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把童年弄丢了

2022-05-30 00:13余长新
书屋 2022年11期
关键词:王珂刘涛成人

余长新

童年,意味着天真烂漫、无忧无虑,是人生的一段美好时光。每个孩子从呱呱坠地到蹒跚学步,再到背上书包唱“小呀嘛小二郞”,快乐一路陪伴,成长的烦恼也如影随形。美国的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享誉中国,他还著有一脉相承的另一本书《童年的消逝》,他认为,电子媒体肆无忌惮地揭示了一切文化秘密,已对成人的权威和儿童的好奇构成严重的挑战。由于媒介将已知的世界和尚未知的世界合而为一,保持秘密所产生的张力在谜底被揭开时势必减弱,所以“好奇”被愤世嫉俗或者现糟糕的狂妄自大所取代。结论是“我们身边没有儿童了”。

尼尔·波兹曼的偏激显而易见,譬如,以电视为代表的电子媒体威力大到能剥夺童年的快乐吗?为何童书还有那么大的市场?许多家长平时禁止孩子看电视,电视开机率有那么高吗?但尼尔·波兹曼观点“片面的深刻”给我们一个启示:表面上是电视等消解了成年与童年的二度空间,剥夺了孩子们的童年,更深层却是大人们弄丢了童年。

“两个世界合而为一”

《爸爸去哪儿》第四季,击剑运动员董力和素人萌娃阿拉蕾组成临时父女,四岁的小女孩对“实习爸爸”说“等我长大了,妈妈就把我嫁给你”,本来萌化万千观众,却有不少观众提出质疑:如此CP组合,且让小孩讲大人话,对儿童成长有益吗?“过家家”是儿童时代都玩过的游戏,但组跨代CP确属少儿不宜,一个不当的宣传策划饱受争议。

在贵州录制的某节目中,袁弘带娃,怂恿孩子讨好他,两个孩子争相抱他大腿。这个镜头虽已删去,但也暴露了儿童成人化的问题,讨好卖乖、逢场作戏属于成人世界的潜规则,用这个诱导儿童是要把他们带向何方?

单纯美好的童年世界容不下这样的荒唐。童年是一个人品格与习惯养成的最重要时期,俗语称“三岁看老”,成年后的诸多表现来自童年的记忆。从此意义上讲,童年无可替代,有其独特价值,不能过早地让孩子迈入成年,应该把童年完整地还给他们。卢梭在《爱弥儿》中说儿童有其特有的认识、思考和感情方式,没有比用我们的方式去代替他们的方式更为愚蠢的事情了。“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伪成人、小大人是“早熟的果实”,他们身上与年龄不符的成熟属于基因变异,那是成人世界施加的不良影响。

童年是一个自足的世界,在单纯性上大人应该以儿童为师,而不是反过来教训孩子,就如同《皇帝的新装》里的小孩,在大人们赞美皇帝的盛装时,孩子一眼看出“他光着身子,什么都没穿”,儿童不是胜在智慧,而是胜在单纯。我的微信好友、作家肖仁福在小区散步时,顺手将香蕉皮丢入左边垃圾桶,不识字的四岁孙女过来指着右桶下方的香蕉标志,说爷爷错了。爷爷一边认错,一边想:成年人总自以为是,动不动教育孩子,其实良知良习属于童真,最该接受教育的是恶习成自然的成人自身。老实说,这条微信也颠覆了我的认知。

丰子恺的孩子们调皮捣蛋,拿起自来水笔来一挥,洒了一桌子又一衣襟的墨水点,又把笔尖蘸在糨糊瓶里。他们用劲拔开毛笔的铜笔套,手背撞翻茶壶,壶盖打碎在地板上。这位童心十足的父亲悟道:“天地间最健全的心眼,只是孩子们的所有物,世间事物的真相,只有孩子们能最明确、最完全地见到。我比起他们来,真的心眼已经被世智尘劳所蒙蔽,所斫丧,是一个可怜的残废者了。”自己成了残废者,而孩子变成了健全人,缘缘堂主笔下才能流淌汩汩童趣。

林语堂次女林太乙回忆,父亲和她们一起看蜘蛛结网、数天上星星、折纸船放水里、在雨中赤足行走。不满学校教育的林语堂决定在家“课儿”,自编课程,“她们喜欢就选读,不喜欢就拉倒”。

三至五岁的孩子无忧无虑,进学校后开始愁眉苦臉。清晨,上学路上,我曾亲耳听到一个七岁孩子和爸爸的对话如下。

爸爸:瞧你多幸福,每天早晨可坐车上学。爸爸小时候只能走好远的路上学呢。

孩子:爸爸小时候有我这么多作业吗?我宁可走路上学,也不要读书的压力。

家长望子成龙,带孩子上各种补习班,周末,大街小巷到处是家长与孩子匆匆奔走的身影,补习班人满为患,孩子喊累,家长更累,而且很迷茫:“别人家都是这样的,我们不补行吗?”久之,孩子玩的时间大幅缩水,厌倦学习,补习坚持不下去。“既不丰满又不甜美的果实”长出来了,自家的孩子遭嫌弃,“别人家的孩子”成了家长的口头禅。

