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eoGebra的一道课本习题的探究

2022-05-25 08:03王恩普
福建中学数学 2022年4期
关键词:折痕轮廓双曲线

王恩普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既有着无可替代的代数表达形式,又具备着更为直观的几何表达形式,而我们面对一些复杂的数形关系和复杂多变的几何位置关系时,很难抽象出其本质,难以被感官直接感知,更难被理解和深化,而信息技术,恰恰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手段之一,它可以帮助我们探索规律启发思路,为解决问题提供直观,便于我们进一步解决问题,下面我们通过一道课本习题来谈一谈GeoGebra如何助力我们揭秘“真身”.

1 问题呈现

苏教版选修2-1第33页第11题:

准备一张圆形纸片,在圆内任取不同于圆心的一点F,将纸片折起,使圆周过点F(如图1),然后将纸片展开,就得到一条折痕,(为了看清楚,可把直线,画出来),这样继续折下去,得到若干折痕,观察这些折痕围成的轮廓,它是什么曲线?

对于这个问题,跟学生交流的时候,由于操作中的条件限制,不是反映的很清楚,毕竟这个轮廓是要在大量的直线中形成的,而不去动手,又无法在头脑中有这样的想象,毕竟,这是个动态的过程,如果我们连基本的轮廓都不清楚,更无法准确说明它是什么曲线了,其实这时候部分学生还认为,折痕围成的轨迹是图1中的线段CD的中点的轨迹,面对这些无法感知的困难,来看看GeoGebra(以下简称GGB)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2 感知结果

如图2,在GGB中,我们进行下面的步骤:

步骤1首先点击上方的工具栏中的第五个工具箱,在工具箱中选择“圆(圆心和一点)”在绘图区画一个圆,在代数区显示为圆c,默认以C为圆心,B为半径.(也可以先用工具栏中的的第二个工具箱中的“描点”工具,在绘图区画出两个点A,B,这时候在下面的指令区输入:circle(A,B),即可得到以A为圆心,B为半径的圆)

步骤2由于B点是控制圆的半径的变量,我们可以选择隐藏,只需要在代数区中点B前面的蓝点点击一下便可隐藏,然后再选用“描点”工具在圆内画一个定点F.

步骤3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原题中的翻折过程中的直线,就是圆上动点和定点F所成線段的中垂线,所以我们在圆上再取个动点,注意圆上的动点是这样构造的,点击第二个工具箱的右下角的小箭头,选择其中的“对象上的点”,点击绘图区的圆周,即可得到图中的点C.(此方法得到的点只能在圆周上移动,也可使用指令:描点(c).即可构造圆c上的动点)

步骤4选择第三个工具箱右下角的下拉箭头选择“线段”,再点击绘图区的点C和点F,构造线段C.再选择第四个工具箱中的“中垂线”,在绘图区点击线段(F,即可作出线段C的中垂线.

步骤5在绘图区右键点击中垂线,选择“跟踪”,这时候我们在圆上拖动点C,就会发现多条折痕包围成了图2中的形状——椭圆,

人工折纸怎么也达不到的视觉感知,GGB完成了,而且过程操作简单,清晰直观,也让我们可以比较容易的下结论,真正做到了“可见”.

3 结论证明

有了上面的结果,接下来我们可以大胆的将证明的方向指向椭圆,求轨迹的问题就转化为证明椭圆就是我们所求轨迹,且图中的A,F分别是椭圆的两个焦点,下面给出证明过程,

证明首先,记圆心为A,半径为r,定点为F,C为圆上的动点,由图3知所求轨迹上的任一点应该是椭圆与每一条中垂线的切点.设切点为Q,且设E是线段(F的中垂线上的任一点,则EC= CF,所以EF+ EA= EC+ EA,由题意知E在椭圆外(或上),所以EF+ EA≥EC+ EA,当且仅当E在椭圆上时取等号,同时当A,E,C三点共线时EC+EA最小,且此时EC+ EA=r,即EF+ EA=r,则有此时的E即为此时的切点Q,综上有QF+ QA=r,所以Q点的轨迹为以E,A为焦点的椭圆,

点评如果我们直接去证明所求轨迹是椭圆时,是比较困难的,但是如果我们知道了是一个怎样的椭圆时,然后结合椭圆的定义,再来说明图中呈现的椭圆即为所求,此处便豁然开朗了.

