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学界战国秦汉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2020)

2022-05-25 04:37斋藤贤撰郑伊凡王鑫译
北方论丛 2022年3期
关键词:战国

[日]斋藤贤撰 郑伊凡 王鑫译

[摘 要]在过去不久的2020年中,日本汉学界在中国古代史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文全面搜集日文论著中战国秦汉史的最新研究成果,析分为文献研究、政治制度史、社会习俗、对外关系、学术思想以及考古与美术史等分支领域,逐一介绍其具体观点。文章在对研究内容进行概述的同时,措意于呈现研究方法及学界最新趋势与动态,并略述及日本汉学界与中国及欧美的学术交流意识,期待能为世界范围内的古代中国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日本汉学 战国 秦汉史 回顾与展望

[作者简介]斎藤賢,京都大学东洋史研究科博士生(日本 京都 606-8501);郑伊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候选人(美国 伯克利 94706);王鑫,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武汉 430072)

[DOI编号]10.13761/j.cnki.cn23-1073/c.2022.03.017

籾山明与罗泰(Lothar von Falkenhausen)等编著的《秦帝国的诞生——古代史研究的十字路口》(六一书房,2020,以下简称为《秦帝国》)于2020年出版,其副标题包含了英语学界和日语学界、考古学与文献史学等交叉的含义。时值新冠疫情流行,给学术交流带来了很大阻碍,本书的出版不能不说是东西学界合作的一个典范,我们希望看到这种交流在未来进一步发展。关于秦史研究的固有问题和展望,《秦帝国》中的上野祥史《文字资料与物质文化》和土口史记《为了秦史整体形像的复原》两篇已作出了部分说明,本文将以2020年日本学界的成果为中心,分研究领域进行介绍。

文献:伊藤裕水的《〈尚书大传〉与〈尚书〉经文》(《中国思想史研究》四十一)认为《尚书大传》的很多部分可以与经文对应,以往学界对于《尚书大传》的记述多与经文乖离的认识需要修正。佐佐木研太的《“迁郏鄏”考》(《日本秦汉史研究》二十一)根据介词的有无认为王子朝檄文中的“迁郏鄏”应该是在战国后期被抄写的,他还考察了《左传》的形成过程。末永高康《〈礼记·曾子问〉篇初探》(《东洋古典学研究》四十九)对以“变礼”的讨论为中心的《曾子问》篇进行了文献学批判,指出其中大部分内容是作者的原创,并对今本《曾子问》篇的错简、文字脱落与衍文进行了考察。薮敏裕《〈毛诗〉的文献学研究》(汲古书院)利用出土文献追溯先秦至汉代《诗》的变迁。苏建洲《“趋同”还是“立异”?——以安大简〈诗经〉“是刈是濩”为讨论对象》(《中国出土资料研究》二十四),以安大简《诗经》的异文为中心,指出了出土文献的研究中不恰当的“立异”现象。鸟羽加寿也《读安大简〈诗经〉》(《中国研究集刊》六十六)对于《诗经》的相关文献及工具书进行了解说。

吉本道雅《〈史记〉的秦史认识》(《秦帝国》)指出《史记》的秦史认识具有独特性,在国家祭祀中担任太史公职务可能影响了司马迁对秦史的认识。藤田胜久《〈史记〉楚世家与清华简〈系年〉中的春秋史》(《探索资料学的方法》十九)通过分析《系年》的编纂方法,指出其与《史记·楚世家》篇之间的关联。斋藤贤《苏秦列传的成立》(《东洋史研究》七十八卷第四号)在分析苏秦形象与《苏秦列传》形成过程的同时,揭示了《史记》编纂过程的一个侧面。马场理惠子《松井先生最后的课》(《史窗》七十七)刊载了松井嘉德的遗稿《史记会注考证》太史公自序的译注。松田稔《〈山海经〉的文献研究》(东方书店)以《山海经》的表现方式及对其他书的引用、佚文的分析为中心,对《山海经》进行了考察。井上了《关于〈穆天子传〉的后代性》(《中国研究集刊》六十六)通过对其书名与语汇的探讨,指出现在的《穆天子传》经过了后代的增改。李弘喆《世本志疑》(《史林》一百零三卷第五号)着眼于从郑玄的三礼注到初唐的三礼疏这一发展进程中,《世本》被礼学研究接受的过程。野口优《〈独断〉译注商榷三则》(《汲古》七十八)对福井重雅所编《独断》译注中的断句与解释加以修正。秋山阳一郎《〈说苑·序录〉译注稿》(《人文学论集》三十八)对解明刘向、刘歆校书实际情况具有重要意义的《说苑·序录》进行了校注。早稻田大学长江流域文化研究所编注了《〈后汉书·西羌传〉译注(三)》(《史滴》四十二)。

