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万泉河流域园林集群发展历史及理水特征研究

2022-05-21 11:38杨子茹魏菲宇马金禹
园林 2022年5期
关键词:水景水系流域

杨子茹 魏菲宇 马金禹

(北京建筑大学,北京 100044)

清代万泉河流域水网密布,其丰沛的水源和优越的地理条件滋养了北京西北郊的园林集群,成为海淀“三山五园”地区园林营造的关键性要素。万泉河流域的园林营建,体现出园林水景营造与水资源利用的紧密结合。梳理清代万泉河流域历史,结合该流域自然条件及水资源概况,通过文献研究、图解分析等方法,归纳出水源调蓄与园林营建的耦合、水利工程与园林造景的协同、水质保育与水景营造的统一等三方面该流域理水特征。通过对万泉河流域理水手法的梳理与探究,总结传统理水智慧并应用于现代城市建设。继而从恢复风貌的整体性、保护遗产的原真性、增强实用功能性三个角度,探索如何保护与传承该流域古代园林所构成的景观体系。

万泉河流域;园林集群;景观体系;理水特征;保护传承

发源于北京市海淀区万泉庄境内的万泉河,形成于约3 000多年前,是海淀区现存最古老的河流之一,以天然泉眼众多而得名。玉泉山泉水在金元时期以前汇入瓮山泊,从其东侧流出,流入地势较低的海淀,最终与万泉庄一带的泉水汇合形成万泉河主流[1]。万泉河主河道全长约8.5 km,流域面积约26 km2,流域虽小却以其丰沛的水源和优越的地理条件滋养了清代北京西北郊的园林集群,成为海淀“三山五园”地区园林营造的关键性要素,将北京西北郊园林营建活动推至巅峰。

近年来相关研究可概述为三方面:(1)对万泉河流域历史演变的梳理。岳升阳[1]、怀倩[2]等研究叙述了自金元时期至今万泉河的历史变迁。(2)对依托万泉河建设的皇家园林研究,其中以畅春园的研究为代表。朱强[3]、高原[4]等研究均以依托万泉河所营建的畅春园为主要研究对象,揭示了清代皇家在水系治理影响下的园林建设过程。(3)从城市层面分析河流流域与城市园林营建的关系。胡而思[5]、徐磊[6]、孔繁恩[7]等研究从宏观层面对多条河流进行研究,分析了北京古代城市水系与水利工程、园林建设三者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已有研究表明,北京古代园林营建与城市水系的整治与利用存在着紧密联系,明确了古代造园者在营建水景的同时,对水系进行多样化利用,但也存在着诸多空白:(1)现有研究并未对万泉河流域内的园林集群整体进行深入分析,也未涉及到除皇家园林外的其他园林类型。(2)现有研究视角普遍较为宏观,没能体现出园林空间与该水系的联系。文章将北京万泉河流域的诸多园林作为整体研究对象,将“理水”的概念进行拓展,不仅包括该流域范围内的自然水系梳理与整治,也包涵了该流域范围内园林空间的水景营造。研究在对该流域的发展变迁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探究园林理水与水利系统的关系以及对城市区域景观风貌的影响,从而为保护与传承该地区古代园林资源提供理论借鉴。

1 区域环境概况

1.1 自然条件

北京所属区域冬寒春干,夏炎秋凉,属于典型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量为640 mm,流域内降水季节性明显,具有明显的地区分布规律。夏季7~8月东南和西南风携带的水汽到达北京后受到西北山脉阻挡而抬升,降水多以暴雨形式出现[8]。降雨的地方差异性较大,因此北京水旱灾害交替发生,对水资源的蓄积与利用成为历史上营建城市基础设施的关键。清代万泉河源头水量相对前朝减少,近150年来北京的降水量整体呈下降趋势[2]。现今万泉河流域除去中水和昆玉河调水,常年水位在10 cm以下,水流速度缓慢,水质堪忧。

