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类电子音乐创作中的复调思维研究

2022-05-23 19:52谢羿
参花(下) 2022年3期
关键词:电子音乐声部作曲家

在电子音乐发展历程中,混合类电子音乐占据独特的地位,与传统音乐相比,其具有一定的现代技术性,与电子音乐相比,其具有一定的传统性,其特殊的表现形式深受作曲家的广泛喜爱。在电子音乐的作曲中,复调技术所占比重较大,复调技术的运用对音乐表现力的提升十分重要和必要。因此,在混合类电子音乐创作中运用复调思维,既是对传统音乐理论的继承和创新,又为电子音乐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特色。本文基于复调思维的角度,对混合类电子音乐的创作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四部分内容:一是分析复调思维应用的必要性和价值性,复调思维作为传统音乐的精华,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电子音乐作为新时代的产物,具有一定的技术性,两者的融合可以明确本文研究的价值取向。二是进行核心概念的界定,对本文研究的方向给予界定,以明确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三是混合类电子音乐创作中复调思维的体现,这是本文研究的核心部分,主要论述运用的载体、体现及特征,通过三方面的分析明确复调思维的运用形式和路径,以方便创作者正确掌握,从而构建有效的运用路径。四是典型案例分析,运用具体的案例提升理论研究的实践性,使研究更具有说服力和应用价值,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能够提升研究的高度。通过以上研究,探索复调思维在混合类电子音乐创作中的应用模式和策略。

复调音乐是西方音乐中一种高度理性化的音乐形式,其打破以主调音乐为主旋律的创作方式。复调思维是一种以理性为核心的规范化创作思路,其明确了音乐创作的内在规律。在混合类电子音乐创作中,复调思维的运用具有一定的价值性,其可以在内容和形式上极大地推动现代音乐的多元化发展,使现代音乐更具有艺术魅力。混合类电子音乐作为现代电子音乐的重要产物,对其展开复调思维的运用研究,是其现实发展的需要,也是复调音乐创新发展的需求。但是对复调思维的运用,不是一味地生搬硬套,而是要结合现代艺术形势,在音乐作品创作过程中,通过传统复调思维与现代音乐技术的合理融合,促进复调思维运用的创新发展,以不断提升其运用价值,展现现代音乐艺术的魅力。

一、引言

(一)研究的背景

与传统的作曲方式相比较,电子音乐在创作的过程中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如电子音乐以声音为载体,以声响频谱图示为形式,这与传统作曲以音符为载体,以文本乐谱为形式是存在显著差异的,由此可见,电子音乐创作有自身独特的创作理念和方法,它是基于传统作曲创作理论和方法的创新发展。因此,在现阶段电子音乐的创作中,作曲家仍然会运用传统作曲技术,结合电子音乐创作的新技术进行创新应用,这其中就包括复调的运用。而混合类电子音乐就是电子音乐创新过程中的典型样式。

电子音乐是依托现代电子技术发展而来的音乐创新产物,混合类电子音乐是借助混合技术而形成的一种电子音乐艺术形式、表现形式和全新组合方式,它丰富了音乐的多样性,提升了艺术的表现力,促进了音乐的自由发展。传统音乐借助电子技术实现了创新发展,电子音乐依靠传统音乐提升了内涵。因此,混合类电子音乐的创作是一项系统且复杂的工作,不但需要作曲家熟练运用多种电子技术手段,还需要作曲家掌握传统器乐的写作方法,通过两者的有机融合,提升混合类电子音乐创作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基于以上背景,本文展开相关题目的研究,目的在于挖掘复调思维的运用价值,创新电子音乐的创作方式,以赋予电子音乐新的内涵和魅力,这是电子音乐创作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混合类电子音乐集电子音乐和传统音乐为一体,以其为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价值性。本文结合混合类电子音乐的相关概念和复调思维的相关概念,以复调思维的运用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复调思维运用的载体、表现方式以及運用特征,探索混合类电子音乐在创作过程中如何借鉴和创新传统音乐创作理论基础,以实现独具自身特色的创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应用意义。

