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情感忽视对攻击行为的影响:共情的中介作用

2022-05-24 09:45王丽萍张雨欣
卫生职业教育 2022年10期
关键词:攻击行为共情问卷

王丽萍,张雨欣

(滨州医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3)

攻击行为一直是心理研究的热点问题,大学生面对着即将踏入社会和学习的双重压力,出现心理问题的频率相较于从前有不断提高的趋势,尤其是校园暴力事件、伤人事件频发[1]。导致攻击行为的因素很多,在大多数的心理调查中,往往更注重个体最近一段时间的心理状况,由此分析攻击行为发生的原因,而忽略了童年时期的因素。根据已有研究发现[2],产生重大暴力行为的人都有童年或者日常生活中被情感忽视的情况,在幼年时期存在的攻击行为和受到的情感忽视、情感创伤都会影响到青春期,甚至是成年之后的行为[3]。日常生活中总是被冷漠对待的人,难以感受到关爱。情感忽视是一种新型的暴力行为,创伤不只是躯体虐待和言语虐待,亲人朋友或者爱人的冷漠、无视,对个体来说也是一种伤害,亚洲国家情感忽视的发生为30.1%,在世界范围内最高[4]。情感忽视看起来是一种虐待行为,实际上对个体的童年乃至一生都会造成心理创伤。情感缺失的个体难以做到共情,导致他们无法融入集体,封闭自我,不会调节日常的心理问题,无法控制情绪,共情不足会成为人际交往中冲突的导火索之一。研究发现,童年创伤会损害大脑功能,影响边缘系统的成熟,破坏共情能力的发展。共情是指一种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情感的能力,能促进交流与沟通[5]。既往的研究多认为共情缺陷是一种发展障碍,与童年期创伤性经历有关,并且会导致或表现为人格的病理性改变,容易形成冷酷无情特质,导致青少年攻击行为的产生[6]。

本研究主要对情感忽视、共情和攻击行为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研究童年时期遭受的情感忽视对长大后的攻击行为和共情的影响,同时研究缺乏共情所带来的攻击行为的问题,为大学生的攻击行为干预提供依据和思路。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通过问卷法,采用方便抽样方法,在2021年3月—4月,从山东地区2所大学、四川地区3所大学、河南地区1所大学中抽取大学生进行调查,总共发放35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09份,有效率为88.3%。其中男生129人,占41.7%;女生180人,占58.3%。

1.2 研究工具

1.2.1 Buss-Perry攻击行为量表 Buss-Perry攻击问卷[7]由Buss和Perry在1992年编制完成,问卷共有29题,采用5点计分法计分,1分代表与自己完全不符合,5分代表完全符合,程度依次递增。有4个分量表,包含了躯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和敌意4个维度,得分越高,攻击性越强。完成该问卷在本研究中的信度分析得出,问卷克隆巴赫系数为0.897,满足研究条件。

1.2.2 情感忽视量表 情感忽视量表是童年创伤经历量表(CTQ)的一个分量表[8]。童年创伤经历量表采用赵幸福修订的儿童期心理创伤问卷,包括5个临床分量表:情感虐待(EA)、躯体虐待(PA)、性虐待(SA)、情感忽视(EN)和躯体忽视(PN),采用5点计分法。本研究选取该问卷的情感忽视维度进行研究,情感忽视部分有5个题目,均为反向计分题目[9]。由计算发现本研究中情感忽视部分问卷的克隆巴赫系数为0.738。

1.2.3 Davis共情量表 Davis共情量表[10]一共28个条目,包括幻想同理心、换位思考、共情关怀和个人痛苦4个维度,采用5点计分法计分,本研究中该问卷的克隆巴赫系数为0.909,满足研究条件。

1.3 数据处理

录入并且筛选数据,根据研究需要删除无效数据。用SPSS 25.0软件和SPSS PROCESS程序进行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中介效应分析检验,进而对数据结果进行解释和讨论。

2 研究结果

2.1 共情、情感忽视和攻击行为在不同性别上的差异(见表1)

表1 大学生攻击行为、共情和情感忽视在不同性别上的差异(±s,分)

表1 大学生攻击行为、共情和情感忽视在不同性别上的差异(±s,分)

变量 维度 男(n=129) 女(n=180) t P共情 共情关怀 19.14±6.14 19.67±4.62 -0.861 0.114换位思考 21.44±5.99 21.62±5.33 -0.270 0.039幻想同理心 19.67±5.36 20.19±4.98 -0.380 0.221个人痛苦 19.78±5.13 20.16±4.71 -0.670 0.219攻击行为 躯体攻击 20.78±5.42 19.44±5.73 2.079 0.655言语攻击 12.56±3.30 12.66±3.23 -0.255 0.795愤怒 15.88±4.37 16.59±4.30 -1.412 0.904敌意 19.68±5.46 19.28±5.49 0.640 0.689情感忽视 97.63±2.19 97.71±2.23 -0.304 0.184

攻击行为和情感忽视在性别上没有显著差异(P>0.05),共情的换位思考维度在不同性别上的差异显著(P<0.05),女生换位思考维度得分高于男生。

2.2 攻击行为、共情各维度与情感忽视的相关性(见表2)