1.2 水资源概况

北京由东至西地表分布有潮白河、北运河、永定河、拒马河(大清河)、泃河(蓟运河)5大水系,各河径流多在汛期集中产生,不利于地表水资源储存,而位于城市西北郊的海淀恰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5]。永定河自西北而来,在北京地区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影响下,形成北京平原冲积扇。万泉庄地处永定河冲积扇的前缘带,有丰富的地下泉水资源,使得该流域范围内沼泽密布,河溪纵横,平地自流泉涌[8-9],形成一片天然浅湖区。随着时代变迁,北京西北郊形成了万泉河与玉泉山两大水系。其中玉泉山早在金代便是北京城西北郊重要的水源。万泉河属清河水系,位于永定河故道的泉水溢出带,地下水资源丰富,在尚未人工整治之前,这片区域由于排水不畅而形成大片湖泊沼泽,适合农业生产[10]。为解决该区域城市及园林供水问题,清帝对北京西北郊水系进行“养源”与“清流”两方面的整治[4]。建国初期,1959 - 1961年遭遇了三年自然灾害,1999 - 2007年万泉河流域持续干旱[1]。目前万泉河主要水源为降雨和来自清河水厂的再生水,自昆玉河的南水北调的水资源,仅在节日期间通水。随着万泉河水系的枯竭,昔日相互联署的园林集群已转为彼此孤立的个体,也打破了该区域园林景观的连续性。

2 万泉河水系变迁概述

2.1 明清时期万泉河流域

万泉河流域水源丰沛,自古便形成了海淀、六郎庄等聚落,以从事农业生产等活动,奠定了该流域的发展基础。从明代开始,依托万泉河流域的水源,该地区营建了很多私家园林,但多为自发性行为,并未对此地域进行有规划的建设。

直至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修建畅春园,清政府开启了整治万泉河水系的工程。引万泉河水在清华园明代原址上兴建皇家园林——畅春园。万泉河不仅成为该园造景的主水源,且成为其护园河。畅春园的兴建开始了清代近100年间对万泉河水系的利用,完成了对万泉河流域的初步规划。经过整治后的万泉河扩大了原海淀“丹棱沜”的水域[1],也为该流域园林集群的建设提供了水源。

虽然雍正时期没有对万泉河流域开展大规模建设活动,但在乾隆年间万泉河转变了功能。为了开辟更多水源服务于御稻生产和皇家园林的建设,乾隆时期开展了一系列水系整治工程。例如疏浚西山和玉泉山的水系,拓展瓮山泊,并设置多处进出水口和水闸,将玉泉水系、昆明湖和万泉河水系连通,通过南北旱河将西山洪水排泄至玉渊潭和清河,形成一套庞大的西北郊供水防洪系统。经过整治,西北郊形成了“玉泉水—昆明湖—万泉河”相互渗透的水源调蓄区[10]。万泉河水系为流域内多座御园及私家园林、寺观园林提供水源,成为“三山五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1]。对万泉河流域的整治,有效地增加了当时北京城市的供水量,造园活动进入历史上最繁盛的时期。自乾隆三年起到之后的30多年间(1738 - 1774年),园林建设工程持续进行。增建、改建、扩建的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公共绿地等,营建规模之大,为前朝以来所未见[10](图1)。乾隆时期万泉庄泉眼淤塞,皇帝下旨疏导泉水,为进一步扩大御稻种植范围奠定基础,后又挖河筑堤,使万泉庄地区成为京西生产御稻的重要基地。至清中期北京西北郊逐渐形成了自然山水、人工园林与稻田沃野交相辉映的城市景观。

图1 万泉河水系历史变迁示意图(改绘自侯仁之《北京历史地图集》)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historical changes of the Wanquan River water system(Repainted from The Historical Atlas of Beijing by HOU Renzhi)

