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规范性

2022-05-30 09:29陈雪莲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2年10期
关键词:教学语言规范性语文课堂

陈雪莲

[摘 要]语言是人与人进行交流的主要媒介。语言规范性是小学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需要时刻注意的问题。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规范概念用语、规范语言内容、规范语言语法和规范第二教学语言。这样不仅能够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还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规范性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2)28-0058-03

教师的语言使用会对学生的语言学习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而语文教师又是语言知识的传授者,因此,语文教师在授课时需要规范使用教学语言,做到吐字清晰、语法正确、结构完整。教师用规范的语言对课程内容进行讲解,有利于学生清晰地掌握教学内容,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有效增强教学效果。语文教师还应结合班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年龄特征和生活常识等方面的差异,规范使用教学语言,确保教学语言能够启发每一个学生规范使用语言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与表达能力。此外,教师还需要关注第二语言的运用,在日常教学的板书、PPT制作、作业布置与批改中规范使用书面语言,多维度展示语言的规范性,从而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为学生的语言学习提供有力保障。

一、规范概念用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相较于成年人而言,小学生的知识量、语言储备量和语言认知能力均处于较低水平,且很多成年人认为很好理解的事物与抽象的概念,对小学生而言仿佛“天书”一般。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使用教学语言要注意规范性,要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规范语言运用范围,避免使用一些学生无法理解的抽象词语。例如,类似“制衡”这样抽象的词就是小学生无法理解的。小学生从自身角度不能够产生感性理解与理性认知的这一类概念词,教师要避免使用。在解释一个相对较难的概念时,教师应尽量举具体的例子,或者将其进行类比,换成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东西。这样,学生的意识里就会有一个参照物,对陌生事物的理解就会变得容易很多。

例如,在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大青树下的小学》一课时,教师带领学生理解“鲜艳”“服装”“招引”等词语的具体含义,讲解关于大青树下的小学里学生幸福的学习生活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所表达的自豪和赞美之情。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课文内容,分别完成课文朗读教学、课文讲解教学和课堂交流等环节。而在提出思考问题时,教师要尽可能地使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征的词语,使学生更好地理解。

如,教师提出要求:“请大家分小组、分段朗读课文,想象‘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的画面。”这里,教师运用了“画面”这个概念,这是小学生能够充分理解的,是教学语言规范使用的具体体现。

但有一些教师可能就会表达为:“根据课文,想象课文中的场景,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景象/情境/情形/情况呢?”这句话中的“场景/景象/情境/情形/情况”等概念能够运用在多种语境中,且在不同的语境中其含义会存在细微的差别,这样的词语就不太适合低中年段的语文课堂。而“画面”这一词语既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范围,又简单易懂,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地朗读课文。

课文中的“招引”一词,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有难度,这就需要教师将词语进行简单的处理。“招徕”一词与它同义,教师可以将两个词进行转换,先让学生理解“招徕”的意思。教师可以问学生:“饭店门口的服务员的工作是什么呀?”学生思考后回答说是为了招徕顾客。如此,教师再引出“招引”一词,学生就容易理解了。

从上述教学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师在授课时规范使用教学概念用语,将晦涩难懂的词语转换为学生容易理解的词语,能够让学生真切体会到语文学习的成就感,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规范语言内容,规避学生的认知混乱

小学生能牢牢掌握课堂上学到的语文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教师的教学吸引力。通俗地讲,就是教师的教学语言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教师的教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喜爱和对语文知识的接受程度。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讲解课文内容时会涉及大量的词语运用,若随意用词,甚至滥用词语,不仅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甚至还会让学生难以理解教师提出的问题,导致课堂教学高耗低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规范使用词语,尽可能地使用通用词语,不要使用口语化的词语,如“小孩”的通用词语为“孩子”,“爹地”的通用词语为“爸爸”,“娃儿”的通用词语为“孩子”,尤其是一些中英文夹杂的网络用语,更不能让它们出现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注意自己的语言运用,避免授课时用口语化的表达方式来解释词语,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仍以上述的《大青樹下的小学》一课的课堂教学为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课文朗读环节后,对课文内容已经有了具体的了解,并对一些问题有了自己的看法。接下来,教师就需要通过精讲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思想情感,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不同民族之间的情感联系。此时,教师可以提出相关的问题。

师:校园外山花烂漫,校园内大青树粗壮……身着各式各样鲜艳的服装的孩子们,构成了一幅绝妙的美景图。同学们能体会出大青树下的小学美在哪里吗?

之所以提出这一问题,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多民族和谐共存的魅力”。但是一些教师为了凸显“多民族”的特点,会大量使用民族方言,上述问题就变了“味儿”。

师:校园外“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校园内“大青树如乌浒一般粗壮”……身着各式服装的孩儿们……

可以发现,在被“特殊化”的问题中,分别出现了“山丹丹花开”“乌浒”“孩儿”等语言。在成年人的语境中,“山丹丹花开”代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美景,是一种象征的表现手法;“乌浒”是壮族人民的民族语言;“孩儿”则是一些边远地区对孩子的称呼。这种不规范的用语会混淆小学生的语言记忆,让他们难以分辨教师提出问题的重点。这样,学生不但不能按照教师设计的方向思考问题,而且还会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到“山丹丹”“乌浒”等“奇特”的词语上。此外,这种不规范的教学用语也会影响学生对语言表达的认知,不利于小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小学阶段是语文学习的基础阶段,教师应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扎实的专业素养,找到适合学生理解的语言表达方式,以此来激发他们的语文学习兴趣。

