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如何“潮”起来,“活”起来?

2022-05-16 14:59盛书琪
曲艺 2022年5期
关键词:年轻一代曲艺艺术

曲艺是植根乡土、吟说世情的群众性艺术形式,作为极具中华民族文化表征的符号,在艺术发展过程中承担着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和审美体验的重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对文化、文艺发展的重要讲话,为曲艺在内的中华传统文化提供了根本遵循。“互联网+”时代,新媒体的快速革新为曲艺传播与传承提供了即时高效的平台媒介。在此背景下,笔者认为曲艺的传播与传承要立足青年一代,精准把握时代脉搏和潮流需求,认真辨析曲艺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让曲艺乘着时代东风“潮”起来,“活”起来。

要使曲艺“潮”起来,“活”起来,需要解决3个问题:一是谁能使之“潮”,使之“活”,即要明确曲艺传播与传承的对象;二是“潮”什么,“活”什么,即要明确曲艺传播与传承的内容主题、思想内涵;三是通过什么“潮”,通过什么“活”,即要明确曲艺传播与传承的路径。

一、谁能使之“潮”,使之“活”

回溯曲艺传播与传承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长久以来曲艺这种说唱艺术是以亲身传教的在场传播方式作为传播本原的。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改变了这一传播方式的主流地位。新媒体不受时空所限,传播成本低,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碎片化的曲艺消费需求和参与需求,助推了人们由单纯的消费者提升为消费者、参与者、创造者、传播者合一的多重身份,推动曲艺的传播传承路径从亲身传播转变为大众传播,从而扩大了曲艺生存的市場和影响力。可以说,新媒体改变了曲艺传播生态,催生了新的曲艺内容和曲艺形态,带来曲艺观念和曲艺实践的深刻变化。

需要指出的是,在这场生动而深远的变化中,作为曲艺传播与传承的两端,广大曲艺工作者和观众都担负着同等重要的任务与使命,他们就是使曲艺“潮”起来、“活”起来的关键所在。

没有曲艺工作者就不可能有曲艺作品,没有曲艺作品更妄谈曲艺传播与传承。曲艺虽然植根乡土,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娱乐性,但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属性的艺术,又同时兼具政治性、伦理性,四者不可或缺。故而,优秀的曲艺作品一定是要符合时代的要求,符合真善美的标准,在给观众带来欢乐感动的同时,还要予以启迪和激励。

在新媒体时代,时刻更新的海量信息都有可能成为曲艺创作的题材内容,为曲艺提供源源不断的新素材。与此同时,借助媒介平台,无数的曲艺作品、演出资讯、演员境况等信息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曲艺的消费需求,但曲艺赏析、研习却滞后于曲艺传播,导致受众接收和输出的信息质量良莠不齐,从而影响了曲艺的进一步传承与发展。

故而,在新时代背景下,曲艺艺术家必须兼具艺术创作者和艺术把关人的双重身份。在艺术创作者这一身份上,曲艺艺术家必须坚持“我口表我心”,从传统曲艺技艺和优秀作品中获取营养内涵,从新时代新形势新风潮中获取灵感新意,用自身较高的艺术素养和美学修养,创作出真正的具有审美价值和社会积极意义的艺术作品。在艺术把关人这一身份上,曲艺艺术家应该始终站在社会道德的前沿,为大众传播健康有益的作品。①同时,还应该充分发挥自身影响力和号召力,利用严谨的学理知识、良好的审美品位引导普通观众去正确赏析和研习曲艺。

曲艺属于全体人民,但传承与发展还是需要精确发展对象群体。长久以来,曲艺创作者和观赏者的年龄层偏大,少有年轻人涉足。然而在新时代,承借文化强国号召、新媒体鼓振以及曲艺进入本科专业目录等利好,曲艺勃发出的新生机向年轻一代发出真挚邀请。能够理解欣赏曲艺艺术、有志于为之传播传承、具有创新想法、掌握一定新媒体技能以及活动策划能力的年轻一代,正是我们应该追求和把握的对象。当下,就曲艺消费群体而言,以八○后、九○后、○○后为代表的年轻一代,他们无论是在小剧场演出现场还是互联网文娱平台都成为消费的核心人群。而年轻一代又具有很强的新媒体操控能力和适应能力,借助短视频的各类平台和各类跨界混搭合作,使得曲艺内容更为多元、传播渠道和范围更加广泛。年轻人不仅可以成为欣赏曲艺的主力军,亦成为创作和传播曲艺的新生力量。所以,新时代使曲艺“潮”起来、“活”起来的发展对象群体应当着重在年轻一代身上。

