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个体的形成与审思

2022-05-21 02:23程亚军黄寒
参花(上) 2022年3期
关键词:克尔凯个体情感

程亚军 黄寒

《我的青春恋爱物语果然有问题》(以下简称《春物》)是上映于2013年的青春校园题材动画,改编自渡航执笔,连载14卷的长篇同名轻小说。动画秉承了渡航先生对人物情感细腻的刻画,讲述了青春期问题少年的成长历程,同时也通过校园琐碎的日常,来表述对后现代社会原子化氛围的控诉,以及孤独个体的自我拯救。本文以《春物》比企谷八幡的情感历程为基础,进而对现今孤独个体进行初步分析研究。

与传统温馨、纯真、青涩的青春校园题材动画相比,《春物》作为完全丢弃“虚构的宏大叙事”这一概念的动画,其内容简明、矛盾直接,讲述了围绕比企谷八幡最为核心的三点问题,即比企谷八幡(以下简称八幡)的心理问题,八幡追求的“真物”是什么,八幡与雪之下雪乃(以下简称雪乃)的“情感”是什么。本文从情感的维度解读《春物》及其所带来的审思。

一、个体孤独感的形成

起始,《春物》构建了一个最大的矛盾点,青春期问题少年——八幡。他的成长经历是悲惨的,父母的无暇顾及让八幡从小缺乏与人交流的机会。正是这种交流上的匮乏,使他在成长环境中无法掌握相应的交流手段,难以融入集体氛围,性格显得格外另类,从而长期遭受校园暴力,不断受到伤害。而这一系列成长性的创伤,让他选择拒绝集体,抵抗氛围。在八幡的思维中,不存在“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社会观念,他和社会没有取得任何联系点,却受到莫须有的伤害。因此,他试图断绝与社会事物的联系,将自己从集体中剥离出来,构建一个只存在他的精神世界,并将这个世界凌驾于现实社会之上,形成绝对的个体,从而避开社会氛围对他造成的伤害。

《春物》中八幡的心理问题,正是如今身处后现代社会大多数人的问题。由于社会原子化带来的碎片化与去中心化,社会缺乏稳定且集中的情感联结,任何散开的点都可能成为潮流,从而形成一时风起的社会氛围。这样的氛围是临时的、虚假的、缺乏情感依赖的。因此,在这样氛围中的人们所面临的只有两种选择,一种是融入现有的氛围,成为他们集体中的一员,而另一种,就是拒绝氛围,形成单独的个体,被集体所排斥。大多数人在面临选择时,会选择前者或后者。而八幡所做出的选择是纯粹的后者,且审视前者。两者的选择都会带来最为常见的两种孤独,即前者形成网络世界最为常见的“群体式孤独”,后者为类似比八幡的“个体式孤独”。他将自己剥离于社会之外,冷眼审视社会,只对自己进行关照,只与自己发生关系且绝对地排他,形成绝对的自我。因此,这种孤独并不是因为不处于现实社会的身形孤独,而是在现实之外,更为严重的精神世界的心灵孤独。因此,八幡作为作品《春物》中刻画最细腻的角色,他所面对的是观者都熟知却不敢面对的氛围与孤独,这恰好是最为触动观者的一点。

二、孤独个体的畏惧

如果说《春物》中的人物是围绕着八幡展开,那《春物》的背景就是围绕着“总武高中”的“侍奉部”展开。

平冢静作为八幡的老师,了解八幡的问题并试图解决问题,于是,她安排八幡进入“侍奉部”成为其中一员。侍奉部作为帮人解决问题的社团,秉承“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原则,其社团任务就是由他们不断引导他人找寻解决自身问题的方法。这也让作为个体的八幡,有了和其他集体不断接触的机会,从而克服他性格上的孤僻以及孤独。

可这一方法起初并没让八幡的问题得以解决,同时还为后续的矛盾埋下更大的伏笔。八幡因认为社会的不公、氛围的虚假,才将自己与社会剥离,成为抵抗氛围而形成的绝对个体,他孤独,但他依然独立前行,并寻找自己所认同的价值观。这也成为同样作为独立个体的雪乃与他相互吸引的关键。

