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

2022-05-24 21:08谢德珉
教育·综合视线 2022年3期
关键词:体育教师体育家长

谢德珉

不论是学校、教师、家长还是社会,都无法给每一个孩子“安全一生”的承诺与保障,只有学生具备自我保护意识,拥有保护自身安全的能力,才能够平稳地度过一生。总的来讲,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着各种安全风险和安全隐患。所以,学校、教师都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要以有效的措施、有效的方式,尽量减少校园中的安全问题,有效减少体育教学中安全事故的发生,使体育教学能够顺利开展,让学生能够健康成长。

多数小学生除了具有日常生活中交通安全方面的知识之外,对于其他的安全知识一无所知,甚至可以用“空白”一词来形容。小学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让学生通过体育锻炼强化自身身体机能,掌握多种体育技巧,使学生健康地成长与发展。但是,在小学的体育课堂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影响学生身体安全的问题,如扭伤、肌肉拉伤、磕碰等,甚至会发生一些重大的安全事故,轻者影响学生的文化学习,重者会导致学生落下身体残疾,更甚者会危害学生的生命,给学生、学校、家庭带来不应有的损失。因此,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开展安全教育,提升教学质量,成为当前小学体育教师以及学校相关领导人员关注的重要内容。

一、小学体育教学现状

(一)学生缺少自我保护意识

小学的体育课程多数是在室外开展的,主要的活动形式就是多样化的体育技巧训练、体育游戏等。然而,在实际的调研过程中,多数学生认为当前的体育课程比较安全,也有少数学生会担心自身的安全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多数学生对于自身行为是否存在安全性的认识不足,缺少安全意识,导致意外事故频频发生。如部分学生在跑步热身时比较调皮,会故意将其他同學绊倒,而这种行为轻则导致其他同学的皮肤破损,重则会引发踩踏事故。而且这个时期的学生比较稚嫩,在思想以及行为上并不具备明确的规范意识。所以,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过度依赖成人,自律、自制能力比较弱。而多数小学体育课堂中,只有一位教师授课,无法真正照顾到班级中的所有学生,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如果部分学生不遵守纪律,很容易对自己以及其他同学造成伤害,从而导致课程无法顺利进行。

(二)学生缺少自我保护知识

在素质教育不断落实的过程中,环境给予小学生的主要认知就是:“知识才是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然而,部分学校的体育教师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并没有将正确的自我保护知识完整地教授给学生,在体育课堂中大多是教授学生体育技能,很少会开展安全教育活动。所以,学生严重缺少自我保护知识,在遇到一些伤害时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也不知道如何进行自救,更不知道安全事故发生的严重性。

(三)教师、学校忽视学生个体

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虽然建立了很多学校,但教师资源严重匮乏,体育教师尤甚。根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体育教师的缺口大约为30万左右。一些偏远山村或者城市郊区,更是存在一位教师兼顾多种课程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无法顾及每一个学生,在实际授课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失误。再加上一位教师需要给多个班级的学生上体育课,而小学生所要学习的体育知识较多,同时又由于教师自身安全教育知识的匮乏,无法确保安全教育的准确性,从而无法保证对学生的安全意识教育。

(四)家长忽视家庭安全教育

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经济实力持续增强,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有更加优渥的生活环境,很多农村家长选择到繁华城市打工,将自己全部的期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但是由于工作不稳定,无法长久陪伴孩子。这些学生大都是由家里爷爷奶奶带大的,由爷爷奶奶代替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在这个时期,学生只能通过自己的学习以及自身的认知能力,去构建不完善的安全意识体系。虽然也有部分学生由父母养育,但也会因家长知识匮乏,无法及时接受良好的安全意识教育,所以也就谈不上体育课的安全意识教育。

二、培养小学生安全体育意识的重要性

小学生活泼贪玩,特别喜欢上体育课,只有在体育课堂中才能更加“随心所欲”地玩。体育课程由于与其他课程的课堂形式不同,因此多了一份风险与责任。课堂中,学生所接触的体育器械都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不具备安全意识的学生经常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有的伤害到了自己,有的伤害到了他人。因此,体育教师必须要重视安全意识的培养,只有安全才能为学生上好体育课程提供保障,只有安全才能让学生更加健康、顺利地成长,只有安全才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只有安全才能让教师、学生、家长之间形成更好地互动。因此,教师必须要重视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加大安全知识的宣传力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安全的陪伴,从而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学生体育安全意识培养的有效途径

(一)正确看待“校园安全事故”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对于孩子的各方面都比较重视,尤其是孩子的安全。很多家长为了保护自己孩子的安全,非常抵触体育锻炼,甚至会在体育课堂开展之前,主动给孩子写假条,或者是明令禁止孩子参与任何体育活动。部分学校和家长、相关领导人员处于安全事故的恐慌之中,若体育教学中发生事故,上级相关部门会颁布“校园内决不能发生任何事故”的条例。在此基础上,校园内的体育设施,如单杠、吊环等一些具有危险性的器材几乎消失不见。由于“球类”在教学中也会有碰撞、摔倒的可能。所以,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基本也不会运用这部分器材。还有一些体育教师为了保证学生安全,课堂中主要开展一些安全系数高的体育项目,如跳绳、做健美操,而对于学生的考核也不注重“真实成绩”。如每年学生的体能测试,成绩合格的学生中有部分成绩是虚假的。有的学校考虑到学生的学业负担重,加之家长更看重孩子的数学、语文、英语等成绩,从而忽视了孩子的身体素质,所以学生很少有时间运动。同时,也有一些学生比较讨厌运动,害怕苦和累,因此,目前学校出现了一种现象:胖子越来越多,戴眼镜的越来越多。这就是缺乏体育锻炼所造成的不良后果。基于此,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应正视“校园安全事故”对体育课程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都应采取相应措施保护学生的安全,保证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健康的体魄,从而更好地学习文化知识,得到全面发展。

