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叛逆者》看文学作品IP改编电视剧的叙事策略

2022-05-23 16:31
电影文学 2022年6期
关键词:叛逆者文学作品小说

刘 传 祁 勇

[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新闻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一、文学作品IP改编电视剧的现状

(一)文学作品IP改编电视剧的现状

在我国电视剧的发展进程中,对于文学作品的改编一直是电视剧创作的重要来源,近年来,随着IP热潮持续升温,IP资源也成为市场争相追逐的产品,IP电影、电视剧更是井喷式增长,例如,《微微一笑很倾城》《盗墓笔记》等诸多网络小说被改编为影视作品搬上荧屏。虽然不乏好评,但也出现了不少批评的声音。

IP改编不仅代表网络文学的改编,同时也包括对于文学作品的改编。制片人王旭东认为IP改编无非是两种,明星推动IP或IP推动明星,文学作品的IP改编往往是IP推动明星,而网络文学的IP改编更多的则是明星对于IP的推动。作为文学作品的IP来说,其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读者,那么对于文学作品IP的改编,是否尊重原著,如何对文学作品进行改编就成了一大难题。

对文学作品IP的改编使得电视剧市场出现了许多高质量的作品。例如,改编自陈忠实长篇小说《白鹿原》的同名电视剧,将原著隐晦话语改编成文本是改编成功与否的所在。在电视剧的改编过程中,观众可以感受到电视剧对于“白鹿原社会”的努力再现。但同时也有一部分文学作品IP的改编虽然收获了高收视,但评价高开低走,最终被观众称之为“烂尾”,很多时候就是没有将文学作品和当下的现实情况很好地结合,剧情中的情况不符合年代,过于理想化,让观众没有代入感,无法理解剧情的走向。

(二)文学作品IP改编电视剧《叛逆者》收视口碑双丰收

在文学作品IP改编电视剧的集合中,《叛逆者》在收视率和口碑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叛逆者》作为IP改编电视剧,改编自作家畀愚的同名小说,以一名心怀报国理想的国民党特工林楠笙的成长和转变为主线,讲述了他经历热血、冲动、彷徨和叛逆后,一步步成长为老练的特工,并成为一位坚定的共产党员的故事。小说《叛逆者》仅为四万字的中篇小说,电视剧《叛逆者》却是一部长达43集的电视连续剧,编剧在基本保留了故事最初的脉络的基础上进行改编,将故事和人物塑造得更为丰满。

明星对于文学作品IP改编电视剧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性作用,人们熟知的明星出演,其本身自带流量,更有利于提高电视剧的前期宣传效果,同时也有利于收视率的提高。同时,演技好的明星可以通过镜头向观众传达出更为细腻的情感表达,更有助于观众对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在观看电视剧时产生更强烈的情感共鸣。小说《叛逆者》作为文学作品,本应是IP推动明星,但作为流传度相对偏低的中篇小说,电视剧《叛逆者》选用了大量为人熟知的影视明星,男主角为拥有一定流量的朱一龙,女主角是刚刚获得了白玉兰奖的童瑶,配角则更是请来了老戏骨王志文,在观众缘和流量上都占据了一定优势,也起到了明星推动IP的作用。

二、文学作品IP《叛逆者》改编电视剧的叙事策略分析

(一)改编主要人物感情线,重新构建叙事脉络

《叛逆者》作为IP在从小说到电视剧的改编过程中,重构了主角的情感线索。尤尔根·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模型体现了文化公共领域通过文学作品、电影作品、电视等表达文化和艺术的个体化事物。符号意义共同体是通过情感认知、转化、升华形成合理性,建构个体认同。文学作品《叛逆者》在IP改编的过程中,通过对人物情感线的合理性转化,构建出更易于观众接受并产生同理心的叙事脉络,最终获得观众的情感认同,无论是在小说还是电视剧中,作为男主角的林楠笙都与朱怡贞和蓝心洁两位女性有着情感纠葛,朱怡贞是相识在校园,青涩的学生与老师彼此的心动,他们之间最初的恋爱青春懵懂,再见时虽然所属的政党不同,但彼此之间深厚的感情依旧使得他们在一段时间内相濡以沫,心中挂念着彼此;蓝心洁是上海有名的交际花,帮助林楠笙完成过任务,后期在重庆相识,在蓝心洁丧子后走到一起结成夫妻。由此,可以看出电视剧的改编延续了小说中男主感情故事的发展方向,基本保留男主同两位女性的故事线。