可当强制让个体相融于集体时,他们会产生强烈的自我矛盾与迷茫,他们因太久脱离氛围,而对氛围的真假不知所措,从而被氛围表象的接纳而迷失,产生孤独者最为常见的是“被需求感”,以至于开始对自我产生强烈的价值怀疑。所以,八幡开始变得迷茫,才会为了寻找价值,不惜用牺牲自己的手段也要帮助集体氛围的巩固。但这样的集体氛围不正是八幡作为个体,最初所一直摒弃的吗?八幡开始在自己的社会观中迷失自我。

因此,作为个体价值观相同而相互吸引的雪乃与八幡二人,雪乃看着这时的八幡产生了莫名的失望与绝望,所以她一次次痛苦地询问八幡:这就是你一直想要的吗?这也成为《春物》进展到中期,八幡终于开始审视自己的社会观的导火索。他的心里萦绕着众多矛盾的问题:他真的还是独立的个体吗?孤独个体的他为什么还会给他人造成伤害?与他没有深切交流的雪乃所受到的伤害是什么?雪乃和他又是什么关系?矛盾的他完全无法解释这些无理由的情感,这让八幡开始对自己的个体孤独产生了畏惧。

三、孤独者的审思与救赎

也正是这份“畏惧”,引出了《春物》的中心思想,同时也抛出了种种让人深思的问题。在面对这份畏惧时,八幡原本认为,绝对个体的价值,不会与社会存在联结,同样也不会对社会产生不确定后果。可他因“侍奉部”强制给予的氛围、雪乃与他莫名的情感联结,开始厌倦孤独,怀疑个体。这样矛盾的无所适从,让八幡对自己的未来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畏惧。因此八幡在处理与雪乃之间的关系时,才会显得难以理解,他渴望情感联结又厌恶情感带来的不确定性。所以当平冢静看见这样的八幡时才会说道:你可能因为不想伤害他们所以远离他们。而這样会导致问题与解决办法的循环,应该思考为什么不想伤害他们,因为他们对你来说很重要,你才不想伤害。人活着就要与人来往,就可能会伤害他人,而如果拒绝往来,这个决定本身就可能伤害到别人。

当孤独个体的人开始怀疑个体,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主观性”的缺失。他们因怀疑从而缺乏对自我价值的体认,即因怀疑自身判断对未来产生的不确定性而否定自我选择的价值。因此,当平冢静告诉他重要性的判断时,他缺乏自身价值选择以及无可救药的精神疾病,又让八幡做出了没有思考自身以及周边事物的判断,即他对雪乃所说的“真物宣言”。

“我并不是想听你们说什么。我想要的东西真实存在,那绝非是想与人互相理解、友好相处,共度时光。我并非想要获得理解,我是想要理解他人。因为无知是巨大的恐惧,想要完全理解,是相当自私、相当专横、相当傲慢的愿望。但是如果双方都这样想,如果存在一种这样的关系,能够互相容许对方将丑恶的自我满足强加给自己,我知道这样的假设绝不存在,也知道自己得不到这样的关系,可即使这样,我也想要得到真实。”

虽然“真物宣言”作为比企谷八幡开始思考他与雪之下雪乃的关系的转折,但他依然固执地想着,只有保持个体,才能获得对这个社会绝对的理解。因为独立的个体可以摒除一切因客观因素而造成选择上的虚假性、不确定性,从而获得由真实自我构建出绝对完美的“个性”,这样的个性不掺加任何虚假。而在追求“个性”的路上,会不会存在这样的关系,即个体之间存在高度相似且同向的关系。他们因理解而摒弃一切虚假,所以这样的关系无须交流,所产生的结果绝对美好,没有任何不确定性。

这就是八幡面对他与雪乃的关系所提出的“真物宣言”。可他依旧没有对他们之间的关系给出任何确定性的答复。“真物宣言”看上去像是八幡孤独性格的“自省”,也许这样的言语在孤独者的耳中,如振聋发聩的呐喊,可冷静过后,他们的孤独疾病依然没有任何改变。这种梦幻般的关系,依然只是存在于他们的精神世界,八幡依然没有走出自己精神的牢笼。所以雪乃才会在听完“真物宣言”后,没有给出八幡任何回答,只是一遍遍说道:“我不明白。”