三、规范语言语法,指导学生的语言运用

教学语言作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元素,其规范使用不仅能够有序推进课堂教学进程,达成课堂教学目标,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还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与价值观念。小学生由于心理发展不够成熟,对成年人的依赖程度较强,会不自觉地模仿教师的言行举止。因此,为了进一步规范课堂教学用语,教师要正确运用语法,以正确的语言表达思想和传授知识,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的语法运用环境,促使学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理解语法规律,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规范使用语言。

以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海上日出》这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在使用教学语言组织各种教学活动,对教材内容与课文内涵进行讲解时,要保证语言的逻辑正确和语法的规范,避免出现逻辑混乱、语法不通的情况。如在“一刹那间,这深红的圆东西发出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这句话的精讲环节,教师提炼出“一刹那间”这个词语,提出以下问题。

师:除了“一刹那间”,同学们还知道哪些表示时间短暂的词语?

生:瞬间、转瞬之间、一会儿、突然……

但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忽略了对教学语言的把控,会将这个问题按照自己平时的习惯进行表达。

师:你还知道哪些词语呢?关于时间短暂的,类似‘一刹那间的这种?可以说出来吗?

很显然,这种语言表达方式具有较大的随意性。虽然教师的目的是营造轻松、随意的课堂氛围,但是这种零散、结构混乱和缺乏语法逻辑的教学语言会让学生产生一种错误的思维,认为这样的语言表达是规范的,从而影响学生对一些常见语法知识产生错误理解,甚至会让学生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无法摆脱已经形成的错误的思维方式,导致学生的语文学习停滞不前。

小学阶段是学生系统学习语言知识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里,教师的任何言语表达行为都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规范使用教学语言,是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必须要做到的事情。

语文学科涉及的知识非常广泛,除了读教材课文,多读一些中外文学名著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教师在每次授课之前可以用五分钟的时间带学生读一段文学名著,也可以布置课后阅读任务,让学生在下一节课上分享自己的阅读成果。正所谓滴水穿石,经过日积月累的学习,学生的语文素养一定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四、规范第二教学语言,促进学生语言发展

第二教学语言是指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产生的书面语言,如板书、PPT、作业布置和作业批改的语言等。书面语言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存在于教学讲义、教学提纲、课堂板书和作业批语中,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小学生的语言思维。因此,教师要关注自身第二教学语言使用的规范性,避免将口头语写入讲义与板书中,PPT课件也要避免出现随意的口头语言形式。

仍以上述的《海上日出》一课为例,在课堂教学即将结束时,教师以PPT的形式为学生布置课后作业。此时,教师需要注意PPT页面中书面语言的条理性和规范性,保证语言言简意赅、形式美观。教师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布置以下课后作业。

第一项作业:结合语句,给“镶”选择恰当的解释,并想象语句所描绘的景象。

第二项作业:思考课文2~5自然段描写了海上日出怎样的景象。

第三项作业:你注意过生活中日落、刮风、下雨和叶落等自然现象的变化过程吗?请你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的写法,描述一种变化中的自然现象。

可以发现,上述的课后作业存在两个不足的地方:一是“第N项作业”的说法过于啰唆,教师可以直接使用序号代替;二是语句表达存在很多模糊不清的情况,且不够简洁明了,整体书面格式不够美观。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下面这种方式呈现作业要求。

(1)根据“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这句话,思考“镶”的含义,想象“镶进去”与“贴上去”两种表达有什么不同。

(2)阅读课文中对“海上日出”过程描写的部分,想象这个过程,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3)结合你的生活经历,模仿第三自然段的写作手法,描述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

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使用的语言应是言简意赅的,如果过于繁杂,不仅会使学生失去阅读的耐心,而且不便于学生进行理解。因此,教师需要通过规范的书面语言,简洁明确地呈现课后作业的内容。这样既便于学生理解作业内容,又能够逐渐向学生渗透规范用语的意识,有助于学生语言运用与表达能力的发展。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规范教师的教学语言,既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又符合课程教学的目标。教师要严格规范课堂教学用语,以过硬的语言素养来助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学语言的规范使用具有极高的教学价值,教师需要立足于小学语文教学实际,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行为与日常生活特点,保证教学语言能够被学生理解,确保在教学中不使用方言、容易产生歧义的网络用语和中英文夹杂的词汇等。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小学生规范用语的意识,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习惯,深化教学语言规范使用的效果。

[ 参 考 文 献 ]

[1] 周国详. 语言的不纯洁和语言的规范化[J].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1):43-44.

[2] 陈志云. 浅谈新课标下语文教师艺术性语言的雕琢[J]. 語文月刊, 2019(6):47-49.

[3] 李兴昌. 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新探[J]. 语文建设, 2014(29):18-19.

[4] 周安,马楠楠. 语言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培育误区与提升策略[J]. 语文建设, 2020(16):25-28.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教学语言规范性语文课堂
规则与有效——论哈贝马斯言语行为的规范性
自然资源部第三批已废止或者失效的规范性文件目录
作为非规范性学科的法教义学
我国知识产权判例的规范性探讨
如何为我们的教学语言插上飞翔的翅膀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