一方面,复调思维在混合类电子音乐创作中的运用提升了混合类电子音乐创作的艺术性和表现力,同时,以电子技术为依托的全新艺术形式为复调思维及相关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平台和路径。因此,本文的研究是技术与思维的融合,是理念和方式的创新,既丰富现有的电子音乐创作理论,也为电子音乐创作的创新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对电子音乐的创作以及传统作曲理论的创新发展都有较强的理论创新意义。另一方面,本文通过对混合类电子音乐作品展开典型案例的实证分析,可以看出复调思维的创新应用,使电子音乐更具有美感,也进一步验证创新复调思维的运用价值,不但能够实现传统音乐创作理论和方法的继承、创新,同时,也能够增强电子音乐创作中复调思维运用的自觉性和科学性,为电子音乐创作提供实践层面的指导。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复调音乐及复调思维

1.复调音乐

复调音乐是相对于主调音乐而言的,主要以对位法为主要创作手段,由两个及两个以上不同声部,但是又和谐统一的音乐组成,彼此之间存在和声关系,这种音乐作品就是复调音乐。与主调音乐相比,它有多条旋律线,各条旋律线各自独立,但是又相互配合,构成多声部音乐,而且对位是复调音乐的主要风格特点,所谓的对位就是“音对音”。

根据复调音乐的不同写法,复调音乐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基于对比方式所写的复调音乐,其特征是两个旋律在节奏和音调上都不相同,如结构、音高等存在差异,结构的不同可以使声部之间形成穿插呼应的关系,音高的不同可以使旋律保持差异性。由此可见,对比式复调强调个性化特征的独立旋律,以形成对比式的复调结构。二是基于模仿方式所写的复调音乐,有连续不断、几乎不变的模仿,如卡农,还有较大的模仿,如倒影模仿,形成主题与答题的风格特点,数个声部的相同旋律依次出现,互相追逐和缠绕。

复调音乐拥有悠久的历史,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重要的音乐体裁,如经文歌、卡农,等等,总体看,这些音乐旋律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周期性,从而构成复调音乐展开的不间断性。

2.复调思维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思维是一种心理现象,是人的意识精神在现实中的反应情况。而复调思维是运用复调语言的形式,将音乐创作中各声部、旋律之间的关系展现出来,属于一种复调创作的技法,更是复调创作的本质过程。其吸取了民间音乐的精华,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逐渐形成一套系统复杂、严密的规律。新时代背景下,音乐创作已经进入个性化时代,如何借鉴前人的思维进行自我创作,了解前人的创造手法是非常必要的。巴洛克时期是复调发展的巅峰时期,它冲破音乐的宗教和阶级束缚,从而向民众转移。浪漫主义时期,分解和弦的使用促进了旋律的和声化、个性化发展,在艺术思维的社会发展中,复调思维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音乐创作中展现的复调思维主要有两种:一是对比式复调思维,作曲家把代表不同音乐性格的旋律纵向叠置,以丰富音乐形象和内涵。二是模仿式复调思维,作曲家在创作中采用模仿的方式,让多声部织体有相似的地方,以形成整体音响。

(二)电子音乐及混合类电子音乐

1.电子音乐

电子音乐就是以电子技术为依托而发展起来的音乐形式,如运用电子设备进行音乐声音的处理、加工,录音技术、音响学,等等,极大地拓展了现代音乐的表现层面。因此,本文研究的电子音乐是指以电子手段创作、制作的音乐。由于科技的发展与进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电子音乐的产生与发展,如磁带音乐、电子声学音乐、数字计算机音乐,等等,因此,科学技术是电子音乐发展的不竭动力。但是随着电子设备的不断完善,電子音乐不再将技术化与科学化作为研究的重点,更加关注对传统作曲技法的探索与追求,以提升电子音乐的特色表现力,更好地完善音乐的声音结构。