万泉河在清朝中后期渐渐衰落。清军练兵场在清末逐渐占用了畅春园旧址,河道移至园东侧并绕行练兵场北侧,于挂甲屯东门外与原河道汇合[1]。但清末时期的这次大规模的改道并未对该水系造成太大影响[3]。

2.2 近现代万泉河水系的变迁

1931年,蔚秀园被燕京大学购入作为教职工宿舍。北京大学于1952年迁入,在园西、北两侧修建楼房15幢,使得蔚秀园及北京大学内部的诸园的水系与万泉河相割裂[11]。直到20世纪60年代,整个海淀地区因为过度开采地下水使得水源严重枯竭致使万泉河完全依赖人工供水[12]。1981年对已经枯竭的8.5 km河道进行疏挖、衬砌,修建13.7 km污水截流管线,并修建13 km滨河路[13]。此后随着海淀快速城市化,万泉河遭遇了水污染、河道裁弯取直以及箱体化的改造,基本消失在了人们的记忆中。现今河道沿线用地局促,生态效益几近消失,沦为一道狭长的城市消极空间[3]。综上所述,自金代开始,万泉河受到多方复杂驱动力的影响(表1),在数百年的发展变迁中形成了当今的格局。

表1 万泉河流域发展变迁驱动力总结Tab.1 Driving force of development and change in Wanquan River Basin

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 - 2035年)》文件指引,万泉河流域为海淀区“生态循环补水水网”5大片区之一。近年来计划利用清河和“南水北调”的水资源,为万泉河流域补水,实现圆明园遗址公园、清华大学、北京大学、101中学内水系连通。海淀区将打造万泉河生态治理样板,使“水木清华”“荷塘月色”“未名湖”等景观将有源头活水。通过为万泉河上游补水,使沿岸景观通水,并以万泉河泵站循环,形成以万泉河为生态通道的区域水循环。北京市海淀区出台了《“水清岸绿”行动计划(2020 - 2025年)》,对万泉河等水系提出了建设滨水慢行走廊,增加亲水空间等建设要求。在以上政策背景下,本文回溯历史,从水源调蓄、水利工程、水质保育等三个方面研究清代万泉河流域园林集群的理水特征,希望从保护与传承的角度为当前万泉河流域的城市建设提供借鉴。

3 清代万泉河流域园林集群理水特点

清代利用万泉河流域水源营建了各类型园林,不仅满足居民生活生产的用水需求,同时把万泉河水系作为美化环境,改善该地区生态的重要手段,使得万泉河流域水利工程兼有供水、灌溉和造景的多重作用。在营建园林的同时,赋予了园林水景蓄洪、滞水、净水的功能[14],既维持区域生态环境,又成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人文景观存留至今。

3.1 水源调蓄与园林营建的耦合

水体是中国古代造园的核心要素,对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仅是园林造景的基础,也是营建园林的目的。《园冶》相地篇写道“水浚通源,桥横跨水”,指园林在选址上要求营建于水资源丰富的地区[15],并尽可能减少人工建造的园林对自然水系的干扰。万泉河流域水资源丰厚,为该地区的园林提供了相似的水文地理条件,且保障了该地区园林内部水景品质。该流域以湿地环境和稻田为基底,其间贯穿着连接内城与西北郊的两大水陆交通要道——长河与御道[4]。围绕万泉河水系建立的园林集群,将泉水溢出带形成的天然湖泊沼泽进行扩展,并在长河与昆明湖建闸控制水量,使之成为周边连通河流蓄泄调节的陂泽,使该流域范围内的园林营建与万泉河流域水资源的调蓄相耦合。