二、“潮”什么,“活”什么

曲艺“潮”起来、“活”起来并不是简单的口号,而是在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宗旨的前提下,把“老”“冷”“土”的内容形式转化成公众关注并参与的话题,让传统文化真正地融入生活细节之中,让年轻人看到曲艺文化在当下的实用性,体会到曲艺文化的鲜活生命力。

历史上,曾出现或盛行过无数脍炙人口的曲艺作品,这些曲艺作品之所以成功,首要原因就是其所呈现的内容贴合当时的生活情景或影射时代风貌,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比如,大鼓艺人白云鹏的《一门忠烈》《别母乱箭》《方孝孺骂殿》《哭祖庙》等曲目之所以在战乱年代广受观众喜爱,其原因就正如《天风报》所述“真能激昂兴奋,有色有声,正适合刺激我国现代的民族性”“亦正是现代我国民族性所最需要的”。②这就是曲艺作品顺应现实需求而成为社会风尚的绝佳例证。随着国家对包括曲艺在内的传统文化的推动,曲艺事业逐渐复兴,然而不得不承认几十年如一日的老段子已然给曲艺艺术工作者和观众造成了审美疲劳,其传递的精神内涵虽然在现如今仍有很高的现实意义,但是时代的进步永远赶超创演速度,曲艺作品无论是内容还是意趣都相对滞后于时代发展。对于社会,尤其是对年轻一代来说,迫切地需要创演新鲜的、富有时代气息的、视野更为开阔的曲艺作品。

那么,当下符合年轻一代“潮流”的曲艺作品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在内容题材上,“潮流”的曲艺作品要反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反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要跟现代人的生活,尤其是与年轻人的生活态度结合在一起。而目前曲艺作品的题材多为红色题材、现实题材、民俗故事题材,虽然反映了现当代中国发展面貌,塑造了社会正面形象,传递了正能量,但是题材范围仍显狭窄,不能满足广大观众尤其是年轻一代的精神需求,因此“潮流”曲艺作品还应该从年轻人的生活着手,将曲艺照进现实,提升曲艺作品的鲜活性和实用性。近年来,婚姻、性别、家庭、健康、职场、学历等成为社会热门话题,年轻人用“笑着说苦事”的方式去解读和稀释职场焦虑、容貌焦虑、两性焦虑等方面对生活的影响,这便是当代年轻人在“内卷”中面对生活态度的缩影。若想曲艺“潮”起来,就是要把握年轻一代的心态和态度,创作顺应年轻一代消费需要和审美需求的曲艺作品内容。

在内容渠道上,“潮流”曲艺作品要打通曲艺与各类叙事艺术作品的关联,通过改写、嫁接、引用等方式,将现代话语引入传统曲艺之中。曲艺自诞生起,就具有极强的吸纳性,曲艺与小说、戏曲的互文性贯穿曲艺发展过程始终,如《宝玉探病》《探晴雯》等均出自小说《红楼梦》。进入新时代,各类叙事艺术样式发达、种类繁多,话剧、电视剧、音乐剧、歌剧、电影、网络文学、说唱、摇滚等叙事艺术形式为年轻一代传递了言情、穿越、玄幻、盗墓、仙侠、校园、警匪、宫廷等各种类型的信息内容,这些都为年轻一代所喜爱,都可以成为曲艺内容取材的渠道。吸引年轻一代的“潮流”曲艺就是要将年轻人喜欢的、当下流行的IP加以改编、引用,使之成为曲艺作品内容的一部分。通过表达内容的互文性,建立热门IP的生态周边,延长年轻一代对该IP的热度,使曲艺与其他叙事艺术形式形成互振共振,最终促进曲艺进入更多年轻一代的视野。

三、通过什么“潮”,通过什么“活”

曲艺是承载了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优秀艺术,如何利用好当下的政策扶持及各种新型传播媒介,充分展示曲艺艺术魅力,吸引年轻人的主动探求,是曲艺这一传统艺术适应新时代的必要思考。