4 尝试探索

探索1原题中的F为圆内异于圆心的一点,如果F就在圆心,按照同样的折法,折痕围成一个怎样的轮廓呢?我们来看下GGB给我们呈现的结果:

从图4中可以清晰地发现,所求轨迹是以原来的圆心为圆心,r/2为半径的圆,这里的证明相对简单、清晰,此处就不再给出证明过程,由此,我们发现随着P点位置的变化,题中的轮廓也发生了变化,而当F点的位置移到圆上的时候,由于无法围成一个轮廓,此处不再讨论,

探索2原题中的定点F如果位于圆外时,按照同样的折法,折痕围成一个怎样的轮廓呢?按照题设的条件,GGB展示结果如图5:

从图5不难看出,结果呈现的是以F,A为焦点的双曲线,如果是以题中的折痕形成的轮廓来看,是圆内部的上述双曲线的一支,下面我们来证明为什么此时的双曲线即为所求的轮廓(靠近焦点A的那一支).

证明如图6,首先,记圆心为A,半径为r,定点为F,C为圆上的动点,由图知所求轨迹上的任一点应该是双曲线与每一条中垂线的切点,设切点为Q,且设E是线段CF中垂线上的任一点,则EC= EF,所以EF - EA= E(: - EA,由题意知E在双曲线外(或上),所以EF - EA≤EC - EA,当且仅当E在双曲线上时取等号,同时当A,E,C三点共线时,EC - EA最大,且此时EC - EA=r,即EF - EA=r,则此时的E即为切点Q,综上有QF - QA=r,所以g点的轨迹为以E,A为焦点的双曲线的一支(靠近A点).

点评上述证明过程是类比前面证明椭圆的过程,通过中垂线的性质,构造出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差,进而利用双曲线的定义验证所观察的结论,这些问题解决的前提是GGB给我们提供的直观感知,

探索3苏教版选修2-1第14题:

将一张长方形纸片ABCD的一只角斜折,使点D总是落在对边AB上,然后展开纸片,得到一条折痕,(为了看清楚,可把直线,画出来),这样继续下去,得到若干折痕,观察这些折痕围成的轮廓,它是什么曲线?

和上面一样,我们先通过GGB来观察折痕所围成的轮廓,由图7知,轮廓是以D为焦点,AB为准线的抛物线,同样,我们来验证结论的正确性,

如图8,过E作线段AB的垂线,交线段ED的中垂线于点F,显然FD= FE,则点F在以D为焦点,AB为准线的抛物线上;另一方面,在中垂线上任取异于点F的G点,记G到AB的距离为d,则有GD= GE>d,所以G点不在抛物线上,而折痕与抛物线只有一个交点,即为F.综上可知,这些折痕围成的轮廓是以D为焦点,AB为准线的抛物线,

点评借助于GGB,我们看到了形的特征,进而我们又在“数”上给与了验证,让我们从中又感受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5 技术释疑

在问题提出中提到有学生认为折痕是由线段CF的中点形成的轨迹,通过上面的图形验证以及结论证明,我们知道文首问题的最终轨迹并非来自于中点,那么又会产生新的疑问:随着C点的移动,线段CF中点的轨迹是什么呢?

图9和图10仅仅选取了点F在圆内和圆外的两种形式,可以看到随着C点的移动,CF中点最终形成的轨迹都是AF的中点为圆心,初始圆半径的一半为半径的圆,只是F点的位置决定了圆的位置,这里的证明比较容易,只需要取AF的中点和E相连,再连接A(,这里就不再进行证明,

点评在这样的探索中我们不仅真正地了解了折痕围成的轮廓,还认识了中点的轨迹,让我们很清晰地辨识出它们之间的差异.

6 结束语

当然我们还可以借助于GGB进行更多的探索,如果把文中的圆换成椭圆,或者换成双曲线,或者换成抛物线,折痕又是什么呢?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不可见”,它们无法被感知,无法被呈现,而GGB正是发挥了它们的可视化优势,揭秘“真身”,揭示本质,突破数学因高度抽象概括的特性而带来的“难以意会、无法言传”之障碍,为我们的数学学习以及探索提供了极大可能,

猜你喜欢
折痕轮廓双曲线
皮鞋如何除折痕
跟踪导练(三)
折痕
双曲线的一个性质与应用
双曲线的一个美妙性质及应用
双舱船
儿童筒笔画
创造早秋新轮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