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孤独症儿童开展融合教育的方法

2022-05-14 16:26胡静
幸福家庭 2022年2期
关键词:集体情绪幼儿园

胡静

孤独症是一种先天发育性疾病,患有此病症的儿童行为刻板、情绪易变,难以接受生活中的变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了“幼有所育”“弱有所扶”的理想目标。教师要学习并践行融合教育的理念,让孤独症儿童享受同等的受教育权,帮助他们融入集体、融入社会,让他们学会与他人交往。笔者以自己所在幼儿园为例,从“入园前”“在园中”“离园后”三个方面入手,分析了帮助孤独症儿童适应并融入集体生活的方法,以促进他们语言表达能力、情绪控制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以期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和幼儿家长提供教育参考。

(一)熟悉园内环境,建立安全感

孤独症儿童的思维比较刻板,性情固执,喜欢一成不变的事物。如果待在熟悉的环境中,孤独症儿童的情绪就会相对稳定,能自主玩耍。当被迫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时,孤独症儿童容易产生紧张、焦虑、害怕等情绪,并出现尖叫、哭闹、逃离等行为。在每年新生报名时,教师应大致了解每一名儿童的情况,并在儿童正式入园前对特殊儿童进行提前干预。在暑假期间,教师可以与孤独症儿童的家长进行简单沟通,建议他们在规定的时间段内带着孩子一起来幼儿园熟悉环境,如带领孩子参观幼儿园的小花园,走一走幼儿园的楼梯,玩一玩幼儿园的滑滑梯等。等正式开学后,教师可建议有条件的家长进入班级陪读一段时间,帮助孤独症儿童缓解焦虑,逐步适应新环境,建立对环境的安全感和对教师的信任感。在这期间,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接纳和包容每一名孤独症儿童,不能因他们的不良行为而妥协、放弃。对于孤独症儿童,教师要适当降低要求,允许他们带自己喜爱的玩具或物品来园,宽容他们的一些特殊行为,用爱心陪伴和呵护他们。

(二)熟悉园内作息,减少焦虑和不适

相较于家里的作息时间,幼儿园的作息时间更规律,更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需要。孤独症儿童习惯在固定的时间完成相应的事项。为了让孤独症儿童快速适应幼儿园的生活,熟悉新的作息制度,教师要提前与家长沟通,达成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上的统一。笔者建议家长在幼儿入园前的一段时间,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在家里按照幼儿园的作息时间进行各项活动。在适应阶段,孤独症儿童会出现哭闹、尖叫等行为,家长应尽量安抚幼儿,调整节奏和强度,以减少他们入园时的焦虑和不适,让他们的情绪更稳定。

每一名儿童在进入幼儿园后都要经历一个适应的阶段。相较于普通儿童,孤独症儿童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弱。为了帮助他们和普通儿童一起正常生活和学习,笔者所在幼儿园采取了以下方法。

(一)生活技能的融合

进入幼儿园后,孤独症儿童需要自主吃饭、喝水、上厕所、穿衣服等,这对于他们来说是巨大的挑战。为了提高孤独症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教师可以采取“说出想法,成人帮助”“自己动手,成人辅助”“成人提示,自己完成”三种方式,帮助孤独症儿童学会简单表达自己的需要并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确保自己给出的指令简单明了,并在必要时多次重复,让幼儿明确指令的含义。在学习生活技能的过程中,孤独症儿童的情绪可能会比较急躁,可能会因为一个小动作没做到位而发脾气。对此,教师要照顾其情绪,避免激化他们的情绪。

(二)集体活动的融合

相较于家庭生活,集体活动的难度增加了很多,孤独症儿童往往不能理解什么是集体活动,不知道自己在集体活动中应该做什么。在参与集体活动时,他們容易出现坐不住、乱喊乱叫等行为。如果教师仅仅要求他们安静地坐在椅子上不走动,他们会觉得自己失去了自由,进而出现哭闹、尖叫、反抗等行为。在刚开始进行集体活动时,教师可以给予孤独症儿童自主活动的权利,允许他们离开座位走动,鼓励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玩具,让他们在心理上减少对集体活动的排斥。一段时间后,教师可以逐步提高要求,减少孤独症儿童自由活动的时间,要求他们坐在椅子上玩玩具,让他们了解自己需要在集体活动中遵守的规则,帮助他们逐步适应集体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全程陪同孤独症儿童,用简单的语言向他们多次重复活动要求,并带领他们一起行动,及时安抚他们的情绪,给他们提供相应的帮助,以提高孤独症儿童参与集体活动的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参与集体活动。

(三)游戏活动的融合

在集体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孤独症儿童和其他幼儿一起活动,为孤独症儿童创设和同伴互动的机会,增进他们的感情。在孤独症儿童熟悉游戏规则后,教师可以安排不同的幼儿与其组队,和他们一起玩玩具,帮助他们逐渐熟悉班级里的其他同伴。在游戏活动中,孤独症儿童会慢慢学会等待,学会控制,逐渐增强理解能力、控制能力、情绪管理能力等。当孤独症儿童出现不良情绪和不当行为时,教师要及时安抚,转移其注意力,待其情绪好转后再次强调游戏规则和要求。当孤独症儿童情绪稳定、能专心游戏时,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通过摸摸头、拥抱等方式与其进行身体接触,增强其对集体的熟悉感和归属感。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儿童行为习惯和良好品质的形成,不仅需要幼儿教师的努力,还需要家长的支持,双方通力协作,以促进儿童的健康、全面发展。

(一)家园有效沟通

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教师应给予孤独症儿童长久、持续的关注和观察,及时记录孤独症儿童的行为表现,并在当天反馈给家长。这种做法能让家长感受到教师对自己孩子的关注,增加对教师的信任。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家园沟通,和家长一起分析孤独症儿童的近期表现,探寻适合他们的教育方法,并及时干预其不良行为。

(二)提出阶段目标

对于班级的常规要求,教师应及时与孤独症儿童的家长沟通,让他们知晓并配合。教师可将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和具体要求以电子文稿的方式发送给家长,再进行共同商议,为孤独症儿童制订一个个阶段小目标。例如,在刚开学时,教师可以和家长共同制订有关吃饭、喝水、上厕所、睡觉等幼儿生活习惯的阶段目标;待孤独症儿童基本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后,教师可以和家长商讨制订有关集体活动的目标。在制订目标时,教师要遵循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的原则,根据孤独症儿童的实际适应情况灵活调整。

(三)巩固贵在坚持

由于孤独症儿童的生活能力较弱,其家长在生活上会对其更为偏爱,主动帮助他们完成一些事情。为了增强孤独症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教师要和家长进行沟通,与家长在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上达成一致。对于孤独症儿童提出的一些要求,教师可以建议家长尽量让他们尝试自主完成,等他们碰到难以克服的困难时再提供适当的帮助。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时间,教师和家长要给予孤独症儿童充足的耐心和爱心,不因错误而苛责,不因失败而放弃,要坚定不移地支持和鼓励他们,给予他们关爱和信心,让他们感受陪伴和爱的力量,促使他们不断克服困难、达成目标,体验成功的喜悦。

(本文系张家港市教育科学“十 三五”规划2020年度教改专项课题“轻微孤独症儿童在班级群体中的融合教育个案研究”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花园浜幼儿园)

猜你喜欢
集体情绪幼儿园
我为集体献一计
我爱幼儿园
欢乐的幼儿园
爱“上”幼儿园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警犬集体过生日
动物集体卖萌搞笑秀
情绪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