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古代简策设计中的宇宙观

2022-05-21 02:23郑筠
参花(上) 2022年3期
关键词:天圆地方竹简书籍

古代简策作为当代书籍成册的起源,其设计中蕴含着古人的宇宙观一直沿用至今。简策的文字排列顺序遵循从上到下的规律,形成了竖排版的形式。其布局从内容与留白到插图与文字,共同存在于同一平面上,合为一个整体。而造型则是通过方形与圆形的关系,产生动与静、时间与空间的对比性,巧妙地将古人的宇宙观,结合于当代的书籍设计中,来创造出有“原味”的书籍。

中国古代的宇宙观是天、地、人三者合一,不可分割的整体,探索宇宙观即探索人与宇宙的关系。[1]可见,人类通过对宇宙万物、天地之道的思考而形成的思想观念都浓缩在物品上,这是天地万物认知感化的结果。而当代的书籍设计大多受到西方后现代主义设计理念的影响,形式化色彩浓厚,传统的宇宙观与书籍的联系逐渐减弱,充满了无迹可寻的幻想。简策的各方面设计都体现着古人的传统宇宙观,其对当代的书籍设计仍有着深刻的影响,具有很强的艺术审美性。而以宇宙观来解读简策设计中的本质,具有诸多价值。

一、“自上而下”的排版

古人在刻写卜辞的卜、史、巫、祝时,这些文字代表“天”,权力甚大,支配着人间的一切,故不管出自何种意义,都是自上而下连续刻出。[2]这是古人观察天象、地文,信奉“上天垂象”的观念导致的,以至于从上到下的观察方式在简策中就形成了规范的文字排版形式。如图1敦煌汉简中的《阳朔二年车辇薄册》局部图,竹简上的文字用隶、草二体书写,文字的排列顺序是:弟四傅車一乗,弟五傅一乗。由上而下的排列规律,秉承了“天”的旨意,因此便成了竖排。

书籍是记录文字而产生的,古代文字从上到下的书写方式,与天地的定位有关。据史料记载,殷商流传之际的甲骨文镌刻于龟甲之上,龟甲含背腹两部分。其中,背部甲壳象征着天空,腹侧甲壳则代表着大地,即龟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宇宙”。而文字被刻在甲壳背部记录下来,这是为了向神明祈愿和占卜吉凶。由此看来,甲骨文为什么刻在龟甲背部而不刻于腹侧的道理也就清楚了。上为天,下为地,文字的排版自上而下也就不言而喻。另外,有的学者推测出简策上的每一个文字都是人类循其自身的原始动作——由上到下的轨迹,通过人体的跃动所形成的线而表现出来的生命体,即每一个字本身都蕴含着自上而下的宇宙观。而将这一个个文字组合在一起所形成的垂线,在整根余白的竹简上划过,紧紧地连成一体,就体现着天、地、人三者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自上而下”的宇宙观。如果我们把天比作“头”,把地比作“脚”,那么自上而下的排版就是把头和脚联结起来,这是为了“成就”一个完善的“身体”,从而成为一个完整的篇章。如图2敦煌汉简中的《马圈湾习字觚》,从右往左数的第二、三、四根竹简中,文字数目各不相同,分别是19字、17字和19字。字数不同,但具有整体性,保持了版面的有序,天地之间相对平衡,这是由于文字顶天立地、相互联结的结果,展现了竹策之神韵。

另外,在传统的竖排编排方式上,竹简的空间局限性使文字受到了左右线条的制约,横排没有足够的书写空间,故竖排成为当时书写的主流。当然,也有人认为,人的眼睑是上下开合的,符合天地意识,所以竖排易于阅读,其排版方式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就形成了约定俗成的习惯。

二、“合二为一”的布局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其本源是道的思想,意思是合二为一的宇宙观,其也表现了对立和融合的根本原理,即阴阳对立又协调融合,二者合为一体。这个原理在古代简策布局中也起着相应的作用。把简策摊开,映入眼帘的是竹简的白地和油墨的黑字,白为留白,黑为内容,两者同时出现于一个平面上,如图3汉简《永元器物簿》局部,白与黑、自然与人,既对立又统一,这就是外在的宇宙与内心的宇宙叠加融合的结果,即“内外兼修”。

再有,简策的篇幅布局有其特定的格式,大多为每简一行,且每行的字数不等,长篇的文章也用竹简,故有“百名以上书于策,不及百名书于方”之说。[3]可见一束简策大多为一篇完整的文章,浓缩着世界的千姿百态,包容万象,也就是说,一篇文章就是一个整体。此外,整体观念对简策的另一角度也有所体现,即一根竹简为一个单位,也是一个空间,那么56根竹简拼合而成的简策就有56个空间,而在连接起的无数空间里,又有无数的对立之力——内容与留白,把这些对立之力都反映在无数根竹简之上,编连成册,使之成为一个整体,这就体现了二即一的宇宙观。