(一)以优秀曲艺艺术家为核心,搭建专业化曲艺传播传承平台

优秀曲艺艺术家是促进曲艺传播与传承的摆渡人,他们不仅是曲艺创作者、曲艺规范标准制定者,也是曲艺艺术的评价者及教授者。在新媒体时代,优秀曲艺家除了担负着创作符合时代要求、贴合大众(尤其是年轻一代需求)、健康有益的曲艺作品外,面对大众从曲艺信息单纯的接受者向曲艺信息处理和反馈的主动者这一身份的转变情况,还要肩负着利用自身严谨的学理知识、良好的审美品位引导年轻一代正确认识、欣赏、评价、研习曲艺的重要任务。实现这些任务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建立专业的“线上+线下”曲艺传播传承平台。

专业的曲艺传播传承平台应该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次平台:一是数据平台。利用信息可视化手段,对优秀曲艺作品进行整合、归纳,建立曲艺数据资料库。科学设置各信息模块,保证各曲种曲目、各信息资讯都有专门的模板自由展示,且不受时间、地理、资金限制,观众可以根据自身时间灵活欣赏研习。二是管理平台。由专人管理,做到信息及时更新,及时辨别信息优劣,对恶意信息、不实言论及时管控。三是学习与交流平台。由专业的曲艺艺术家定期或不定期地开设相关赏析和研习的课程、讲座,为普通观众介绍曲艺发展、曲目创作背景与梗概、曲艺唱腔与表演艺术、名人趣事等。四是展演平台。在相关部门指导下,由曲艺艺术家和曲艺教师组建专业教学队伍,通过“名家传艺”工程、曲艺研修班等活动培养更多的年轻曲艺人,并通过“大学生曲艺周”“曲艺新人新作展演”等活动,给青年曲艺工作者提供表演原创作品的机会,并在专家评价、演员交流中提升其曲艺作品和曲艺表演的完善度,让他们在舞台上立得住、立得稳、立得久。

(二)做好调研,把握年轻一代的消费、审美需求

新媒体时代,尤其是后疫情阶段,年轻一代对于共享互娱式的体验式消费的关注和渴望高涨,曲艺如何在新时代、新语境下营造更适合年轻群体的新表达和新需求,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到曲艺大“潮”之中,前提条件就是做好调研。

针对年轻一代的调研,至少要做好以下几项内容:一是了解年轻一代对于曲艺的认知度以及对曲艺传承发展的兴趣度;二是掌握年轻一代新媒体的使用偏好和内容偏好;三是把握年轻一代的消费习惯、审美情趣、价值取向、生活态度等;四是摸清曲艺传播传承现状,尤其是资费、演出时长、剧场交通等对于年轻一代欣赏研习曲艺的影响及其反馈;五是统计现有的年轻一代曲艺工作者和学习者数量等。

(三)科学设计多元化媒体呈现方式,建立长效化曲艺传播格局

对于任何一种文化或语言,耳濡目染的熏陶远远好过有目的、有计划的宣教,曲艺亦是如此。笔者认为,“潮”并非单纯指风潮,更是“人潮”。若达到曲艺“潮”之目的,就需要更新传播手段、融合各媒体传播优势形成大环境,推动大环境下的个体或多或少地参与到曲艺传播与传承之中。在此背景下,我们不仅要发挥传统媒体的作用,更要借助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建立长效化曲艺传播格局。

首先,以传统茶园书场为基地,探究文旅结合新路径,依靠现场传播的强大感染力吸引年轻观众的好奇心和兴趣。其次,借助传统媒体,如电视、报纸等受众面大且“官方性”的权威地位,向全社会宣传曲艺传播与传承的意义和价值,号召年轻一代参与到曲艺传播与传承之中。再次,利用新媒体的立体多元传播生态,扩大网站、广播、手机APP、户外显示屏等多种渠道的曲艺呈现方式,并可利用直播、VR等技术手段增强曲艺艺术与年轻一代的互动性和体验感。然后,丰富曲艺与现代的说唱、表演艺术、影视节目等其他艺术形式跨界融合,利用Rap、流行唱法、影视剧等艺术形式的传播促进曲艺的传播,近期大火的《觉醒时代》中,数来宝、京韵大鼓、小热昏等曲艺插曲出圈就是绝好例证。最后,打造多元传播矩阵,支持官方媒体、民营媒体、自媒体一道打造曲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四)深度挖掘曲艺形象符号价值,延长生命周期

