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记念刘和珍君》中“微笑”一词的作用

2022-05-30 15:06陈晓芬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上旬 2022年10期
关键词:记念强权和蔼

陈晓芬

《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为自己的学生刘和珍所写的一篇文章。文章中既没有悲伤的呐喊,也没有痛苦的呼叫,但是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却能感受到作者心中的悲痛。这种极为克制的抒情方式更能打动读者的心,让他们感受到“为中国而死的青年”的无畏与坚强。作者在哀悼刘和珍这位年仅二十二岁的女学生的时候多用到“微笑”一词。接下来,笔者就谈谈“微笑”一词的作用。

一、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刘和珍是北京学生运动的领袖之一,她积极参加爱国运动,勇敢地带领学生们与封建势力、反动势力作斗争,被鲁迅先生称为“真正的勇士”。她先是就读于南昌女子师范学校,后考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在读期间被选为学生自治会的主席,一直勇敢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面对强权也未曾退缩过,遇到问题总会迎难而上。鲁迅先生在文中总共五次从正面提及了刘和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第一次是“她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第二次是“见面的回数多了,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第三次是“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第四次是“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第五次是“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这些细节描写为我们呈现出一位勇敢而又谦和的女学生的形象。作者觉得不可思议的是如此一位温柔和蔼的女子最后却是那般悲惨的结局。她处处对人报以微笑,但反动势力并不会对她报以微笑,子弹更不会对她报以微笑。她在二十二岁花一样的年华里被一颗子弹穿进心肺。这本来就是致命伤。然而,官兵还嫌不够,拿大棍棒在其头部和胸部猛击,终于使她立时毙命了。

刘和珍不过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女学生。作者反复提及她的微笑,意在说明这个人物是心地善良、和蔼可亲的。同时,“微笑”也代表了这个人物的心态,展现了她在艰难时局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如此始终微笑的一个人却被反动势力无情地杀害了,怎能不令人感到悲傷呢?

二、反衬出执政府的凶残

“始终微笑着,态度温和的刘和珍君”最后竟然在府门前喋血,前后巨大的反差让作者难以置信,也让读者难以置信。但这是血淋淋的事实。“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杨德群君的尸骸;而且她们身上的伤痕又证明她们不仅仅是被杀害了,简直是被虐杀了”。这样一个待人温和、始终微笑的人竞被如此残忍地杀害了,可见施虐者是多么的卑劣!始终微笑着的刘和珍在腐朽的执政府面前,在万恶的强权面前自然是弱小的,但是她为了心中的道义依然“欣然前往”了,却没想到最后会以这样惨痛的方式收尾。去世后,竟还要受到人们的诋毁和诽谤。刘和珍是谦和的、微笑的弱者,反动势力是凶残、卑劣的强者,两相对比,突出了爱国青年的大无畏以及反动派的残暴。

三、表达出强烈的情感

常常微笑着的刘和珍被残忍地杀害了。这让人感到既悲痛又惋惜。作为她的老师,作者自然也感到十分的悲愤,彷佛还能看见四十多名青年的血。因此,作者生出这样一种想法:不能只是自我哀伤,而要在痛定之后,将这非人间的悲凉和哀痛传播开来,让世人看清这悲惨的一幕,警醒世人,让更多的人爆发。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只有全中国的人都团结起来,一起对抗反动势力,一起为了消灭“非人间”的黑暗而努力,我们才能最终迎来光明。可以说,“微笑”一词是作者强化情感的催化剂。他想借此来让读者感到愤怒,催人奋进,以避免惨剧再次发生。

总而言之,“微笑”一词在文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既突出了刘和珍的和蔼与温柔,又反衬出反动势力的残暴,让读者感受到了爱国青年的勇敢无畏,还让更多的青年看见了“微茫”的希望,从而化身为真正的勇士,奋勇前行。

(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第十八中学)

猜你喜欢
记念强权和蔼
“记念”可写做“纪念”吗
当青春年少遇上饱经风霜
怕吵到你
不要种下强权的种子
曲折盘旋 欲吐还吞——试析《记念刘和珍君》的抒情特色
小学数学教学略谈
我国蔬菜科技发展的小心记忆
——记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
知识是把双刃剑
《记念刘和珍君》反讽策略的运用
狮子:我是大王,我怕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