在睡虎地秦简《人字》图(如图4)中,出现了图文结合的布局,在竹简上绘有上下并列两个“人神”图,占了5根竹简。由插图可见,人物两臂旁伸,手部回挽,双腿作马步蹲跨式,显得很有气势。[4]然后是文字,从顶上部写到底下部,中间空出插图的位置,使得版面错落有致,很有特点。文字与插图是两个不同的元素,在同一版面上含有对比的因素,表现了两者之间的差异,但不是停留在“分离”的状态,而是合为一体。这种设计构思基于古人的宇宙观,即一个物体中有两极,而两极又会融为一个整体,这种思想一直根植其中,进而产生自然之美。另外,若把一卷简策平铺开,从第一根竹简到最后一根竹简,仔细端详其排列顺序的话,会感觉到这是按照一种模式在编排,这种模式到了后世的书籍版面布局中会更加明显。[5]这说明了天人秩序的建立,即在秩序之间结成各种不同的组合,具有融合两极世界的形态。

三、“天圆地方”的造型

一提到造型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天圆地方这一学说,在古代,据说圆形或球体表示“天”的半球,而方形平面则表示“大地”。[6]这在造型等各方面是常见的现象。圆与方这两种代表天的球体和代表地的平面在简策的设计上有其象征的意义。对于简策来说,有兩种状态,即与圆相对应的卷缩的简策,和与方相对应的平铺的简策,二者同时存在于一个物体之上,巧妙地表现了古人的宇宙观。

如果就圆和方的造型来观察简策就会发现,其中蕴藏着耐人寻味的意义。在图5的竹简群中,把简策平铺开,可见它是由一根根竹简编连而成,呈现方形。这是以简单的线条和形态来诠释一个简约的空间,体现简策的端庄和别具一格。而以圆形的方式将竹简收卷起来,形成循环往复的造型,是为了便于存放与查阅。方圆相通,虚实相融,潜藏着各种对比的特征,是天圆地方宇宙观的巧妙运用。另外,简策的造型渗透着天与地的造物观念,即以有形的圆来弥补无形的天,有形的地来填充无内容的方,细看其整体造型可知,二者尤为密切。“圆则杌棿,方为吝啬”,天为“圆”,动荡不安是“杌棿”,地为“方”,收敛指的是“吝啬”。[7]意思是天是圆的会移动变化,地是方的为静止平稳,一动一静,两者同时出现在简策上,产生了阴阳的对称原理,在造型上发挥着威力。动,简策卷缩,自简末向前卷起,卷的过程中由小圆逐渐变大圆,这是运动变化着的,可以看作具有时间性。而静,简策平铺,在平面上做文章,竹简是静止不动的,可以说具有空间性。虽然是记录空间变化的简策,但翻开每一根竹简的速度又表现了阅读时间。它既是表现空间的简策,同时又吸收了时间因素。那么,天圆地方,其实就是时间与空间的关系,这一点确实趣味盎然。

简策上的天圆与地方的造型不仅是对天地的认识,而且还蕴涵了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即体现了天、地、人思想的合一。天圆地方,作为简策的理想范畴是一种最基本的空间形式,是先民以时空的概念来表达的设计理念,造型别致,引人入胜。这种造型并非只在简策上发生,在其他的生活领域里也不胜枚举。

四、结语

古代的宇宙观丰富至极,不仅体现在简策的设计上,还巧用于各个领域。把古代的宇宙观融入现当代的书籍设计中,保留古老的文化传统,为设计注入更多的哲学思想,以全新的思维打造精品,能够在未来打造出更多精彩的书籍设计。

参考文献:

[1][日]杉浦康平.亚洲的书籍、文字与设计——杉浦康平与亚洲同人的对话[M].杨晶,李建华,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52.

[2]解晓睿.民国书籍版式中传统美的体现与在现代平面设计应用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3:3.

[3]吴汉英.我国古代书籍的装帧形式[J].出版与印刷,1992(01):42-45.

[4]李明君.历代书籍装帧艺术[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77.

[5]杨永德.中国古代书籍装帧与中国文化(中)[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03-26(008).

[6][日]杉浦康平.造型的诞生:图像宇宙学“万物照应剧场”[M].李建华,杨晶,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63.

[7]张星纯.“天圆地方”宇宙观对造型的影响[J].大众文艺,2020(11):56-57.

(作者简介:郑筠,女,硕士研究生在读,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研究方向:书籍设计与插图艺术)

(责任编辑 刘月娇)

猜你喜欢
天圆地方竹简书籍
竹简和毛笔
鲁迅与“书籍代购”
读曾侯乙墓竹简、望山楚墓竹简杂记
天圆地方结构组装过程的同心度控制
AOS在书籍编写的应用
竹简倒水
书籍
李宜宣艺术作品欣赏
书籍是如何改变我们的
竹简十八罗汉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