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鼠式护理对母婴分离新生儿母乳喂养情况的影响

2022-05-09 10:37钟萍
今日健康 2022年6期
关键词:袋鼠母乳喂养母婴

钟萍

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广西 钦州 535000

临床中因早产、新生儿黄疸或患有先天性疾病的小儿常出现母婴分离。由于新生儿需送往重症监护室治疗,致使新生儿与母亲分离,而新生儿与母亲分离后,会引起婴儿早期吸吮、泌乳量不足等,进而导致母乳喂养依从性及喂养率降低。新生儿成长发育的首选方式为母乳喂养,如果不及时进行母乳喂养,促使新生儿的健康成长发育受到影响。秦英[1]研究发现,对母婴分离新生儿进行袋鼠式护理,有效改善新生儿神经行为及新生儿临床指标,首次母乳喂养时间、首次胎便时间、胎便转黄时间缩短,且促使新生儿首次母乳喂养持续时间及睡眠时间延长。故本文选取我院2021年1月~2021年6月52例母婴分离新生儿为研究对象,观察母婴分离新生儿应用袋鼠式护理对其母婴喂养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月~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52例母婴分离新生儿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n=26)中女10例,男16例,38~41周,平均(39.62±1.31)周,观察组(n=26)中女15例,男11例,38~42周,平均(39.81±1.52)周,两组母亲年龄30~35岁,且两组新生儿性别、胎周均无差异,P>0.05,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母亲自愿母乳喂养;(2)新生儿家属知情同意并签字。排除标准:(1)新生儿患者有先天性疾病;(2)母亲患有精神障碍疾病。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新生儿儿在治疗过程中按临床护理规程实施护理干预措施,护士需密切观察心率、血压、体温等 基本生活指标的变化。同时评估新生儿康复情况。如果出现异常症状,要及时向相应的临床医生报告。同时,做好日常环境关爱、家庭健康教育等干预工作。

观察组采取袋鼠式护理,具体方法包括:(1)成立袋鼠式护理小组:在护理工作开展前,由护理小组组长针对新生儿的病情进行评估,确保新生儿的身体状态可进行袋鼠式护理。重点询问新生儿的母亲,仔细提出其目前的生理状况及母乳喂养情况的相关问题。(2)健康宣教:为了让袋鼠护理干预能够更顺利地开展,护士需要做好产妇的讲解工作,让她们对袋鼠护理有更全面的了解。讲解方式可通过集中宣传、播放相关护理视频等形式进行。在推广和实施的过程中,护士还需要耐心地向产妇解释问题,期间护理人员应给予母亲关于母乳喂养的指导,促使新生儿母亲提前掌握喂养的相关技巧,并准确了解袋鼠式护理的操作流程,保持与新生儿的皮肤接触,并学会自己观察新生儿的生理指标。(3)环境护理:在普通病房内安置一间独立的实施袋鼠式护理的房间,适当关闭门窗,避开通风口的地方,保持室温在24~26℃。为新生儿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保证新生儿处于安静的休息状态。(4)母乳喂养指导:护理人员应指导母亲保持合适的体位,穿着宽松的开衫,母亲一手托住新生儿的臀背部,新生儿的头部枕在母亲的臂弯里,另一只手呈“℃”字型托住乳房,将宝宝转向母体,使新生儿与母亲胸贴胸、腹贴腹、下颌贴乳房,将乳头及大部分乳晕含在新生儿口中,新生儿吸吮有力且可听着有节律的吞咽声。喂养完毕,母亲依靠垫背,调整舒适姿势,向后仰躺。让宝宝双手、双腿和肚子贴于妈妈裸露的肚子和胸前,母亲要让自己的身体尽可能与宝宝的双手、双腿和肚子相接触。但要注意让宝宝的脑袋偏左或偏右使呼吸更加流畅,否则可能会影响宝宝的呼吸,甚至造成窒息。3.用被单包住宝宝,母亲可与宝宝进行目光与语言交流,轻轻抚摸婴儿头背部、或哼唱儿歌等,以刺激宝宝大脑发育。(5)监测新生儿生命体征:进行袋鼠式护理时要将新生儿所携带的管路安置妥善,采用心电监护仪对新生儿监测心率、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等指标,确保袋鼠式护理过程中新生儿的安全性,一旦新生儿出现异常反应后,需要立即暂停护理的操作,通知主治医师,共同进行抢救。(6)出院后健康指导:出院时,向母亲分发袋鼠护理记录卡及护理记录卡,增加每日实施袋鼠护理的时间,在卡片背面印有袋鼠护理的方法、注意事项等,确保每次护理时间为 1 小时,每日早晚 2 次。根据新生儿的身体调整。