克尔凯郭尔提出:“孤独个体带来的是畏惧与绝望。因为人有自由的可能性,也有自由选择的能力,当个体面对选择与自由时,个体会因选择的未来性与不确定性无所适从,且对能否拥有自我而产生畏惧,从而导致对自我价值的绝望。”而八幡所面临的就是这样的绝望,他才会在面对问题时表现出无法言语的矛盾。以至于他傲慢地提出“真物”,希望构建出理想式的闭环,即提出问题、调整方案就能解决问题,并傲慢地将这个傲慢的愿望附加给雪乃,让她来承担。其实,这本就是一种自相矛盾的幻想,以致克尔凯郭尔都自嘲道:“这样的想法是一种精神疾病。”人必然面对选择,不能因为害怕选择而避开选择,从而进入理想王国,忘却自己是立足于世俗的人。

这就是孤独个体无解的命题,他们想走出孤独,又畏惧于个体改变的不确定性,以及改变所带来的责任问题。这也是八幡与雪乃的关系矛盾、别扭的根本原因。提出“孤独个体的人”这一概念的克尔凯郭尔,对这样的孤独个体所带来的绝望也没有给出合理的解释,渡航在《春物》最后的篇章一样没有找到很好的解决办法。其实这样的思考从一开始就是片面的、抽象的。当个体剥离于社会,进入自我幻想世界,就已經丢失一切社会客观性,只存自我思维主观的判断。人要有面对未来人生不确定因素的认知与责任,并将这份认知与责任转换为社会实际的相互关系,这样的人才能创造“真实”的人生。孤独者需要的是自知,不能畏惧往来所带来的伤害而去拒绝往来,这个决定本身就可能伤害自己与他人。

其实直到最后,八幡也没有对他与雪乃的关系给出确切的答案。他们之间的关系,更像是王玉玊老师在《魔童降世》中描述哪吒与敖丙的情感时,所提到的“羁绊”关系。可“羁绊”会产生责任,也正是这样的责任,让八幡对于自己的青春久久不能释怀。八幡的青春更像是一种人生悲歌,这并不是“高二病”以及“中二病”的无病呻吟,这正是处于后现代社会中你我共同的“孤独”。好在八幡有平冢静的帮助,雪乃的守望。也正是这些让八幡走出了区别于克尔凯郭尔的不一样的道路,开始接受责任,肯定未来。也许,终有一天八幡能够接受“羁绊”,直击孤独,也许八幡在寻找“真物”的道路上就此沉沦,回到原点。所以,八幡会对这样的选择一直怀疑下去,他和雪乃大概都不会这么轻易相信。而这些都是选择所带来的魅力,这也正是艺术作品所能创造的无限可能性,它加工于生活,拓展于想象,为你我创造了深刻的审思与感动。

四、结语

《春物》作为一部以校园背景为题材的青春喜剧动画,渡航想表达的显然不止于此。他笔下的《春物》丢弃了“虚构的宏大叙事”表象,以“日常”为出发点,用最细腻的文字去描述最为平凡的人们的内心世界——孤独,也正是这种孤独情感,将《春物》整个故事完整地串联起来。

参考文献:

[1]李娉.“现实的个人”与“孤独的个体”——马克思与克尔凯郭尔对人的不同思考[J].理论月刊,2015(02):23-27.

[2]黎耀文.日本动画中的日常与日常系[J].艺术研究,2021(04):18-21.

[3]王玉玊.《哪吒之魔童降世》:孤独者的自我拯救[J].文艺论坛,2020(04):81-86.

[4]高寒凝,林品,王玉玊,等.唯有“羁绊”让你我拥有“共享时间”——关于新海诚《你的名字》及“二次元”文化的讨论[J].花城,2017(02):203-208.

(作者简介:程亚军,女,湖北工业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民间美术;黄寒,男,硕士研究生在读,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19级,研究方向:动画设计)

(责任编辑 刘月娇)

猜你喜欢
克尔凯个体情感
最有思想的句子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后现代语境下的克尔凯郭尔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从两难的生存选择到荒谬的宗教信仰——克尔凯郭尔生存辩证法的思想理路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克尔凯郭尔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对卡森·麦卡勒斯创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