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产教融合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

2022-05-16 13:23张璇
锦绣·下旬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民办高校

张璇

摘要:民办高校是我国推进教育产业化的重要成果,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大有生力量,為社会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的专业的技能型和管理型人才,也缓解了当前突出的高等教育需求矛盾。民办高校因其独有的治理体系和办学模式优势在产教融合发展路径的实践中具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更贴近市场前沿,更瞄准产业需求,是进行产教融合育人的绝佳平台。而当前,我国对于高等教育改革中把产教研融合战略作为了一项关键的任务全面推动,校企合作模式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高校在推进产业结构、人才队伍的转型升级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民办高校作为产教融合育人机制探索实践的排头兵,更应该率先示范,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关于产教融合政策精神,依托其办学优势,打造“校企、校政、校社”等多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架构,提升人才在应用行业中的认可度和成长潜力,实现教产的协同发展。

关键词:民办高校;产教融合;合作育人;人才培养路径

引言

早在2017年,国务院就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相关意见,它强调受体制机制影响,当前的应用型人才结构性矛盾仍然十分突出,要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实现教育、人才、产业链条的有效衔接,促进人才的高质量,高效率流动。可见,产教融合是推动大学生人力资源结构优化转型的重要举措,也是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所谓产教融合,指的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以学校为基础,深度整合高校、企业、政府、科研院所在教学,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转换方面的资源优势,建立互信互助机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协同合作育人机制,把校企合作作为主要路径,通过技术成果转让应用和人才共育共享的通道搭建,实现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主体间的深度高效融合。它是解决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两张皮”的有效措施。民办高校是高等教育改革背景下迎合教育产业化中诞生的通过社会产业资本的介入,实现教育资源投入的多渠道保障,缓解了国家在教育领域的投入压力,拥有多元的投资主体和灵活的办学机制,在市场上的敏锐度更高,更适合产教融合的深入探索。

一、民办高校进行产教融合育人实践探索的重大意义

2019年,中央全面深改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会议指出,深化产教融合,是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的战略性举措。要坚持问题导向、试点先行,充分发挥城市承载、行业聚合、企业主体作用,尊重教育规律和经济规律,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统筹推动作用,统筹部署、协调推进。该方案对产教融合机制建立做了全面统筹部署,是民办高校实施产教融合改革实践的根本遵循。该理念集合了传统理论教学、实践实训、复合型人才培养、科研创新、教产一体化管理于一身的综合性市场化的现代教育思路,在民办高校教育体系构建上起到了重要的导向性和促进性作用[1]。同时,产教融合地纵深推进,对于我国产业行业科技创新能力,人才队伍提质和产能优化增效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多年民办高校的产教融合探索实践来看,该模式对于民办高校的高质量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推动民办高校适应现代人力资源市场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举措。民办高校本身以公立高校相比,没有雄厚的公共财政资金作为后盾,处在较为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源的质量往往与教学质量和学校声誉紧密相连。在高校招生扩招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主要培养学术研究型和行业部门管理型人才为主,但是在当前高校扩招与市场人力资源需求结构发生深刻改变的情况之下,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专业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逐步受到了用人单位的青睐。而很多高校在人才培养皿模式转型过程中动作较慢,导致许多毕业生理论基础扎实,但是动手实践能力弱,竞争力不够[2]。开展产教研融合教育教学改革,能够有效应对该困局,拓宽培养的渠道,与企事业单位和相关科研机构,社会组织密切合作,打造校企协同育人平台,更适应市场化的多元人才结构需要,民办高校立足学校发展实际和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基础,开展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也是增强其本身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在提升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上有重要意义。

二是引领高等教育产教融合高质量建设的有效途径。民办高校作为后起之秀,在科研实力,师资力量,校园文化,历史积淀等方面与已经有动辄几十年上百年的传统公立高校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弱势,因此民办高校必须要有创新思维,积极探索后发优势,从而实现弯道超车,在某一领域成为高等教育行业的排头兵,从而为今后的全面发展打好基础。而民办高校独有的产教融合教学平台资源优势,可以作为弯道超车的动力引擎。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应当在教育支持政策上做好差异化的顶层设计,着力推进民办高校借助其原有的资源禀赋,整合现有培养渠道,加强体制机制建设,优化改进培养方案,建立多元校企育人合作模式,在行业和企业界树立产教融合的良好形象,成为该项教育改革创新的引领者,推进现代教育布局形成。