(二)提升安全意识,保证教学安全

体育课堂中很多细小的环节中都隐藏着安全隐患,因此,教师必须要将培养学生安全意识放在首要位置。同时,教师也应具备高度的安全意识,承担起自身应有的责任。首先,在体育课堂开展之前,必须要做好安全准备,如设计合理的教案、选择合适的场地、减少器材的危险性等。其次,要根据授课内容以及区域位置精心设计不同教学环节,并组织学生严格遵守课堂纪律,无论是上课还是下课,都要清点班级人数。如果出现多个班级在操场开展体育课程的情况时,就必须要做好场地安排,避免学生在过于拥挤的场地中参与体育锻炼而受到人身伤害。再次,教师需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指导,按程序、规定参与相关的体育项目学习,学生必须要服从教师的指挥,不得做出与课堂内容无关的行为。同时,也要避免学生带病上课的情况。

作为小学体育教师,应明确自身的责任,积极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保证体育课堂能顺利开展。同时,教师要在授课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如要求学生着装轻快,穿运动鞋,不携带任何尖锐利器,不佩戴任何首饰。教师还要重视课堂细节,有效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通过安全知识讲解,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意识到一些不安全的行为会对自身以及其他同学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让学生逐渐在安全意识的驱使下,以正确的行为参与体育运动,从而强健自身体魄。

(三)掌握学科特点,增强安全预防

体育课程的特点,是需要教师与学生重点关注的,如体育器材、体育场地等,场地和器材的有效准备,是保证体育课程顺利进行的基础。由于课堂中所出现的安全事故最大因素就是场地和器材,有些安全隐患是可见的,是可预防的。所以,在体育授课之前,体育教师必须要针对体育场地以及器材进行安全检查,及时排除安全隐患,随后组织学生进行体育训练。例如,组织学生进行跑步比赛时,必须要注意场地是否有其他障碍物,场地是否平整,并及时清理场地中的各种障碍物质,防止学生在跑步时被物质绊倒,摔伤身体,进而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四)安排合适训练,强化保护能力

有效的体能锻炼能强化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激活学生的活力,让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自我保护能力得到强化。据报道,当前我国学生身体的各项发育指标,与过去相比变化明显。当前人们的物质、精神生活水平正在逐步提高,而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身体机能却呈下降趋势。相关的数据调查结果表明,现今学生的速度、耐力、协调力等多项体能素质都无法达到正常标准。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通过有效的体能锻炼,如跑跳、攀爬等,强化自身的肌肉力量,增强身体的协调性。体能活动的重点就是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知觉动作经验,引导学生的姿势与动作逐渐朝着成熟的方向发展,为学生将来的生理成长奠定良好基础。

所以,学生在开展体能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避免“急功近利”,要循序渐进,不断提高训练难度,从增强学生自信开始。一些体能较差的学生越来越害怕运动,主要原因就是这部分学生害怕在锻炼的过程中受到伤害。所以,提高体能的关键是从简单的运动开始,从培养学生的运动自信心出发,根据学生的真实情况,选择适合学生的体能训练项目。

(五)引入真实例子,培养安全意识

口头教育与实践教育相比较,效果和效率都相对较低。对于小學高年级的学生来讲,这个时期的他们比低年级的学生要懂事得多,且有一定的生活阅历。所以,教师可以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观看一些安全知识宣传视频,利用视觉上的冲击,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安全,以及安全的重要性。首先,学校内的游戏器材是不安全因素之一。近几年,关于学生安全问题的报道屡见不鲜。因此,教师可以在体育课堂开始初期,组织学生观看相关视频,如小学生在玩耍的过程中,不小心从楼梯上摔下来,导致四肢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骨折。由此让学生意识到意外无处不在。基于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校园内的游戏建设,从多个角度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运用有效的安全保护措施,适当降低游戏难度,减少课堂中的不安全因素。

此外,这个阶段的学生都比较喜欢玩闹,通过观察会发现,一些学生在玩闹的时候很容易失了分寸,导致事故的发生。所以,教师应逐渐对学生渗透“和谐相处、安全第一”的思想。同时,为了减少低年级学生的不安全因素,老师可以在教室桌椅的棱角上安装保护胶套。另外,作为小学体育教师,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安全行为,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轻开、轻关教室的门,不触碰电,与同学要友好相处,凡事讲道理,不动手打架等。针对班级中一些比较调皮的孩子,教师更要认真处理学生之间的问题,切忌态度敷衍和傲慢,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呵护。教师在教授体育知识时更要端正自己的态度,明确自身的责任,发挥自身的价值和作用,从而保证学生的安全,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综上所述,校园是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的地方,也是培育人才的重要场所。校园生活丰富而美好,但同时也充斥着诸多安全问题。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讲,小学是学生学习生涯中,校园区域内最容易出现安全问题的阶段。因此,在开展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让学生在安全意识的陪伴下健康成长。与此同时,家长、社会也要一起为小学生的安全成长“保驾护航”,并利用有效的方式培养小学生安全意识,使学生的成长道路“一帆风顺”。

猜你喜欢
体育教师体育家长
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行为的实证分析
健康中国2030导向下体育教师健康素养提升研究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配置结构与优化
家长错了
我们的“体育梦”
家长请吃药Ⅱ
犯错误找家长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