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乎其内 出乎其外 烛照灵魂

2022-05-10 11:44王雅静
辽宁教育·管理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质量检测历史教学

摘要:教学质量检测题的改革是落实“双减”政策的必然要求。“双减”目标下初中历史教学质量检测题目的设计要“入乎其内”,从学情出发,精选素材,以繁驭简,创设灵活多元的情境,彰显学科魅力;“出乎其外”,基于课标合理取舍,从单元整体视野建构大历史观,凸显历史思维。通过简朴丰富的素材、情理相融的方式、开放灵活的问题去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关键词:历史教学;素材选取;多元情境;质量检测

“双减”的“首减”目标是有效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学生作业负担是否过重与教学质量检测题的导向不无关系。2021年起,厦门市新中考方案确定历史以卷面分50%计入中考总分。教育背景转型之下,如何控量减负、提质增效成为教师关注的焦点。《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提出的“一核”——立德树人,“四层”——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四翼”——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对初中命题有着导向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蒋大椿教授提出:“历史是一门以科学性为基础的,内在地融合了实证性、抽象性、价值性、艺术性的整合学。”情理相融是历史学科的重要特征。结合历史学科的命题导向和学科特点,本文试图从素材选取精简化、情景创设多元化、核心知識系统化、问题设置灵活化等方面探讨历史学科本质,将学生从零散的知识点学习中解放出来,有效发挥历史学科育人作用。

一、入乎其内:精选素材,创造多元情境,感受历史学科魅力

“入乎其内”即教师要创设符合学生身心特征、同情共感的情境。《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到,历史学科测评所使用的新情境有:学习情境、生活情境、社会情境、学术情境。史料对于历史命题不可或缺,也是情境依托的重要载体,但在平时试题呈现中,滥用史料、内容繁杂和不用史料、注入式填空这两种情况并存。由此,精选史料,以简驭繁,至关重要。当学生的精力从泛泛阅读大量材料中解脱出来后,学习效率将会大大提高。

(一)挖掘基本史料,感受历史之美

初中统编版历史教材中每节课均附有丰富的史料,比如材料研读、相关史实、课后活动、知识拓展等板块,还有各种遗址文物、人物画像、地图插图,这些都是最直接、最核心、最重要的原始史料。首都师范大学张汉林教授将其称之为“基本史料”。命题者可深入挖掘这些史料的信息和价值,营造生动的氛围,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走进历史,既能减轻学生的负担,又能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如以图片为史料就更符合初中学生的心智水平,能够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1.某同学利用下图的文物对东汉社会状况进行研究,据此推测此时的东汉( )

A.社会动乱 B.阶级对立

C.政治腐朽 D.生活和谐

2.给下面三幅图片命名,其中最为全面、贴切、合理的是( )

A.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 B.盛唐繁荣的经济

C.盛唐气象 D.盛唐清明的政治

设计意图:两道选择题选取的是教材中的文物图片,考查的是东汉兴衰的史实和盛唐气象的体现。中华文明灿烂辉煌,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文学、书画、工艺作品等都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在试题中呈现大量的文艺作品,可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体现历史学科的美育价值。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

(1)根据材料,写出图下横线中应填的人物名称。

(2)小历同学认为上述图片可以证明西域正式归属中央管辖。他的看法是否正确?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本题选择的是有情境感染、有故事细节的史料,可让学生贴近历史、感悟历史,关注历史的细节,在洞幽烛微中培养学生通过细节准确诠释与理解史实和感悟历史的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复杂性与深刻性。

(二)选取多元素材,感受历史之趣

除了原始史料外,教师为学生提供直观生动、类型多样的感性材料,也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1.下图取材于某中学生创作的漫画《凡尔赛的榨汁机》,结合所学判断该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 巴黎和会 B. 华盛顿会议

C. 独立战争 D. 攻占巴士底狱

设计意图:漫画风趣幽默,活泼生动,是近几年中考常见的试题呈现方式。本题通过诙谐幽默、蕴含丰富信息的漫画,呈现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体系的面貌,既贴近学生认知水平,又加深了学生对巴黎和会的深刻理解,引导学生从生活化的具体情境中获取信息、推测判断,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三)多角度解读史料,感受历史之真

历史是一门“求真”的科学,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对史料的探索求真,进一步提高追求科学与真理,勇于运用新思维、新思路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摘自卫春回《状元实业家张謇》)

(1)上述表格属于一手史料还是二手史料?