到十岁左右,孩子的书包已重得他们背不起,睡眠时间越来越少,不自觉地,家长成为扼杀天性、围堵童心的帮凶。就像火车驶过,窗外的田野风景急速退去,一去不复返,再寻已惘然。急速退去的是孩子们金子般珍贵的童年,只不过,高铁时代和网络时代,童年消逝的速度更快。出发点和结果相去甚远,孩子沦为牺牲品,生活就是如此,只有哲人在云端嘲弄人们冥顽不灵。

再无力也要伸出那双手

关爱儿童成长是社会的责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是最高价值。”就是说儿童是教育的最高价值,尊重儿童的天性和需要是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其他的如分数、素质、技能等,都无法与儿童天性相提并论,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一大前提。

《亲爱的客栈2》中,一对年轻夫妇带两个儿子来客栈入住,孩子参演过刘涛主演的电视剧,妈妈张罗儿子与刘涛、杨紫互动,半夜要孩子和王珂打拳,这对夫妇的教育观和刘涛夫妇发生了冲突。孩子说:“妈妈让我拍戏给导演看,说多一点机会。”这样的小大人让人看了心疼。私下里,孩子向王珂、刘涛表示还是喜欢和小朋友一起玩。王珂表示:“孩子成人化,这是价值观的坍塌。”王珂用刘涛拍戏的辛苦和演艺圈的生存不易劝说这对年轻父母收手,还说:“这么点大的孩子,家长对他连睡觉的要求都没有,我觉得不对,我永远不会鼓励他在这么小的时候融入成人的世界。”刘涛说:“在成人圈里演戏,戏都是假的,还是应该保护孩子的纯真。”在王珂夫妇的开导下,这对家长有所反思“孩子现在应以学习为主”。几岁的孩子混剧组,成了小大人,乖巧、懂事,但他的童年已提前剥夺。电视剧《山海情》里,得宝说“娃有玩的才有童年”。

儿童天真无邪,模仿能力强,容易受伤害。《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等动画片就曾被点名,存在暴力、粗俗等不良倾向。“光头强”叫嚣:“臭狗熊,我要砍死你。”不难看出暴力的影子,电视工作者不管是做动画片还是其他类型的节目,实际上都是成年人做,儿童看,这就需要俯下身子倾听孩子们的意愿,尊重儿童心理,避免以成人观点强加于儿童。

不妨反省,这些年做过的“毁童年”的事还少吗?幼儿园“竞选”班长,有孩子甚至拿玩具和零用钱“贿选”;小学生疲于参加电视“达人秀”,从一个赛场转战另一个秀场;“爆款小网红”,低幼儿模仿成人做派;“五道杠少年”等。稚气未脱的孩子过早地贴上了成人化的标签,被“成功学”洗脑的家长们操控孩子,许他们一个光明的未来,让他们抄近路、走捷径,但无数的事实摆在面前,到头来恐怕是枉费心机。一个世俗化的世界无情地入侵孩子的幼小心田,他们无力招架和抵抗。孩子被成人绑架,成人又被谁束缚?

所谓“成人规则”里,“厚黑学”盛行,有人崇尚丛林法则,有人尔虞我诈,为了追逐利益丧失道德良知,如果孩子过早接触这些社会阴暗面,他们未来的人生阴云密布,“隔离带”“隔音墙”“消声器”在哪里?大人们好为人师,把孩子的喜好绑架在自己的战车上,驱驰千里,不愿回头。事实上,恶果早已显现,只是大家装糊涂而已。孩子纯洁无瑕,蒙在鼓里,阅世既深的家长和老师身陷漩涡无力挣脱,各种因素汇合起来,好像一个死循环,大家束手就擒,后来麻木了,沦为集体无意识的帮凶。如果把这种以爱的名义践踏儿童心灵的行为称为“施暴”,可能多数家长和老师提出抗议,他们还会列举许多理由反驳,如“周末要带孩子跑场子,我容易吗?”“温室里的花朵长不大,不让他早点接触社会,将来能适应激烈的竞争吗?”于是,小小的自然人变成“社会人”,作惊人之语,行成人做派,有的家长还洋洋得意,觉得这样的孩子不会在社会上吃亏。总有一天,他们会吞下苦果,爱孩子变成害孩子,童年就是这样一步步被弄丢的,丢在成年人自己的手上。

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童趣盎然,那是对童年生活的深情回望。他谈到怎样做父亲时说,自己背了因袭的重担,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理想状态是给儿童成长的空间,让身心“完全地解放”,但在物质丰富文化昌盛的今天,书包重得背不动的孩子快乐得起来吗?2021年7月,中办、国办印发文件,要求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严控资本过度涌入培训机构。

毋庸讳言,电视、网络、手机等电子媒体加速了童年的消逝,令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忧心忡忡。小时候电视上有亲嘴场面时,父母顾左右而言他,蒙上我们的眼睛,在信息来源单一的年代,保护了幼稚,阻断了成人世界。如今,传播方式日新月异,面对花样翻新的手机游戏软件和無处不在的网络魅影,我们该伸出那双有力的手,保护国家未来的花朵。

猜你喜欢
王珂刘涛成人
助人为乐的刘涛
Single-beam leaky-wave antenna with wide scanning angle and high scanning rate based on spoof surface plasmon polariton
鱼目混珠
校园侦探队之红帽子先生
水龙之怒
真是个小傻能
成人不自在
刘涛:成为更好的自己
Un rite de passage
成人正畸治疗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