出土文献方面,水野卓《清华简〈系年〉描绘的“霸者”》(《探索资料学的方法》十九)从《系年》对霸主的描写入手,认为《系年》由楚人写成,并推测它本来是以楚国王族为读者对象的。片仓峻平《以清华简为中心的楚简用字避複现象的考察》(《中国出土资料研究》二十四)试图探究同一简中异体字被抄写的原因。张琦《里耶秦简题署考略》(《中国出土资料研究》二十四)以题署的整理为基础,探究书式的意义及令史与列曹的关系。户内俊介《海昏侯墓出土木牍〈论语〉初探》(《中国出土资料研究》二十四)通过对于木牍《论语》用字的分析,指出其属于与今本《论语》不同的系統。与出土文献有关的译注有李筱婷《清华简〈赤鸠之集汤之屋〉译注》(《中国出土资料研究》二十四),小寺敦《清华简〈子犯子余〉译注》(《东洋文化研究所纪要》一百七十七),《清华简〈晋文公入于晋〉译注》(《东洋文化研究所纪要》一百七十七),以及草野友子《北京大学藏秦简牍〈教女〉译注》(《学林》七十)。

政治·制度:渡边英幸《秦的自我认识与他者意识》(《秦帝国》)利用系谱、金文与简牍, 把秦的对外关系和秦的自我认识与他者意识联系在一起考察,研究时段从西周末年开始到秦始皇统一。冈安勇《试论秦“皇帝”号的出现》(《法政史学》九十四)通过探讨《秦始皇本纪》中“采上古帝位号”的含义,指出“皇帝”是指地上统治者的词汇。庄卓燐《围绕秦始皇二十六年巡行的讨论》(《日本秦汉史研究》二十一)根据岳麓秦简中的制诏,指出秦始皇二十六年巡行到达过苍梧郡,并指出秦始皇巡行与百越战争的密切关联。陈力《前汉王朝建立时期刘邦集团的战斗经过(下)》(《阪南论集》五十五卷第二号)对汉二年到五年刘邦集团的军事行动及刘邦军事集团的形成作了探讨。塚本刚《前汉时代皇太后的政治介入》(《日本秦汉史研究》二十一)从前汉(太)皇太后的政治干预,皇帝权力受到掣肘的背景下理解“孝”观念的影响。平松明日香《汉武帝初期的中央政府与窦太后》(《古代文化》七十二卷第一号)举出了武帝年少且有被废的危险、外戚势力的扩张为窦太后掌握权力的因素。同作者《西汉前半期的外戚与中央政府》(《汲古》七十七)指出西汉前半期外戚通过向皇帝与皇后的进言施加其政治影响的现象。目黑杏子《前汉后半期宗庙制的变化》(京都《东方学报》九十五)追踪了西汉元帝到平帝时期宗庙制度的变迁。马彪《王莽时代封国制改革的研究》(《山口大学文学会志》七十)讲述了王莽推进官爵合一和封国不授,将封国虚名化的过程,同作者《试论新莽皇帝的改元、即位与建国宣言》(《异文化研究》十四)以王莽建国为中心展开讨论。三浦雄城《后汉光武帝与儒教的谶纬》(《东洋学报》一百零一卷第四号)认为光武帝将其作为对付反乱势力的一种手段,在建武四年至七年左右增强了对儒教谶纬的兴趣,同作者《后汉官学的谶纬与章句》(《中国—社会与文化》三十五)认为后汉官学的章句大量引用谶纬,章句与谶纬存在思想一致的现象,反映了后汉朝廷对谶纬的认可。渡边将智《后汉明帝的帝位继承与宗室辅政》(《就实大学总合历史学科·就实大学史学论集》三十四)认为明帝时期宗室辅政体制的挫折导致了外戚的崛起,同作者《后汉时代旁系的帝位继承与追尊》(《日本秦汉史研究》二十一)认为后汉旁系出身的皇帝追尊祖先,是为了通过构拟皇统来加强自身的正统性。同样是关于后汉明帝时期的研究,上条骏《明帝时期的礼制论争》(《日本秦汉史研究》二十一)以三雍的礼仪为中心讨论明帝时期礼制改革的展开及其结构。中本圭亮《后汉宦官的出身与婚姻关系》(日本东北史学会《历史》一百三十四)对宦官的出身与婚姻关系进行分析,指出顺帝以后晋升到高位的宦官与士人属于同一社会阶层,宦官家族辈出高官,这将促使对历来被认为属于“贱”的宦官的重新认识。