(2)小历同学认为上述表格可以用来研究“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这个主题,你赞同这种说法吗?并简要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史料来源多种多样,学生需要具备求真、求实的学科基本素养,包括“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辨别原始史料和二手史料、认识史料的证明力、运用史料论证问题、史论结合阐述历史问题”等能力。本材料属于二手史料,且呈现的仅仅是1912—1919年大生纱厂迅速发展的状况,无法全面地反映出整个近代民族工业(1912—1949年)的曲折发展。在题干设置上,以研究性学习形式创设情境,贴近学生已有的学习体验。表格数据运用了计量史学分析法,有助于对学生史证意识等学科基本素养的考查。

二、出乎其外:突出核心概念,对接单元教学,培养历史思维

如果说“入乎其内”强调的是洞察学生身心,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同身受,那么“出乎其外”就是回归理性。命题者需要基于课标建构教材,立足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引导学生把获得的知识内化成自身的学习能力。单元教学是建构教材的一种有效路径,以学科大概念来组织教学内容,能更加清晰地解释知识间的纵横关系,把每一节课的内容置于单元主题下考量,强调整体把握教材,搭建史实与史实之间、课与课之间的逻辑关系,避免人为割裂历史。教学质量检测题也应对接单元教学,形成教—学—评的有机统一。

以统编初中九年级上册五单元“走向近代”一课为例,课标要求教学该课,要初步理解近代早期西欧社会的重要变化,理解文艺复兴对人的思想解放的意义,理解新航路开辟的世界影响,了解资本原始积累的野蛮性和残酷性。基于此,笔者设计了以下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自十四世纪以来,在意大利生活中就占有如此强有力地位的希腊和罗马文化,是被当做文化的源泉和基础,生存的目的和理想……人民的精神这时已经觉醒到认识到自己的存在……以它的文化重新组装起来的意大利人不久就感觉到自己是世界上最先进国家的真正的公民。(摘自雅各布·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材料二】

【材料三】在欧洲人入侵前很久,印第安人就在中部美洲和中部安第斯山区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在欧洲入侵后,西欧文化与美洲土著文化发生了激烈的冲突,结果印第安文化遭到了极大的摧残。在印第安人大量死亡的同时,印第安人的神庙被摧毁,金字塔被夷平,文化遗产或被洗劫一空或被付之一炬,最终印第安文明的发展进程被拦腰斩断。(摘自刘文龙《拉丁美洲文化的历史来源及其特点》)

(1)“材料一”中的“人民的精神”指什么?概括文艺复兴运动对待古典文化的态度。

(2)根据“材料二”概括物种交流有何特点?得益于哪一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历史事件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指出最早入侵美洲的人是谁?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近代文明的认识。

设计意图:第一问和第二问分别从纵向和横向的角度來解读近代文明的演进。从外在形式上看,这是培养学生时空观的有效路径;在内在逻辑上,三个问题层层递进,从“事实性问题、解释性问题和评价性问题”出发,逐步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符合高考评价体系的“四翼”——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的要求,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分析历史问题和历史探究的能力。最后一问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其能正确评价各种文明的成果。从价值观的角度,意在让学生认识到文明的每一次进步其背后折射的是一代又一代人不断努力的成果。

测评导向大概念教学,让学生从纷繁琐碎的知识点中抽离出来,聚焦关键能力的培养,从大历史观出发,认识历史过程的结构性、思维性和时代性,有利于推动学生历史思维的形成,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多次尝试从宏观的时空视角进行命题。

【材料四】小历同学在学习完世界古代史和近代史后,用时间轴对欧洲文明的演进进行了梳理。

(1)请把方框内时间补充完整。

(2)你同意小历同学在时间轴上所呈现的对中世纪欧洲文明的认识吗?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材料五】公元8世纪前后,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阿拉伯人成为沟通东西方文明的使者;拜占庭帝国兼收并蓄,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日本仿效唐朝进行改革,中国文化在日本广泛流传……这些史实共同反映了人类文明演进的特征是( )

A.战争冲突 B.融合互鉴

C.一脉相承 D.孤芳自赏

设计意图:第一题需要学生明确古希腊罗马文化、中世纪文明与文艺复兴时期之间的关系。第二题则为学生全景展现了一个相互交错、共融共生的时代。两道题目旨在激发学生表达对某一段历史时期发展的整体感知,通过知识点的融会贯通,在证据、批判质疑的基础上,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进而培养学生理性思考、客观求实的思维品质和大历史观。

