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和城市发展互动的综述研究*

2022-05-20 08:19陈雪飞郑州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品牌研究 2022年15期
关键词:遗产文化遗产资源

文/陈雪飞(郑州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房地产开发兴起,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开始。城市本身尤其是旧城多是文化遗产聚集之地,房地产开发和旧城改造在很多地方造成了历史建筑被拆毁的现象。另一方面,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地方政府存在过度开发地方文化遗产的倾向,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埋下了隐患。此外,不少城市规划缺乏创新,导致城市面貌缺乏特色,“千城一面”,单调的钢筋水泥建筑群淹没了城市中颇具历史特色的建筑和街区。因此,城市如何发展、如何协调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发展的关系成为必须直面的问题,在政府、学界和业界的普遍关注中,相关研究随之而生。文化遗产和城市发展的互动是包含在文化遗产、文化资源和城市发展中的命题,旨在探讨城市遗产资源的保护、利用,以及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因此,涉及文化遗产利用保护、城市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对CNKI跨库检索(时间为2021年2月)显示的相关论文数量的不完全统计(详见表1),成果丰富可窥一斑。

表1 相关论文数量的不完全统计

从研究内容看,对文化遗产界定、分类、价值意义、功能等基本问题的探讨已趋向一致。其中,文化遗产的概念处于不断的发展演变中。外延从文化艺术品、古建筑扩大到古代墓葬和古代遗址,再到文化景观、历史街区、文化线路[1]。服务于研究的立足点和指向,文化遗产的分类也呈现出动态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依不同的标准有物质和非物质之分,有城市遗产、水文化遗产、20世纪遗产以及工业遗产的说法。文化遗产尤其是城市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2]也被频频提及。此外,研究以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居多,并多与城市发展联系在一起。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遗产对于城市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相关研究集中于结合城市品牌、城市特色和城市文化建设探讨文化遗产具备的文化基因、历史记忆和文脉意义。此外,不同学科的学者就不同类型的遗产结合城市发展进行探讨。就城市发展和遗产保护的关系,崔峰[3]认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是城市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是建设特色城市的重要基础,同时城市建设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发展的条件与机遇 。任致远[4]认为,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文化复兴和城市特色的基础和资源,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人文精神,构成了不同城市不同的风情风貌。李忠才从资源学角度提出“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是建设特色城市的重要文化资源和载体,是构成特色城市所不可缺少的文化要素”[5],为城市特色的建设提供了文化内涵和特质。其中,工业建筑遗产再利用被认为是“文脉延续的重要手段,而文脉是引领工业建筑遗产更新的精神。

工业遗产凝聚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对现代城市精神生活产生多方面的积极影响”[6]。单霁翔[7]论述了城市化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和重大意义,提出了从“功能城市”到“文化城市”、从“以旧城为中心发展”到“发展新区,保护旧城”等理念。

二、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现状和对策、模式、策略

围绕文化遗产的众多讨论,大都落脚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如何保护的问题,这其实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著名学者梁思成就曾经呼吁保护北京城墙,并且提出在世界现存的文化中中华民族的建筑文化是最古老、最长寿、最有新生力的体系。这是我们所承继的一份极为丰富的遗产[8]。这意味着当时就出现了从遗产角度对古建和历史文化资源的认识。但我国正式对遗产的界定和认可始于2005 年 12 月《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的发布,这是国内首次以政府文件的形式对“文化遗产”的含义加以界定,在一定意义上标志着我国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投射在相应的研究层面,就是2005年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兴起和2007年、2008年以来逐步成了热点领域[9]。

文化遗产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随着申遗活动的开展和国际层面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方法的渐次接轨,文化遗产的称谓、类型划分逐渐被我国学界和业界认同接受,但就目前来看,与我国传统意义上的文物、历史文化资源尚未完全匹配,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话语体系,体现在研究层面就是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资源的利用开发各说各话、自成一体。仅从成果的统计看,2005年以来明确以文化遗产的说辞展开的相关研究逐渐增多。按照前表1的统计,以遗产活化为主题检索所得论文数量仅149篇左右。这并不能说明此类研究的匮乏,而是话语体系的不同。如以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为关键词检索,相关研究从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以来就绵延不绝。所以在相对宽泛的意义上,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近似等同于文化遗产资源的活化。在现有框架下,文化遗产活化和历史文化资源的利用开发属于同一研究范畴。但无论是文化遗产还是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个案研究应用居多,或就某地、某景区的文化遗产,或就某类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规划、管理等问题展开分析,或总结模式、探讨对策。以对河南的区域研究为例,多以城市为单位,分别就各地的文化遗产、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献计献策,洛阳、开封、郑州和安阳[10]被提及的频次较高,其中,就开封而言,截至目前与开封相关的研究(来自中国知网,不包括硕博论文,不完全统计)分散见于以下主题:地方文化资源开发[11]、旅游业的发展、文旅融合、宋都文化主题公园[12]。相关研究多从宋都文化资源开发的角度探讨开封文化产业旅游产业,或以清明上河园为例进行个案研究。