2.混合类电子音乐

混合类电子音乐是电子音乐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是将计算机音乐与现场演出的人声、乐队演奏相融合的混合电子音乐,其发展主要经历了电子声学音乐和数字化电子计算机音乐两个阶段,其中,电子声学音乐是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在电子声学音乐发展的初期阶段,作曲家更注重器乐写作,所使用的音乐素材主要借助模仿手段,这使电子音乐中的器乐部分创作相对比较单一。为改善这一现状,作曲家在创作中不断摸索总结,并提出了电子音乐创作技术与传统作曲技法相结合的理念,以追求一个新的创作平台。通过将乐器演奏与人声进行采样、加工处理,制作出电子音乐部分,并与现场演奏进行结合,可以提升音乐演奏的个性化和感染力,打破了音乐以乐谱为记录载体,以小节为单位的单一模式。同时,对作曲家提出了更高的创作要求,需要作曲家具备传统器乐、声乐写作和电子音乐创作的综合创作能力。

在数字化电子计算机音乐时期,音乐作品的互动性和实时性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这也使音乐作品展现更加随机与复杂。在这一时期,作曲家更加注重现场的实时控制,因此,这一时期的混合类电子音乐的创作特点都具有强烈的互动性、空间感和层次感。

三、混合类电子音乐创作中复调思维的体现

(一)复调思维运用的主要载体

1.材料选择与声部组成

混合类电子音乐的声音素材来源还是比较丰富的,如鸟叫声、风声等自然素材,轰鸣声、鸣笛声等生活素材,传统的乐器声、人的嗓音,等等,都可以作为电子音乐的声音素材。而且电子音乐还可以对常规乐器进行声音处理和变形,创造出常规乐器不能演绎的声音素材。在进行复调思维运用分析的时候,对声音材料的清晰认识和辨别,有利于对电子音乐结构的精准把握,而混合类电子音乐声音材料的选择主要分为以下两种:一是采样素材,即对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乐器声音和人声进行采集,具有天生的模仿性,即对现实乐器演奏声音的模仿。二是对比素材,与源于同一音色的采样相比,对比素材的音色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如何形成鲜明的对比,需要运用复调思维对声音材料进行变形处理。基于以上材料选择的类型,可以得知,复调思维在材料选择上的指导价值。

混合类电子音乐中的电子音乐部分,其本身就是一个声部,由于其自身的复杂性和层次感,在进行复调思维运用的时候,要重点分析真实器乐与电子音乐声部之间的复调关系。以切实发挥电子音乐部分作为声部的关键作用。既要分析电子音乐部分自身的复调关系,又要分析器乐与器乐、器乐与电子音乐部分的复调关系,以充分展现混合类电子音乐创作过程中复调思维的运用和创新情况。

2.技术手段与主题形成

技术手段是支撑混合式电子音乐创作不断发展、创新的动力,如在音乐创作过程中利用电子振荡器产生的电子波形,利用电子合成器产生电子音色,使用高低滤波器,等等,这些都很好地展示了技术手段在混合类电子音乐创作中的有效应用。在模仿式复调中,常用的技术手段主要有剪切与拼贴,依据排列与组合原理对声音材料进行剪切、重组,通过原样或者变化的模仿,形成具有电子音乐特点的作品主题。LOOP技术可以实现声音材料的不断重复,多层次重复,在不断重复的过程中,声音会产生一系列变化。而且电子音乐以时间为单位,更能够展现复调思维运用的灵活多变性,从而创新音乐表现形式。除此之外,在模仿式复调中,混合类电子音乐创作的主要技术手段还有拉伸、缩短、翻转、延迟,等等。在对比式复调中,常用的技术手段主要是效果器插件,如梳状滤波效果器、多普勒效果器、冻结效果器、共振效果器等,其主要是对声音进行变形处理、加工,以创新声音素材,为复调运用奠定基础。