三、烛照灵魂:增加开放性试题,回归立德树人初心

“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的最终归宿都指向学生价值观的培养。福建省历年中考历史的最后一道开放性材料论述题,注重考察学生发掘历史现象、提出历史观点、论证历史问题、评析历史事件、阐明历史价值观的能力。命题将史学立意与社会立意、价值立意相结合,开放而深远,体现了历史学科“以史为鉴、经世致用”的育人功能,是“双减”政策下需要继续探索的一种题型。笔者结合当今的热点话题,设计了这样一道题。

【材料六】从哥伦布抵达美洲开始,西班牙人与当地的泰诺人就有所互动,学到了关于植物药物和医疗的知识。在麦哲伦的航行之后,西班牙人打通了印度洋和大西洋,把药用植物引入西印度群岛。如生长于南美洲的金鸡纳树,其树皮是 17、18世纪最重要的药物之一,美洲原住民并不清楚此种树皮的药用价值,对此并不重视。西班牙发现并引入西欧医学后,它很快就被用来对抗各种热病。西班牙垄断了金鸡纳树及其树皮,发展出供应金鸡纳给欧洲药剂师的高利润贸易,发展出将新世界药物出口到旧世界的蓬勃产业……欧洲植物学家和医生在殖民主义初期进行了各种不同形式的搜集、观察和编目,获得了对大自然的全球视野。(摘自查克拉巴提《医疗与帝国》)

(1)材料中“获得对大自然的全球视野”与哪个航海家有关?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围绕主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设计意图:结合本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全球防疫和医疗技术药物共享研究的现象,考查学生对新航路开辟后,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意义的理解:世界不同地区的合作与交流推动文明的发展进步,实现历史与现实的对话。

历史学科与社会现实联系非常紧密,當今国际和社会上涌现出来的各种现象都有着与之相关联的历史背景。只有引导学生关注世界、关注时代,才会激发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应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加以正确引导,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初中统编版历史教材每册都有一节活动课,可让学生来感受历史,比如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考查近代历史遗迹,体会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唱响《国际歌》,进行时事溯源。活动课与现实紧密联系,是锻炼学生搜集历史信息能力、培养家国情怀的重要课程。我们可以尝试结合乡土资源,将活动课内容作为命题的依托,设计符合生情的开放性试题。比如,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道题。

厦门鼓浪屿郑成功纪念馆有“郑成功青少年时代”“报国救民、举义抗清”“中国宝岛—台湾”“跨海东征—驱荷复台”“筚路蓝缕—开发台湾”“大义彪炳—流芳百世”“民族精神、激励后人”等七个陈列室。请你选择一个陈列室,为其写一段解说词,要求史论结合。

总之,初中历史质量检测题的设计,入则领悟教学理念,洞悉学生身心,善创情境,以人为本;出则回归理性,把握建构教材,娴熟运用技巧,升华拓展。唯有出入自如,情理相融,学生方能体验历史学科的魅力,形成历史思维,教育回归立德树人的初心,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理念,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从而真正有效地落实“双减”政策。

参考文献:

[1]蒋大椿.当代中国史学思潮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发展[J].历史研究,2001(4).

[2]张汉林.基本史料:思考“史料教学”的新视角[J].课程·教材·教法,2016(8).

[3]徐金超.以史料分析和问题探讨为依托的“史证教育”初探[J].历史教学,2009(19).

[4]顿继安,何彩霞.大概念统摄下的单元教学设计[J].基础教育课程,2019(18).

[5]郑林.中学历史教材分析[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

[6]邝旭东.渗透学法指导,追求素养立意——例谈初中历史原创试题的命制[J].中学历史教学,2018(9).

[7]张小兵.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J].中国农村教育,2019(20).

[8]杨华.学科核心素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培育策略[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1(24).

(责任编辑:赵昆伦)

作者简介:王雅静,福建省同安第一中学初级教师。

课题项目:本文系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初中历史教学中基于核心素养的批判性思维培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KYZ2028)。

猜你喜欢
质量检测历史教学
浅谈工程建筑材料质量的检测及控制
公路工程的质量检测与控制
农作物种子质量检测结果的公正性研究
农村中学历史教学的反思与对策
“互联网+微课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三 R”作用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