制度史研究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出土史料的发现。江村治树《战国诸国家统治的特质》(《秦帝国》)在分析兵器与货币的基础上,认为三晋诸国城市的军事和经济独立性较强,另一方面,燕、齐、楚、秦等国呈现出程度不同的中央集权化倾向。不过,在认为楚国的中央与地方官僚制不发达这一点上,江村治树的研究与柏仓类似,后者对于将战国时代的楚国视为以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和官僚制为基础的国家抱有怀疑,柏仓优一《包山楚简中所见战国中期的楚国县制》(《中国出土资料研究》二十四)指出战国中期楚县的内部结构呈现出多样性,在行政上拥有较大的自主权,春秋中期开创的县制形态一直维持到了战国中期。在文书行政的研究方面,高村武幸《文书行政的开端》(《秦帝国》)认为公元前四世纪后半期秦国正式开始文书行政,在较短的时间内,秦律与行政机构同时在全国范围内铺展开来。同作者的《长沙五一广场后汉简牍概观》(《后汉·魏晋简牍的世界》,汲古书院,以下简称为《简牍》)通过分析《五一广场简牍》第壹、贰册的800枚简牍,概述了东汉中期长沙郡临湘县廷的文书行政。关于承担具体行政任务的官吏研究方面,青木俊介《秦县守官的任职者》(《东洋史研究》七十八卷第四号)从迁陵县的官员变动中,探究守官的主体、任职者的身份、守官的任命权等问题,认为同级别的官员有担任守官职务的可能性。城山阳宣《有关秦汉时期博士制度的考证研究(前篇)》(《研究东洋》十)以博士的职责、规模、构成等为中心,探讨秦到西汉前期博士制度的展开。深川真树《关于博士弟子制度及其与太学结合的考察》(《东洋学报》一百零一卷第四号)认为早期的太学观和博士弟子制度在具体设计上有所不同,在汉元帝与成帝时期才被统一为一套制度。

接下来介绍有关劳役制度的研究。宫宅洁《秦代徭役与兵役制度的再检讨》(京都《东方学报》九十四,2019年)指出,秦代的劳役被划分为“持续需要一定劳动力的劳役”和“需要随时动员劳动力的劳役”,并按照相应的方法征发和灵活运用劳动力。佐佐木满实《秦代和汉初的刑徒》(《人间文化创成科学论丛》二十二,2019年)对秦至汉初刑徒身份的差别、正常身份的恢复、家庭等变化进行了动态描述。与刑徒身份相关的研究还有平野太士《秦汉时期的“庶人”》(《明大亚洲史论集》二十四)将“庶人”视为刑徒回归士伍身份的过渡状态,阐发了“庶人”这一身份的意义。李周炫《汉简中所见的物资输送与雇佣劳动》(《简牍》)对物资运输、秦及西汉前期的徒隶使用到文帝时期以后民间雇佣劳动的扩大等做了研究。