主题在提升复调内涵价值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在分析复调思维运用的时候,进行主题的分析是十分重要的。在传统音乐中,主题往往是音乐的核心部分,即乐思,其表现力强,个性鲜明,并蕴含丰富的思想内涵。而电子音乐的主题是通过剪切、拼贴等技术手段实现的,往往具有典型的声音符号、形象的意义和鲜明的感情色彩。因此,复调思维在混合类电子音乐创作中运用的关键,在于明确电子音乐主题形成的传统器乐声部主题之间的关系,主题关系不同,采取的复调思维也存在差异。

3.创作手法与表现形式

混合类电子音乐在创作的过程中,要兼顾电子音乐声部创作和传统器乐创作的手法,以加强两者的联系。这需要作曲家进行整体的安排与设计,如利用一些乐器发出的“噪音”与电子音乐声部的“乐音”形成反串式的表现等,以创造混合类电子音乐所追求的效果。由此可见,混合类电子音乐创作手法要以电子音乐声部和传统器乐各自的创作原则为基础,以实现两者的相互独立和统一,从而创造出全新的电子音乐模式。

混合类电子音乐的表现既沿用传统音乐表演中真实乐器表演的形式,又增加“声场”的设计,这是混合类电子音乐表现形式的特色所在。作曲家通过利用不同的声道,播放不同的声部,构建声音的“场态”,声场之间形成的对比充分体现出作品创作过程中所运用的复调思维。同时,运用在舞台上,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跟演员进行实时配合,以触发不同的效果,大大提高现场实时处理的方式,符合复调思维中的对答形式。混合类电子音乐创作中常用的表现形式,主要有立体声和多声道,如扬声器、多声道环绕立体耳机等,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作曲家的构思由单一的平面思维向立体思维进行转变,体现了声音创作的立体感和方向感。多声道是混合类电子音乐作品演出时经常采用的环境模式,它可以提升声音的空间感、层次感以及方位感,给欣赏者创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由此可见,以基层为基本单位的模仿和对比,是混合类电子音乐的表现形式。

(二)复调思维在混合类电子音乐创作中的运用

1.模仿复调

模仿复调是混合类电子音乐创作中运用最多的复调技法之一,其運用的材料较为灵活。根据模仿的程度,又可以划分为变化模仿和严格模仿。严格模仿需要在旋律进行方向、音程关系和节奏形式等方面进行较为精准的模仿;变化模仿则具有较强的多变性和灵活性,因此,深受作曲家的偏爱。在混合类电子音乐创作中,作曲家也会选择多种模仿形式相混合使用,创造全新的音响效果。

2.对比复调

在混合类电子音乐创作中,乐曲中的声音组织材料不在于多,而在于通过有意的声部交错体现复调对比的写作方式。如在以独奏为主的混合类电子音乐中,常常会将预设好的器乐旋律与电子合成音色所创作的旋律以对位原则结合在一起,而形成对比复调。与此同时,创作主题也决定了整部音乐作品中复调思维的主要形式,传统音乐中的主题是乐器的整体乐思,也是乐曲中最主要的旋律和情感。而在混合类电子音乐创作过程中,材料一般选用得非常简练,作曲家更喜欢从已经出现过的主题材料中抽取动机、元素进行加工、处理,以构成新的音乐形象,在这个过程中,对比复调得到充分展示。主题展开中的对比复调形态是比较多样和灵活的。

3.混合互补节奏

采用两个声部互补的方式实现节奏的点线结合,这也是复调思维运用的重要体现,将两种声音材料以互补的节奏形态展现出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体现出一种以乐器创作为主、电子音乐创造为辅的创作思维。

(三)复调思维在混合类电子音乐创作中的运用特征

1.统一下的渐变性

采用乐音到噪音的渐变过程,是混合类电子音乐创作过程中经常采用的,无论是在真实乐器部分,还是在电子音乐声部,其都受到广泛的应用。乐音到噪音的渐变可以对声音进行局部的“染色”,而噪音到乐音的渐变,可以形成固定的节奏模式。因此,在混合类电子音乐创作中,人们会经常感受到统一下的渐变性。如某个音乐作品采用电子音乐与真实乐器齐奏的方式,音符的运动过程除在强弱上各声部之间呈现对比状态以外,各个乐器之间的交换方式就如同勋伯格的“音色旋律一样”,整个音色呈现统一的渐变状态。统一下的渐变性创作思维体现出混合类电子音乐思维创作模式中的逆向写作思维方式,是对常规乐器特殊奏法的深入挖掘和探索,从而使混合类电子音乐创作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统一下的同质性

