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定花苗芦笙舞“长衫龙”数字化保护技术传承与发展研究

2022-05-18 15:35唐晓烽
河北画报 2022年10期
关键词:芦笙长衫苗族

唐晓烽

(黔南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一、贵定花苗族芦笙舞“长衫龙”信息调研

(一)贵定花苗族芦笙舞“长衫龙”发展历史

苗族芦笙舞长衫龙也称之为鼓龙鼓虎·长衫龙,是苗族芦笙舞中的一种,从出现距今为止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被誉为东方探戈,一般用在传统仪式上祈福、驱邪、表演之中,具有很强的渗透力,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类民间舞蹈,属41项民间舞蹈之一,排列序号为126Ⅲ-23苗族芦笙舞),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贵定县德新镇四寨村苗族长衫龙舞是苗族所独有的一种芦笙舞蹈,主要流传区域为贵州苗岭主峰北峰阳宝山东面的皇龙山麓一带。

“长衫龙”历史悠久,至今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据明代熊大木所著的《大宋中兴史话》记载,宋代,黑蛮龙跟随岳飞抗金立功,被封为龙虎将军,后因岳飞父子风波亭遇害,他“痛哭几日绝食而死”。人们以鼓龙鼓虎-长衫龙的舞蹈纪念这位苗族英雄,并一代一代地流传下来。“长衫龙”最早始于花苗,花苗自古崇拜龙,龙能呼风唤雨,吞噬日月,能使人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能为苗族消灾解难,是他们崇拜的神。据传花苗老祖公们之所以能找到谷撒这块宝地,繁衍几十代子子孙孙,兴旺发达,全得力于龙神的帮助和保佑。花苗原籍江西朱市巷,后被流放贵州,经开阳县江边迁徙至贵定县萝卜寨,在一次农事活动中,老祖公听一片秧鸡叫声,估摸有水源,逐循声探寻,发现有一天然龙形水井穴,他们认为是龙神相助指路,迁寨开荒于此,建成了谷撒寨。为感谢龙神的恩赐,老祖公定下寨规:每年阳历二月初一,封寨杀牛祭龙神,他们把自己模拟打扮成“龙”,学着龙的模样跳起舞来祈求龙福佑。人们的虔诚感动了神灵,神灵便教会他们制作芦笙,并传授了龙舞与芦笙舞相结合的长衫龙芦笙舞,舞蹈从此就在花苗同胞中流传开来。进入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之后长衫龙的传承发展出现了严重的变异,人们不再重视传统仪式,由于长衫龙舞蹈形式比较复杂,需要鼓龙鼓舞,所以部分地区将其简化,单独鼓龙或者单独鼓舞,失去了传承发展的意义。

改革开放后,为了解放当地民众的传统固化思想,贵州苗族芦笙舞经历过数次变革,舞蹈风格更加多元化,在保留芦笙舞的传统踩堂舞单一的转圈形式和舞蹈元素,补充了更多苗族文化内容,在肃穆单一的舞蹈中增加了活泼奔放的元素,舞曲也从温婉悠长向气势磅礴转变。为了满足舞台和剧本的需要,芦笙的形状和管数会随之改变,且现代芦笙舞也不完全采用单一芦笙作为配乐,常常与手鼓、电子琴、竹笛等乐器相结合演奏。

(二)苗族芦笙舞“长衫龙”的艺术表现

“长衫龙”舞蹈分为三节,第一节表示群龙出现;第二节表示龙腾虎跃;第三节表示群龙抢宝。表演时,不受场地和人数的限制,少则两人舞,多则上百人组合,在走、跳、跨、旋的动作中,力求的是一种粗犷、豪放的力量之美。高潮时,百十把芦笙同奏一曲,群山共鸣,舞步刚健,震天动地,其场面极为壮观,极富感染力。苗族长衫龙芦笙舞,其表演内涵是对中华民族图腾吉祥物——“龙”的崇拜,“龙”的歌颂,“龙”的赞美。不管表演规模有多大,其整个表演过程力求芦笙吹奏和舞步移动中的和谐统一,在展示“龙斗角”“龙吐水”“龙出海”“龙腾云”“龙飞腾”形象动作时,虽其夸张不变形,充分展示出了神话中“龙”的形象,“龙”的动态,“龙”的力量。

