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深度教学探析

2022-05-13 23:24高睿李景梅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声声慢李清照意象

高睿 李景梅

摘 要:本文从李清照《声声慢》一词入手,让同学们置身其中,化身密探,切身感受诗歌的愁苦和诗人的际遇,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精神世界,体会诗人对社会的思考以及对人生的感悟,从而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和文化品位。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分别是读“愁”、品“愁”和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酒词,窥探其内心细腻的情感。通过深入学习李清照的诗歌,从多个方面进行剖析和思考,以此来拓宽视野和提升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李清照;愁;酒;意象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22)04-0072-03

1 引言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安排了18个任务群,其中任务群5“文学阅读与写作”中对学生的学习目标与内容提出要求“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结合作品的写作规律。捕捉创作灵感,用自己喜欢的文体样式和表达方式写作,尝试续写和改写文学作品”。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以课程标准理念为指导,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知识基础,设置层层递进的学习任务,通过对诗文的诵读,对诗文进行鉴赏,以此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学修养,提升文学鉴赏能力。虽然不同课标、不同版本、不同年级有不同的要求,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但李清照诗中的“乐”与“愁”是不会改变的。在对李清照古诗学习的过程中,着重关注诗人所表达的感情,即诗中通过“愁”表达诗人不同的情感成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在南渡以后,李清照写下了名篇之一《声声慢》,这首诗词所描写的是诗人经历了流连失所、失去丈夫、国破家亡之后的愁苦悲戚,是词人真切的经历及其感受,也是诗人所处的时代凄惨悲苦的象征。这首诗选自统编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本单元汇集了不同时期、不同体式的诗词名作。单元导读明确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掌握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认识古诗词的当代价值,在诵读和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精神世界,体会诗人对社会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

2 读“愁”,诉说心中哀痛

诗歌贵在吟读,非读不解其味。通过对诗词的朗读,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诗歌语言的节奏、韵律,还可以使学生在朗读过程中,通过想象,再现诗歌的意境,从而加深学生对诗歌内容以及情感的理解。诗歌,是一种文学体裁,而这种文学体裁通常为了抒情并且言志,诗歌的基础是诗人表达的情绪情感,不论诗歌是叙事诗还是哲理诗,其中都充满了诗人的情感和情怀,诗歌的意境就是指诗人在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情境,通过描绘的画面从而表达的情绪情感和深刻意义。只有在一遍一遍地诵读中才能慢慢了解其中滋味,在课前预习中布置反复朗读的任务,以体会诗词中的不同韵味与意境。

基于这样的指导思想,在教学设计中的第一部分,就加入了诵读,以“愁”为主要思想,层层推进教学环节,设计了不同的诵读方式,为了使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更真切地理解诗人的痛楚。第一步,读准字音,找好停顿,把握好诗歌韵律和节奏。第二步,结合背景,读出情感。第三步,读出心酸和痛苦。在此部分教师应该给予示范,让学生能够更容易理解。师生互读,合作朗读,读出词人内心的空荡,无助无望无奈的孤独寂寞和痛苦煎熬。融入自己的情感去感受詩人。

3 品“愁”,贴近诗人内心

在设计这堂课时加入了游戏环节,大家置身于文本当中,化身密探解开谜团,通过主人公李清照留下的《声声慢》等线索和一些蛛丝马迹去探索她的际遇,拨开重重迷雾,了解这谜一般的女子。朗读的前提是学生走进文本,触碰到诗人的内心世界,如何进行品读呢?我想通过三个方面去进行:品叠词、品意象、品行为,从这三个角度切入分析文本。

