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德育:“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思政改革的路径

2022-05-30 10:40赖黎捷邱鑫
新闻潮 2022年9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赖黎捷 邱鑫

【摘 要】在建设“卓越新闻人才计划2.0”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思政改革恰逢其时。本文通过梳理新闻德育发展历程,重新挖掘新闻德育现实价值,结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思政改革实践经验进行分析,认为将新闻德育元素融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是实现全媒化、综合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新闻德育;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2018年,《教育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以下简称“卓越新闻人才计划2.0”)发布,其中提出了“打造新闻传播人才德育新模式”(以下简称“新闻德育”)这一新闻教育新理念。这一理念已被运用到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环节中,形成了围绕案例教学的“课前收集+课中分享讲解+课后评价”教学模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将德育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結合,将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相结合,新闻传播人才德育新模式在新闻类课程教学中初步形成。梳理新闻德育的发展与沿革,深入挖掘符合融媒体环境的新闻德育元素,将新闻德育元素融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成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思政改革的重要路径。

一、新闻德育的发展与困境

(一)发展:新闻德育教学模式初步形成

传统教育模式是教师授课、学生接受课程内容的“讲授”模式。2007年,学者陈凤芝提出了“德育课堂渗透”模式,即采用“课前收集+课中分享讲解+课后评价”的形式,将重点新闻作为案例,在课堂上师生汲取新闻中的“德育”营养,并付诸实践。[1]2012年,重庆聚奎中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提出与实践打破了传统的“讲授”模式,为学生主动参与课程教学提供了可行平台,“新闻德育教育模式”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相似,此后,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这种课堂分享形式渐渐扎根在高校课堂中,高校成为“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的先行者。但需要警惕的是,过多关注技术层面或形式层面的教育模式,难免会忽略对德育内容的深入剖析和对德育元素的充分挖掘。

(二)困境:新闻德育教育未与课程真正相融

“卓越新闻人才计划2.0”提出后,新闻德育研究开始与课程相结合,例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成为新闻传媒领域思政课程改革的首选课程,但从整体上看,大部分改革还停留在结合的层面,尚未真正相融。有学者从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与学生群体等方面指出我国高校的新闻德育教学所存在的诸多问题。[2]实现相融的第一步,需要挖掘新闻德育本身的道德价值、专业取向与政治元素,将这些德育元素通过理论学习、实践教学、职业指导等方式使学生在学习和创作中接受、内化与吸收,从而满足社会与国家对新闻人才的要求与目标。

二、新闻德育的理论路径:政治、道德、技能三位一体

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从“知识、技能”的底层逻辑铺设价值建设的发展路径,使教育教学围绕课堂这一重要场景发挥其重要的链接作用,实现课堂教学、课堂塑人与价值提升的三位一体。课程思政是指大学所有专业课程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同时,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3]“卓越新闻人才计划2.0”提出要打造新闻传播人才德育新模式。新闻德育在长时间的实践中被赋予了多元的价值元素,主要包含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两个维度。笔者认为,应挖掘新闻德育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专业技能三个层面的深层内涵,实现三位一体。

(一)思想政治层面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育目标指导教育教学的思想层面,与课程思政改革天然契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要求学生在思想政治层面上坚定立场与倾向。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结合中国国情,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闻舆论工作实践中总结历史经验、丰富实践内涵,形成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重庆新闻学院开设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通过回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发展历史,以及马克思、恩格斯新闻实践、列宁新闻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中国化进程,深入分析特定时代领导人思想体系,比较不同阶段理论与实践发展,重点讲解习近平新闻思想体系与内容,从中挖掘德育元素,课程以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等为主,引导、塑造及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二)职业道德层面

学者李良荣从价值理念、职业态度、职业纪律规范与职业责任四个维度释义新闻职业道德。[4]在新闻业务中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我国新闻从业人员道德实践的重要内容: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坚持为人民服务是应具备的职业理念;从主观认知出发,对本职工作持认可度,并具备全身心投入工作的敬业精神是职业态度;从实际出发,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尊重新闻真实性、客观性是职业责任。其中,职业道德元素是新闻德育在价值层面最直接的体现,它要求新闻工作者在认知、态度和行动层面遵循相应的准则与规范。

重庆新闻学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中重点讲授“媒介责任”板块,帮助学生理解新闻媒体牢记和履行社会责任的内容及其重要性,通过案例分享媒体实践中忽视社会责任的各种表现,反证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原则与方法,以及在实践中践行新闻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三)新闻技能层面

融媒体时代下,新闻工作者的采、写、编、评、摄等传统技能在实践中略显捉襟见肘,新闻技能随技术的迭代需更新实践教学内容。传播技术的革新倒逼出现“融合技能”的概念,其价值涵盖“多媒体信息整合技能”和“融合采编技能”两类技能,[5]这两种技能分别指向信息选择和信息处理的能力,是新闻工作者最核心的业务能力。在此背景下,“融合技能”成为新闻德育教育过程中相当重要的一种技能,能确保新闻工作者适应融媒体时代下不断变化的需求,并在未来的新闻实践工作中持续发力。

重庆新闻学院依托部校共建优势,在融媒体实验室等技术环境支持下,提升学生新闻技能,培养全媒型、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同时,探索体系化教学,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新闻学概论”“新闻采访与写作”“媒介法与媒介伦理”等课程内容进行体系化设计,协同分工,引导学生循序渐进,为学生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方法论指导。

