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政课渗透劳动价值观认同教育的文化载体研究

2022-05-28 14:04杨汤颖
文理导航 2022年16期

杨汤颖

【摘  要】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程。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开展劳动价值观认同教育,是对劳动教育价值观层面的教育,是关乎劳动教育是否能真正落实好的凝结点。利用文化载体在思政课上渗透劳动价值观认同教育,充分發挥文化的感染力、感召力,使认同教育更有成效。

【关键词】高中思政课;劳动价值观;认同教育;文化载体

劳动对人类、国家、社会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在的高中生终将成为未来的社会建设者,他们对“劳动”这一问题的看待直接影响他们的幸福生活,影响社会的生存关系,影响国家的永续发展。持续、健康、创造性的劳动来源于“劳”的意识和“动”的践行。高中的思政课是培养学生成为何种人的课程,在课程中渗透劳动价值观认同教育是培养学生成为劳动者、建设者的需要。文化具有感染人、塑造人的作用,用文化载体引入价值观教育,能够起到启迪智慧、给养心灵、践行责任与使命的功效。

一、开展劳动价值观认同教育的理论研究

“劳动是人类最基本、最普遍的活动形态。”《资本论》揭示了劳动产品不属于劳动者而属于资本家的异化现象,从而揭露了剥削现象的存在。

1927年提出建立革命根据地,这是一次用教育手段将劳动与建设相结合的典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5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了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生产技术教育”的论断。1978年中国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结合,物质劳动与精神劳动衔接开始兴起。

高中思政课程教育和劳动教育都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教育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相结合。理论上有一定的契合度,两者之间有多重的理论联系和交织。

二、开展劳动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实践调查

在校对300名高中学生进行了劳动价值观的调查研究:60.49%的学生认为作业和劳动都很重要,但是他们的家长中只有30.86%的人认为作业和劳动都重要,67.9%的家长认为作业重要,劳动价值观教育在家庭教育中被弱化。75.31%的学生认为职业无贵贱,但81.48%的学生都会选择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创造性工作,可见学生内心有劳动鄙视链、知行不一等问题。劳动价值观在学生这里出现了异化。学生存在眼高手低、知行不一的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学生对劳动价值观有一定的认知,但情感上无法认同价值观从而将导致行为上无法真正践行劳动。高中思想政治课是进一步开展政治素养、法治素养、科技精神素养和公共参与素养的课程。劳动观教育既是生存技能教育也是思想品质教育。

三、高中思政课渗透劳动价值观认同教育的价值分析

(一)劳动价值观教育相关概念分析

1.劳动价值观的概念

劳动价值观是对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型劳动所持有的价值观。在劳动实践中形成奋斗、勤俭、敬业奉献、开拓创新砥砺前行的时代精神;形成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的内化性的劳动品质以及珍惜劳动成果,杜绝浪费的外化性劳动素养。

2.劳动价值观认同教育概念分析

劳动价值观认同教育是基于劳动价值观认知教育基础之上,采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形成劳动价值观情感上认同以及行为上践行的教育。如下图所示:

劳动价值观的认同教育要完成环节3、环节4,最终形成环节5的教育过程。在此过程中要运用教育手段使学生对劳动价值观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对自己所从事的劳动种类要有崇敬之情,要具有无私奉献精神,从内心深处真正认同劳动是伟大的,劳动人民是令人敬仰钦佩的,力争使自我劳动达到接近完美或理想的境界。

3.劳动价值观认同教育文化载体分析

认同教育是指情感认同教育,是劳动教育中的最深层、最核心、最本质的部分,是劳动教育重要的关键点。文化是一定人群在特定时期形成的思想观念、风俗习惯和行为养成。文化载体以方言、图画、书本、故事等形式呈现,具有普遍性、群体性、通俗性等特点。文化载体引入高中思政课中使劳动价值观认同教育更具影响力、渗透力;文化载体的表象性特征,使认同教育更具吸引力和接受性。文化载体的丰富内涵性特征,让认同教育更具深层性、历史的积淀性。

(二)高中思政课开展劳动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功能分析

1.充分发挥课程保障功能  正心树人

根据事先的调研表明:学生主观上存在差别对待劳动、功利性劳动的现象。对待体力劳动存在“鄙视”“不屑从事”的情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要求高中阶段要完成6学分的劳动必修课程。思政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通过有效的教学达到学生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思政课程的劳动教育,可以是劳动的实践体验教育,也可以是劳动价值观情感认同教育。通过课堂上有效的“教”与“学”互动环节,可以纠正学生错误的劳动观念,激起学生的劳动兴趣和动机,并能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劳动与自身发展的关系。树立踏实劳动意识,践行诚实劳动的价值观。