在清中叶北京西北郊造园的高峰时期,依托万泉河水系而营建的园林多达十几个(图2)。例如康熙时期营建的畅春园和乾隆时期营建的西花园,其中水体既可作为供人游玩观赏的园林景观,也是该流域重要的蓄水池,对该地区的生产、生活与生态具有重要的意义。自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始,改建万泉河流域的明末清华园旧址营建畅春园,在大致继承旧址格局的基础上,对河渠进行整治和清挖[4]。使畅春园、西花园,分别成为万泉河东西两支的下游园林。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建泉宗庙,通过疏浚清挖等方式维护万泉河原主河道,同时整治河流东支,将原有河道部分拓宽。为增强万泉河的供水能力与蓄水能力,对万泉庄泉眼进行清理并开挖养水湖[4]。万泉河流域内各园因势利导,体现出古人以园林整理自然水系的智慧。

图2 万泉河流域园林分布[10]Fig.2 Landscape distribution in the Wanquan River Basin[10]

此外,之前建立的水系已不能完全满足西北郊园林建设发展所需的耗水量。乾隆十四年(1749年)对北京西北郊水系开展了整治工程。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疏导万泉河并扩大水田范围,之后又挖河筑堤,使万泉庄一带成为御稻生产基地,而御稻种植面积的迅速扩大,进一步导致万泉河水量不足,因此在长河与昆明湖东堤建闸引水东流,以灌溉堤外稻田[5]。通过整治,该水系形成一个可调控的供水系统,满足了京师用水之需并保证了农田和园林用水[16],也使万泉河流域内京西御稻的种植区与西郊各类园林建设交相辉映。

3.2 水利工程与园林造景的协同

清代万泉河流域为了满足城市生产、生活和水陆交通发展的需求,建设了多样化的水利工程,为城市环境提供了保障,形成区域景观体系构建的基础[5]。该流域的水利工程不仅有大规模的水系整治系统,还体现在园林空间内部的水景营造中。例如该流域的私家园林承泽园,就是水利工程与园林造景结合的典型案例。该园原主为军机大臣英和。平面呈东西向长、南北向短的狭长布局,南以万泉河北岸为界,堆土山作为屏障。园内另引入一条平行于万泉河的水系,形成该园水景。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进行了改建,南侧边界向南拓至畅春园北墙,并将万泉河一段河道完全纳入园中,由一河贯穿变为两河并峙的园林格局,自西向东贯穿全园后汇合,向东北流出,使空间具有了南疏北密的特点[17]。园林被河流一分为三,两水之间的陆地与土山形成洲渚。园墙设4处水闸,不仅可以调节园内外水位的高度,而且利用水的高差形成跌落的动态水景。承泽园是西北郊私家花园中唯一一座将原有自然水源或河道通过局部改造圈入园中营造水景的园林[5]。引入的水源通过合理的疏水手法不仅形成水景胜地,且具有调蓄功能,起到导水建园、以湖吐纳的作用。

在万泉河流域众多的王府花园及私家园林,如蔚秀园、鸣鹤园、勺园、朗润园、绮春园中,都会以水利系统中的供水渠道或灌溉水渠引水入园,形成小型湖池、溪流等水域景观[18]。由蔚秀园东北角引入万泉河的一脉支流,并在园内形成10多处大小不一的湖面,再从蔚秀园之北折向东流。鸣鹤园在万泉河南岸引入河水,湖山池水将庭院包围。后继续东流,朗润园承接勺园流出的水体而建,勺园之水在朗润园西北角归流于万泉河。万泉河水系沿途汇集各园中泉眼涌出的新流,水量渐增,其主流紧贴绮春园与长春园围墙,在长春园东北处,注入清河(图3)。经过治理的万泉河是圆明园、畅春园的供水河道之一,也是多座王府园林的护园河道[19]。

图3 万泉河流域水利工程与园林理水示意图(改绘自侯仁之《北京历史地图集》)Fig.3 Schematic diagram of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and garden water management in Wanquan River Basin(Repainted from the Historical Atlas of Beijing by HOU Renzhi)