除此之外,对国外文化遗产保护经验的介绍、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和价值的阐述等也是比较集中的话题,涉及原真性、文化景观、旅游、遗建筑、立法、管理[13]等。在为数不多的对城市文化遗产的论述中,韦亚平[14]分析了当前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开发性破坏和保护性破坏两难境地中存在的问题。周俭[15]等提出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应包含建筑、城镇和自然风景三大内容的调查、分析、研究,应从城市特色的角度对建筑遗产的价值、要素进行分类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该文着重于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和建筑遗产的保护,并强调从城市特色方面认识遗产价值,保护遗产,客观上构建了对文化遗产和城市发展如何互动的研究。

三、文化遗产和文化城市、城市更新、城市复兴

该问题从本质上还是文化遗产和城市发展的问题。城市的发展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发展策略和发展理念也在不断演变,出现了“文化城市”“旧城保护”“城市更新”“城市复兴”等不同的分析框架或发展理念,所以该问题显然又不同于一般探讨的是特定阶段、特定发展中的问题。所谓的特定,在于对城市更新、城市复兴的理论进行解释和践行。有学者[16]从中国灿烂悠久的历史文明出发更倾向于使用“城市复兴”来描绘中国现当代的城市兴盛,赋予“城市复兴”中国内涵,即城市经济层面的繁荣和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复兴,这种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是城市发展理论在我国本土化的产物。

因为“城市更新”“城市复兴”是在西方语境下发展起来的,是西方社会在自身城市化发展中面临不同的阶段问题而提出的城市发展理念和理论对策,而后逐渐被运用到我国的城市发展研究中。

我国学术界对“城市复兴”的探索最早主要是由城市规划领域的学者发起和引领的,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实践,历经近70年的探索,对上述问题的研究已不再限于单纯地介绍西方理论方法和案例,而是已形成本土化的理论方法,结合中国城市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地方特色的城市发展理论,并且有更多领域的学者积极参与进来,涉及学科众多,不仅有建筑规划设计、文物考古学、历史学,还有文化产业、经济学等,而且不再仅限于理论探索,更有对旧城改造、古镇保护、城市文化空间设计等的身体力行。他们从城市建设的各种角度进一步探讨了“城市复兴”问题,不同的研究立足的学科基础不同,故而探讨的侧重点不同,“城市更新”“城市复兴”“文化城市”的说法也不一,但从目前的研究看,都基本认同“城市复兴”“城市更新”以及“文化城市”围绕着现代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民生福祉。

如前所述,对“城市更新”“城市复兴”的探讨由来已久,但围绕“城市复兴”和文化遗产互动的探讨不多。关于文化遗产的探讨兴起于2005年左右,对“城市复兴”发展和文化遗产互动的研究则稍晚于此。其中,在互动关系、如何互动方面,张继焦[17]以老字号、老商街为切入点,探索总结了作为文化遗产的老字号、老商街在城市复兴中的新功能,主要有再现城市的历史文脉、集体记忆;保持城市风貌的历史的真实性和文化的延续性,连接传统与现代;表现为城市发展中的竞争性资产。李宇军、张继焦[18]用4个国内外案例的比较分析证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是“城市复兴”进程中的核心问题之一,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动力和活力。汪波等在分析借鉴国内外经验后总结出城市文化体系复兴、改善公共空间、塑造城市形象等策略[19]。此外,更多的研究则是把文化遗产和城市发展的局部问题相结合,就旧城改造、历史街区的打造、城市文化空间的建设等展开探讨。张烈琴、陈长瑶[20]通过对中国知网收录文献进行计量可视化分析,发现与城市文化空间研究最密切的关键词依次是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城市文化、非物质遗产、传统文化、城市空间等,反映了相关研究对文化遗产资源在城市文化空间中作用的认同趋向一致,多表现为有助于增强城市文化空间的底蕴,有助于形成城市独特的文化形象。

以上基本涵盖了文化遗产和城市发展互动涉及的相关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应用研究中以个案居多,往往以案例形式说明困境、问题、现状、对策或经验介绍,研究方法主要为文献分析、实地调查、实证分析,研究主体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不仅有建筑学、考古学、社会学、地理学、历史学,还有来自经济学、管理学和旅游专业的研究者。

研究成果的丰富显而易见,但对互动的整体性、系统性的研究有所欠缺,忽视了遗产资源利用和产业融合的联系,有待增加对遗产资源和城市发展、产业发展的全景式探讨,尤其需要在文化遗产和城市发展互动的路径和策略上着力,深入挖掘文化遗产,结合城市历史,定位城市发展特色,全面规划城市未来,从而充分发挥历史文化遗产在城市发展中的文化功能、经济功能。

相关链接

文化遗产是历史留给人类的财富。从存在形态上分为物质文化遗产(有形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且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

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文化遗产日。

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猜你喜欢
遗产文化遗产资源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遗产怎么分
我给资源分分类
Tough Nut to Crack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千万遗产
文化遗产是“价值富矿”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