三、新闻德育的现实路径:融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改革

重庆新闻学院依托部校共建优势,积极推进“卓越新闻人才计划2.0”建设,在马克思新闻观课程思政改革中探索了融合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新闻技能三位一体的新闻德育元素,通过体系化教学、协同式参与、沉浸式实践,打造全新思政教学课堂,形成良好的教学生态,培养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人才。

(一)体系化教学:发挥马新观的引领作用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基本思路就是立足新闻实践,理论结合实际,通过典型案例和现实问题的分析、探讨,帮助学生领悟基本原理,学会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分析、解决新闻传播领域的重大现实问题。重庆新闻学院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课程教学中重点突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后的最新成果,即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体系进行解读与分析,收到了良好的思想教育效果。同时,逐步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與“新闻学概论”“中外新闻史”“媒体阅评”“新闻采访与写作”“媒介法与媒介伦理”等课程内容进行体系化教学,协同分工,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引领作用,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确保所有课程在正确的新闻思想指导下开展理论、历史、业务教学。

重庆新闻学院2019级新闻学1班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思政改革试点班级,课程结束后针对该班级学生(共34人)的课程学习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收到有效问卷33份。调查数据(下同)显示:思想政治方面,38.64%的同学认为通过课程学习,具有了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思想和立场;50%的同学认为通过课程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思想和立场更加坚定了;72.72%的同学认为,通过系统化的课程学习,能够掌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发展历程等教学内容;77.27%的同学认为,通过学习,进一步理解并掌握了习近平新闻思想体系与内容。调查表明,将新闻德育元素融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教学具有积极意义。

(二)协同式参与:完善职业道德培养机制

融入新闻德育的职业道德元素,打造校内教师与业界导师协同式参与教学团队,在提升专业实践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新闻职业道德。当前国内高校新闻教育中普遍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思想政治教育难以融入专业教育等问题,封闭式的教学模式是一大原因。重庆新闻学院遴选业界、学界专家学者,共同参与课堂教学,并以联合培养基地为依托,建立互利双赢、稳定的合作关系,探索多元主体协同合作开展现场教学的协同机制。结合融媒体环境,培育新闻人才的担当意识和职业责任;以社会为课堂,深入基层,了解民情民意,培养新闻人才的职业理念;走进媒体,实现校媒协同育人、优势互补,提升职责责任意识。

职业道德方面,调查数据显示,将新闻德育融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教学后,对学生职业道德方面的塑造具有积极影响。97.73%的同学表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课程学习对树立新闻职业道德有帮助,其中50%的同学认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对树立新闻职业道德有帮助是“完全符合”的。

(三)沉浸式实践:全方位提升专业技能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一门蕴含价值观教育的专业理论课程,同时也是一门方法论课程。所谓沉浸式实践,一方面是通过课堂教学引入新闻案例,模拟新闻现场进行课堂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的同时产生知识经验的浸入式吸收效应。重庆新闻学院着力建设专业教学案例库,吸纳业界经典、前沿实践案例,推动实践性经验落地,为沉浸式实践教学提供丰富的案例资源。如在2019级新闻学专业试点教学过程中,将诸多现实问题导入模拟新闻发布现场,一方面,让学生在模拟新闻发布会过程中学会回应舆论关切,提升新闻敏锐性及专业技能;另一方面,通过与红岩连线、重庆报业集团、重庆广电集团等多主体展开联合教学,帮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新华日报》营业部旧址等历史遗迹、新闻现场,学以致用,在沉浸式实践中全面提升融媒体技能。

专业技能方面,调查数据显示,61.36%的同学表示通过课程学习,能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观点和方法解决实践问题。但与此同时,仅有25%的同学表示,在课程学习中接受过校外老师的指导与帮助。这表明,学院虽然开展了联合实践教学,但还没有全方位融入各个教学环节,对校外老师等资源的可获得性仍较低,学生与校外老师的联系尚待加强等。但总体而言,沉浸式实践教学确实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素养,学院应进一步破除学生与业界的沟通障碍,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综合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媒体环境。

四、结语

新时代,媒体从业人员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培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具有家国情怀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任重道远。高校新闻教学是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的前沿阵地,新闻传播人才德育新模式必须在改革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本文从新闻德育的发展与困境、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思政改革探讨了新闻德育的理论和现实路径,如何进一步挖掘更多、更深入的课程体系化教学内容,加强教学融通,仍待进一步探索实践。潮

参考文献

[1] 陈凤芝.重大新闻德育课堂渗透模式[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7(11):22-23.

[2] 张俊.浅论新闻教学与大学生德育建设[J].文学教育:中,2011(05):148.

[3] 李建波.推行课程思政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EB/OL].(2019-08-09).http://dzb.henandaily.cn/html/2019-08/09/content_360041.htm.

[4]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6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347.

[5] 栾轶玫,何雅妍.融合技能智能素养价值坚守:多元时代的中国新闻教育变革[J].新闻与写作,2019(07):34-42.

(编辑:覃世默)

作者简介   赖黎捷,重庆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重庆新闻学院)副院长,教授;邱鑫,重庆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研究生

基金项目   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卓越新闻人才计划背景下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思政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201016S);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双一流背景下新闻与传播硕士案例库建设长效机制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yjg202018)。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广电工作者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武装头脑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实践看记者道德修养的五个层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的建构