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道”树“德” 寻“径”共“情”

2022-05-27 04:40李峰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情感共鸣立德树人道德与法治

李峰

【摘 要】“道”为“德”之本体,“德”为“道”之功、“道”之用。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情感”入手,通过“问题情境、已有经验、学习活动、真实体验、师生互动”的有效路径,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情感共鸣中成长,在道德认知中提升,在情感体验中升华,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发展。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情感共鸣 立德树人

大德之容唯道是从,道难成则立德,崇德是立德之本。立“道”树“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是道德與法治课程的核心。立“道”树“德”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生活中,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这也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有效途径。

“立道”,出自《论语·学而》“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谓确立正当的事理或行事主张。做人首先要从根本上做起,根本立直了,“道”就出现了。而“树德”强调了品德的作用,德为先,而后成人。那么,怎么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中立道树德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通过以下途径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让学生通过有温度的课堂产生共情,从而实现立“道”树“德”、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一、潜心立“道”:在问题情境中“激发情感”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情感动机引起的。由此可见,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动机,是确保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前提。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的情感动机,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以三年级“爸爸妈妈在我心中”为例,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从抽象的了解父母、爱父母转化成实质的行动,从而与父母产生“共情”是本次探究活动的主旨。需在探究中不断深入,力求使学生思考更深入。

在板块一“我们都爱父母”的教学中,图例分别描述了“天都黑了,香喷喷的晚餐已经做好了,爸爸工作还没有回来”“当妈妈生病了,看着妈妈难受的样子”“妈妈出差都有半个多月了,马上就要过节了”三个场景,教师用语言牵引学生沉浸到自己家庭生活的相似情境中,让学生回味当时的内心感受,引导学生表达出:“担心、心疼、想念”。教师适时点评:“心疼、担心、想念”就是对爸爸妈妈的爱呀。然后再迁移到生活的其他情境中,让学生从抽象的对父母的爱延伸到具体的情节中,学生感受到了“牵挂、不舍……”这些情感的背后都是学生对父母的爱。

当学生把抽象的爱化为一个个场景,他们的情感与父母的情感产生了共鸣。在此基础上,笔者以给爸爸妈妈填写“生日、最近关心的事、最近烦心的事”这三个小档案为切入口,学生发现自己所填的答案与家长的答案大相径庭时,更加激发了学生对父母的情感。

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导问题的解决,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更能激发学生内心深处隐藏的情感体验,促进其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并且,学生在“当时”的情感氛围中,将主观情感迁移到情境中去,能达到情感体验的目的,并在其中受到陶冶,用爱滋养出内心富足的童年。

二、匠心树“德”:在已有经验中“培养情感”

心理学家罗杰斯十分重视情感,他认为:学习本身就包括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列宁也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不会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道德与法治课堂不是简单的梳理与说教;而是必须通过资源整合实现综合化教学,通过主动放权以创设共享学习氛围,通过体验探究来营造生态情感场等课堂相应变革,才能求真务实、实现道德与法治的真教育。

还是以“爸爸妈妈在我心中”为例,一个药盒的出现唤醒了“我”潜藏的记忆,原来“我”的父母已不再年轻,他们的身体不像他们所表现给“我们”看的那么健康。一缕缕白发已爬上他们的额角……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往往被忽略的细节,学生在课堂上交流,每个环节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积累,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把课内延伸到课外,使道德与法治课堂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这样,既为学生留下了知识的深刻烙印,又使亲情更加的刻骨铭心。

在情与情碰撞的境界之中,学生产生了共鸣,他们情不自禁地陶醉了。师生之间、生本之间、家庭之间均达到了情感相通、心理相融的意境。

再以五年级的“学会沟通交流”一课为例,正确对待不同的看法是成长中的学生都面临的实际问题。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被认同和接纳,但不同的成长环境又迫使每学生在看待问题的立场、处事的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怎样让学生学会理性对待分歧,合情合理地思考并解决矛盾至关重要,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此时,“共情”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学生之间或与朋友因问题产生歧义时,我们首先要善于倾听,技巧性地重复对方讲话的重点词语,这样会让对方有一种被接纳、认可的感觉,双方紧张或剑拔弩张的气氛会得到暂时的缓解,两人之间的距离也会相应拉近。当然单纯的重复并不能解决矛盾的冲突,如果我们能站在对方的立场,用“我很能理解你现在的心情……”“我知道,你刚才不高兴了……”等来表达,也会让对方卸下防御心理。感受并理解对方的内心与情绪,对解决冲突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立足根本、寻找途径,让师生共情、生生共情,让学生感到自己被接纳、理解和尊重。既可以促进双方进行自我表达以及对内心的自我探索,从而才能更好地理解与沟通,也可使双方的关系更进一步,准确地觉察对方的情感需求。

