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性护理在预防血液系统恶性肿瘤PICC血栓形成中的效果分析

2022-05-09 10:37汤翠娟
今日健康 2022年6期
关键词:置管针对性下肢

汤翠娟

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广西 南宁 530003

近年来,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发病率逐年呈上升趋势,主要是指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急慢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血液系统恶性肿瘤[1]。目前,临床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为首选静脉给药途径,该技术能够为长期静脉输液患者提供合理化、安全化静脉通路,有效规避因反复穿刺而带来的痛苦,进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但临床研究发现,PICC若护理不当,可诱发不同程度的并发症,特别是PICC相关性血栓的发生,可直接增加临床医护人员治疗难度系数[2]。因此在此期间,配合针对性、合理性护理干预,全面预防血栓发生风险,稳定患者病情显得十分关键[3]。鉴于此,本文选取PICC置管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进行分析,详细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50例PICC 置管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均来源于我院2019年4月—2021年6月期间,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归纳为实验组、对照组,各25例,2组男女比例分别为:10:15、12:13例;年龄分别为:30—50 岁、31—49 岁,平均值分别为(42.71±1.14)岁、(41.92±1.81)岁,两组基础信息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4]:(1)患者临床资料完整;(2)患者均知情同意本次试验,且签署知情同意书;(2)无PICC 置管禁忌症;(3)具有独立思考能力:(4)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本次试验。排除标准[5]:(1)拒绝参加本次试验,对研究内容不知情;(2)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免疫机制者;(3)对导管所含成分过敏者;(4)在预定插管部位具有静脉炎和静脉血栓形成史;(5)无法顺利完成试验,中途退出者。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严格遵守PICC置管原则,完成置管工作,并依据常规措施完善预防血栓措施,且适当予以常规心理干预,缓解患者紧张情绪,提高治疗及护理配合度。实验组实施针对性护理,具体如下:(1)风险评估:置管期间均需完善相关评估工作,置管前应详细判断患者血管及疾病状况,置管中应判断穿刺、内径以及内膜完好状况,并全面掌握调管次数,确保PICC导管头端具体位置。置管后24h需予以一次评估,后期间隔1周实施一次判断,深入掌握患者病情变化,并评估其是否伴有静脉血栓、静脉炎、局部感染等风险。同时血常规应每周监测一次,以助于掌握血小板计数和白细胞变化。(2)导管后维护:由专业护理人员将患肢抬高20—30度,同时将毛巾浸在60—65%热水内,浸泡几分钟后,将其拧干至不滴水,合理敷在中心静脉导管处,为确保温度,需每隔3—5min更换一次毛巾,每次敷20—30min,每天3—4次,持续热敷1周,进而促进血液得到一定稀释,利于改善血液粘稠度,增加血容量。同时置管后遵医嘱口服拜阿司匹林100mg,每日1次,连续21d,该药物属于抗血小板药物,其常用于血栓形成高危人群预防性治疗,可逆性地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控制血小板聚集。(3)置管后早期血栓形成:早期血栓的形成临床症状尚未明显,患者通常以局部组织伴有胀痛为轻微表现,输液后冲管可伴有轻微阻力,回抽一旦观察细小血块,则提示血栓形成,需第一时间告知医师,予以溶栓干预,切勿盲目拔管,规避血栓脱落而诱发肺栓塞。

1.3 观察指标

(1)观察2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小腿深静脉血栓、髂股静脉血栓、左下肢血栓性静脉炎、股静脉血栓)。(2)观察2组护理前、护理1个月下肢静脉血流速度。(3)护理前、护理1个月依据美国研究健康调查表(SF—36量表)评价生活质量[6],其中包含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3项目,总分0—100分,评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分数与生活质量成正比。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1.0统计分析软件,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

实验组下肢深静脉血栓总发生率为4.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4.00%(P<0.05),见表1。

表1 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n=25,例)

2.2 2组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比较

2组护理前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经护理后实验组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比较(±s,cm/s)

表2 2组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比较(±s,cm/s)

组别例数 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护理前 护理后实验组 25 16.52±5.87 21.23±0.36对照组 25 16.57±5.43 18.34±0.34 t 0.031 29.182 P 0.975 0.001

2.2 2组生活质量比较

2组护理前生活质量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实验组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生活质量比较[x2±s(分),n=25]

3 讨论

PICC置管凭借着安全性高、成功率高,已受到临床诸多医师的认可,但临床应用仍伴有不同程度的问题,如使用期间可诱发静脉栓塞等并发症,进而直接增加原有疾病治疗难度系数,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安全[7]。

相关研究发现,置管前血小板计数升高、合并静脉炎、多次置管以及感染,均是造成血栓形成的关键因素[8]。同时因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置管后,机体分泌癌性促凝活性物,可使全身血液处于高龄状态,加之血液流动速度缓慢,进而直接增加血栓形成速度。而长期使用高渗营养液以及化疗药物的输注,均可诱发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风险。因此在予以对症治疗的同时,配合系统化、精细化护理干预,与临床治疗相辅相成显得十分关键。而针对性护理干预凭借着人性化、科学化以及综合化等优势,已在常规护理中脱颖而出,该护理主要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能全面关注其病情变化[9]。主要通过合理选择穿刺部位、置管后合理化操作以及针对性、科学性肢体功能锻炼等措施,有利于减少反复置管发生,且增加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进一步规避血栓发生风险。本文研究显示,实验组血栓发生风险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进一步证实,PICC置管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接受针对性护理干预效果显著,可有效达到预防效果。分析原因:通过针对性护理干预予以患者风险评估,并完善相关判断工作,充分掌握其血管、疾病状况,同时于置管后定期予以判断,严格规避静脉炎。静脉血是。局部感染等风险发生。在此期间配合导管后维护,合理将患肢腿抬高20—30度,并选择热毛巾,放置于静脉导管部位,进而促进血液循环,达到一定稀释效果,最终增加血容量,改善血液粘稠度。另研究发现,实验组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且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分析原因:经置管后遵医嘱予以针对性药物进行治疗,其能够逆行控制血小板环氧化酶,降低血栓烷素 A2(TXA2)的生成,进而控制血小板聚集,促进患者病情快速恢复,全面降低血栓发生,进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10]。

综上所述,针对性护理应用于PICC置管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中可取得满意结局,值得在护理领域中广泛应用。

猜你喜欢
置管针对性下肢
中西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应时而著,为事而作——议论要有针对性
学会“针对性”写作
有的放矢,始得鲜明——议论要有针对性
准妈妈要重视下肢静脉曲张的预防
高压氧治疗过程中深静脉置管非计划拔管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积极有效护理在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置管中的应用效果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支架术后再狭窄的治疗
B超引导定位法和体表定位法在肿瘤患者股静脉置管中的效果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