二、民办高校合作育人面临的短板和不足

尽管深化产教融合、开展合作育人已经成为各大民办高校在育人方向上的共同认知,但是因为民办高校的主体地位与其他政府和企业组织有区别,各方所占立场和利益追求也有所差别,因此在开展融合合作过程中,势必会产生客观和主观上的分歧,引发一系列问题,这都将成为制约产教融合机制建设的短板和不足。

(一)协同合作育人缺乏正确认识

部分的民办高校,因为在办学资金上实力较弱,很难拿出配套资金开展产教融合背景下的合作育人模式改革和创建,为片面追求合作成效,忽略了育人的初心,就会造成在校企等机构合作中过度地依靠对方机构,只注重形式而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成效关注不够。把一整学年的学时都用于企业实训,简单地把育人责任推到企业,这样学生在企业有被当做廉价劳动力的风险,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但是并未掌握其现金的技术理念和管理思路,进步不大[3]

(二)育人体系和机制不够系统合理183421D8-FBD8-4364-AC87-6B49CDCE8573

科学系统的合作机制和制度保障,是合作育人成效凸显的关键。因为涉及的主体多元,各方之间的权责利等关系要进行密切协调,为此很多民办高校与其他合作主体协商,组织发起了学科专业建设委员会、校外企业教学实践联席会议等议事协调机构。但是在具体的落地过程中,因为缺少持续的经费保障、制度约束管理、考核评估以及交叉人教的教师队伍的合理激励管控,很多的协调机构合作实训平台并未发挥实际作用,合作只是停留在了文件和会议当中,形式主义现象较为突出。主要体现在了合作层次不够深入,教学内容形式和课堂管理跟不上,过程缺少监督和评价。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民办高校的校企合作又出现了产、教相互割裂的现象。学校仍然只搞理论基础教学,企业只是开展固定程式化的实习工作,各管一片,没有真正的沟通交流,密切协同好的配合。合作教学仅仅是在口号上和宣传上,真正的融合没有体现,只是简单地把传统教学和校企实训做拼凑,二者的共同价值发掘和实现机制的探索依然相对薄弱。因此,各方主体应转变认识,拿出诚意真正地形成切实可行、科学系统的产教融合的合作育人制度,保障合作顺利开展。

三、产教融合下民办高校开展育人模式探索实践的对策建议

(一)聚焦人才培养方案规划,搞好顶层设计

民办高校必须转变办学思路,革新理念,积极拥抱互联网技术主导下的科技革命引发的产业变革转型趋势,积极地融入到一带一路和现代产业发展的国家战略布局中去。坚持政策引领,规划先行的理念,把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实施方案中关于市场、高校、企业在产教融合建设试点中的职能定位,作为开展高校产教融合建设实验探索的基本要求和方向指引。

首先,方案的总体原则应当是瞄准市场需求,推进教学做合一。高校还要积极去了解和对接所在城市区域的人才和岗位需求,对“互联网+”和新发展路径下的人才素养能力的构成有全面的把握和认知,特别是在知识储备、应用能力、创新思维、道德素养等方面,做到心中有数。要把有用、会用和能用的理念贯穿到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规划设计当中去。在教学课程框架和实践实训方面,坚持把应用能力的提升放在核心位置。其次,要把实践特色和协同机制作为方案人才培养的定位,适当提升实践性课程的学业绩点占比,引起师生的有效重视。把实训和实践教学,新型师徒制践行,社会实践活动,毕业设计(论文) ,岗位前期综合实习训练等重要环节统筹安排,系统布局,做到相互协同,精准优化。既要突出每个单元的优势特点,又要用运筹思维做到整体高效。通过全面、精准的人才培养方案作为指导,来推动民办高校学生在知识学习、应用实践、创新意识、社会适应和职业素养方面的能力提升。以某工科民办高校为例,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方案中,调整了学科基础课程和核心专业课程的内容和结构,扩大了选修类的课程资源,突出了实践性的课程内容,在学生创新和创业能力培养上增加了专题课程。在学分体系上,也着重加大了时实践课程的权重,确保了理工和艺术等大类实践课程学分占比不低于实践课程学分的占比的平均值。结合矩阵管理思想,构建课程体系和培养水平之间的关系矩阵,对各个教学环节在培养目标达成方面的支撑度进行分类评估,做好针对性的改进和优化。