在混合类电子音乐创作中,一些作品的电子音乐创作在采用声音材料的时候与真实乐器类似,以实现电子音乐声部作为真实乐器的补充,从而实现混合类电子音乐创作的高度统一性,这给人一种电子音乐与真实乐器真假难辨的高度统一感,与此同时,各自又有细微的变化,这种变化组成横向结合的块状旋律,使两者在高度的“同质性”下进行融合。需要注意的是,在两者的高度“同质性”融合下,在音乐材料的选择上要选择预设好的器乐自身的声音材料,以体现融合的统一性,在音响材料的融合上强调音效效果的同质性,以将录制好的真实乐器声音进行高度还原,与此同时,在创作的过程中,各声部之间的节奏发展方式、组合形式也有近似的写作形式,实现作曲创作思维的模块化发展。

3.对比下的复合性

混合类电子音乐作品创作中复调思维的运用还体现在其在复合织体的运用中,复合织体融入作曲家丰富而广阔的音乐想象,展现音乐作品的结构性和层次性,是一个作曲家精湛作曲技艺的重要体现。在运用复合织体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音色的对比和空间的划分,以突显不同织体形态的声响及意义。除此之外,在混合类电子音乐创作中,一些音乐声部无法独立存在,如在萨利亚霍《近》的第三乐章中,单一的大提琴声部略显单薄,需要加入预置好的电子音乐声部和大量的混响效果,以实现电子音乐部分与真实乐器共筑主体,形成一种复合性的织体。

4.对比下的并置性

混合类电子音乐作品创作中复调思维的运用还体现在块状化的旋律并置写作方式运用中,通过将电子音乐与不同的块状化器乐声部进行融合,通过影响材料的黏合和声音材料的差异,表现出多层次的空间效果,不但形成听觉并置的效果,还形成多种线条交织的绚丽景象。如人声作为作品中常出现的电子音乐声音材料,在混合类电子音乐创作中使用的人声经常被变为低频的人声念白,同时,融入延迟、混响等基础的电子音乐技术手段,以保留其在听觉感受上的突出性和音响效果的真实性。

四、混合类电子音乐创作中的复调思维案例分析

(一)经典案例一《吟》

1.作品介绍

《吟》是张小夫教授创作的一首电子音乐作品,是基于传统乐器竹笛与电子音乐融合而成的混合类电子音乐作品。作品运用特殊的乐器演奏方法,运用竹笛中笛膜变化,创作空灵质朴的声音,以表达东方民族的心灵独白。作曲家以独到的构思开发多种笛膜变化的表现手法,竹膜、纸膜以及无膜三种发音方式,在吹奏方法上也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如竖吹笛头、横吹音孔,以构建新的竹笛声音造型,使音乐展开层层迭进,以提升乐曲的表现力和多样化。

2.声音材料分析

在混合类电子音乐《吟》的创作中,除了运用竹笛这种声音材料外,还运用曲笛和埙这种与笛子同类的乐声声音素材,而噪音的采样类型则选择了卡腔、笛膜以及吹埙等声音,因此,该作品的典型特点就是乐音与噪音的运用,极大地提高了作品的生动性和深刻性,提升了作品声音的真实感和亲切感。在乐音与噪音运用的同时,还进行乐器的改造,以增加声音材料的表现力和韵味,由此可见,竹笛演奏与声音材料的融合使作品创作在声音形态上、演奏的技巧上形成了音乐与噪音的模仿式复调思维。由此可见,《吟》这些混合类电子音乐创作作品具有天生的统一性与和谐性的特点,同时,体现出较强的复调思维,即乐音与噪音的典型对比。