2.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功能  明理笃行

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课更侧重理论分析。在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创造人本身”这一劳动学说的基本论断时,从劳动工具演变的角度出发,讲述劳动工具伴随着社会的演绎过程。充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教授课程内容时将学生带入新农村进行体验,在麦田里既体验新发展理念带来的变化又经历了一番劳动教育的亲身体验,体悟劳动的艰辛和价值。

3.学科导向性功能  赓续血脉

中华民族是热爱劳动的民族,中国人用双手塑造了一个个劳动丰碑。思想政治学科是具有思想导向性的学科,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怎样的人”服务的,是为国家赓续红色血脉的。因此,对劳动价值观的情感认同教育中要让学生从小我世界中走出来,要将自我劳动与社会、国家的需要结合起来,在时代的浪潮中实践劳动价值,奉献劳动智慧。

四、高中思政课渗透劳动价值观认同教育的文化载体研究

(一)高中思政课渗透劳动价值观认同教育的文化知识本体性研究

⒈价值观教育为劳动价值观认同教育创设了理论的阶梯

价值观具有引领性、导向性作用,劳动价值和意义的探究,应该从学生对 “劳动”这一价值的观点评析开始。从思想认同的原点出发,讲述劳动价值与意义。在统编教材《哲学与文化》第六课“实现人生的价值”中将个人在劳动中所创造的财富与自身价值、社会价值连接在一起,讲述劳动奉献是利己、利社、利国的大事,不仅关系到个人,影响社会甚至对国家、民族未来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学生应从宏观视角理解劳动的人类社会性价值。

2.分配制度为劳动价值观认同教育指明了社会价值意义

人类的劳动推进了劳动工具的演变过程,同时产生了新的劳动对象,财富分配形成的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对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面对新时代还未步入社会的学生,对劳动的价值和意义没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在统编教材选修2《经济与社会》第4课“我国的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中将劳动创造的社会价值,以及劳动成果如何分配的问题,引入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中,让学生对劳动的价值意义有深度与广度的拓展。

3.《劳动法》的讲授为劳动价值观认同教育提供底线思维

法律是行为的底线。高中阶段的学生是学习者,也是社会未来的劳动者、建设者。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2《法律与生活》第七课“做个明白的劳动者”、第八课“自主创业与诚信经营”讲述了《劳动法》对劳动者权利与义务的相关规定,讲述了劳动的相关途径。让学生从法理的角度讲述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劳动者幸福的源泉。作为社会的劳动者,有系统的法律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利,同时,劳动者也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

(二)高中思政课渗透劳动价值观认同教育的文化类别载体研究

文化具有民族发展的深深印记。中国人民的身上都有中华文化的深深印记,中国人民也承载着传承和延续文化的使命与担当。以劳动为主线的民俗、大众文化中凝结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可以在劳动价值观情感认同教育中进行运用。

1.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劳动价值观认同教育提供了思想底色

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孕育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来自人民的劳动生活,有浓浓的民族情和乡根魂。在讲述“人民是文化发展的主体”这一内容时,采用汇聚劳动成果与人民智慧的“灶台文化”作为事例,带领学生亲临崇明向化镇灶画博物馆,开展学灶画、画灶画等文化体验活动,了解“灶画”的劳动过程和呈现方式,让学生从劳动偏见中走出来,在研学中认同劳动有差别但无高低贵贱之分,泥瓦匠这样的体力劳动者同样可以成为文化的创造者,感悟“人民是文化发展的主体”这一道理。

2.革命文化为劳动价值观认同教育提供了血脉本色

在历史发展中会形成本民族的颜色,中华民族的标志色彩是红色。革命文化既饱含血泪史,又是令人奋进、倍感鼓舞的奋斗史。红色是民族的颜色,更是血脉的本色。在讲述“分配制度的由来”时,运用《朱德的扁担》再次让学生重温、感受红军官兵平等,从劳动工具着手,树立劳动榜样的故事。

3.社會主义先进文化为劳动价值观认同教育提供了时代特色

国家改革和建设时期形成的文化,是当下各种先进思想、创新观念等的集合。在讲述“明白的劳动者”这一知识点时,将“三牛精神”的具体人物与事例一一与学生共同探究;把“最美逆行者”的抗疫故事与学生一起学习;把新时代的航天精神、北斗精神等这些富含时代特色的文化事件作为有效的教学素材,呈现于课堂教学之中。

五、展开劳动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反思

劳动教育是一个关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重大问题和现实问题,思政课是关乎民族危亡、国家稳定、民族富强的重要课程。在高中思政课程中开展劳动教育是必须的、必要的、必然的,因此,要积极组织教学,采用更加丰富的教学形式,运用更具影响力的教学素材,才能将劳动价值观教育落到实处,在未成年人心中种下良性的劳动意识种子。

【参考文献】

[1]2019年教育部召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专题调研座谈会[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38205227729629990&wfr=spider&for=pc.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3]高小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渗透性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