(二)建强师资队伍,打造精品名师

学校应当结合产教融合中对教师实践能力的相关要求,制定相应的实践能力提升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可以有序地组织教师在授课之外的时间,有计划地去企业,科研院所,校企实训基地去学习锻炼,把他们纳入到产教融合相关的科技研发和社会研究咨询的项目团队中,在真枪实弹中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改变他们的教学理念。同时也要积极开展引进来的工作,争取合作主体的优秀一线技术和管理人才进入高校担任兼职实训讲师,开辟专题课程,把课程的主题、环节、内容和实践要求的设计主动权放开,高校的教务部门和学工部门要及时和兼职讲师进行沟通协调,在确保基本政治立场和法律道德原则正确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实践应用型的外来课程的覆盖范围[4]。同时也要持续推荐校内教师到企业进行员工技能培训,实现师资方面的机制互赢、资源共享。通过外派培训和引进消化吸收,不断提升在岗教师的应用实践能力和专业理论素养,鼓励教师考取相关专业执业资格证书,把教师个人专业优势转化为良好的教学资源,助力“双师型“的精品名师队伍打造。

(三)建设现代高校课程体系,推进产教平台的综合转型

民办高校要围绕独立研学探究、社会实践锻炼、实训动手技能三大板块,多层次的开展新型的产教融合学习课程体系构建,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构建线上线下相联系的广域范围的教学资源库。一是课程体系设置要紧密联系行业标准、发展趋势和就业动态把岗位需要作为关键环节因素。在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上,在扩大加实践教育学时学分的同时,还应把内容进行细化分类,涵盖了基础型实训、创新型探索、科技创新竞赛、社会实践项目、创新创业互动等,企业跟岗如企业文化探究、业务岗位锻、毕业设计论文的研究平台支撑等。其次是要做好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特别在校企合作中,注重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让学生尽快从思想上由学习角色向社会职业角色转变,努力提升个人职业道德水平和思想道德素养。最后是要着力打造综合性的产教实践平台。产教融合与传统的校企合作有着明显差异,要从单一的企业为学校设立实训基地的思维定式中跳出来,让新机制不断地扩充和延伸,实现产业和学业、教学和实践之间的深度融合、多元合作,着力打造校企共建的新型平台,融合更多双方科研、师资和实训人才资源,共建专业由校企共同实施教学,共同培养产教融合的高素质人才,可以建立高校企业导师制度,让一线企业骨干人员进入课堂,为广大学生讲授企业的实际工作流程和业务态势,让学生了解到自己所学专业需要什么样的技能和知识,以便为真正的步入社会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

四、结束语

总之,在国家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开启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背景之下,民办高校普遍面临着提高育人水平,增强自身内涵发展的现实问题,民办高校应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在培养方案、课程设计、队伍建设、平台打造等方面,实现产教融合主体间的共享、共建、共荣、共生。把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双师型”的师资队伍的建设作为具体目标,着力推进民办高校产教融合育人机制的有效形成。民办高校产教融合平台的建设不仅使得学生收益,更能够促进学校和企业的双赢发展,实现学生、学校、企业三方共赢的良好局面。民办高学校产教融合建设的推进,是该类高校人才培养水平提升的有效途径,是切实实现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落地措施,对于产教融合的探索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文字研究层面,应该切实行动起来,校企协作共同探索出一条适合国情、校情的人才培养道路。

参考文献

[1]刘楠,杨策.转型背景下民办高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7,(11).

[2]夏伟,肖坤,罗丹.高职院校“ 双师协同” 教学模式的探索[J].高教探索,2015,(6).

[3]李娜,李秋华.民办高校产教融合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以山东华宇工学院为例[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0(2):6-8.

[4]袁凯.民办高校产教融合"双元"育人模式研究[J].投资与业,2020,000(003):147-148.

[5]张宁.产教融合的高质量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探索[J].中国乡镇企业会計,2021(10):178-179.

[6]魏文英,杨翠,潘宝柱.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通识课教师职业能力提升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1(42):56-57.

[7]陈维霞,李俊峰,路海双.应用型大学校地互动长效管理机制研究——基于产教融合的视角[J].科教文汇(上旬刊),2021(10):10-12.

[8]刘建超,曾友州,胡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路径下高职专业群发展模式探析——以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航空专业集群建设为例[J].教育科学论坛,2021(27):42-45.

[9]王志远.激励、动态与协同:我国产教融合型企业构建的应然思考——基于英国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经验[J].当代职业教育,2021(05):11-18.

[10]杨曼琳.基于产教融合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四川华新现代职业学院为例[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17):22-24.

[11]赖冬寅,吴琦,梁益铭,黄浩,王昊.机电一体化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以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例[J].农机使用与维修,2021(09):101-103.183421D8-FBD8-4364-AC87-6B49CDCE8573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民办高校
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分类管理研究
可持续竞争优势理论下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
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创新方向思考
民办高校教师权益现状调查
民办高校内部审计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民办高校职业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