虽然延续了主角的情感故事线,但电视剧的改编对男主的情感线索进行了改变,这种改编更加贴近了观众生活中对于感情从一而终的情感认同,增加了女性观众在观看时的代入感。虽然小说和电视剧中对这两段感情中发生的故事基本相似,但是林楠笙在小说和电视剧中对两位女性的感情却是不同的。小说中林楠笙和朱怡贞在校园期间就是离经叛道的爱情,两人在学校期间便做出了为时代所不容的荒唐事。但在电视剧中林楠笙与朱怡贞更多的是弹钢琴、聊人生理想,是分别之前从背后克制又不失眷恋的拥抱,是被子弹击中倒地后在雪地中仍要握紧对方的手的珍重,也是在香港的码头得知对方无恙后的两两相望,对二人之间感情的表达更加纯洁、内敛,既含蓄隐忍又富有层次。

电视剧的改编则使得主角的情感线索更加单一化。小说中林楠笙与蓝心洁之间是有爱情的,两人在重庆再次相遇,蓝小姐在经历丧夫后又经历了丧子,彼时的林楠笙也因为身体内的子弹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两个人相互依靠,互相抚慰着彼此受伤的心,也爱上了对方。但在电视剧中,两人之间却只有友情,甚至于亲情,是对方在意的人,蓝小姐也说林楠笙是她这辈子最值得珍惜的人,虽然二人共患难,甚至经历过生死,但是林楠笙的心中始终只有朱怡贞,在他们婚礼的那一天,他依旧带着憧憬的目光诉说着自己想象中同朱怡贞的婚礼,给他的新婚妻子讲述着他爱慕的女孩,这样的林楠笙是忠贞的,从头到尾他的心里只有朱怡贞而没有蓝心洁的位置。这种改编体现了男主对于感情的从一而终,同时这样的主角情感线索的构建也更为观众所接受,更贴近现实生活中的观众对爱情的一种期盼,增加观众对于电视剧的代入感。

(二)《叛逆者》IP改编剧情为大团圆结局,加深了观众的国家民族身份认同

经典好莱坞叙事策略包含梦幻生产常规化、人物塑造类型化、故事情节戏剧化、结局圆满程式化四个特征。电视剧《叛逆者》在结尾处合家欢结局的改编是对结局圆满程式化特征的呼应,在叙事层面挖掘了更加深刻的国家民族身份认同。小说中,林楠笙和朱怡贞在被子弹打中后,林楠笙的脊柱里留下了弹片,医生最初看他像在看一个死人,因为疼痛每晚依靠酒精麻痹自己来入睡,结局中也在一天突然倒下瘫痪在床,虽然小说中没有写出他最终的离世,但这也是必然的结局。电视剧中林楠笙则是肺部中弹,虽然也经历了痛苦的过程,但最终在解放后在春晖小学成了一位老师。区别于小说,他不再是孤单一个人,生活在一个偏远的小镇上,做着在乡里乡亲眼里格格不入、眼高于顶的教书先生,最后的时光虽然有朱怡贞的陪伴,但是已经瘫在床上动弹不得。电视剧里的他,看到了祖国的胜利,看到了新中国的建立,也找到了朱怡贞,过上了教书育人的生活。此桥段充分印证了合家欢结局更加符合电视剧作为人们生活中消遣的一种形式,主角经历苦难后终得幸福的故事,更易于观众接受。而这样的结局也加深了观众国家民族身份认同,在解放后为抗战胜利付出努力的人过上了美好的生活更符合观众对于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景。

(三)增设人物及事件使人物塑造、剧情与叙事更为丰满

从一部仅有四万字的中篇小说,改编成一部长达43集的电视连续剧,其中必然增加了许多人物和情节。这种体量上的扩充使得在文字表述到视听语言的转换过程中人物塑造更加立体、情节叙事更加丰富。