3.1 品“愁”之叠词

诗人首句便运用了十四字的叠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找出这一线索的同时并提出她这样写有何目的的问题,“寻寻觅觅”是词人的动作,所以是动词的重叠。寻寻觅觅表达了主人公在寻找生活中残存的快乐和那一丝温暖的过程,但这个过程是漫长的、甚至是没有任何结果的,只有通过时间的推移才能找到最终的答案。那时的主人公李清照经历了国破家亡、流连失所,爱人逝世,她在无依无靠的凄惨生活中寻觅着往日欢乐的时光,南渡前太平安定的生活,丈夫病逝前美好幸福的爱情,还可能是其他心爱之物,但再也不可能了,想回到那美好的生活却再也回不去了。“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描写了周边的环境,所以这两句诗是形容词的重叠,“冷冷清清”这个词的重叠,明显让读者对“冷清”的感受更为加深,并且为后文所描写的语境奠定基础[1]。这几句诗的描写不仅让我们看到当时环境的冷清,更深一层的是诗人的内心,就好比这环境一般孤单寂寞,心中有无数愁绪,却无人能说,无人可谈。“凄凄惨惨戚戚”的重叠充分体现了作者凄凉悲伤的情感,与下文所描写的淡酒、急风、黄花等意象相呼应。主人公寻寻觅觅,想找回失去的全部,不但发现找不回任何东西,反而增添了内心的伤痛,使自己更生出一种凄凉与惨淡。李清照生活环境的冷清更衬托出了她内心的凄凉清冷。还有一种是量词重叠,比如诗中的“点点滴滴”,其中的“点”和“滴”属于量词,诗人在词首用十四字重叠词后,在后文中依然运用了量词重叠,可见主人公李清照用如此多的叠词,内心是多么的愁苦和凄凉。下阕用“点点滴滴”描绘“细雨”,体现了雨小且密的特点,同时这细雨也暗示了词人的内心犹如这细雨一般,愁情密密麻麻,剪不断,理还乱。这细雨的来临,为本就愁容满面的诗人更添一丝悲凉也正好与词尾的“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中的“愁”融为一体,可谓是“寓词于景”“寓词于情”。让学生思考出运用叠词,不仅增强音韵美,词首的十四字叠字既未悲秋,也未写眼泪,却在词中包含了无尽的酸甜苦辣,由浅入深,层层叠进,烘托出一种浓厚的悲凉气氛。

3.2 品“愁”之意象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诗人所作的诗通常是抒情言志的,每首诗都会通过意象或者其他手法表达感情,同学们在诵读一首诗时,都会在自己的脑海中呈现出自己所理解的画面,通过此条线索向大家提出问题并解决,《声声慢》这首词中有许多意象,例如淡酒、归雁、黄花、梧桐、细雨,在课堂中给学生们留下作业,词中有哪些鲜明的画面?请学生们选择有感触的一处,发挥自己的想象,揣摩词人的心境。在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的同时,不仅能够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而且能够使学生置身其中,感受诗人的精神世界。学生通过小组的共同努力,描绘出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卷[2]。

各小组侦探似地完成主人公留下的线索,北雁南下与作者的奔波极其相似,满地堆积的菊花和自己憔悴不堪的形象又极为相似,独自守着窗的凄苦煎熬,寂寞梧桐和凄冷的细雨。大家的描绘使人身临其境,内心久久不能平复。

4 立足酒之意象,展开深度教学

现代酒是日常生活中出席重要场合、休闲娱乐必不可少的物品,酒变成了一种文化现象,少量饮酒,有助于身体健康,可以软化血管,有特殊的调节作用,酒与人的精神状况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酒可以使人忘掉悲伤,使人沉醉,麻痹自己不去想一些难过的事情,可以平衡人的心理。正因为酒有这种特殊功能,变成了诗人所偏爱的东西,诵读众多诗人的作品,会发现酒出现在很多诗人的文学作品中,而且被文学家赋予了特殊的魅力。诗词与酒之缘,可能早已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统文化了。在文人的精神世界中,他们凭借酒兴抒发喜怒哀乐之情、悲欢离合之感。他们或斗酒赋诗,或以酒助兴,或借酒浇愁,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一首首关于酒的佳作并流传至今[3]。

4.1 定位诗歌内容

李清照与酒的关系,虽然没有专门的记载,但诵读她一首首与酒有关的诗作,便可以非常容易地看到李清照对酒可谓是情有独钟。李清照留下了很多诗篇,在这些诗篇中关于酒的诗词占据一半之多。读李清照的词,似沉醉在酒中,令人陶醉。教师可以对李清照写酒的诗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梳理,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对李清照及其诗歌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在梳理的过程中定位到《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和《声声慢》,着重对这两首诗进行讲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学生充分了解诗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采用对比法进行深入分析和探究。