由于长衫龙舞蹈形式比较复杂,需要鼓龙鼓舞,所以部分地区将其简化。需要鼓龙鼓舞的长衫龙舞蹈表演多数在大型的场合之中,例如在祭祀的场合,在古代的时候确实鼓龙鼓舞长衫龙仅仅是在丧葬和祭寨神仪式中进行表演使用的,可以从《大宋中兴史话》的记载中明显看到宋朝时期贵州的苗族是有记载的最早的鼓龙鼓舞长衫龙表演。按照记载的故事是最后苗族的首领黑蛮龙带领苗族士兵同民族英雄岳飞共同抗金,在抗金的过程中黑蛮龙立了很多战功,所以宋朝的朝廷封了黑蛮龙为龙虎将军,但是马上岳飞被秦桧陷害入狱,入狱之后黑蛮龙愤愤不平对宋朝朝廷失望放弃了在朝廷的官职,回到贵州苗族,在得知岳飞死讯之后黑蛮龙将军非常悲伤进而身亡,这是一段可歌可泣的义气故事。后来苗族同胞为了纪念黑蛮龙将军跳起了以芦笙舞为原型的祭祀之舞,又因为黑蛮龙曾经是龙虎将军抗金有功,所以舞蹈又称之为鼓龙鼓舞长衫龙,专门用于祭祀活动使用,所以当时鼓龙鼓舞长衫龙舞蹈庄严、震撼,所使用的音乐也会相对低沉。从宋朝到元朝之后,元朝对于鼓龙鼓舞长衫龙又有了新的使用方式,在各种庆典的时候也会跳鼓龙鼓舞长衫龙,就相当于舞龙舞狮之类的庆典活动必备的庆祝仪式。相对于过去鼓龙鼓舞长衫龙仅在丧葬和祭寨神仪式中表演使用,进入了现代之后鼓龙鼓舞长衫龙使用的范围就比较广泛了,各种场合例如婚庆、节日集会、跳月节也都会进行表演,只不过有些省去了鼓龙鼓舞。跳鼓龙鼓舞长衫龙主要目的是用来祈福驱邪、图腾崇拜,是有固定的功能和目的的,现代社会则将鼓龙鼓舞长衫龙作为一种舞蹈艺术的表现形式。鼓龙鼓舞长衫龙在进行表演的时候更加崇尚的是男子的阳刚之气和健美之感,表演不受到场地和人数的限制,可以两人舞蹈,也可以多人乃至成百上千人舞蹈,最常见的还是几十人的舞蹈,在走、跳、跨、旋的动作中,力求的是一种粗犷、豪放的力量之美。舞蹈到了高潮的时候几百把芦笙同奏一支曲子,有群山共鸣的感觉,鼓龙鼓舞长衫龙的特点就是群山共鸣、舞步刚健、惊天动地,场面上震撼异常,感染力强劲。

(三)贵定花苗族芦笙舞“长衫龙”现状调查

采用线上问卷投放对贵定花苗族芦笙舞“长衫龙”进行基本信息采集和调研,线上回收问卷400份,主要分为目前现状、存在问题、产生因素、关键技术、保护趋势等模块获取第一手数据资料。数据反馈具有参考性,其中新时代下大部分人对于贵定花苗族芦笙舞“长衫龙”知之甚少,只有12.5%是了解,而40.9%是听说过,22.1%是完全不知道;对于数字化保护了解方面,了解是占16.8%,略了解是25.5%,而“听说”占40.4%,在基于数字化保护技术的芦笙舞的首要条件就是阐明贵定花苗族芦笙舞“长衫龙”的艺术形式和数字化保护技术的科普;数据显示39.4%的受调查者对于贵定花苗族芦笙舞“长衫龙”的了解是来自于旅游景点,33.2%的受调查者是从书籍、杂志、媒体上了解到芦笙舞;在贵定花苗族芦笙舞“长衫龙”的传承发扬方面,37%的受调查者认为是非常重要的,24.5%是认为比较重要的,综上调查结果显示,贵定花苗族芦笙舞“长衫龙”现阶段的知名度较低,受众人群停留在中老年人群,传播途径有待拓宽。

二、贵定花苗族芦笙舞“长衫龙”传承困境

(一)大众宣传力度不够

贵定花苗族芦笙舞“长衫龙”在日常文化活动中缺乏广泛的关注和报道新媒体平台,宣传力度有待加强。“长衫龙”并不集中在一个片区,较为分散的在贵定各个苗村,社会大众对于“长衫龙”认识较为模糊,甚至不知道它是芦笙舞的一种,在地域和民族的意识较为浅薄,不足以推动规范化活动。新媒体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利用,“长衫龙”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并没有充分体现。“长衫龙”的不充分的推广和传播,间接疏远了公众的生活和行为。

(二)传统技术人才的流失

在此次调研考察中,最为现实的困境是文化传承人的缺失,作为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芦笙舞,与其他传统文化传承面临着一样的危机,目前的手艺人、表演艺术家都趋于老龄化,新的一代人才不足,对于这种形声体表式传承,记录于书本的意义不大,“长衫龙”的传承更依靠人的传承。由于“长衫龙”的复杂性对于该舞的学习和传播带来了一定难度,身口相传是目前作为直接有效的传承方式,这种传承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

(三)项目运营经费短缺

贵定花苗族芦笙舞“长衫龙”已经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和地方政府对于非遗的保护力度也日益加大,但是就贵州苗族芦笙舞自身而言,运营此项目产生的盈利不多,但是运营此项目经费却很高,尤其是一些服饰、乐器、培训场地等,服饰作为易耗品,制作成本高,消耗磨损快,根据不同的场景搭配不同服饰,因此服饰的支出数目较大。除了一些正规的剧团,很多小作坊的手艺人都面临场地问题,芦笙舞的设备的配置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三、贵定花苗族芦笙舞“长衫龙”获取与处理