1.更加立体的人物形象塑造

电视剧《叛逆者》在改编过程中弱化甚至删除了小说中人物的许多故事线,着重讲述了主角林楠笙的成长经历和政治身份转化的心路历程。电视剧中为主角林楠笙增加了更为细致的故事讲述,从一件又一件事件中让观众一起见证了林楠笙的成长,更加有代入感地了解到他的心路历程,通过电视剧与他共同成长,人物的形象也随着剧情的推动愈发丰满。

2.增设人物丰富剧情

增设人物丰满了电视剧故事线,丰富了剧情,贴合历史故事进行叙事表达,增加了电视剧中的人物冲突,更好地还原了历史时间线。电视剧《叛逆者》中除了小说中的人物被塑造得更加丰满立体外,还有两位主要人物是在电视剧中增设的人物,一位是军统上海区特务处站长陈默群,另一位则是继任站长王世安。陈默群的角色塑造很多源自于小说中的顾慎言,代替了小说中顾慎言早期的对林楠笙的影响,成为最开始从特训班将林楠笙带到了上海区的人,赏识且重用他,是林楠笙早期引路人的形象。这个人物的设定十分复杂,最初他是上海区的站长,有能力也还算忠诚,但在被王世安陷害已经成为汉奸后,却选择了当下对自己最有利的情况,最大限度地扩展对自己有利的空间成为真正的汉奸。而剧中另一个人物陆优鸣在被严刑拷打时说出的:“君子危不忘义”,也是对陈默群自认为的“最优方案”最好的驳斥。同时,他的叛变也对林楠笙产生了很大的打击,他因为对陈默群的信任,在抓捕陈默群的行动中放走了陈默群,这使得他对自己的信仰产生了质疑。陈默群的人物塑造十分丰满,也填补了小说中汉奸这一角色的空缺,产生了许多推动剧情的冲突。王世安的形象最初是一位庸庸碌碌善于阿谀奉承的副站长,对自己的顶头上司虽然多有不满,但是敢怒不敢言,在陈默群因为失职送回南京后成为军统上海区的站长,他胆小怕事却贪婪成性。在陈默群被调回上海时,仅仅因为害怕陈默群威胁自己的地位,他匿名联系了汪伪汉奸组织“76号”,让陈默群一到上海就被日本人抓走,诬陷陈默群已经投降了日本人,最终导致军统的一个联络站被炸毁。而陈默群的投降也导致了军统上海区的工作更加艰难。同时,王世安经常对自己人怀疑,也因为贪婪,四处敛财,在国民党准备撤往台湾时,要运往台湾的家具就有十辆军车都不止,最后还要找关系调用军舰,可见其在担任站长期间疯狂敛财。王世安的塑造是国民党高级将领的很好的一个缩影,展现了国民党军官凝聚力不强、腐败横行、贪婪无度的形象,同时也对剧情的推动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电视剧中对于剧中人物的增设丰富了电视剧的剧情,进一步塑造了主角的形象,也在一定程度上更有利于观众对于剧情的理解,增加观众对于电视剧的代入感。

3.增加故事情节还原历史情境

电视剧的视听语言很难像原著小说一样通过文字表述详尽铺陈历史背景,因此需要填充更多的故事情节还原历史情境。在现实题材电视剧的整体叙事结构中,社会背景与观念的描述对于刻画人物关系极为重要,可以做到为人物的行为划定时空界限。在改编的过程中相对于小说,电视剧中增加了大量的情节,按照历史的时间顺序来展现男主角林楠笙是如何从一个初出茅庐的特训班学员最后获得军衔,并加入共产党,成为一位在国民党中的共产党卧底。最开始林楠笙从特训班到了上海区后第一项任务是找出上海区中的共产党卧底,在这期间展现出了他过人的聪明才智,同时也在任务中认识了朱怡贞,在她的引导下开始了解到了共产党。这段情节的增加更好地交代了林楠笙的性格和他的高智商,也为日后他加入共产党埋下了伏笔。同时,电视剧中对于陈默群投靠“76号”成为汉奸也遵照史实,刻画出了一个生动的汉奸形象,更有利于观众对于当时处境艰难的了解,同时陈默群投敌也是林楠笙的一个重要成长节点,他因为陈默群而形成的信仰崩塌,迷茫的时候在顾慎言的帮助下找到了自我,推动了对剧情的发展。故事情节的增加更好地向观众刻画了那个时代下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同时遵照史实,按照历史的进程进行演绎可以更有利于观众对角色所处环境的了解。