4.2 细读诗歌内涵

诗歌,最重要的是品读其中的内涵,要想做到如此,必须从诗人所描写的诗句入手,体会她词语的用意,找准目标之后进行深度的剖析和理解,发掘诗词背后所蕴含的情感。想要理解诗句的用意,首先应该抓住诗中的字词,解读其在诗中所包含的意义,通过对字词的分析上升到一句诗,最后就是对整首诗的理解。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对同一时期诗歌“酒”这一意象所带来不同的情感进行对比,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和《声声慢》中的意象“酒”所表达的不同情感去体会诗歌,两首古诗进行对比,找出异同。同学们找出的相同处是两首诗同样写了“酒”,诗人通过酒表达自己的悲欢。而不同处是两首诗所写的时期不同,前一首小令《如梦令》是诗人少女时代的作品,那时的她无忧无虑,写的诗也充满了欢乐活泼,而后一首小令《声声慢》是她南渡之后所作,这期间她经历了颠沛流离、丧夫之痛、国破家亡,李清照遭遇了种种不幸,写的诗也充满了隐痛。运用表格将两首诗进行对比阅读,既能对比出两首诗的异同,同时还能联系之前所学的内容,加深理解。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积极深入文本,通过对比来引发学生对李清照原有的了解,并通过自己的联想与理解,形成新的阅读体验,进而提升深度学习的能力。

通过对《声声慢》的理解,同学们可以感受到整篇词的情绪写的是愁,然而这种愁绪作者始终不说破,营造出一种“一重未了一重添”的凄苦氛围,给人留下了很多思索空间。最后老师可以带领同学们带着这种愁绪一起再次走进李清照,共同有感情地朗读一遍这首诗。做到有头有尾,在课堂开始时学生摸不着头脑或是自行理解的自由朗读,到结束时了解了诗歌“愁”的情感和诗人的际遇之后,怀着不同的心情再次进行朗读。就这样,根据一个又一个的线索深入文本,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与提升。

4.3 落实核心素养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提出了18个任务群,在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中提出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结合以前学过的诗歌,根据它的一般规律,通过自己喜欢的句式和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根据生活中的所感所想,创作一些小诗。同学之间可以交流创作时的体会,不仅能够提升自己的创作能力,还能为以后学习古诗奠定坚实的基础。李清照的作品有其深刻性,所以要及时整理阅读中的所思所感,这样才能够切实提升深刻性、独特性等思维品质,并在阅读中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通过对李清照诗词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早期她的少女之乐,后期她的凄苦悲凉,感受到了她的流离失所的无助,失去爱人的痛心,国破家亡的哀痛,这一切都通过她的诗词表现得淋漓尽致,印刻着她的成长轨迹,生命痕迹。李清照可谓是尝尽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从早期的甜蜜到相思,到后来的失国又失家。李清照将所有的喜怒哀乐、悲欢离愁都融入诗词中,融入酒杯中。通过李清照的诗词回顾她的一生,她曾在甜蜜快乐的日子中生活过,也曾在一个又一个无助黑夜中走过,这所有的一切,不论好的还是坏的,都是她创作的财富,正因这样的经历,成就了名垂青史的女词人。李清照是一个敢于表达的女人;是一个坚强勇敢的女人;是一个具有书香才气的女人;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女人。李清照的诗词,承载了太多的悲欢离合,爱恨情愁!让人品读起来流连忘返又肝肠寸断[4]。

李清照的一生是美好的,也是悲惨的。通过对《声声慢》深度教学的探析,叠词、意象等手法的分析,将词人的凄苦与哀愁表达得淋漓尽致,从读“愁”、品“愁”以及酒词的对比中,也让我们感受到她愁苦的一生。她将所有的人生百态、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都写进她的诗词中,融入酒杯里,奏响了生命的绝唱。

——————————

参考文献:

〔1〕姚玉坤,屈贝茜.李清照《声声慢》中叠词的运用[J].文学教育(下),2013,31(05):42-43.

〔2〕董苏玲.《声声慢》教学设计[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7,19(10):61-63.

〔3〕张小萍.金樽共一生 杯盏载百味——李清照酒词浅析[J].新余学院学报,2020,25(03):80-84.

〔4〕郭文戟.《聲声慢》——李清照生命体验的最真实写照[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1,10(10):86-87.

收稿日期:2022-01-15

通讯作者:李景梅(1980-),女,蒙古族,内蒙古赤峰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中国古代文学。

基金项目:赤峰学院2021年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JYXMY202146)

猜你喜欢
声声慢李清照意象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谈李清照婉约词的艺术特色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来自林间的风
点绛唇
如梦令
高中语文教学中文本细读的策略探讨
从“三美论”谈宋词翻译
从“三美论”谈宋词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