针对上述困境,数字化保护技术可以使得贵定花苗族芦笙舞“长衫龙”的传统技艺得到保存和还原,给足非遗传承人的培养时间和空间,避免传统技艺的丢失,同样数字化技术打造的“芦笙舞”系列产品,借用高科技噱头既具有宣传点。因此采用数字化保护技术对于“长衫龙”保护和传承具有极高的适配性,其数据获取与处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渠道。

(一)光学式运动捕捉系统

贵定花苗族芦笙舞“长衫龙”数据获取可借用光学式运动捕捉系统(动作捕捉镜头、数字交换机、同步控制器、标定工具套件、高亮反光标记球和PC工作站)获取贵定花苗族芦笙舞“长衫龙”准确的三维运动信息,运动捕捉技术通过对三维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在虚拟与现实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通过对物理空间中场景和运动姿态的采集和分析,将其实时转化为三维数据和引擎对接,实现从真实到虚拟的过程。

(二)舞蹈动作数据信息采集

在已有搭建好的实验平台基础上,进行“长衫龙”动作数据信息采集。舞蹈图像、民俗文化和史学研究等多个平台都涉及苗族芦笙舞的动作数据,根据“长衫龙”的基本特征对平台数据进行筛选和分析,建立苗族芦笙舞数据体系库。

(三)舞蹈动作数据修正

在完成数据的提取后,根据舞蹈动作数据信息采集数据对于现在常见化的贵定花苗族芦笙舞“长衫龙”,过对关键帧部位或标记点的舞蹈动作数据修正与处理。

四、数字化保护体系构建

数字技术的发展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使得数字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逐渐普及。两者的有机结合,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渠道之一。截至目前文化遗产数字化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手段不断丰富,研究深入。

(一)构建花苗族芦笙舞“长衫龙”数据体系库

“长衫龙”数据体系库主要从舞蹈图像、民俗文化和史学研究三大部分提取数据,在舞蹈图像数据库中获取舞蹈动作、民族服饰、演奏乐器、场域特点等通过影视化图像的数字化信息;在民俗文化数据库中可获取部落体系、民族语言、民俗传统、仪式功能、生存环境等贵州苗族芦笙舞民族元素;在史学研究数据库中可以获取出土文物、岩画壁画、民族史、口述史等资料文献。

(二)搭建苗族芦笙舞舞蹈数据平台

完成贵州苗族芦笙舞数据体系库构建后,数据平台设立也十分重要。设立大数据平台有利于集中整合零散数据,提取有效信息,对于苗族芦笙舞的历史渊源也较为长久,优质信息的筛选和提取十分重要,而且搭建苗族芦笙舞舞蹈数据平台对于贵州苗族文化价值的提取也具有参考性。

(三)搭建VR虚拟现实可视化平台

结合网络等媒介、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根据剧目和服饰的不同,搭建芦笙舞VR虚拟现实可视化平台,游客群众可以在不限定情境下体验到限定的“长衫龙”表演,并且可以克服由于地域性和风俗习惯带来的多元化芦笙舞不规范性,对“长衫龙”标签化、特殊化、规范化,更有利于贵州苗族芦笙舞的传承和保护。

(四)尊重“长衫龙”自身发展规律

数字化保护技术的最主要的目的是“长衫龙”保护和传承,在此基础上实现经济收益是我们目前的追求,尊重苗族芦笙舞自身发展规律,不过度营销和消耗苗族芦笙舞的文化价值,保障少数民族大多数人利益,不被利益所驱使,避免过多的商业化炒作,保持“长衫龙”的纯真性和严肃性。

(五)加强对数字化技术研究

以数字化保护技术作为贵定花苗族芦笙舞“长衫龙”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支持和经济来源,必须立足于数字技术优势和数据库平台,整合现有资源,持续加强数字化技术研究,助力贵州苗族芦笙舞数字化产品开放,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争取成为同行业同性质产品的领跑者。

(六)重视用户体验

在VR技术较为普遍的文化领域,准确掌握客户需求,了解市场趋势,注重用户体验才能加深人们对“长衫龙”的记忆点。

五、结语

数字化技术的运用逐渐普及,尤其在传统文化领域推动了非遗、文物、建筑、民俗等多种文化遗产的保护,大量成功的案例使得数字化保护技术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肯定。在“长衫龙”保护方面,在数字化保护技术基础上,采用光学式运动捕捉系统、舞蹈动作数据信息采集、舞蹈动作数据修正对“长衫龙”进行数据收集和处理,同时运用构建贵定花苗族芦笙舞“长衫龙”数据体系库、搭建苗族芦笙舞舞蹈数据平台、搭建VR虚拟现实可视化平台、尊重苗族芦笙舞自身发展规律、加强对数字化技术研究、重视用户体验、加强相关学科间交流等多种渠道助力贵定花苗族芦笙舞“长衫龙”传承与保护。

猜你喜欢
芦笙长衫苗族
以歌为家——在沪苗族务工妇女的音乐生活
岜沙芦笙节
你好,芦笙
轻薄长衫
一笔做了二十年的买卖
芦笙恋歌
苗族老照片
苗族芦笙制作师
漂亮的“银饰”
长衫悠悠数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