三、文学作品IP《叛逆者》改编电视剧叙事策略

(一)对情感线索的重构符合中国人传统爱情观

电视剧情感线索的重构考虑了所面向的观众的爱情观,电视剧《叛逆者》在CCTV8播出,面向的群众很大一部分为中老年观众,而中国人的传统爱情观更偏向于“得一人而白首”,更加符合国家和民族的身份认同。而小说中以“红玫瑰与白玫瑰”形象存在的朱怡贞与蓝心洁则显得不那么受到观众的认可,反而是电视剧中林楠笙对朱怡贞从头至尾含蓄又浓烈的爱情更受欢迎,林楠笙在与蓝心洁婚礼即将开始时表达的对与朱怡贞婚礼形式的想象中说出的:“我喜欢过一个女孩,如果要和她结婚,一定要在篮球场举行。”深情的眼神更是令很多人感为之动容,最后朱怡贞与林楠笙在解放后共同生活更是被人认可的完美结局。虽然观众惋惜蓝心洁的离世,但是观众愿意看到的依旧是林楠笙一生只爱过朱怡贞的专一的爱情。

(二)改编合家欢式的结局易于观众接受,引发网络反馈

《叛逆者》无论是小说还是电视剧对观众的情感震撼都深入人心,作为男主角的朱一龙几乎在后期播放的时候每天都在发微博和剧中牺牲的角色“再见”,而最终林楠笙与朱怡贞相遇最终生活在一起的结局显然更符合观众的期待,根据好莱坞经典叙事理论,大团圆的结局更易于观众接受,即使经历了前面的种种苦难,最终相爱的两个人终究会相逢,适应观众的心理预期。但同时,结局的表现手法相对模糊,不像小说中明确地交代,更像是一种开放式结局,无论是说成团圆结局或是悲伤结局都有一定的根据可以佐证,无法驳倒对方的观点。因此,《叛逆者》的结局也引来了热议,在大结局当天更是登上了微博热搜前排,许多观众在微博上各抒己见,引发了网络热议,起到了观众效应,扩大了《叛逆者》的关注度和网络热度,有利于宣传。

(三)增加故事情节增设人物提升覆盖群体

故事情节和电视剧中人物的增设,可以提升电视剧的覆盖人群,增加电视剧的受众范围,提高其收视率。剧中增加的角色性格、人设都各不相同,对应了历史上汉奸和贪官两个角色,是电视剧中十分亮眼的反派角色,增加了许多戏剧冲突,丰富了整个故事的同时也进一步向观众展现了党胜利的艰辛。不同于小说受篇幅等问题的限制,对于林楠笙的成长经历大多选择一笔带过,仅仅只是着重描述了林楠笙心理发生变化的重要事件或时间节点。电视剧中关于林楠笙成长的描述十分详尽,从林楠笙在特训班是如何被挑选到上海特务处,到第一次经历审讯犯人、第一次经历任务、在任务中受到挫败、其一直以来的信仰产生了崩塌一直到他最终政治身份发生转变,观众的视角都跟随着林楠笙共同经历、共同成长,更有利于观众通过其成长、变化的过程,来更进一步地了解人物,同时也对电视剧更有代入感,带给观众更好的观看体验。恰逢建党100周年,主旋律电视剧层出不穷,《叛逆者》没有歌颂伟人的伟大,讲述他们的故事,而是以一个可能没有姓名的爱国青年在迷茫中最终找到了方向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的成长故事作为主线,通过小人物的故事展现了抗日战争的艰辛和解放战争的艰难,无数人为了胜利付出了生命,换来了今天的成功,换来了人民的爱国生活,让观众体会到今天的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向观众传播了正确的价值观。

总之,电视剧《叛逆者》在IP改编的过程中不仅限于小说对于历史的情感表达,着重地体现了作者的价值观,也强调了其作为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升华。电视剧的改编更多的是通过电视剧体现主旋律,在建党100年之际致敬为党付出牺牲的先烈,传达符合当下价值观的行为,收获观众的认同和情感共鸣。

猜你喜欢
叛逆者文学作品小说
调查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十月画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冲破“女性奥秘”面纱的叛逆者──《堕落之后》的弗里丹女性主义解读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