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物言志写诗 知行合一做人

2022-05-17 14:43辛晓明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咏物诗于谦托物

辛晓明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能借助注释及背景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托物言志诗的一般特点,知道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受到高尚情操与人格的感染。

课前预学作业: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以诗引诗,感受诗体

1.读咏物诗,猜诗名

教师首先逐次出示《咏鹅》《咏柳》《墨梅》三首诗,读后分别引导学生猜测:在古诗大家族里,有一类诗叫咏物诗,诗人所咏之物是什么?然后拓展视界,强化感受:古人很喜欢咏物,据统计,《全唐诗》中就收录了六千多首咏物诗。再出示虞世南的《蝉》与郑思肖的《画菊》,相机渗透抓住关键信息猜测的方法。

2.读《石灰吟》,初感知

指名读与齐读结合,读楷书、行书、篆书、草书等多种字体的《石灰吟》。

(设计意图:用感性的方式唤醒积淀在学生心中的诗句、情景,强化对类概念咏物诗的认知,是接下来深度走进本单元托物言志诗的重要基础。把不同字体的《石灰吟》当成学生朗读的范本,能让语文学习内涵丰润,更有意思。这样的导入,既不枝不蔓,直指核心目标的达成,又不失感性,由形象到抽象,有助于学生轻松愉悦地开启学习之旅。)

二、想象画面,读出物象

1.走进物象,简述石灰一生

基于学生课前预学查阅资料后对石灰的认知,教师让学生结合诗句简要说明。教师视情况提供思维支架:首先,(    );然后,(    );接着,(     );最后,(    )。

2.想象画面,读出诗中情思

粗略了解古诗内容读诗是一种读法,还有一种品诗方法叫见文字,想画面,透过诗行,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先小组内互说,再集体反馈,教师视情况引导学生说得具体生动。

在想象画面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的朗读相机进行二次指导。如,每句诗都有属于自己的画面,“千锤万凿”那是怎样宏大的场景,怎样漫长的时间啊,别急,让声音多飞一会儿,让画面看得更完整一点儿,读!再如,每句诗都有属于自己的情感,“浑不怕”声音一定要铿锵有力,一定要豪气干云,读!

(设计意图:感受物象,是领悟托物言志之妙的前提,物象越清晰,志向与行为就越易与之水乳相融,言意同构共生才有坚实的根基。以读为本,让学生在不同层次的诵读中渐入佳境,是把工具性与人文性融合而教的有效策略。通过想象,当诗句变成具体灵动的情境,诗歌内蕴之美与诵读的音律之美必同频共振,相得益彰。)

三、物人比照,读出志向

1.由物及人,建构核心语识

教师先引发批判思维:这首诗写的是石灰,石灰心里想的是清白。奇怪啊奇怪!我们看看四周用石灰粉刷过的墙壁,就颜色看,用哪个词可能更准确?从而促成主动建构:原来诗人一语双关,借物喻人,表面上是写石灰的清白,实际是写自己的志向,他希望自己也能像石灰一样清清白白、品德高尚,这种写法叫托物言志。

2.结合资料,读出知行合一

于谦12岁时写下这首诗表达自己的志向。立志容易而行志难,像石灰一样清白,他做到了吗?请结合查阅的相关资料在小组内讨论,有理有据地说话。小组讨论之后每组选代表发言,教师相机引导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

预设1:学生找“主战抗敌”的依据时,教师相机引导:国家危难挺身而出,这是一种担当,一种责任,一种清白。

预设2:学生找“廉洁奉公”的依据时,教师相机拓展:中国古代读书人有一句名言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于谦在《咏煤炭》里深情地写道: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是的,一生天下为公,一生两袖清风,这是一种人格,一种清白。

预设3:学生说完后,教师在音乐声中反复引读。于谦的一生就是这样传奇的一生:12岁那年写下这首千古名诗——(生读);我们能想象,那年,他寒窗苦读,金榜题名时一定暗暗告诫自己——(生读);那年,天下遭灾,他平反冤狱,救灾赈荒,不怕得罪权贵,他心里一定有一盏可昭日月的明灯——(生读);那年,他为官清廉,不肯送礼巴结,不肯同流合污而被排挤打压,甚至被关进监狱,他心里有一个默念过无数回的声音——(生读);那年,国家危难,皇帝被俘,众人想南逃苟且,他振臂疾呼死志抗敌,因为一首诗已经烙印在他的灵魂里——(生读);那年,他遭遇奸臣陷害被判抄斩,官府抄家时发现身为朝廷重臣数十年的他,居然家徒四壁……被斩时,万人空巷,杀他的刽子手流着泪说:你为万民做了那么多好事,我的双手今天却要沾满你的鲜血,我实在于心不忍。不想做历史的罪人,先生,我还是先走一步吧。说罢,自刎身亡。那时,一定有一个声音先是很小,慢慢变大,最后直冲天际——(生读)。

3.入境书写,写出高峰体验

一首诗,一个词,就是一辈子。他就是于谦。师生一起工工整整地书写这个不朽的名字。

(设计意图:文本只有经过读者解读才能充分获得自由的存在,才能使文本的審美价值得到最终实现。诗歌的学习更应如此,知识的建构,意象的触摸,精神的领悟,教师始终只能是学习氛围的营造者、学习条件的提供者、学习策略的引导者、学习困境中适度的帮助者,学习,终究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我以为,教者有为而不乱作为,是学生获得深度学习的可能以及持久学力的关键。)

四、迁移诵读,读出意境

1.串时间线,画精神轴,促成主动传承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于谦死了,精魂永存。古往今来,清白一直是一个绝美的文化符号、一种至美的人格境界。古往今来,“于谦们”一直生生不息!学生借课件读一组不同时代不同人物的托物言志诗,既包含开课时读过的托物言志诗《墨梅》,也包含本单元的《竹石》以及陈毅元帅的《青松》。

2.优化作业,自主自能,拓课堂入生活

(1)当日作业(必做):用查阅资料、想象画面等方法自学本课另外两首托物言志诗。

(2)周内作业(选做):查找不同时期的托物言志诗,总结异同点,探究原因。

(3)长时作业(选做):学习吟诵《石灰吟》或其他感兴趣的古诗。

(设计意图: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在不同类型的文本里有不同的侧重与表现形式。《石灰吟》无疑是多维和谐统一的样本。积淀语言,发展思维,获得审美,文化化育,学生学得的不仅是一首托物言志诗的学习方法,更是一种可以融入血脉的贯穿古今的精神图腾。作为语文教师,在“双减”新要求背景下,减什么,增什么,是每一个教师都需要思考的重要内容。我以为,就《石灰吟》教学而言,基于认知规律,为学生打开时间的画轴,打开激荡心魄的体验之门,打开自主探索与享受言语的语文世界,利于减轻学生对学习的心理负担,减少低效机械的训练,有助于高质量学习方式的重建。)

(作者单位:广东深圳市龙华区龙华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郝 帅

猜你喜欢
咏物诗于谦托物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咏物诗
成鹰之路
果子单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咏物诗
国学魅力
除夜太原寒甚
石灰吟
“物”绘人生“吟”新篇
竹 石
从咏物诗看李商隐的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