3.3 水质保育与水景营造的统一

园林水质保育依靠健康的水循环状态来保持。现代常用引水、补水、生物净化、生态净化、径流阻断等方式维持健康的水循坏[20]。在未出现相关技术的清代,古人同样积极探寻维护水质优良的方法。通过引万泉河水入园,将流域内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两类活水不断地补给入园林。在万泉河流域园林营造中,经常利用该地区地势低洼地下水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在园池较低处凿井的方式沟通园内池水与地下活水,以保证水量稳定及水质清洁[7]。

园林中通过对水体尺度及水景形态的控制,可以达到水质保育的目的。在“天人合一”思想的指导下,清代万泉河流域摹拟自然界形式多样的天然水景形态,使该流域园林集群中集合了湖、池、溪、涧、潭、瀑等各种水体景观,几乎涵盖了全部水景形态[21]。《园冶》相地篇所写:“园基不拘方向,地势自有高低;涉门成趣,得景随形,或傍山林,欲通河沼。”其中“欲通河沼”强调连通河流和沼泽,保留自然水体风貌,营造自然沼泽湿地与水系的生态法则[15],不仅丰富了园林空间体验,而且维护了流域内水体循环。依托地形而设计水景,形成竖向上的高差变化,使得园林水景动静结合,在水体流动过程中水质得以净化。例如清初引万泉河水系建设圆明园,后因持续扩建,单一水系已不能满足需要,便将玉泉山水系与万泉河水系相结合。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昆明湖修筑二龙闸,将昆明湖水体引向东流,与万泉河支流汇合,到达圆明园外围,其主流于圆明园西南角的藻园附近流入园内,一部分流向该园宫墙外的护园河。万泉河水系作为绮春园中的主要水系,分为三处引水入园,一为畅和堂西南;二为正觉寺西侧;第三处由正觉寺东侧引入鉴碧亭所在湖面,为主要引水口。圆明三园内,万泉河与玉泉山两水系连贯沟通,最后一同注入东墙外万泉河主河道[22]。圆明三园内部,水体因借其总体西高东低的地势自西而东地贯穿园内,并形成了不同尺度的水景,构成全园的水景脉络[23]。以活水连通三园,并在多处院墙开设水闸进行水源的补充,使圆明园形成了舒展明快的广阔湖面与曲折宁静的狭窄溪流相结合的不同尺度水景空间。由河溪水系与土山地形互补成完整的山水园林系统,与人工堆叠的众多冈阜石峰相结合,并辅以植物,形成山复水拥的园林空间[24](图4)。同时圆明园许多景点大量种植水生植物,不仅实现了造景功能,而且达到净化水质的效果。蜿蜒曲折的驳岸和动静结合的水体为各类生物提供栖息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众多园林集群中的水景营造在构成丰富空间的同时,与地形、山石、植物等要素相结合,保证了园内的水质。

图4 圆明园内水流方向示意图[22]Fig.4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water flow direction in the Old Summer Palace[22]

4 万泉河流域园林集群的保护与传承

4.1 恢复风貌整体性

由于对河道截弯取直以及对水岸自然生境缺少重视,城市水系统的连续性和历史环境风貌的整体性受到严重破坏[25]。快速的城市化使得万泉河河道及其水系在空间形态上与历史风貌日渐疏离。目前万泉河的滨水环境既与现代城市空间不相匹配,也不能满足人们的日常游憩需求。万泉河水系原本集生态、景观、水利与一体的功能逐渐弱化,造成区域“孤岛化、割裂化”现象严重[5]。

清代海淀地区曾被比拟做江南水乡,主要得益于玉泉山和万泉河水系[1]。万泉河水系不仅是御稻种植的重要水源,还分布着各类型园林与公共游览地,在广阔的稻田景观基底上各具特色而彼此联系。清乾隆皇帝曾赞其为“万泉十里水云乡”,行船河上曾写下“两岸溪田一水通,维舟不断稻花风”的诗句[1]。在现今城市更新过程中,应有针对性地对历史上万泉河流域所形成的园林和稻田村落景观进行修复,考虑在一定程度上再现此区域富有特色的地域性景观。在未来的规划建设中,可考虑对二龙闸以东水系进行疏浚,由二龙闸引水,沿颐和园东墙向南流去,再向东注入万泉河故道。经疏浚并获得充足水源后,可实现该流域内的多座园林遗址中的水资源补充,可形成以活水串联园林绿地的整体风貌,为逐步恢复该流域的景观风貌奠定基础[22],并形成该地区的文化名片。