3.技术手段分析

在《吟》这部作品中,充分展现了作曲家在继承传统作曲理论基础上对电子音乐进行革新的创作理念,作曲家运用传统的复调思维组织声音素材,同时,运用电子化的复调技法,将复调卡农的二重对位运用在笛子的独奏部分,形成可以在几秒内完成不同度数的卡农旋律,在向人们充分展现传统复调思维的同时,体现出电子化先进的技术手段。

模仿是作曲中的重要技法之一,而卡农就是整段旋律的反复模仿。该作品在使用模仿写作的手法时,程度、距离以及高度都得到有效控制,不但提升了传统音乐中的复调效果,还为作曲家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创作空间。

4.表现形式分析

声音的表现形式是电子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体现电子音乐的后期制作与演出形式。如何实现现场演奏中人与机器的有效对话,需要将现场表演的声音与已知的电子音乐进行有机融合,而在实际的演奏过程中,音响的布局与设计为复调思维的运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既丰富了剧场空间的声音层次,又实现了作曲家主调思维与复调思维的创作意图。

(二)经典案例二《Beyond》

1.作品介绍

《Beyond》是奥利维拉的代表作品之一,在这部作品里,作曲家分别选择大提琴、钢琴、降B调单簧管等采样作为电子音乐部分主要的声音形态,并通过几种特殊的电子技术手段使电子音乐声部超出传统乐曲正常的表现范围,尤其是整部作品中都有围绕A音动机明显的体现,而《Beyond》作品的复调思维也多体现在这些音乐动机发展变化的过程中。

2.声音材料分析

《Beyond》电子音乐声部可以通过使用效果器、扬声器摆放布局等实现声场上的变化,在多声道的时空互动和对话中,使作品更具有层次感、秩序性和多元性的听觉效果。《Beyond》作品中的音乐素材主要是选取大提琴、钢琴及降B调单簧管三种传统乐曲部分作为声音素材,大提琴声音素材主要是由一组由快到慢、无固定音高节奏型组成,钢琴声部使用少见的三行谱表,且主要以A音为主要动机,单簧管声部则是由一连串向上纯四度的音程与向下小二度的音程组成的循环节奏。

3.技术手段分析

在这部作品中,模仿思维法是一种随意的表现形式,主要以动机或者主题为核心,运用多种复调手法促进多部音乐形式的形成。如自由卡农在《Beyond》中的运用,其突破传统的复调技术法。在模仿声部的尾部进行自由变化,在作品的20小节到21小节,单簧管与大提琴这两声部在节奏和音高上都构成了自由卡农。在40小节到41小节中,单簧管与钢琴逆行模仿节奏的应用,实现了慢快慢的节奏处理。在作品的第61小节出现了最为明显的同度自由卡农,作曲家通过突出对真实乐器间的模仿,逐渐生成新的混合音色。而在这些技术运用过程中,复调思维就渗透到了音色的层面。

在这部作品中,对比思维技法体现在节奏、演奏技法以及力度等各个层面上,尤其是节奏上的对比。如90小节最后一拍是力度很强的五连音音型,91小节第一拍则是力度强的六连音音型,91小节的最后一拍则又回到八连音音型,鲜明的节奏对比改变了音乐的律动,体现出《Beyond》在多层节奏对比上的复调思维。

4.表现形式分析

《Beyond》的表现形式主要采用预设好的电子音乐部分进行演出,在现场演出的时候,通过现场乐器的扩声和调音台进行处理。

五、结语

在传统的作曲理论中,复调思维是音乐创作中西方文明思辨思维方式的体现,研究复调思维在混合类电子音乐中的应用,可以进一步创新复调音乐的创作技法,丰富复调音乐发展的理论体系,具体表现在:

