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在急诊科临床带教中的应用

2022-05-09 10:37林起庆覃莹莹李坚硕
今日健康 2022年6期
关键词:急诊科教学效果科室

林起庆 覃莹莹 李坚硕

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 广西 百色 533000

急诊科是医院抢救危重症患者的重要科室,该科室患者的病因较复杂且危重,若未得到及时的救治,极易造成病情的恶化,造成患者生命遭受威胁。因此,急诊科护理人员需掌握各种应急情况的处理措施,才能确保抢救成功率。但由于该科室护理人员的学历、年龄、工作时间及专科能力不一,导致救治效果不佳,因此需实施合理的教学方式实施培训[1]。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医学综合应用能力培养方面有很大的欠缺。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在临床带教中的应用受到重视,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分组讨论为形式,在带教老师的参与下,围绕问题进行的教学方式,从而替代传统的教学模式[2-3]。据相关报道[4],将该种教学模式应用于骨科及妇科的临床带教中均取得较高的评价。本文分析在急诊科临床带教中采用问题为导向教学方式的效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20年6月-12月急诊科实习的护士30名,接受常规教学模式(参照组),再选择我院2021年1月-5月急诊科实习的30名护士,接受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式(研究组),参照组年龄25-30岁,平均(27.12±1.13)岁,文化程度:本科18名,专科12名;研究组年龄25-29岁,平均(27.13±1.15)岁,文化程度:本科17名,专科13名,两组一般资料一致,P>0.05。

1.2 方法

参照组接受常规教学模式,实习护士入科第一周由带教老师带领熟悉科室的环境及工作流程,发放科室急危重症疾病的抢救知识资料及观看常用抢救操作的视频,以带教老师教授为主,其余时间跟随带教老师共同参与到临床工作中。

研究组接受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式,①教学分组,将实习护士每6人分为一组,共分为5组,自由选取一名实习护士担任小组组长,负责小组成员学习及讨论,并记录讨论结果;②教学准备,实习护士入科后由带教老师向其介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在实习护士入科后第一周带领其熟悉科室的环境及工作流程,同时将常用的危重症抢救知识及急救操作规范制定成教学案例提供给实习护士,根据案例提出相关问题让实习护士解决;③教学实施,用于教学的每个案例均是由带教老师认真选择的,可充分反映科室危重症患者的病情特点、临床症状、体征及护理问题;带教老师以提供的案例引导实习护士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的方式可自主学习,让其练习各项技术操作,将学习及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并与实习护士共同分析并解决,每周进行护理查房时由小组组长组织成员针对案例进行讨论,给所有实习护士发言的机会,并采取提问式教学,鼓励其提出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并针对问题进行回答,在此过程中带教老师需观察实习护士的逻辑能力及学习能力,了解其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后由带教老师作最后的总结,对存在争议的问题进行分析,并记录。

1.3 观察指标

(1)教学结束后进行基础理论及操作技术考核,考核成绩标准[5]:及格80分,实习护士对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一般;良好81-90分,实习护士对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程度较好;优秀>90分,实习护士可完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

(2)比较两组培训后应急处理情况,处理患者60例,分别从留取血标本、溶栓治疗配合、心肺复苏、心电图、心电图监护方面记录成功应急处理率。

(3)比较教学效果,根据本院自拟问卷调查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4)比较患者满意度,选取60例患者,根据问卷调查的方式实施满意度的评分,>90分为相当满意,70-90分为比较满意,小于70分为不满意,总满意度为(相当满意+比较满意)/总人数x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理论及操作成绩

研究组理论及操作技术均较高,P<0.05,见表1。

表1 理论考核及操作成绩对比(n=30,分)

2.2 比较应急处理情况

研究组应急处理情况较好,P<0.05,见表2。

表2 应急处理情况对比(n=60,例)

2.3 比较教学效果

研究组教学效果较好,P<0.05,见表3。

表3 教学效果对比(n=30,例)

2.4 比较患者满意度

研究组患者满意度较高,P<0.05,见表4。

表4 患者满意度对比(n=60,例)

3 讨论

急诊科以往的教学方式大多采用授课及示教的传统教学模式,通过以带教老师为中心,以传授医学知识为教学目的[6]。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多注重实习护士对知识点的掌握,实际操作能力较差,未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导致实习护士的学习积极性较低,缺乏自主学习的动力,逐渐对实习失去兴趣,难以完成从实习护士到护士的角色转变[7]。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是近些年新推出的教学模式,其在临床的应用得到重视,该教学模式是以“带教老师引导为前提,实习护士自学为中心”不仅将学习设置于较复杂且有特殊含义的案例中,更是让实习护士通过合作解决存在的护理问题,进而从中掌握医学知识,培养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8-9]。本次研究通过在急诊科临床带教中采取该种教学模式,得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使实习护士的考核成绩及患者的满意度提高,且增强实习护士对应急情况的处理能力。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式使实习护士主动学习能力提高,不仅能掌握教材上的基础知识,且提高其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该种教学模式从外观上看是以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部分,但实际带教老师在方法学上引导实习护士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在采取该种教学方式时对带教老师的综合素质及教学水平有较高的要求,这不仅要求带教老师要熟练的掌握急诊理论知识,还要具备急诊相关专业的学科知识,有良好的的管理能力,可调动和活跃课堂气氛。

综上所述,在急诊科临床带教中采取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可提高实习护士对科室相关知识的掌握,增强其对应急情况的处理能力,且可提高患者满意度。

猜你喜欢
急诊科教学效果科室
科室层级护理质量控制网的实施与探讨
急诊科床旁超声的教育和培训
急诊科抢救脑出血患者的护理应用
视歧——一位住错科室的患者
“合作科室”为何被坏了名声
急诊科护理安全管理的探讨
护理绩效考核在急诊科的应用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
加强焊接教学质量提高焊接教学效果的探讨
抓好课的结束部分 深化体育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