4.2 保护遗产原真性

“原真性”(Authenticity)是国际公认和较为权威的文化遗产评估、保护和监控的基本原则[26]。1964年制定的《威尼斯宪章》奠定了原真性对现代国际遗产保护的方向和意义,提出“将文化遗产真实、完整地传下去是我们的责任”。1994年《关于原真性的奈良文件》中指出:“原真性本身不是遗产的价值,而是说明对文化遗产价值的理解取决于有关信息来源是否真实有效。”[27]

万泉河流域现存的古代园林集群是中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根据“原真性”原则,须保持其真实性和完整性,必将其作为历史时空中的一个发展过程加以保护。针对古代园林遗产的原真性,应不仅考虑其空间格局、地形地貌、植物要素,而且要考虑其赖以生存及维护的城市水系。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使得诸多园林内部成为死水。可借鉴侯仁之先生曾提出的改造建议——从万泉河引水,依托现状绿地对河道进行建设,使用合理的理水手法使得该地区水脉相通,最大程度地恢复其历史风貌并保护园林遗产的原真性[1]。当务之急应对万泉河流域文化遗产进行挖掘与整理,准确评估万泉河流域历史园林集群的价值。根据不同园林的特点,提出针对性的保护策略,从不同角度构建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使其得以世代传承、永续利用。

4.3 增强功能实用性

增强万泉河水系及周边景观与现代人居环境的联系。对当前水资源和水利系统现状进行评估,在一定程度上构建因水而乐、渗透互融的水生态景观体系。并因地制宜地规划河床形态,对万泉河流域进行生态化与景观化改造,将局部的硬质箱体河道改造为柔性绿色生态驳岸,使其在满足排洪蓄洪功能的基础上对水质进行净化处理,为周边居民提供环境优良的亲水空间[3]。将沿线开放空间与历史文化景观节点相结合,构建具有丰富类型、多重功能结合的滨河景观体系,使万泉河流域在首都绿地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区域层面上需要考虑如何与三山五园联动,体现北京特色文化内涵,同时需要与城市整体绿道规划连接,丰富城市绿色空间。在微观层面上,利用城市更新和景观遗产保护的相关理论,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打通部分景观遗产附近的河湖渠道,使其能够满足当代海绵城市的雨洪排蓄等功能的同时延续古都风貌。

5 结语

万泉河既是历史的缩影,又承载着北京城市发展的印记。作为历史文化的记忆载体,万泉河体现出北京海淀地域性的文化特色,是与历史空间、生活记忆互动的桥梁。本文通过梳理万泉河的历史演变,探究了清代北京西北郊地区园林集群在城市水利系统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万泉河流域的园林理水具有蓄水、排洪、灌溉、游赏的多重功能,同时也具有极高的景观价值。清代万泉河流域园林集群的理水手法为当今北京城市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本文将对万泉河流域的研究扩大到依托其建立的西北郊园林体系,将景观格局、水利安全与水体景观融合,使得西北郊园林集群承担重要的社会、生态、经济及文化功能。通过对万泉河流域园林集群理水特点的探究,为打造该区域景观特色,推动历史文化景观保护与协调发展提供借鉴。

注:文中图片均由作者改绘。

猜你喜欢
水景水系流域
天音水景
鄱阳湖水系之潦河
天音水景
压油沟小流域
天音水景
昌江流域9次致洪大暴雨的空间分布与天气系统分析
天音水景
沙颍河流域管理
环水系旅游方案打造探析——以临沂市开发区水系为例
水系魔法之止水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