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高校劳动教育实践体系的构建策略

2022-05-30 10:48董丽娟贺骄阳
格言 2022年10期
关键词:实践体系劳动教育人才培养

董丽娟 贺骄阳

摘要:劳动教育是落实“五育并举”育人方略的内在要求,是大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目前,对于劳动教育的研究已成为高校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以转型高校为例,立足应用型人才培养,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五融合”的思想贯穿始终,落实“五结合、五保障、五到位”具体工作,通过劳动教育实践体系的运行、保障、评价及可持续发展等良性机制,完善全面发展育人体系,驱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

关键词:劳动教育;人才培养;实践体系

高校的劳动教育具有创造性和职业性,是育人和育才的统一。因此,要准确把握劳动教育的育人方向,通过构建科学规范的劳动教育实践体系,有效落实日常劳动、专业生产劳动和公益服务性劳动,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

一、转型高校劳动教育实践体系构建的重要性

转型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特别意义在于:首先,劳动教育实践是理顺人才培养与专业学科建设发展要素之间关系,构建产教融合内在耦合机制,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和创新链有机衔接的桥梁和纽带。其次,利用劳动教育实践的中枢牵引作用,驱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各类任务输入,并有效输出教学结果,支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

通过劳动教育实践,使学生实现两个“内化”:一是把习得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内化为对接未来岗位的职业知识、职业能力;二是把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的职业认知内化为自己的职业情意、职业精神和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与忠诚。通过循序渐进的劳动体验、技能訓练、社会服务等途径,增强学生对专业学习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奠定从业基础。

二、转型高校劳动教育实践面临的困境

(一)对劳动教育认识不足。

学校层面:现有人才培养,长期存在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办学方式,难以适应新时代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教职工层面:部分教师对劳动教育存在一些模糊和错误认识,没有仔细研读中央的文件、没有深入研究和思考什么是劳动教育,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劳动教育的科学内涵与时代要求。

学生层面: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劳动观念淡薄、劳动认识片面、劳动能力不足等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2]。

(二)劳动教育体系不健全

在劳动教育开展的初期,没有建立起规范完善的劳动教育课程、劳动教育实践、劳动教育教材、劳动教育师资、劳动教育评价以及劳动教育保障体系。

(三)劳动教育课程落实不到位

专业教育与劳动教育的结合度不强,思政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度不够,劳动教育的实践活动范围小,存在内容单一、流于形式的现象,资源不能满足劳动教育要求。

(四)劳动教育管理机制不完善

对内缺乏完善的劳动教育管理与监督机制,对外尚未形成劳动教育协同机制。高校的劳动教育与中小学不同,更具有职业性和创造性,要结合专业多途径拓宽劳动实践场所,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促进学校和地方的合作,取得协同育人的效果。

(五)劳动教育资源利用不充分

一方面,学校历史上涌现出相当数量的劳动模范和能工巧匠,特别是近年来的科技扶贫、驻村帮扶工作成效显著,但尚缺乏对鲜活案例的系统梳理与凝练,未开发出劳动教育校本教材资源。另一方面,传统农科、工科专业的校内外实践场所和实习基地等劳动教育资源尚需优化与合理利用。

三、转型高校劳动教育实践体系的结构

基于劳动教育实践体系的中枢牵引作用,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从知识整体理论出发,从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习惯形成着眼,以“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创新”为目标,以校内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为依托,以劳动实践课程开发为核心,以劳动实践项目建设为抓手,以教材(读本、手册)编写为重点,以专项教学研究为动力,以考评机制和标准确立为规范,以组织运行和师资为保障,以典型案例示范为引领的劳动教育实践体系。

四、转型高校劳动教育实践体系构建策略

(一)目标明确,认识到位

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明确劳动教育目标要求,突出课程、实践,夯实劳动教育支撑保障[3]。立足转型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从办学特色和办学基础出发,逐步强化“五个融合”教育理念:劳动教育理念与专业办学思想融合,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劳动服务与职业品格培养融合。通过劳动教育实践,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4]。

(二)方式科学,落实到位

按照劳动教育实践的主要内容,分类分层开展劳动教育实践。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落实“五结合、五保障、五到位”: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生活技能与劳动实践结合、劳动实践与专业理论结合、劳动实践与职业技能训练结合;组织宣传保障、制度保障、资源保障、安全保障、经费保障;认识到位、服务到位、监管到位、保障到位、持续到位。

1.课内与课外结合,逐步完善基础资源建设

(1)课内以科学开发实践课程为核心,开发具有专业特色的劳动教育实践课程包,遴选劳动教育实践公选课,逐步建设示范课和精品课。以选培优质校本教材为重点,编印学校优秀劳动者案例读本,开发专业劳动实践指导手册。

(2)课外优化整合校内外实践资源,合理开发劳动实践场所。以优化基地建设为依托,按照“有效开展,分类推进,以点带面”的原则,建立校内劳动教育示范基地,为开展劳动实践提供基础平台。另一方面与地方企事业单位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丰富校外劳动教育资源建设。

2.生活技能与劳动实践结合有效开展日常劳动

以学生个人生活事务处理为抓手,通过劳动教育实践周和平时劳动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学生开展文明宿舍建等活动,加强学生日常生活劳动教育。以“后勤服务育人”为载体,组织学生承接学校后勤的相关劳动任务,如校园环境卫生维护、绿化养护、器材维修和废物再造,以及种植栽培农作物等劳动项目,增强自主劳动意识和能力。

