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一律:发现伟大的事物

2022-05-17 14:43魏星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陆游规律语言

魏星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師。主张按照“言语生成律”教语文,追求言意共生、情境创生、教学相生、生生不息的教学风格。出版《魏星:言语生成律》《语用:语文教学新坐标》等著作,在《小学语文教学》等杂志上发表文章100多篇,曾获江苏省教学成果奖、教育科研成果奖一等奖。

编者按:语文教学变革离不开思想先导和实践深耕。在实施新课标、新教材、新教学的背景下,一线教师最需要具有“真知灼见”和“真情实感”的教学实践智慧。特级教师魏星从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本质出发,以哲学思维反观教学实践,提炼出语文教学十大规律——得一律、兴发律、还原律、变构律、契合律、转换律、联结律、组织律、审美律、共生律,并通过自己执教的统编教材课例来阐释。从本期开始,本刊将开设魏星老师的“语文教学十律”专栏,希望这组专栏文章既能在理论层面引发教师深入思考,又能在实践层面为大家提供具体的参照。

所谓规律,就是现象中的同一、本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抓住现象中的“一”,也就抓住了“道”,找到了事物运转的规律和准则。

语文教学中的诸多线头绾结于一。教学一篇课文,我们要探究:“这一篇”特有的表现规律是什么?把它置放在更大的背景下,再探究:“这一类”课文的表现规律是什么?引领学生发现语言现象背后的“一”,并从这个“一”创生无限精彩,这是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得一律”是以语言现象背后的“一”来提领语文实践的教学规律,即在正确把握教材的基础上,站在学生的立场设置中心任务,引导学生发现并打开课文密码,体验平时极少可能直接感受和体验到的事物,掌握表达这些事物的新的语言和语言形式。找到具有灵魂性的教学内容,学生与“伟大的事物”相遇,才能获得无与伦比的语文体验,助推语文核心素养的整体建构。

例如教学《古诗三首》。这篇课文处在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主题是“家国情怀”。一种情怀若要注入儿童的生命,必须要让他们感受到、意识到、理解到、迁移到。这就需要找到三首古诗现象背后的“一”,强而有力地撞击、丰富、拓展学生固有的言语图式。三首古诗为什么编排在一起呢?“爱国”这一主题不难发现,但是还不够,还要找到更为具体、更有血肉的教学内容。《示儿》是陆游在临死时对儿子说的话。《题临安邸》是林升对苟且偷安的南宋小朝廷说的话,诗人好像指着权贵们的鼻子质问、斥责:“西湖歌舞几时休”“只把杭州作汴州”。《己亥杂诗》是龚自珍针对“万马齐喑究可哀”的现状,劝说当权者要“不拘一格降人才”。不难发现,三首古诗都是诗人在特定背景下对谁说的话,都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期盼。本单元的其他课文也都呈现“特定语境下的言说”这一特点。这些言说犹如磐石之坚、刀剑之利,传递出直击人心的感人力量。怎样让学生感受到这种力量呢?教学时,我设置了一个中心任务:

这首诗是谁在什么特定时间或特定地点对谁说的话,说了什么话,为什么这样说,他心底的期盼是什么?

这一中心任务拉动了丰富的言语实践活动:首先是“以文解文”,学生反复朗读,借助注释并联系上下文,就在文本语言内部理解了诗歌的基本意思。其次是“以心契心”,结合查阅的资料知人论世,探究诗人言语的动机是什么;最后是“以言传言”,以自己的语言传递诗人表达的意思。教学对话从《示儿》开始,请看片段:

生:《示儿》这首诗是陆游在临死的时候对儿子说的话,他说:“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师:(追问)从哪些字词看出是“临终前对儿子说的话”?

生:题目是“示儿”,“示儿”是“给儿子看”的意思。联系上下文,从“死去”“家祭”“告乃翁”等词语可以判断这是一份遗嘱。“告乃翁”,就是告诉你们的父亲。

师:嗯,绝笔诗,交代后事。谁接着交流?