关于通关制度的文章有鹰取祐司《汉代的民用通行证与通关名籍》(《立命馆文学》六百六十四,2019年)及《肩水金关的通关民众及其检查》(《立命馆文学》六百六十八)。前篇以金关简牍为材料,揭示了百姓所用的传、偃检、致籍在发行前需要经过严格审查,报关名籍的编制程序并不连贯等。后篇文章在前篇的基础上对通关名籍进行分析,考察通过金关的民众的特征、目的以及关所检察的实际情况等。

法制史研究方面,水间大辅《汉律令“大不敬”考》(《中央学院大学法学论丛》三十三卷第二号)与《汉律令“不敬”考》(《中央学院大学法学论丛》三十四卷第一号)利用长沙尚德街简牍,对大不敬罪与不敬罪的标准、轻重及量刑进行了讨论。此外,同作者的《秦汉律令中不孝罪的成立条件与父母的“告”》(《中央学院大学法学论丛》三十三卷第一号,2019年)、《岳麓书院藏秦简〈秦律令(貳)〉第208简与不孝罪》(《中央学院大学法学论丛》三十四卷第一号)、《秦汉律令中的“不孝”行为》(《史滴》四十二)等文章都以不孝罪为对象进行了考论。与岳麓秦简律令有关的研究有:秦代出土文字史料研究班《岳麓书院所藏简〈秦律令(壹)〉譯注稿之三》(京都《东方学报》九十五)、柿沼阳平《岳麓书院藏秦简〈秦律令(壹)〉金布律译注》(《史滴》四十二)、小林文治《岳麓书院藏秦简〈秦律令(壹)〉徭律译注之二》(《史滴》四十二)、陶安《岳麓书院秦简〈为狱等状四种〉第二卷册案例十二及十三释文、注释及编连商榷》(《中国出土资料研究》二十四)及《岳麓秦简司法文书集成〈为狱等状四种〉事例八译注稿》(《法史学研究会会报》二十三)。

社会·习俗:在秦汉社会的研究方面,多田麻希子《秦汉时代的家族与国家》(专修大学出版局)以作为社会组成部分的家族为对象综合考察,详尽收录了与分异、私奴婢、家族关联薄有关的新资料和研究成果。葭森健介《“士庶”考》(《名古屋大学东洋史研究报告》四十四)考察了春秋到六朝时期“士”指代对象的变化及其与“民”、“庶”的关系。关于习俗的研究,关尾史郎《名刺简的诸问题》(《简牍》)通过对汉至魏晋时期实用简与明器简的差别及其书写方式差异的分类,讨论其时代与地域特征。在医疗史的研究方面,池内早纪子、山本优纪子、大形彻等的《里耶秦简医方中使用药物的考察》(《人文学论集》三十八)明确了作为医药的菌桂的利用方法及其中蕴含的神仙形象。赵容俊《睡虎地秦简〈日书·诘〉篇所见医疗与巫术活动的考察》(《中国出土资料研究》二十四)考察了用于祛病的巫术——逐疫除凶与傩舞等。菊池孝太郎《中国古代楚地鬼神观的考察》(《中国研究集刊》六十六)以楚简《鬼神之明》与《凡物流形》为切入点,探讨对鬼神的存在持有疑问的楚地思想。有马卓也《“化”的思想》(《日本中国学会报》七十二)主要叙述民间“化”的思想及其在后世的发展。

对外关系:佐佐木仁志《汉代“内臣”、“外臣”考》(《集刊东洋学》一百二十三)讨论皇帝的赐封权与徙封权,由此区分内臣与外臣(外臣通常是统治者对其地域支配的事后追认)。他认为武帝时期帝国的内臣化虽将完成,但由于对外扩张达到了极限,被迫与周边政治体采用以爵位为媒介的新关系,这种关系成为此后册封体制的雏形。中村大介《汉代辽东郡的对外交流》(《埼玉大学纪要(教养学部)》五十五卷第二号)在整理辽东半岛墓葬的基础上,考察辽东郡的对外交往。小野响《乌桓“单于号”的出现》(《立命馆东洋史学》四十三)根据袁绍授予三郡乌桓单于号的现象认为至后汉末期,乌桓已经有了世袭王权。