当前,很多新潮文创产品颇抓人眼球,中华传统文化与潮流元素两个看似不相关的元素,经设计师之手,变成了具有鲜明国风、高颜值、深内涵的文创产品,广受年轻人青睐,成為其传承传统文化的又一渠道。文创产品凝结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民族审美情感,让“高冷久远”的传统文化融入时代语境之中,传统文化的形象由此变得立体、鲜活,迸发出勃勃生机。在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感越来越强、消费群体越来越扩大的今天,为曲艺树立具有鲜明特色的形象符号、形成曲艺大IP则成为曲艺“潮”起来的必由之径。

事实上,曲艺艺术本身就是优质的IP资源。曲艺起于先秦瞽矇,植根乡野田间,讲述的是各族人民的家长里短、历史典故、英雄史诗、希冀幻想。从题材上来说,它是丰富的,这就为找寻曲艺形象提供了巨大而丰厚的内容基础。此外,得益于曲艺的繁荣,历史上出土了诸多曲艺相关的文物,如国博收藏的击鼓说唱俑、川博收藏的灰陶俳优俑等,或憨态可掬,或灵俏可爱,都是极好的打造曲艺形象标签的符号。

打造曲艺优质IP,需要做到以下两点:1.颜值是影响年轻一代購买决策的第一产品力。③曲艺形象符号和优质IP需要塑造高颜值的形象,只有令人眼前一亮且别具一格的形象才能抓住消费者眼球,才能吸引年轻一代购买。2.有高颜值,更需深内涵。内涵的浅薄粗鄙、品质的粗制滥造会使得曲艺文创产品失去特色,指向含混,失去了形象符号的“专指”意味,最终会导致曲艺文创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对曲艺的传播与传承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只有颜值和内涵并重,才能使曲艺文创产品获得生命的温度,才能延长消费和欣赏周期,给曲艺艺术树立鲜明的标志性形象,曲艺的传播与传承才能因此得到更好的实现。

在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及各级层面的政府支持为曲艺“潮”起来、“活”起来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而借助新媒体手段,年轻一代的参与性和创造性又为曲艺“潮”起来、“活”起来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推动力。

曲艺是凝结了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艺术形式,使曲艺“潮”起来、“活”起来是曲艺适应时代发展的应有表现。在现有条件下,立足精准群体调研,凭借新媒体技术手段,充分利用优秀曲艺艺术家的严谨学理涵养和高尚审美品格,去创作更好的贴近年轻一代的曲艺作品,并通过各类数据库、传播平台、讲座授课引导年轻一代获取更多曲艺知识和能力,培养年轻曲艺人是应有之格。同时,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共塑媒体传播矩阵,营造良好曲艺传播环境,潜移默化地形成“赏、购、研、习”社会风尚,是传媒界振兴中华传统文化的应尽义务。曲艺是一种产品,亦是商品,曲艺工作者、设计师、文创企业等要注重挖掘曲艺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开发出更多有高颜值、深内涵的文创产品,这不仅是传播渠道的再深化再升级,也延长了曲艺传播传承生命周期。

(注明:该文章为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晚清至民国时期京津沪报刊曲艺资料整理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编号:21BB029)

注释:

①鲍震培:《我们为什么说相声——从艺术传播学角度看新老<虎口遐想>的本体呈现》,《虎口遐想三十年》,百花文艺出版社,2017年。

②载于《白云鹏之哭祖庙》,《天风报》,1937年4月27日,第2版。

③ 盛书琪:《媒体融合发展视域下红色题材曲艺作品的传播与推介》,《曲艺》,2021年第11期,第22—27页。

参考文献:

[1]宋建林:《艺术传播的要素及其互动过程》,《美与时代》,2009年第3期。

[2]《让传统文化“潮”起来》,《创新世界周刊》,2021年第6期。

[3]程宇豪:《融媒体时代戏曲传承发展之路的思考》,《新闻世界》,2019第4期。

(作者:南开大学文学院在读博士生)(责任编辑/陈琪颖)

猜你喜欢
年轻一代曲艺艺术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年轻人月均储蓄1624元
《曲艺泉城》
纸的艺术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中国家族企业年轻一代状况报告》在北京发布
各行各业的炫富摔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