一是电子音乐技术的发展给复调思维的运用提供了技术支持,现代电子音乐技术的发展使复调思维的运用摆脱了人声演唱和乐器的限制,同时,创新了声音的范围,实现了声音的整体构思,并成为现代作曲家创作中的重要依托。如LOOP的形成,Time Stretch的扩大与缩减,实现作曲家内心对音乐的真切表达。这是由于现代电子音乐技术突破了传统音乐技术在时间、层次以及空间上的限制,使音乐创作呈现一个全方位、立体化对比式复调思维模式,赋予了音乐制作更多的可能性,形成了虚实结合的听觉效果。

二是电子音乐声音材料选择的广泛性为复调思维的运用提供了空间支持。传统的音乐复调思维局限于音符之间、旋律之间的构思,而电子音乐由于增加了声音形态、材料、色彩以及频响等元素,音乐创作复调思维更加广泛,要充分对声音材料组成旋律之间的复调关系以及声音材料形态的互补关系进行充分考虑。与传统音樂创作相比,电子音乐从其产生以来,其声音表现就具有一定的完整性,即带有全部的声音属性。在混合类电子音乐创作中,传统器乐部分可以看成是具有旋律化、音高和调性的传统表现形式,是一种艺术手段的抽象描绘。电子音乐声部则是直接的具象表现,是一种直白的补充和诠释,可以使文化内涵更好地运用到电子音乐创作中。因此,在进行混合类电子音乐创作中,电子声音材料被作曲家广泛应用,目的在于更好地表现自己的创作意图,并通过虚实结合的运用充分发挥复调思维的运用价值。在电子音乐创作思维中,任何材料都可以“为我所用”,从而为复调思维的运用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三是电子音乐表现形式的多样化丰富了复调思维运用的表现手法。在混合类电子音乐创作中,旋律和声部的空间对位,创作的随机性和自由性,都使復调思维得到了良好运用。由此可见,电子音乐具有不同于传统音乐的表现形式,因此,其复调思维的运用应该表现出一定的创新性,以展现新时期的音乐表现特色。

复调思维是传统音乐创作思维中的一种模式,混合类电子音乐也只是电子音乐中的一种类型,本研究只是选择其中的一个角度,展开了相关内容的研究,由于受到研究能力和知识积累的限制,文章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还有望以后的学者进行不断的完善。而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明确复调思维在混合类电子音乐创作中的价值,让电子音乐创作者关注并利用技术手段创新复调思维,以创作出更多的混合类电子音乐作品,同时,为传统音乐理论的创新提供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赵子仪.初探渐变表现手法在混合类电子音乐中的应用[D].上海音乐学院,2021.

[2]陈耀显.混合类电子音乐的结构力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20.

[3]羊翌.混合类电子音乐创作技法在作品中的应用[D].上海音乐学院,2019.

[4]梁愉曼.伊夫·马莱克混合类电子音乐创作中的交响性思维探索[D].中央音乐学院,2019.

[5]毛康.复调思维在混合类电子音乐创作中的有效应用[J].戏剧之家,2019(08):46-47.

[6]蒋哲光一.奥利维拉混合类电子音乐作品中复调性思维的探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8.

[7]刘晓初.复调思维在混合类电子音乐创作中的运用[J].音乐创作,2017(08):120-123.

[8]李秋筱.混合类电子音乐中新音色与传统音色的“融合”——基于实例对其必要性、技法和层面的探讨[J].音乐传播,2017(02):97-102.

[9]王熙皓.传承与创新组合打击乐与电子音乐结合的声音特性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6.

[10]金帆.对奥利维拉“混合类电子音乐”的分析与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5.

(作者简介:谢羿,女,硕士研究生,河北传媒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作曲)

(责任编辑 刘冬杨)

猜你喜欢
电子音乐声部作曲家
现场电子音乐与单件乐器结合时的功能及其实现方式
业余合唱团的分声部训练
多声部视唱训练
二声部合唱教学之初探
长大可当作曲家
第 18 届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
浅谈王西麟的音乐道路
猫咪成长史
作曲家
电子乐的过往今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