性双眼视觉异常主要是一种潜在性的双眼视觉丢失,可能是一种从正常双眼视向斜视性异常双眼视过渡的中间状态,大多表现为近距离用眼时出现间歇性复视、视疲劳、跳行等,对各类人群均会产生一定影响,尤其是对双眼视觉需求较高的学生和需要近距离工作的人群[2-3]。为此,本研究探寻了觉训练对改善非斜视性双眼视功能的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20年3月-2021年12月收入的90例非斜视性双眼视功能异常患者,分成观察组、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女21例,男24例,年龄13-18岁,均数为(15.16±3.25)岁。对照组,女22例,男23例,年龄13-18岁,均数为(15.54±3.11)岁。两组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纳入标准:(1)均经过各项检查确诊;(2)依从性较好,自愿完成训练并且随访完整者;(3)全部知晓同意。排除标准:(1)眼部存在器质性疾病;(2)患有严重的全身疾病;(3)精神、认知、交流存在障碍。

1.2 方法

(1)医学验光:采用全电脑自动验光仪用最正度数之最佳视力(MPMVA)方法;红绿测试;交叉柱镜确定柱镜的轴向和度数;再次MPMVA;再次红绿测试;双眼平衡;双眼红绿测试;最后确定终点屈光度。(2)测量角膜曲率:采用自动验光仪并记录K1、K2、角膜散光及轴向。(3)测量眼轴长度:用眼科A型超声诊断仪测量眼球前后径,每眼各测10次,取平均值。以上检查均由同一名医师完成。(4)配镜:以完全矫正的原则,对照组:佩戴具有矫正功能的镜片,配镜后每3个月复查,必要时更换镜片。观察组: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视觉训练,要求患者在日常生活和训练中戴镜,训练室训练每周一次,每次45分钟。将训练设定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训练是调节感知、提高调节幅度,在调节与集合相匹配的状态下提高融像的范围;第二层次训练是提高调节功能的起始反应,基本方法有推进训练,该种训练方法是改进正融像性会聚的近点会聚常用的方法,患者将一个简便的注视物体置于中线,逐渐移近,直到物体出现重影或确实分裂成两个,重复多次,使得患者离物体破裂点越来越近。若是采用的注视视标为小字母便更好,更容易调节,该方法也能够用于改进调节幅度。同时还要进行相对集合训练,由于集合刺激和调节刺激会随着视标距离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因此可以沿着图形上的需求线绘制集合和调节刺激的变化;第三层次进行调节适应性训练以及开放空间下的融像训练。这三个层次的训练在每次训练中所占的比例依据患者具体的情况来进行个性化的定制。其中视觉训练的具体方法有偏振立体图、Brock线、B-O Scope、Aperture-rule、翻转拍、同视机、远近字母表等。

1.3 观察指标

两组疗效比较,显效:视功能恢复正常,各项临床症状全部消失;有效:视功能有所好转,各项临床症状有所好转;无效:视功能、各项临床症状无变化甚至更严重[4]。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X100.00%。

1.4 统计学处理

全文数据均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计算分析,其中均数±标准差(±s)用于表达计量资料,x2用于检验计数资料,其中P<0.05表示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56%,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n=45,例)

3 讨论

人体的视觉系统要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用药需求,除了要具备合适的屈光矫正为基础之外,还需要集合、调节、眼球运动的共同协作,进而使外界的物像清楚的呈现在视网膜上[5]。视功能出现异常通常会出现长时间视近后眼酸胀、头痛、复视、视物模糊等视疲劳症状。一般视功能异常的患者需要使用更多的慢相调节和聚散功能来维持双眼单视,因此在此过程中容易产生各种眼部不适症状,因此需要给予以改善集合和调节功能为主的视觉训练。视觉训练最早被称为“正位视”,最初是用来消除斜视、其他双眼视、双眼运动异常以及替代手术的方法。之后经过英国和瑞士的不同专家改进之后使得视觉训练越来越具体化,临床更多的被用于非斜视性双眼视功能异常的矫正[6]。在我国视觉训练起步的比较晚,在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慢慢发展到内地,由国内的一些知名眼科专科医院率先推广,慢慢推动了视觉训练在国内的发展[7]。

本研究得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56%,较对照组的80.00%高(P<0.05)。有研究显示双眼调节异常的患者在视觉训练一个月之后各项症状有所缓解,并且改善率能够高达96.00%[8]。还有研究在探寻调节与近视的关系时,发现视功能异常的患者在经过12次训练室训练之后视功能得到显著改善[9]。本研究中患者经过第一阶段的训练之后视功能有改良,其中最显著的改善是调节灵敏度和远、近正融像范围、调节幅度,表明眼的集合、调节功能具有终身可塑性。因此即使是成年人患有非斜视性双眼视功能异常也可以并且有必要进行视觉训练,改善眼的集合、调节功能。在双眼视的生物模型中,调节反应的过程首先是在视网膜上的模糊物像被中枢神经系统感知,进而会进一步驱动眼产生快相调节,快相调节在一秒之内会迅速完成,15秒之后开始出现调节适应,用以维持日常稳定的用眼需求[10]。集合的发生也是首先由注视差异产生快相集合,之后集合适应慢慢起到主要的维持作用。因此平时做的各项视功能检查大多数为快相反应,但是日常用眼过程中以适应性反应为主。因此第二个阶段训练之后检查时快相反应已经达到比较稳定的状态,从而会导致检查结果中各个参数值不会出现明显的改善。但是快相反应达到稳定的状态并不意味着视功能完全恢复正常,在此基础上还要慢慢改善其适应性反应,维持视功能的持久性。有相关研究表明,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元网络具有终身可塑性,有效的视觉训练不仅能够增强眼部肌肉的力量,还能够加强中枢神经系统对视觉的调控能力[11]。视觉训练中的调节训练目的是提高调节功能,例如调节灵敏度训练、调节幅度训练、调节持久性训练等;融像训练目的为针对聚散功能异常,对融像障碍等方面进行训练用以改善融像灵敏度和融像范围;弱视训练的目的在于提高弱视眼的视锐度,例如注视训练、精细目力训练、脱抑制训练等;还有功能性眼球运动训练,目的在于提高眼的扫视、追随、注视等功能性的眼球运动能力[12]。在视觉训练中各种训练方法、内容都可以互相套用,例如弱视到达一定程度时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调节训练和融像训练,用以提高双眼的视觉平衡;也可以在调节训练的过程中额外增加一些眼球运动训练和融像训练,用以改善双眼整体的协调能力。本研究结果也进一步提示我们,在临床排除全身及眼部器质性疾病的非斜视性双眼视功能异常患者要进行全面的视功能检查,要在正确屈光矫正的基础上指导其进行系统的视觉训练,最大程度改善视功能。视觉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不是立竿见影的,有些简单的视觉问题一般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善,但是对于一些复杂的情况还需要有一定的周期才能够慢慢恢复,这便需要患者的长期坚持。视觉训练目前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还不被患者广泛认知,因此从业人员还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专业化培训,不断提高专业技能[13]。

综上所述,视觉训练改善非斜视性双眼视功能的疗效显著,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和推广。

猜你喜欢
斜视调节功能
关于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几点思考
白内障术中局部注射麻醉导致的术后斜视及治疗
下斜肌切断术与下斜肌转位术治疗V征斜视的效果比较
IMU/GPS测量误差对斜视条件下机载重轨干涉
中西医结合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31例
辨证施护在轻度认知功能损害中的应用
针刺治疗麻痹性斜视46例临床观察
汽油机质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