1.3 观察指标

(1)对比组间首次母乳喂养时间及母乳喂养持续时间情况;(2)根据新生儿的神经行为(NBNA)评分标准[2],对比组间的一般反应、主动肌张力、原始反射、行为能力、被动肌张力。总分40分,评分≥37分为神经功能正常;(3)对比两组新生儿出生指标:首次胎便时间、胎便转黄时间、睡眠时间;(4)对比两组新生儿生长发育情况:包括体重增长、身长增长、头围增长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均数±标准差(±s)描述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n(%)]描述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组间母乳喂养情况

观察组首次母乳喂养时间比对照组短,且首次母乳喂养持续时间比对照组长,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母乳喂养情况对比(n=26)

2.2 组间新生儿神经评分情况

两组新生儿一般反应无差异,P>0.05;通过护理后,观察组新生儿神经行为总分比对照组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新生儿NBNA评分对比(n=26,分)

2.3 组间新生儿生长发育情况对比

观察组新生儿体重增长、身长增长、头围增长均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新生儿生长发育情况(n=26,㎝)

2.4 组间新生儿各项指标对比

观察组新生儿首次胎便时间、胎便转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且睡眠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4。

表4 新生儿各项指标情况(n=26,h)

3 讨论

新生儿喂养的首选食物为母乳,不论新生儿属于母婴分离或是母婴同室,实施母乳喂养,可为婴幼儿提供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这不仅有利于新生儿健康成长发育,还能提高母亲对免疫、营养与生理方面的认知了解,更好配合母乳喂养,提高母乳喂养的依从性。临床中发现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新生儿住院期间母乳与配方奶混合喂养者所占比例偏低,分析可能是因新生儿家长并不了解母乳管理指导的相关知识。再加上母亲因自身乳汁分泌量缺乏。再加上母婴分离,导致母亲不能正常进行母乳喂养。乳房未得到婴儿吸吮刺激,这些均影响新生婴儿获得正常的母乳喂养,不利于婴幼儿的健康成长。

华玲玲[3]等人研究发现袋鼠式护理可改善母婴分离的新生儿母乳喂养情况,且提高新生儿神经行为恢复。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袋鼠式护理后观察组新生儿神经行为总分比对照组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神经行为总分比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新生儿体重增长、身长增长、头围增长均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新生儿首次胎便时间、胎便转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且睡眠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原因在于袋鼠式护理用于母婴分离新生儿喂养中,通过体温、气味刺激新生儿的嗅觉、触觉,通过母婴之间体位、联系的变化,促进母乳喂养中新生儿接受母乳,提高母乳喂养效果,是一种高效的健康干预方式,符合母乳喂养的要求。袋鼠式护理中喂养指导是通过母婴之间长时间的接触.刺激婴儿皮肤的感受器,婴幼儿通过触觉而将其传人到大脑皮层,当皮肤接触来自外界的刺激时,使机体内分泌、神经得到反馈,通过神经系统传入到大脑皮层,从而改善新生儿体内的甲状腺、胰岛素及生长激素,促进新生儿身体发育。袋鼠式护理模式让新生儿与母亲早期皮肤接触.刺激新生儿免疫力、神经系统的生长发育,可维持早产儿的生理稳定,包括体温、心率水平与血氧饱和度水平,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母乳喂养率,还可缓解母亲的焦虑紧张模式.通过模拟胎儿宫内的生理环境,让婴幼儿获得安全感,养成规律作息的习惯,有利于婴幼儿神经功能的健康发育。最后袋鼠护理通过出院指导,向新生儿母亲发放袋鼠记录卡,便于进行有效的新生儿护理。

综上所述,袋鼠式护理可促进母婴分离新生儿的神经行为恢复,促进新生儿生长发育,使母乳喂养情况及新生儿临床指标得到改善,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袋鼠母乳喂养母婴
点亮婴儿房,母婴灯具搜集
我用了20天追成全母乳喂养
喜忧参半的母婴产品“海淘热”
母乳喂养 好处多多
林姗:母乳喂养是幸福的
尿布师:只卖纸尿裤的母婴电商
蹦蹦跳跳的袋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