表2 大学生情感忽视、共情、攻击行为各维度的相关性

共情的各维度与情感忽视呈显著负相关(P<0.01);情感忽视与攻击行为各维度呈显著正相关(P<0.01);共情各维度与攻击行为各维度呈显著负相关(P<0.01或P<0.05),基本验证了前文对变量间关系的假设。

2.3 共情的中介效应

采用Preacher和Hayes的Bootstrap中介效应检验方法对共情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结果见表3。攻击行为对情感忽视的回归系数显著(c=3.75,t=10.73,P<0.001),共情对情感忽视的回归系数显著(a=-3.29,t=-7.59,P<0.001),攻击行为对共情的回归系数显著(b=-1.67,t=-3.67,P<0.001),说明间接效应显著;攻击行为对情感忽视的回归系数显著(c’=3.21,t=8.59,P<0.001),即直接效应显著。

表3 变量回归结果

Bootstrap检验中情感忽视对攻击行为的直接效应的95%置信区间为0.12~1.12,不包括0,也就是说共情的间接效应显著,中介效应量为0.55(ab=c-c'),总效应值为3.75。这些结果说明共情在情感忽视和攻击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15%(ab/c)。具体结果模型图见图1。

图1 共情的中介效应

3 讨论

3.1 大学生情感忽视、共情和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

根据本研究结果,女生的共情能力显著高于男生(P<0.05),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相似[11]。大学生共情中换位思考在性别上的差异显著,敏感的共情反应让女性更能切身体会他人的感受。据前人研究可知[12-13],女性比男性更富有同情心,更加感性,共情反应更加敏感,更容易理解他人的想法,由于女性共情反应更高,所以更容易产生帮助他人的举动;而男性相对女性来说,更加理性,更能够客观看待事物,擅长独立探索和独立思考等[14]。造成男女共情差异产生的因素讨论一直是学术研究的热点之一,目前认为男女共情差异与男性和女性生理结构不同,特别是大脑的结构比例、分泌激素类型比例不同、社会期待、历史因素、社会认知、社会化过程和心理等因素有关[15]。

本研究发现,大学生攻击在性别方面没有显著差异(P>0.05),这与既往的研究结果有差异[16],造成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地区背景、地区文化差异或者样本量大小不同。根据学者陈岩洪的研究可知,男生的攻击行为得分,特别是身体攻击得分要显著高于女生。郑淑杰等[17]的研究中发现攻击行为出现的频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提升。

3.2 大学生情感忽视、共情和攻击行为的相关关系

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情感忽视与共情的各维度都呈负相关(P<0.01),也就是说情感忽视越严重的个体,共情能力越差,缺乏共情的可能性越高,这与前人研究结果相符合[18]。原因可能是被情感忽视的个体,难以感知到来自家人的爱,从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来看,这样的个体在童年没有树立正确的情感观,没有正确充分学习到“爱”,因此长大后难以表达自我情感,也难以理解他人的感情,导致共情能力较差。研究发现,大学生情感忽视与攻击行为各维度呈显著正相关(P<0.01),感知到情感忽视越严重的个体,攻击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和频率越高[19]。推测原因为情感忽视导致个体的情感表达和情感理解能力较差,在与他人的交往沟通过程中容易出现矛盾,并且难以控制自我情绪,导致了攻击行为的出现。

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共情与攻击行为各维度呈显著负相关(P<0.01或P<0.05),即共情能力越差的个体,攻击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和频率越高,这与前人已有的研究结果相似[20]。对共情和攻击行为关系的研究由来已久,共情一直是攻击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良好的共情能更加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理解他人的情感和行为,减少与人交往沟通时矛盾的发生,理解他人也有助于自己情绪的调节,更好地避免攻击行为的发生[21]。

3.3 大学生情感忽视对攻击行为的直接作用和共情的中介作用

通过SPSS的PROCESS插件处理数据可知,大学生情感忽视能直接作用于攻击行为,情感忽视对攻击行为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情感忽视增多会直接导致攻击行为增多,即情感忽视对攻击行为影响的路径存在。这与于卜一等的研究结论相符[22]。

研究结果显示,共情在情感忽视对攻击行为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与前人研究结论相符合[23]。感受到情感忽视程度越高的个体,越难以体会他人的感受,也很难准确表达自身的情感,在与人交流来往的过程中,缺乏较好的沟通和理解能力,即共情能力越差。而共情能力差的个体,无法正确理解他人的情绪感受,在交流沟通方面存在困难,常被他人认为是性格冷漠无情,容易与他人产生误解或者矛盾,继而导致攻击行为的发生。情感关爱是个体成长经历中重要的一大因素,情感忽视会造成共情能力变差,共情能力差又会加重情感忽视对攻击行为的影响,使攻击行为的出现频率、程度增加[24]。

猜你喜欢
攻击行为共情问卷
癫痫伴发精神障碍患者攻击行为发生状况及高危因素
为何有人动辄大打出手
共情疲劳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住院精神病人暴力攻击行为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人们为什么不想感同身受
如何应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攻击行为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