生:陆游在临终前告知儿子:“儿啊,等到大宋的军队收复中原了,家祭的时候,千万不要忘了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啊。”一般人在立遗嘱的时候,往往是交代财产啊什么的,而陆游念念不忘的是国家的统一。

生:诗人陆游为什么这样说呢?我来补充一下,陆游出生的第二年,金兵就占领了北宋的都城汴京。赵构逃到南方,在临安,也就是今天的杭州建立政权,他不但不发愤图强,收复失地,反而任命奸臣秦桧做宰相,向金人屈膝求和,北方的大好河山沦为金人的领土。

师:能联系时代背景谈非常好。(出示北宋、南宋地图,学生谈自己的发现。)中原已经失去多年了,陆游写了大量的诗篇,(出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简单介绍意思)读了这首诗,对《示儿》有新的理解吗?

生:祖国的大好河山是多么壮丽,但是被金兵控制。遗民的泪都要哭干了,一年年盼望王师来收复失地。陆游想人民之所想,虽然有些失望,但还是渴望能盼到收复中原的那一天。就是死了,也要让儿子家祭的时候来告知自己。

师:他内心的期盼是——

生:国家统一。

接下来依然按照中心任务来学习《题临安邸》和《己亥杂诗》。之后引导学生进一步梳理、探究:三首古诗之间有什么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吗?学生发现三首古诗都表现了诗人的“忧”和“盼”,很自然地引出单元导语中艾青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句诗。接下来聚焦“忧患意识”进行思辨性表达:现在是新时代、好时代,这种忧患意识还需要吗?学生联系手机芯片等材料,把爱国情感与社会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进行表达,创生新的思想和话语。这样,学生的智慧不仅指向了眼睛看得到的地方,也指向了心灵看得见的方向。

上述教学就运用了“得一律”来优化语文教学活动:从语言现象中找到一个语用规律——特定语境下的言说,从学生活动视角设计一个最优化方案——围绕中心任务打开学习,各种教学因素融合成一个最佳运行程序——在探究式对话中达成目标。当学生发现语文进而发现自己,感受到那种怦然心动、心领神会、浮想联翩、百感交集的时刻,他们就与教材中的“伟大的事物”相遇了。由此可见,运用“得一律”教语文要做到如下“三部曲”:

道通为一,把握表现规律。“语言是有限手段的无限运用。”这“有限手段”就是语文教学的“大观念”,就是规律性的语言形式,就是语文之道。古人常说:“咏物只是咏怀”“写人只是写情”“叙事只是写意”“景语只是情语”,以“言”表“意”的方式很多,但只要用敏感的、专业的眼睛去看,总是能从“这一篇”“这一类”中发现最引人入胜的课程内容。当然,语言的规律性并不是静止的观念,解读教材时不是把文本当作“静态的话语”,而是当作“在说的话语”,站在语用的视角把握作者是怎样言说的,进而构思怎样运用作者的言语生命来激发学生的言语生命。

以一御万,设计中心任务。文本的表现规律不能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要进行教学的转化。教学的转化,应结合学生的实际,设计具有强大衍生功能的教学线索和中心任务。这样的任务高屋建瓴,以一御万,它融合问题导向、自主合作、个性化与创造性学习等因素,整合听说读写,它不再指向一个已知的“单一未来”,而是为学生敞开无数扇自由之门,打开无数条自由之路,展现出无限的可能性,让学生进入阔大的语言空间、思维空间、审美空间和文化空间,获得精彩的理解和表达。

一以贯之,打开生成过程。规律的揭示、伟大事物的发现需要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始终贯穿着一个灵魂性的教学内容,它或有形,或无形,或下沉,或上浮,从始至终表现在阅读、讨论、探究、思辨等学习过程之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有时是水平运动的,有时是垂直运动的,有时是螺旋上升运动的,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由简单到复杂、由个别到一般,这样的语文学习活动才显得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同时多了一分理性、自觉和深刻。

得一,就是得本。归一,就是归本。老子有云:“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语文教学“得一者”,也会让教师和学生变得清朗、宁静、灵气、丰盈、生动。实现语文教学这一美好愿景,需要语文教师不断提升解读能力、实践智慧与学科想象力。

(作者单位:江苏无锡市梁溪区教师发展中心)

责任编辑 郭艳红

猜你喜欢
陆游规律语言
找规律
除夜雪
巧解规律
找规律
我有我语言
初夏绝句
语言的将来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
有趣的语言
缘字诀·沈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