三、精心求“法”:在学习活动中“发展情感”

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身体、心智与情感的共同进步,而情感更是人性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三年级的学生都是爱父母的,都有爱父母的自然情感,但这个年龄的学生对父母的了解并不深,不清楚怎样去爱父母,也不知道怎样表达对父母的爱。我们以往的教学只是流于表面的说教,课堂是空洞的口号式的,缺乏温暖,因此,教学中通过有效的教学途径,帮助引导学生通过调查活动走进父母的内心世界,借助生活中的一些具体场景让学生感受父母的爱,深入地了解父母,与父母产生共情,从而学会用行动去爱父母。

在“爸爸妈妈在我心中”一课的学习活动中,教师通过设计小调查,既激活了教材,又激活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用实物图片、现场连线、作文录音等丰富的形式展示了对父母的了解。唤起了学生爱父母的情感,与父母产生共情,提升对父母的认识,从而进一步体会到家庭的温暖。

学生在教师的精心引導下有序交流,有效拓展了交流的深度,让学生对父母的交流不断走向深入,从而促进了学生情智的全面提升。

再以“协商决定班级事务”为例。在教学“充分讨论,表达意见”这个环节的学习时,在某些学生主动阐述自己的建议后,有的学生会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用自己的主观臆断进行批评和指责,此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指导学生学会充分听取和尊重每个同学的意见和建议,这样达成的方案才能够得到大家的理解与支持,更好地发挥作用。在讨论这一学习活动中,通过“寻径共情”的策略运用,可以帮助学生主动感悟、实践操作,促使学生快捷、有效地解决问题。

四、尽心共“治”:在真实体验中“维持情感”

唐朝诗人白居易曾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如何让道德与法治课的课堂有温度,让学生在参与、展示中深深体验到情感,并使这份情感延伸下去,让学生在教师的感染下头脑里唤起或惊奇,或赞叹,或心疼,或内疚等的情感,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是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在教学“爸爸妈妈在我心中”一课时,对孔子名言的学习,如果单纯地从解释名言着手,将会非常枯燥。那么如何使学生在真实体验中“维持情感”呢?教师可以从刚才的对父母的爱的回忆中入手,以真实的生活自然地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学生体悟名言的意义,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几千年前留下的智慧,仍然启迪着一代又一代人。

基于此,我们发现不断探索如何有效使用“共情”,让“共情”不仅成为促进教与学的“同频共振”,而且成为促进师与生的“情感共鸣”,这样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也让学生走进父母的内心世界。

这是不断探索创新课程活动的内容和方式,破解课程中高耗低效的难题,使立德树人成为贯穿于教育全过程的实际行动。

五、养心育“能”:在师生互动中“调控情感”

亲其师信其道。民主是师生心灵之间的桥梁,只有发扬教学民主,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强化学生当主人翁的自豪感。可见,师生和谐是建立教学民主和发挥教学效益的根本保证。

以《爸爸妈妈在我心中》的教学为例,学生通过回忆、观察、音频连线等环节,了解父母的身体健康状况,了解他们的烦恼……父母的形象在他们脑中逐步立体、丰满起来。这样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情感产生共鸣。

“共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理念。课堂上,教师设计的教学环节充分勾连了学生与父母的情感通道,使学生能设身处地体验父母的处境,让学生对父母的情绪情感具备感受力与理解力,从而使学生走进父母的精神世界,感受父母内心的真正想法,能将心比心地理解父母,体验父母的感受,并对父母的感情作出恰当反应。

“共情”更是一种能深入他人主观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通过教学,不仅让学生之爱与父母之爱产生共情,更培养了学生具有同理心的能力。使学生学会了解一个人或者事物,不能单纯地从外部去审核、观察,必须能与其同在“他”的世界里,并进入“他”的世界,从内部去体认“他”的生活方式,及“他”的目标与方向。

袁隆平先生曾经说过:“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立“道”树“德”,是这粒好种子的万善之本。寻“径”共“情”则是撬动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利器,使这粒好种子破土而出,根深叶茂,枝粗果硕。

猜你喜欢
情感共鸣立德树人道德与法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情理和谐 成长相伴
如何通过朗读教学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消费热潮下新都市电影的审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