3.劳动实践与专业理论结合,特色落实生产劳动实践

以协同育人为路径,结合专业实习,突出专业特色,组织学生到行业企业参与生产实践活动,体验现代劳动实践新形态,增强职业认同感和劳动自豪感。让学生在具体的生产劳动中亲历物质产品的创造过程,掌握劳动技能,体悟劳动创造价值的付出与快乐,提高对平凡劳动彰显伟大的认知[4]。

4.校内与校外结合,丰富服务性劳动实践

以落实劳动实践项目为抓手,充分发挥学团组织的育人功能,运用多种教育载体开展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充实服务性劳动实践教育内容,激发青年学生参与服务性劳动实践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强化公共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4]。

校内以学团组织为主体,积极搭建志愿服务平台,开展系列志愿劳动服务活动。校外通过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将社会化能力培养与劳动教育相结合。强化学生公共服务意识,培养学生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和勇于担当的精神[5]。

5.劳动实践与职业技能训练结合,培养创新能力与职业精神

注重学生创新创造精神培养与劳动教育相结合。按照专业能力素质要求、职业发展需要,依托科技创新赛事开展劳动实践,广泛组织在校大学生参加“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等创新创业竞赛,通过各类创新大赛平台,不断提升应用能力,提高专业综合素养,体会创造性劳动的快乐。

(三)保障有力,服务到位

健全组织领导,做好宣傳教育,完善制度,统筹协调,各部门联动,为体系运行提供外部保障。

1.组织宣传保障

学校成立领导组织机构,建立健全劳动教育工作机制,形成校—院(系)两级管理体系,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开展劳动主题教育活动。

第一,加强劳动教育宣传。充分利用校内各级学团组织宣传教育媒体资源,通过座谈会、主题班会、专题讲座、主题党团日活动等多途径开展劳动教育学习宣传活动,让学生深刻领会劳动精神内涵,增强劳动意识,形成良好劳动习惯。

第二,加强劳动观念的正面引导,让学生明辨是非。摒弃轻视普通劳动的错误观念,开展符合青年学生特点的劳动教育活动。

第三,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开展劳动教育典型评选,注重挖掘典型素材,邀请行业工匠和劳动模范进校园,激励教育新时代大学生彰显先进性、争做奉献者。

第四,围绕专业学习目标,开展主题演讲比赛、劳动技能比赛、劳动作品展示等活动,观摩精湛技艺,感悟劳动精神与创新精神。

2.师资与平台保障

师资是开展劳动教育的基础。学校要通过“内培+外聘”的方式,逐步完善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定期选派专业教师到地方合作单位参与科研、培训、设计、管理等实践工作,提高教师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聘任校外的企业家、创业者、一线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

教育平台是开展劳动教育有效载体。一是充分发挥学校学团组织教育阵地作用,开展劳动实践专项教育;二是设计针对性强的服务性劳动实践项目,将劳动实践作为学生骨干培养的重要内容;三是推进社会实践基地化建设,将校内外条件成熟的劳动服务场所建成示范性劳动实践基地,为开展服务性劳动实践提供保障。

3.制度保障

制度是保障劳动教育实践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根据学校实际,制定出台一整套完善的劳动实践课程建设、实践师资培训、过程监管与评价的系列制度,使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有章法可循,有制度可依。

4.安全保障

安全是劳动实践活动顺利有序开展的保障。在劳动实践中须加强师生的劳动安全教育,强化劳动风险意识:科学评估劳动实践活动的安全风险,认真排查、消除各种安全隐患;制定劳动实践活动风险防控预案,与劳动实践单位签订安全协议,有效应对突发事件。

(四)完善考评,监管到位

结果导向,持续改进,加强过程监管,逐步完善考核评价机制。第一,把劳动教育质量监控纳入学校的教学督导体系,建立过程性评价标准。第二,将服务性劳动实践列为第二课堂重要内容,建立“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丰富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第三,将服务性劳动实践活动的评价纳入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在团员发展、教育评议、团内表彰、入党推优等工作中,将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作为重要评价条件,不断完善志愿者的工时认证、评议考核、荣誉激励等监管机制。

(五)专项研究,持续到位

以专项教学研究为动力,深入开展劳动教育实践专项研究。把劳动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管理序列,推进劳动教育体系的持续性建设,进一步提升劳动教育水平和质量。

结 语

总之,转型高校要适应新时代要求,在持续不断地实践和探索中,建立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劳动实践与志愿服务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实践体系。真正让学生在实践中养成劳动习惯,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在实践中学会观察思考、学会反思交流,实现知行合一。

本文系2021—2022年度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转型高校劳动教育实践体系构建研究”(2021GJJ304);地方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一体两翼四结合”教材体系建构探索(2021GJJ305)。

参考文献

[1]丘毅清.在职业教育中强化劳动教育[J].广东教育:职教,2020(8).

[2]菅文浩.山西农谷资源在研学实践课程中的应用[J].山西教育:管理版,2020(8).

[3]柳友荣.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组织与实施[J].中国高等教育,2020(19).

[4]马春晖.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育学生劳动素养的途径与方法[J].福建教育,2020(45).

[5]李名梁.加强劳动教育须利益相关者合力[N].中国教育报,2020-04-10(2).

猜你喜欢
实践体系劳动教育人才培养
谈中职德育课程实践内容体系的建构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面向复杂工程问题的计算机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研究
课后延续教学模式在单片机课程中的应用
民族院校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初探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