学术·思想:藤田卫《〈易纬通卦验〉中二十四节气的配列、晷长、物候与七十二候》(《东洋古典学研究》四十九)指出《易纬通卦验》中二十四节气的配列、晷长与物候及七十二候反映了京氏易的思想。同作者《汉代易学兴亡史稿(上)》(《东洋古典学研究》五十)对西汉至新莽时期易学的发展作了论述。平泽步《〈洪范五行传〉的发展与变容》(川原秀城编《汉学是什么?》,勉诚出版,以下简称《汉学》)揭示了刘向、刘歆对《洪范五行传》的利用和改变,以及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洪范五行传》文本不断扩充的过程。张立克《汉代礼容考》(《立命馆文学》六百六十四,2019年)对汉代礼学发展过程中礼容之学的衰落及其原因进行了初步探析。滨川荣《中国古代儒家文献中所见的反战思想(五)》(《常叶大学教育学部纪要》四十)认为《新书》中所见的反战思想应是《盐铁论》和平主义思想的源头。井之口哲也《刘歆的学问》(《汉学》)是关于刘歆的专论。古桥纪宏《郑玄与王肃》(《汉学》)认为,郑玄学说重视包括纬书在内的各类文献的整体性,与当时通行制度观念存在差异,以及根据古文学说驳斥郑玄的王肃在经学史上的作用。熊奕淞《〈凡物流形〉中“一”的思想》(《中国出土资料研究》二十四)探讨了《凡物流形》中作为万物起源的“一”的生成论,以及以此观念为基础的政治观念。同作者《〈管子〉心术下·内业篇再考》(《东洋古典学研究》五十)分析了《管子》中《心术下》及《内业》两篇的祖本思想。若江贤三《〈管子〉中所见的经济思想》(《东洋哲学研究所纪要》三十五)从“石”的實际重量的变迁入手分析,认为《管子》的主要部分是在春秋时期形成的。浅野裕一《清华简〈治世之道〉〈治邦之道〉中的墨家思想》(《集刊东洋学》一百二十三)认为墨家十论于墨子在世时形成,《治世之道》与《治邦之道》应是在战国前期完成的。同作者《消失的车辙》(朋友书店)也主要围绕先秦时代的思想进行讨论,与墨家有关的著作还有冈本光生《先秦思想中的墨家》(汲古书院)。横山裕《〈淮南子〉中的法思想》(《东洋古典学研究》四十九)从《主术训》所记述的对君权的制约思想看其对武帝权力限制的意图。石井真美子《银雀山汉简〈将义〉篇所见作为将领的必要条件》(《立命馆文学》六百六十四,2019年)从《将义》篇中所见的对于制度与赏罚的重视现象分析,指出这是战国时代战争形态变化的结果。嘉濑达男《杨雄的术数学与〈太玄〉》(《立命馆文学》六百六十四,2019年)指出《太玄》是以《周易》为框架,融合术数诸学而形成的。田中良明《前汉经学家的天文占卜知识》(《汉学》)指出天文占卜在经书灾异解释中的应用,认为占卜知识运用的正当化是术数概念成立的一个主要原因。

考古·史迹·美术·货币:罗泰著《考古学所见秦的经济情况》(籾山明译,《秦帝国》)从灌溉工事、瓦当制作、金属制品的普及、货币与贸易等多方面分析战国时代秦的经济情况。饭塚义之、平势隆郎、王宇祥、铃木舞等所作的《东方文化学院(东京研究院)旧藏战国货币的金相学再研究》(《东洋文化研究所纪要》一百七十七)是关于中国古代货币的专论。西川利文《前汉文帝霸陵与江村大墓》(《鹰陵史学》四十六)考察了近年来取代凤凰嘴遗址而被学界认为可能是真正的霸陵的江村大墓的形制和规模,他认为把江村大墓视为霸陵是更合适的。冈村秀典《王莽镜论》(京都《东方学报》九十四,2019年)通过探讨王莽时期铜镜的制作与流通,指出王莽曾利用铜镜进行政治宣传。德富孔一《中国墓葬中随葬石柱楚的初步研究》(《七隈史学》二十二)以汉代为中心对石砚与研石的变迁进行研究。笹田朋孝《发掘调查资料中铁的生产与管理所见匈奴的地域支配》(《探索资料学的方法》十九)以匈奴的制铁遗迹为对象,指出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前后匈奴制铁炉的形态发生变化,制铁遗迹数量减少,由此揭示匈奴铁器生产体制的变化。黑田彰《魏曹操高陵孝子传图》(佛教大学《文学部论集》一百零四)阐述了从曹操高陵发现的带有文字证据的申生图在孝子传图研究中的意义。村松弘一《中国西安史迹保护的调查报告》(淑德大学《研究论集》五)充分利用足立喜六《长安史迹的研究》(1933年出版)所载的古旧照片,论述西安史迹保护的现状。鹤间和幸《流失海外的中国古代美术》(《学习院史学》五十八)是一篇解说从清代到中日战争时期文物流失经过的讲演录。

都城:许宏《中国古都的变与常》(冈村秀典译,《东方学》一百三十九)指出考古学中以往被认为是“无邑不城”的商—汉代的都城,其实是以宫城+郭区这种“大都无城”的形态为主流的。文章并认为相对于“内城外郭”说,战国时代的城池应该是“城郭并立”。聂宁《古代中国天子“阙”考》(《异文化研究》十四)以“朝”的空间为中心探讨都城与都城建筑,其《后汉洛阳崇德殿位置的再检讨》(《山口大学文学会志》七十)也属于相同主题。同作者《秦汉时代的“朝位”空间》(山口大学《东亚研究》十八)考察了具有贵贱尊卑可视化功能的朝位的具体位置及其思想内涵。

历史认识:段宇《制造始皇帝》(《学习院史学》五十八)主要是对宋代秦始皇形象及其利用的考察。佐藤达郎《中国历代关于党锢事件的历史评论》(关西学院大学《人文研究》七十卷第一号)在历史背景中分析东晋至清末民初各时代对党锢事件的评价。了解不同时代多样的古代史认识,有助于研究者自身认识的客观化。

关于欧美的中国古代史研究,《秦帝国》一书中叶山(Robin D. S. Yates)的《西欧学界秦史研究的新动向》(籾山明译),以及《西欧学界秦史研究文献目录》提供了不少有益的资讯。从中可见欧美的中国古代史研究一方面吸收中、日研究中细致的成果,同时还直接或间接地继承西方学问传统中大胆假设的特征。虽然研究的妥当与否还需要验证,但无疑会给日本的东洋史学界带来令人振奋的刺激。

以上概述了学界关于中国先秦秦汉史2020年的相关成果。只有进行独立、系统的精深研究才可能具备相互参照的价值,各领域的进展是令人喜悦的。通过这种细致的研究,我们得以逐渐了解战国秦汉史的具体面貌。今后,我们希望在进一步深化各领域自身研究的同时,有机地综合各领域的成果,期待更多能够让人感受古人生活气息的鲜活研究不断问世。

[責任编辑 王洪军]

Review and Outlook of Research on the History of the Warring States and Qin-Han Period in Japanese Academia in the Year of 2020

Saito Ken ZHENG Yi-fan WANG Xin

Abstract:Japanese Sinologists have made fruitful achievements in the research of ancient Chinese history in the year of 2020. 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collects the latest research results of Japanese works on the history of the Warring States and Qin-Han period, and divides them into several sub-fields including philological study, history of political system, social customs, foreign relations, academic thoughts, archaeology as well as art history, etc, and introduces their specific views one by one. While summarizing the research contents, this paper intends to present research methods and recent trends and movements in the academic community, and describes briefly academic exchange among Japanese Sinologists, Chinese, European and American academia, hoping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researchers on ancient China all over the world.

Key words:Japanese Sinology History of the Warring States and Qin-Han Period Review and Outlook

猜你喜欢
战国
战国少年孟轲
战国少年孟柯
战国少年孟轲
战国少年孟轲
战国少年孟轲
战国少年孟轲
战国少年孟轲
战国少年孟轲
战国少年孟轲
战国少年孟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